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些名人對孟子的評價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司馬遷評價孟子說:“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
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又說孟子“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
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所謂“所如者不合”與“迂遠而闊于事情”,是說孟子的學說主張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相差太遠,孟子被認為是過于理想化了。
孟子提出的性善論,荀子主張性惡論。 孟子與荀子同為先秦儒家大師,但其關于人性善與人性惡的觀點卻截然相反。
那么究竟誰的觀點代表儒家原則?是孟子對而荀子錯,還是荀子對而孟子錯,抑或是二人都錯?結論只能是二人都錯,也就是說二人在邏輯思辨上都是獨斷的,而都是出于獨斷這一點又恰恰便是包括二人在內的儒家的共同原則。儒家學說是一道德體系,其中的許多原則屬自明性質,非由邏輯論辯可以證明,也無須通過邏輯論辯的形式證明。
荀子和孟子二人,荀子主性惡,孟子主性善,荀孟的不同不在于儒家“仁”的思想的差異,也不在于儒家邏輯論證方法的差異。孔孟荀三人所以能并列為早期儒家大師,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孔孟荀三人在思想和方法論上的一致。
荀孟所以不同,是因為二人在儒學的理想與實踐上有著不同的側重。表面上看性善、性惡正相反對,實際上卻更加反映了荀孟二人極為一致的儒家本色。
孟子和荀子都認為性不是不可以改變的,不是決定一切的,所以所謂性善性惡,先天后天,原也就無所謂善惡,性善性惡只是二人邏輯論證的不同前提而已。孟子的“義”出乎心性,但是“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也”。
“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仁義者,“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先天雖有的,后天也有可能會失去。荀子的仁義雖在生性天情之外,但君子“化性起偽”,“強學而求有之”。
先天沒有的,后天也可以具備。所以先天有沒有并沒有關系,關鍵是要看后天能不能擁有。
所以說,性善論與性惡論是同樣歸結為儒家“仁政”理想和“求”與“學”的實踐原則,在此一點上二者并沒有本質的不同。 孟子和荀子既然一致,為什么會有一人主張性善、一人主張性惡?其原因即在于二人所處的歷史環境不同。
對此,司馬遷早有指出。《史記》將孟子與荀子合傳,是有其充分考慮的。
?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司馬遷評價孟子說:“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又說孟子“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
所謂“所如者不合”與“迂遠而闊于事情”,是說孟子的學說主張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相差太遠,孟子被認為是過于理想化了。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司馬遷評價荀子說:“荀卿,趙人。
年五十始來游學于齊。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
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
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
所謂“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說明到荀子時社會現實更趨惡化,更不容提出過高的理想。 孔孟荀三人的身世環境屬于同一類型,都有所謂是非淆亂、老而發憤的經歷。
但孔子生當春秋末年,孟子生當戰國前期,社會政治狀況畢竟要好一些,使人感覺尚有藥可救。而荀子生當戰國末年,作為春秋戰國最后一位集大成的學術大師,所感受到的社會環境的險惡,以及來自儒家統系的責任感和心理壓力,都在孔子孟子之上。
所以荀子專意著作了《性惡》一篇,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
孟子講仁義,把仁義概念建立在對人的心理分析之上。為了強調仁義,所以深自樹立,高自標榜,以求激勵人心,要求人在后天行事中保持其本心,是俗語所說的“唱紅臉”。
表面上講性善,實際上重在后天行事。荀子講仁義,但荀子生當戰國末年,當時的情況已是人人爭于利欲,君子與小人同惡,固不宜倡言心性之善,于是只有深明其惡,以求人能反躬自救,要求人在后天生活實踐中厲行改造,有佛家世紀之末救世出苦海之意,是俗語所說的“唱白臉”。
孟荀二人性善論與性惡論態度雖然相反,但“仁”的主張一致,強調后天實踐一致,并且性善論或性惡論的獨斷的邏輯論證方法也是一致的。 社會政治格局是有變化的,學術的發展也是有變化的。
在這方面以法家的論述最為充分,如《韓非子·五蠹》說:“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李斯秦始皇三十四年奏議:。
