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十篇超簡短的文言文練習附答案
一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日:“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日:“請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1、解釋下列加粗的字.(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 (2)子固非魚也( )2、用“|”標示下面語句朗讀的語意停頓(只標一處).(1)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2)安知魚之樂?(3)我知之濠上也.3、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參考答案】l、(1)固然(2)本來2、(1)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安知/魚之樂? (3)我知之/濠上也.3、莊子認為魚很快樂,表現了他愉悅的心境.是他內心愉悅的外化.二 《不死之藥》有獻不死之藥于荊王者,謁者操以入.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可.”因奪而食之.王怒,使人殺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臣問謁者,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獻不死之藥,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藥也.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殺. 1.給加括號字的解釋選擇正確的一個,填入括號中(因)奪而食之(因為,于是)( ) 可(食)之(吃,食物)( )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同"悅",勸說)( )臣(故)食之(原因,所以)( )2.翻譯句子有獻不死之藥于荊王者,謁者操以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加括號詞說明中射之士的意思是_____;而謁者的理解是_______.謁者回答:"可食".謁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而中射之士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中射之士最終能逃過一死,除了他能言善變外,最重要的是因為哪一點打動了楚王的心,從而放過中射之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1.于是 吃 勸說 所以 2.翻譯句子 有獻不死之藥于荊王者,謁者操以入. 有人給楚王獻長生不老 的藥,傳遞人拿著藥走入宮中. 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 大王殺死一個沒有罪的臣子,就證明有人在欺騙大王.7.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加括號詞說明中射之士的意思是 中射之仕能吃么;而謁者的理解是這個東西可以吃嗎?謁者回答:"可食".謁者的意思是可以給大王吃,而中射之士的理解是中射之士我可以吃.8.中射之士最終能逃過一死,除了他能言善變外,最重要的是因為哪一點打動了楚王的心,從而放過中射之士? 殺了中射之士 就說明不死藥是假的 會被人說成是糊涂的大王容易被人騙 影響自己的威嚴三《黃琬巧對 》黃琬幼而慧.祖父瓊,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師不見而瓊以狀聞.太后詔問所食多少.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琬年七歲,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瓊大驚,即以其言應詔,而深奇愛之. 1、解釋:①詔 ②奇 2、翻譯:①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 ;②即以其言應詔 3、選擇:“瓊以狀聞”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不正確的? ①黃瓊因此聽說了這情況;②黃瓊把這情況報告皇上;③黃瓊把這情況讓皇上聽到.4、理黃琬說的日食后的樣子到底是怎樣的答案:1. ①皇帝命令;②認為與眾不同2①黃瓊思考該如何回答太后的詢問但又不知怎樣說清; ②就按照黃琬說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彎月. 四《曹植聰慧 》曹植年十余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請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請人?”時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1、解釋:①顧 ②悉 ③將 ④諸 ⑤援 2、翻譯:善屬文 ;②奈何請人 ;③太祖甚異之 3、理“可觀”的意思是什么?答案:1.①只②都③帶領④眾⑤提、拿;2.①善于寫文章;②為什么要請人?③曹操認為他很與眾不同.3.值得一看,意為曹植寫的辭賦相當有水平五《楊億巧對》寇萊公在中書.與同事戲作對子:“水底日為天上日”,未有對,而會楊大年適來白事,因請其對,大年應聲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稱為好對.1、解釋:①為 ②應聲2、翻譯:會楊大年適來白事 3、理楊大年對的對子好在哪里?答案:1.①是②緊接著(對方)剛停的話音2.適逢楊大年正好來報告事情3.①對得工整;②通俗形象. 六《承宮樵薪苦學》承宮,瑯邪姑幕人.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豬.鄉里徐子盛明《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其廬下,見諸生講誦,好之,因忘其豬而聽經.豬主怪其不還,求索.見而欲笞之.門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宮門下.樵薪執苦,數十年間,遂通其經.1、解釋:①孤 ②明 ③廬 ④笞2、翻譯:①豬主怪其不還,行求索答案:1.①年幼失去父親②精通③屋,此指書舍④用竹鞭打2.豬的主人對承宮沒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尋找.七《桓榮勤學不倦》桓榮初遭倉卒,與族人桓元卿同饑厄,而榮講誦不息,元卿嗤榮曰:“但自苦氣力,何時復施用乎?”榮笑而不應.及為太常,元卿吧曰:“我農家子,豈意學之為利若是哉!1、解釋:①初 ②厄 ③嗤 ④應 ⑤及 2、翻譯:①而。
