1.鄧稼先的資料簡單介紹一下有哪些
鄧稼先(1924—1986),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1924年出生于安徽 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后,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后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 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 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1]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制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2]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3-4]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于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2.鄧稼先的資料短一點
鄧稼先(1924--1986),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學家,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作出了重要貢獻。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懷寧縣一個書香門弟 鄧稼先 院士
鄧之家(安徽鄧氏家族杰出代表:鄧石如、鄧藝孫、鄧季宣、鄧以蟄、鄧稼先等),清政府譽為“四體皆精、國朝第一”書法家與篆刻家鄧石如的第六世孫,祖父是清代著名書法家和篆刻家,父親鄧以蟄是我國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家,曾擔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哲學教授。1925年,母親帶他來到北京,與父親生活在一起。他5歲入小
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
3.鄧稼先和楊振寧的資料 簡短一點,急呀 快
鄧稼先
鄧稼先(1924-1986)安徽懷寧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8年10月,鄧稼先赴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物理系讀研究生,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在他取得學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國的輪船。回國后,鄧稼先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1958年8月調到新籌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隨后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核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副院長、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后,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并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制和實驗工作。
他主要從事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后,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并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制和試驗工作。1979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時任**副總理的**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楊振寧
一、生平簡介
楊振寧(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華人,理論物理學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縣(含合肥市)。在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在吳大猷指導下完成學士論文,1942年畢業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導下研究統計物理學。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學做研究生,深受E.費米熏陶,在導師E.特勒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1948年獲博士學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學教員,1949~1955年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該所教授,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愛因斯坦物理學講座教授,并任新創辦的該校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美國總統授予他1985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章。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學授予楊振寧名譽教授證書。
二、科學成就 楊振寧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基本粒子、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領域。對理論結構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貢獻。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風格:獨立性與創建性強,眼光深遠。
楊振寧于1971年夏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后,對促進中美建交、促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促進中美科學技術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楊振寧受聘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4.有沒有簡短一點的鄧稼先的簡介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在原子彈。
1945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立即組織力量,選定技術途徑,后在北京大學任教、副研究員,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領導完成原子彈的理論方案,邁出了中國獨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中共第12屆中央委員、院長。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狀態方程、流體力學。原子彈試驗成功后,同年回國,并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1986年逝世,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職,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長,核物理學家,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男,1924年生安徽省懷寧縣人,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中共黨員,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48年10月縛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留學、氫彈研究中
5.鄧稼先的有關資料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懷寧人,中共黨員。
著名核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第12屆中共中央委員。
1945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后在大學任教。1948年10月赴普渡大學物理系留學,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
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員,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職。第12屆中共中央委員。
1986年逝世。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邁出了中國獨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
領導完成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后,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鄧稼先研究了原子彈,氫彈的理論方案,并親自參與了核武器的實驗,在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為中國的核科學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6.鄧稼先個人資料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懷寧縣的鄧家祖屋,也叫鐵硯山房的祖居內。
中國著名的科學家、核物理學家、兩彈元勛。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于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擴展資料:1958年10月,他和一大批科學家被調去研究原子彈。
到了北京郊區一片陽光普照的高粱地后,隱姓埋名,突然從中國的大地上“消失”了。起初,他們準備接受蘇聯專家的培訓,但不久,蘇聯撕毀協議、撤走專家,鄧稼先只好率領著28位平均年齡只有23歲的新畢業的大學生,開始了向神秘的原子王國的艱難跋涉。
作為核武器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和中國原子彈理論設計的總負責人,他一方面辦起“原子理論掃盲班”,親自講課、輔導并組織翻譯、學習外文資料,一方面思考原子彈研制的主攻方向。他正確地選定了中子物理、流體力學和高溫高壓下的物質性質三個方面作為主攻方向并運用算盤這樣簡單的工具進行相關的繁重數學計算。
在原子彈總體力學的計算中,有個參數即原子彈爆炸時內部所要達到的大氣壓的數值對探索原子彈原理有著決定性的重要作用,為此,鄧稼先帶領他領導的一班青年人夜以繼日地輪班進行緊張的計算,用特性線法得出了與蘇聯專家結論完全不同的突破性結論。該結論最終被從蘇聯回國的物理學家周光召從物理學的角度科學地加以證實,從而成為指導原子彈研制的具有重大應用價值的關鍵性理論成果。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鄧稼先。
7.鄧稼先和楊振寧的資料 簡短一點,急呀 快
鄧稼先鄧稼先(1924-1986)安徽懷寧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8年10月,鄧稼先赴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物理系讀研究生,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在他取得學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國的輪船。
回國后,鄧稼先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1958年8月調到新籌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隨后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核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副院長、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
原子彈試驗成功后,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并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制和實驗工作。
他主要從事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
原子彈試驗成功后,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并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制和試驗工作。1979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長。
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
1986年7月16日,時任**副總理的**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楊振寧一、生平簡介楊振寧(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華人,理論物理學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縣(含合肥市)。
在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在吳大猷指導下完成學士論文,1942年畢業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導下研究統計物理學。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學做研究生,深受E.費米熏陶,在導師E.特勒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1948年獲博士學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學教員,1949~1955年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該所教授,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愛因斯坦物理學講座教授,并任新創辦的該校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美國總統授予他1985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章。
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學授予楊振寧名譽教授證書。二、科學成就 楊振寧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基本粒子、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領域。
對理論結構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貢獻。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風格:獨立性與創建性強,眼光深遠。
楊振寧于1971年夏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后,對促進中美建交、促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促進中美科學技術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
楊振寧受聘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