2.一些名人對孟子的評價
名人對孔子的評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須讀孔子家語、論語、孟子,你才會知道孟子是什么樣的人,有什么樣的主張。
自己不懂,拾人牙慧,最后只會一知半解,徒誤生平。
建議古文功底不好的,讀南懷瑾《孟子旁通》《孟子盡心篇》,聽喜馬拉雅張慶祥講孟子140集。
看完,聽完,你自然會對孟子有一個全面、不偏頗的了解
一天到晚只想著用幾秒鐘幾分鐘了解一個古人,想走捷徑的后果就是,走錯方向,可能一輩子都回不來的。
切記,書要從薄讀到厚,然后才能從厚到薄。什么東西都是一個咀嚼的過程。
3.對孟子的評價、
名人對孟子的評價有:
一、《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司馬遷評價孟子說:“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二、孟軻氏沒,圣學失傳,天下之士,背本趨末。——朱熹《讀唐志》。
三、堯以是傳之舜, 舜以是傳之禹, 禹以是傳之湯, 湯以是傳之文、武、周 公, 、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韓愈 《韓昌黎 集》。
四、周公沒, 圣人之道不行; 孟軻死, 圣人之學不傳。 道不行, 百世無善治; 學 不傳,千載無真儒。——程頤。
1、東漢經學家趙歧的《孟子注》是孟學史上現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注釋。其總序《孟子題辭》稱:“孟子生有淑質,夙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 教,長 師孔子之孫子思,治儒術之道,通五經 …… ”。
2、他對孟子予以高度贊揚,說孟子了“著書七篇 …… 有風人之托 物,二雅之正言, 可謂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亞圣之大才者也。”這是尊稱孟子為亞圣”一 詞最早見之于文字的。
4.求對孟子的個人評論(非生平簡介)
孟子幼年父親就去世了,全靠他那位賢淑的母親扶養他長大。他母親的賢淑,在我們中國的社會上,流傳有「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的美談。
孟子在母親的教育下,用功讀書,學成以后以孔子的繼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歷列國,宣揚「仁政」、「王道」的主張。他到過齊、宋、魯、滕、梁等國,見過梁惠王,齊宣王等君主。雖然受到了尊敬跟禮遇,可是因為被認為思想保守,不合當時潮流,又沒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經試圖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可是滕是一個很弱小的國家,朝不保夕,對於孟子宏偉的規畫,沒有能力全面性的去實施它。
到了晚年,孟子只好回鄉講學,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從事著書的工作,寫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以及盡心。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兩篇,因此全書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論和事跡差不多都保存在這七篇之中。
斷機教子
孟子上學后不久,有一天母親問他:「你今天在學校學了些什麼?」「我不知道!」孟子答不出來!臉上卻沒有一點羞慚的樣子。母親憤怒的拿起一把刀,割斷了織布機正在編織的布匹,孟子驚訝的說:「娘,為什麼要把這個好好的布割斷呢?」孟母生氣地說:「一個人如果不肯好好研究學問,就跟這割斷的布匹一樣,再也沒有法子繼續織成一匹布了!你上了學校,卻又不肯好好讀書,那去了又有什麼用呢?」
自從受了母親的教訓,孟子就開始努力的讀書,孟子受業於子思的門人,治儒術之道,終於精通五經,尤長於《詩》、《書》。終於成為一個大學者。可惜孟子降生的時代,為中國的戰國時代,是一個「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篇》的時代,是一個「強凌弱,眾暴寡,智詐愚,勇苦怯」的時代,是一個「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的時代,更是一個一面「庖有肥肉,廄有肥馬」一面則「民有饑色,野有餓莩」的時代《孟子?梁惠王篇》。在這個時代里,因為圣王不再出現,諸侯任性胡為,士子也就亂發議論,孟子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所以孟子以保衛儒學,駁斥異說為己任。孟子更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孟子為保衛儒學而不得不與百家相爭。