2.簡單一點的文言文練習題 最好附上答案 謝謝
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耶!擔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①,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②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③則不能勵精,險躁④則不能治性⑤。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注釋:①行:行為,操行。 ②澹泊:也寫作“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 ③淫慢:過渡怠惰。淫,過度,慢,怠惰,不勤勉。 ④險躁:過分急躁。
⑤治性:約束自己的性情。
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孫權勸學》的內容。 答:
2.仔細閱讀《誡子書》一文,說說諸葛亮寫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
3.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耶! 治經:
②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刮目相待:
③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儉以養德:
④淫慢則不能勵精。 勵精:
4.翻譯下列句子。
①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答:
②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答:
5.仔細閱讀《孫權勸學》一文,說說孫權是用什么方法勸呂蒙學習的? 答:
6.讀了以上兩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樣的啟發,請就其中一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認識。
答:
答案:1.本文寫呂蒙在孫權勸說下開始學習,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長進的故事其。(意對即可)2.告誡兒子要注重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意對即可)
3.①研究儒家經典。經,指《易》《詩》《書》《禮》《春秋》。 ②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眼。 ③ 用簡樸來培養自己的品德。 ④ 振奮精神。勵,激勵,振奮。
4.①你說事務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以為大有益處。② 學習必須身心寧靜,才智必須經過學習,不學習就不能使自己的才學廣博起來,沒有志向就不能使自己的學識有所成就。(意對即可)
5.用自己讀書的體會,現身說法。(意對即可)
6.提示:本題可就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標、修身、養德等其中一個方面談自己受到的啟發或教育。(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自護其短 文言文閱讀訓練(帶答案)
選文】
北人(1)生而不識菱者,仕(2)于南方。席上啖菱,并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某人自護(3)其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清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釋】
(1)[北人]北方人。(2)[仕]做官。(3)[護]掩蓋,遮掩。
【練習】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
而( ) 啖( ) 去( ) 欲( )
2、下列各組加點詞意思不一樣的一項是( )
A 仕于南方。 B 或曰:啖菱須去殼。
不得已而從仕。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道。
C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D 仕于南方。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嘗射于家圃。
3、在下列句子的括號里填上省略成分。
[ ]曰:“我非不知。并殼者,[ ]欲以[ ]清熱也。”
4、翻譯文畫橫線的句子。
5、這個寓言告訴人們的道理是:
原文: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殼入口。或曰:“食菱須去殼。”其人自護其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譯文:
譯文:有個北方人,自出生以來就沒有見過菱角。后來到南方作官,(一次大家)坐在席上吃菱角,這個人連殼一起放到嘴里。有人提醒他說:“吃菱角要去殼。”他卻想掩蓋自己的短處,說:“我不是不知道要去殼,是想用來清熱呀!”人家問他:“北方也有菱角嗎?”他說:“前山、后山,到處都有。”菱角生長在水中卻說是在土里生長的,這是因為他硬把不知道的說成知道的。
4.求幾篇短小的古文故事如題 謝謝了
歐陽修苦讀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
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
