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大事件張騫西去的事簡單的介紹一下
張騫,西漢武帝時候人,約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14年。
武帝時為了打敗匈奴,偶然聽說西域有匈奴的死敵,大月氏國。
于是派張騫出使西域,想找到大月氏結盟。
后來張騫吃盡苦頭,在匈奴被俘十余年,娶妻生子輾轉多年好容易到了西域,但是大月氏已經不想和匈奴為敵了。
不過張騫還是訪問了西域多個國家
并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與鴕鳥蛋等等。
從此打通了中國和西域的聯系,促進交流。中國也逐漸在西域擴大的影響。
2.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大事件(關于諸葛亮)
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三氣周瑜七擒孟獲揮淚斬馬謖空誠計諸葛亮長眠五丈原 1、初出茅廬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答應出山相助。
曹操命大將夏侯悙引兵十萬殺奔新野。關羽、張飛對劉備以師禮待諸葛亮很不滿,面臨大戰之際,二人態度消極,將信將疑。
諸葛亮假借劉備劍印,遣兵調將,令關羽、張飛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調趙云回來擔任前部誘敵,劉封、關平帶人埋伏負責放火。曹將夏侯悙果然輕敵上當,不聽部將勸告,長驅直入,被大火燒得死傷無數,又遭各路伏兵夾擊,損兵折將,丟棄博望城,逃回許昌。
諸葛亮一戰成名,使劉備及手下大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故事反映諸葛亮的性格:小心謹慎 曠世濟民 2、火燒博望 博望坡軍師初用計——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軍馬。
云長可引一千軍往豫山埋伏,等彼軍至,放過休敵;其輜重糧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縱兵出擊,就焚其糧草。翼德可引一千軍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舊屯糧草處縱火燒之。
關平、劉封可引五百軍,預備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兩邊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趙云,令為前部,不要贏,只要輸,主公自引一軍為后援。
各須依計而行,勿使有失。” …… 孔明謂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
來日黃昏,敵軍必到,主公便棄營而走;但見火起,即回軍掩殺。亮與糜竺、糜芳引五百軍守縣。”
命孫乾、簡雍準備慶喜筵席,安排功勞簿伺候。 有詩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
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3、火燒新野 火燒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大軍進攻新野。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
曹軍進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里射火箭。
大火迅速燒起來。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大敗而歸。
4、舌戰群儒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準備并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
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后來的赤壁之戰。
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后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并駁倒對方。
3.舉例說明中華民族在幾千年前有什么大事件
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
后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后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諸國。
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4.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大事件 張騫西去的一路豪情
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
后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后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諸國。
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大事件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