在這個時代里,諸侯均窮兵黷武,所需要的是能合縱連衡,為他們擴張土地的權謀之士,如秦用商鞅,楚魏用吳起,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孟子守著先王之道,不肯阿世取容,稱堯舜,崇孔子,發而為中正和平王道民本的言論,希望各國國君用儒家仁義的精神,來治理國家,實行仁政。聽說魏惠王卑詞厚禮招賢,孟子至魏。魏惠王問他何以利吾國,孟子以不可言利而應行仁義相答。隨后到齊,游稷下學宮,齊宣王任以為卿。宣王六年(314BC),孟子勸齊宣王乘機伐燕。齊軍入燕,大量殺戮平民,引起燕人的反抗,被迫撤退。當時,孟軻多次勸宣王行仁政而勿圖霸業,不要俘殺燕平民,為燕國立君,宣王一概加以拒絕。孟子又到宋、魯、滕、梁等國,宣傳他的仁政的政治主張。當時諸侯們忙於富國強兵和攻城略地,雖然對孟子十分禮遇,卻都認為其主張迂闊而不可用、不切實際,紛紛拒絕了他。齊王說:「很抱歉,我的國家現在需要的是能夠幫我打勝仗的人!」梁王也對孟子說:「要我實行仁政?這可不是我現在想要的!」
孟子去了齊國、梁國,都不能獲得為國君做事的機會,他失望的想著:「唉!在這到處打仗的時候,要實現我的理想,恐怕是不可能的了,不如回去吧!」於是,孟子回到了鄒國和他的弟子公孫丑、萬章等人講義論道,宏揚儒家仁義的思想,并完成論述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在思想學術上發揚儒學,薪火相傳以保衛圣賢之道統。后代的人敬重他的人格和學問,尊稱他為「亞圣」。而孟子的學說被視為孔門儒學的正宗。其著作《孟子》是儒家十三經之一。
5.名家點評孟子
司馬遷評價孟子:
孟軻,鄒人也。受業子思之人。道即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
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白話譯文:
孟軻,鄒國人,跟孔伋的學生求學。在通曉了儒家學說以后,去游說服事齊宣王,宣王沒有任用他。他前往魏國,梁惠王不信他那一套,認為他的話迂曲玄遠,空疏而不切實際。
在當時,秦國任用商鞅,國富兵強;楚國、魏國任用吳起,戰勝敵軍,削弱了敵國;齊威王、齊宣王任用孫臏、田忌等人,致使各諸侯國都東來朝見齊王。
天下各國正致力于合縱連橫,以爭戰為賢能,但孟軻卻稱述唐堯、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他所到之國,都合不來。
出處: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之《孟子荀卿列傳》。
擴展資料:
相關典故:
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
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
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孟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孟子荀卿列傳
6.對孟子的評價有哪些
孟子的厲害處正在于,所提倡的“仁義”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質要害。
孟子看到“生”、“利”是對事物利益關系的短視,而仁、義卻能長遠影響到未來,故有“舍生取義”、“舍利取義”之說。狹義的“仁義”是指封建時代人倫的忠義孝悌,實則是千百年來對孟子的誤解,因為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三綱五倫已革了命;《中庸》講:“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那末,此“仁義”還有永恒的意義可言嗎?所以我們今天理解孟子的“仁義”,實應站在高處,從廣義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對客觀普遍規律的認識,孟子的“仁義”也不二致。
7.孟子的故事(要求簡短)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山東鄒城人,漢族。
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鄒氏。
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并稱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后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
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8.對孟子主張的評價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屬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傳弟子。他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稱為亞圣。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其道,多數人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游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隨后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與其弟子的言論匯編于《孟子》一書,是儒家學說的經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說性善,南宋朱熹補充為“人之初,性本善”,后世有學者提出“性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