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
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
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齡大些了,家里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
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管寧割席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
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說新語》 譯文:管寧和華歆在園子里一起刨地鋤菜。忽然,兩人看到地上有一塊金子。
管寧揮動鋤頭,對待金子和瓦塊礫石沒什么區別。華歆拿起金子看了看,又扔掉了。
還有一次,管寧和華歆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坐著軒車穿著冕服的人經過,管寧照舊讀書,華歆扔了書跑出去觀看。管寧割開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一、郢書燕說。 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而誤書“舉燭”。
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國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悅,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學者,多似此類。
翻譯:古時候,有個人從楚國的郢都寫信給燕國的相國。這封信是在晚上寫的。
寫信的時候,燭光不太亮,此人就對在一旁端蠟燭的仆人說:“舉燭。”(把蠟燭舉高一點)可是,因為他在專心致志地寫信,嘴里說著舉燭,也隨手把“舉燭”兩個字寫到信里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后,看到信中“舉燭”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聰明地說,這“舉燭”二字太好了。舉燭,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舉薦人才擔任重任。
燕相把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訴了燕王,燕王也很高興,并按燕相對“舉燭”的理解,選拔賢能之才,治理國家。燕國治理得還真不錯。
國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寫信的意思。現在的學者,大多像這樣(斷章取義,穿鑿附會)。
二、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
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
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
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后使復其所。 翻譯:宋國有人得了塊玉,拿去獻給當權的大官子罕。
子罕不受。獻玉的人說:“給做玉器的師傅看過,說是件寶物,才敢貢獻的。”
子罕道:“你的寶物是這塊玉,我的寶物是‘不貪’;我若是收下你這塊玉,你和我的寶物豈不都喪失了嗎?還不如各人留著各自的寶物好啊!” 那人聽后跪下磕頭,說:“我是個小小老百姓,藏著這么貴重的寶物,實在不安全,獻給您也是為了自家的平安啊!”子罕于是在本城找個地方讓其住下,介紹加工買賣玉石的商行幫他把玉琢磨好,賣了個好價錢,然后讓他帶著錢回家做老板去了。 三、工人善琴。
萬歷末,詹懋舉者守潁州。偶召木工。
詹適彈琴,工立戶外,矯首畫指,若議其善否耳。呼問之曰:“頗善此乎?”曰:“然。”
使之彈,工即鼓前曲一過,甚妙。詹大驚異,詰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見一老人貿薪入城,擔頭常囊此,因請觀之。
聞其彈,心復悅之,遂受學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賤工也,受工之直而已。”
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貽,今以獻公。”果良琴也。
詹乃從竟學,一時琴師莫能及。 翻譯:萬歷年間,詹懋舉任潁州的太守。
有次召用木工。詹正在彈琴,木工站在窗外,抬頭畫指,好像在評價好壞。
叫來問他:“你很擅長彈琴嗎?”木工答說“是”。讓他彈,木工就演奏了一遍剛才詹懋舉彈的曲子,彈得很好。
詹很驚訝,問從哪學來的。木工回答說:“家在西郊外,見一老人進城賣柴,總把琴裝在口袋里掛在擔頭,于是請讓看看。
聽他彈奏,心里很高興,于是向他學琴。”詹給他錢,他不要,說:“我,貧賤的木工,只要做工的酬勞。”
又說:“您的琴是下品,我有琴,是老人贈的,現在獻給您。”果然是把好琴。
詹懋舉于是跟著木工學琴,學完以后,當時的琴師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 執竿入城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魯國有個拿著長長的竿子進入城門的人,起初豎立起來拿著它,不能進入城門,橫過來拿著它,也不能進入城門,實在想不出辦法來了。
一會兒,有個老人來到這里說:“我并不是圣賢,只不過是見到的事情多了,為什么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截斷后進入城門呢?”那個魯國人于是依從了老人的辦法將長竿子截斷了。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
5.初中文言文閱讀訓練25篇
1.鐘毓、鐘會小時趁父親值夜偷酒喝。其父假裝睡覺,看見鐘毓先行禮再喝酒,鐘會是只喝酒不行禮。父親問他們愿意,鐘毓說酒是一種文化禮數,不能不拜。鐘會說,偷酒喝本身就是非禮,只能不拜了
2.常羊子向屠龍子朱學射箭。屠龍子朱對他說:從前楚王曾到云夢涉獵,想射左邊的鹿,右側的鹿又出來,剛想開弓,頭上又飛來一只鵠鳥。楚王看著弓箭不知向哪里射去。大臣養書進諫說:我能百步穿楊,但給我十枚樹葉,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射中了
3.有個荊州人叫次非,在干遂得了一把寶劍。坐船回家的途中,遇見了兩條蛟龍。次非問:船遇兩條蛟龍人能活下來嗎?船手答道:沒有能活下的。次非便拿著寶劍,跳進江里跟蛟龍搏斗。蛟龍死了,船上的人都活著回家去了。
4.南岐在蜀中的山谷中,那里的水甜但是水質不好,喝了的人都會得病。因此那里的人沒有一個不是有病的。當他們看到了外地人,都會恥笑外地人的脖子平滑,不像內地人有很多突出的包囊。外地人告訴他們說,他們都是有病的,應該吃藥看病。內地人說,當地人都這樣干么去看病啊。始終他們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丑。
5.高陽應要蓋房子,工匠對他說:不行,木材還沒干透,再涂上漆,一定會腐爛的。用濕木材蓋房子,現在看是挺好,將來會腐爛敗壞的。高陽應說:依你所說,則新房子不會敗破的——木頭越干越有勁力,涂料越干越輕,用大的勁力承受輕的會越來越堅固(不會敗壞)。工匠無言以對,接受命令蓋房。房子剛蓋成時很好,后來果然腐爛敗破了。
6.初中文言文閱讀訓練55篇答案
(一)敏慧1、黃琬巧對1. ①皇帝命令;②認為與眾不同2①黃瓊思考該如何回答太后的詢問但又不知怎樣說清; ②就按照黃琬說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彎月。
2.神童莊有恭1.①官府②正巧③下棋④對“對子”⑤夸張、吹牛2.①差役們因為他年幼而忽視了他;②立刻問他道;③莊有恭用事實回答;④有什么難的呢!3.曹植聰慧1.①只②都③帶領④眾⑤提、拿;2.①善于寫文章;②為什么要請人?③曹操認為他很與眾不同。3.值得一看,意為曹植寫的辭賦相當有水平4.略。
4.鮑子難客1.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2.①老天爺對百姓有恩德啊;②不像你所說的;③僅僅因為力量大小有別、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約。3.責難、駁斥。
5.曹紹夔捉“怪”1.①停②友好③一會兒④發出⑤豐盛的菜肴⑥希望⑦備辦⑧完畢2.①和尚一一地把事情告訴他;②可以替你倆除去這怪聲音;③和尚一一再追問他這是什么原因。6.楊億巧對1.①是②緊接著(對方)剛停的話音2.適逢楊大年正好來報告事情3.①對得工整;②通俗形象。
7.解縉敏對1.①回答②同“悅”③正當④立刻⑤回答⑥已經⑦思維敏捷2.皇上本想用假話來刁難解縉。3.生兒子。
(二)學習8.承宮樵薪苦學1.①年幼失去父親②精通③屋,此指書舍④用竹鞭打2.豬的主人對承宮沒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尋找。9.桓榮勤學不倦1.①早年②窮困③譏笑④回答⑤等到2.①然而桓榮學習不停;②只是自討苦吃白費力氣,什么時候再用得上它呢?10.宋太宗學書1.①好②專心③臨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極2.①多次派太監拿了寫的給王著看②又拿了寫的問王著(好不好)③(書法)本已經很好了。
3.王羲之。11.催景俘拜師1.①已經②學生③追隨2.①我慚愧地拒絕,但對方不同意②我的愿望有希望實現了。
3.①作為②成為③寫④做12.為人大須學問1.①早先②空閑③近④全國2.①親自參加戰爭②不是空話③回想年輕時做的事,感到很多做錯了。3.蒞事惟煩。
13.讀書五失1.①選擇②向往③軟弱④確立(自己的信念)⑤效果⑥優點⑦往往2.①往事②換個開頭③基礎。14.顏回好學1.①極悲傷②回答③同“無”2.①學生更加親近(我)②(你的)學生中誰是最愛好學習的?(三)仁愛15.張孝基仁愛1. ①不成材②將③同情的樣子④漸漸地⑤感到奇怪⑥很⑦慢慢地2. ①他的兒子在路上乞食②就把他父親所委托的財產歸還給他。
3.靠近;靠近當地獲得原材料。16.陳實與“梁上君子”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詞,無義④這(地步)⑤誰⑥慢慢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個2.①當時荒年百姓饑餓(饑,荒年)②嚴肅地教育子孫。
3.小俞。17.趙簡子元日放生1.①同“于”;在②爭著③對的2.①表示(對飛禽)有恩德②恩德補償不了罪過。
3.鳩4.擔當、勝任。18.3鄧攸棄兒保侄1.①只②恰逢③靠近④只⑤挑⑥還不如⑦聽從2.①抱著棄民逃跑②我們還年輕。
3.①死②逃跑③死19張之萬馬1.①養②派③堅持④不多時⑤問⑥大概2.①張之萬對這事感到奇怪②剛騎,就被馬掀下來③一連換了好幾個人。20.王安石辭妾1.①沉、翻②還(債)③感傷的樣子④多少2.①(你)夫人讓我在你身邊服侍②家中財產全部用盡還不夠③把所欠的錢全部賞賜給她。
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稱)4.遇事先為他人著想。21.宋仁宗忍餓1.①趕身②睡著③宮中④實在⑤每⑥饑餓2.而開了宰殺無數羊的風氣。
3.①近來②匹配、比較③近④到處4.夢寐以求。22.范仲淹罷宴1.①做太守②死③出喪④備辦⑤淚2.①空閑的日子帶領手下官員登上高樓擺酒宴②范仲淹急忙派人詢問他們③先天下之優而優,后天下之樂而樂。
23.顧榮施炙1.①譏笑②遭③后來2.①有想要吃烤肉的神色②于是放下自己的烤肉,而送給(他吃)③哪有整天端送烤肉而不知道它味道的呢?24.逆旅主人無情1.①交給②別的③洗④有人⑤就⑥連2.①然而每月租舍要好幾千銅錢②要是不繳中租金必然被責罵直到打官司③不是旅店老板天性本來就是這樣的3.①放下一張床(作動詞用)②房間低矮。(四)誠信25.陸元方賣宅1.①同“值”,錢財②只③立刻④拒絕2.①子侄們以此怒怨陸少保②不這樣,這是欺騙別人了。
3.邀請,沒邀請而自己上門的客人。26.岑鼎1.①把②損壞③保全④為難2.①魯侯想獻出其他的鼎假冒岑鼎,請求和齊國友好②如果柳季說它是岑鼎,那么我們接受它。
3.①相信②誠信4.因為若獻出岑鼎,那就將國家最珍貴的寶物丟失了;若不獻出岑鼎,而以其他的鼎假冒,那就損害了柳季誠信的品格。27.楊萬里與“誠齋”1.①貶官②命名2.①關起門來謝絕來客②張浚用端正良心誠意待人的學問勉勵自己。
28.和氏壁1.①玉石②同“棒”③看④之于⑤淚⑥那2.①楚王認為卞和在欺騙他②你為什么要哭得那么傷心?3.因為發現它的人叫“卞和”。29.幽王擊鼓1.①筑②曾③便2.①于是多次擊鼓②被天下人嘲笑。
3.失信于諸侯。(五)品性30許生端方1.①很②幾乎③跳入④拿著⑤背著2.①平時行為端正不隨意說話②已躲過了火災,為什么還要投河?3.衣服。
31.王安石待客1.①第二天②食物③才④備⑤一會兒⑥罷了⑦吃⑧回去2.①覺得很饑餓但不敢離去②那人心里對這事已感到奇怪。3.胡餅的四傍。
32.范文正正直1.①交往②方法③因為④成家立業2.①適逢那個有道術的人病重②不值得交給。
7.誰有10篇初中的文言文練習
鄒忌諷齊王納諫● 課文①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②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④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翻譯鄒忌身高八尺多,形體容貌光艷美麗.一天早晨,鄒忌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同城北徐公比,誰漂亮 "他妻子說:"您漂亮極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漂亮,就又問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誰漂亮 "妾說:"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鄒忌同他坐著閑聊,鄒忌又問他:"我和徐公比,誰漂亮 "客人說:"徐公不如您漂亮."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己覺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鏡子看看自己,覺得自己遠遠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著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認為我漂亮,是偏愛我;妾認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認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于是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妃子,近臣沒有誰不偏愛您,朝中的大臣沒有誰不害怕您,全國范圍內的人沒有誰不有求于您:由此看來,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齊威王說:"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受上等獎賞;上書勸諫我的,受中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失,并能傳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獎賞."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諫,宮門前院內人多得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以后,還不時地有人偶爾來進諫;滿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進諫,也沒什么可說的了.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見齊王.這就是所謂在朝廷上戰勝別國.● 練習一,解釋加點的字:鄒忌修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麗……………( )而形貌昳麗……………( )朝服衣冠………………( )朝服衣冠………………( )窺鏡……………………( )謂其妻曰………………(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 )而復問其妾曰…………( )旦日……………………( )與坐談…………………(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 )孰視之…………………( )自以為不如……………( )暮寢而思之……………( )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欲有求于我也…………(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齊地方千里…………( )今齊地方千里…………(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王之蔽甚矣……………( )乃下令…………………(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能謗譏于市朝…………( )能謗譏于市朝…………( )能謗譏于市朝…………( )聞寡人之耳者…………( )令初下…………………( )時時而間進……………( )時時而間進……………( )期年之后………………( )無可進者………………( )皆朝于齊………………( )二,給加點字注音:昳麗( ) 朝服衣冠( ) 時時而間進( ) 期年之后( )三,翻譯句子:1,而形貌昳麗2,我孰與城北徐公美3,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4,忌不自信5,孰視之,自以為不如6,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8,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9,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10,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12,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13,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14,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15,時時而間進16,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17,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四,選擇:1,下列句中加點字與"由此觀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漁人甚異之B.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C.何陋之有D.甚矣,汝之不惠2,朗讀下面的文言句子,語氣停頓有誤的一項是( )A.臣誠知/不如徐公美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C.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
8.需要十篇課外文言文閱讀題(除人教版初中有的所有文言文)
(一)文征明習字《書林紀事》 【原文】 文征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
平生于書,未嘗茍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譯文】 文征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
他平生對于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
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致美好。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書遂大進 ②平生于書 ③文征明臨寫《千字文》 ④或答人簡札 2. 將“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譯成現代漢語。
譯文 3. 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譚學謳 【原文】 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
秦青弗止,餞行于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于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
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云。薛譚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
從此以后,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響遏行云。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用法、意義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 3.翻譯:譚乃高壓求反。 譯文: 4. 個故事給你以怎樣的啟示? 答: 5. 薛譚身上有無可取之處?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
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 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
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
做官以后,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于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
【閱讀訓練】 1. 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注音并釋義。 ①啖粥而讀 音: 義: ②輒以水沃面 音: 義: ③食不給 音: 義: ④乃至被讒受貶 音: 義: 2.“每以天下為己任”的正確譯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
B. 常常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任務。
D.每天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3.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4.這段文字的層次已在文中劃出,請簡要歸納層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所作《岳陽樓記》中的名句,與該文一樣,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四)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 【原文】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
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
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于)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患記問不若人 ②迨能倍誦乃止 ③迨能倍誦乃止 ④詠其文 2.與“迨能倍誦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B.才美不外見 C.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遠。 B. 其所精通乃終身不忘。
C. 書不可不成誦。 D.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4.文中“獨下帷絕編”意思是只有司馬光徇自苦讀。我們學過一個類似的成語也是形容讀書勤奮,這個成語是 (五)歐陽修苦讀《歐陽公事跡》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
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
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
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
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齡大些了,家里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