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民風民俗作文里的好句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重要的節日。
在千百年的歷史中形成了一些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孩子,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這兩個字諧音,所以孩子們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安度過一歲。
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另一種是由長輩用紅包分給孩子的錢。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在貼春聯的同時,還要在墻上、門上倒貼“福”字,表示“福到”,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未來的美好祝愿。
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有壽星、壽桃、十二生肖、龍鳳呈祥等。 在新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第一件事就是放煙花爆竹,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隨著時間的推移,煙花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 過年的前一夜,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
一般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出后以調有醋、蒜末、香油和醬油等佐料沾著吃。因為“餃”和“交”形近,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合歡。
此外餃子由于形似元寶,也有“緝法光盒叱谷癸貪含楷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現在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節日活動也越來越豐富。
何止是春節,百姓一年到頭每天都在過節啊,天天都是快樂的。
2.民風民俗的好詞好句好段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云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
潑水節是傣歷新年,相當于公歷的四月中旬,節日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竟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鼓鑼之聲響徹云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真是十分壯觀。
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做丟包游戲。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內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過丟包、接包,互相結識。
等姑娘有意識地讓小伙子接不著輸了以后,小伙子便將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姑娘,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說愛去了。 潑水節期間還要進行劃龍舟比賽。
比賽在瀾滄江上舉行。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在“堂堂堂”的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把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吸引到瀾滄江邊,為節日增添了許多緊張和歡樂的氣氛。
潑水節源于印度,曾經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其后為佛教所吸收,經緬甸傳入云南傣族地區,時間約在十三世紀末至十四世紀初,距今有700年歷史。隨著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增大,潑水節的習谷也日益廣泛。
潑水節為傣歷新年的慶祝活動,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間。屆時人們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潑水,用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
到處歡聲笑語,充滿了節日氣氛。 潑水節另一項引人注目的活動是劃龍舟,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
那時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語稱之為“麥帕雅晚瑪”,節日的氣氛達到了高潮。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
潑水節的活動內容豐富,其它的還有放高升、斗雞、跳孔雀舞等,人們身著盛裝,喜氣洋洋,場面極為熱烈! 潑水節來臨,傣家人便忙著殺豬,殺雞、釀酒,還要做許多“毫諾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日里食用。 潑水節歷時三日。
第一天,劃龍舟、放高升、文藝表演;第二天潑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塊進行丟包和物資交流。 潑水節一般在風光旖旎的瀾滄江畔舉行。
當晨曦映紅“黎明之城”的時候,各族群眾便穿著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這里。一聲號令,一支支高升騰空而起,直穿云霄,一艘艘龍舟箭一般,直沖對岸。
此時,千萬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铓鑼、象腳鼓一齊敲響,瀾滄江兩岸頓時變成歡樂的海洋。 當潑水剛開始時,彬彬有禮的傣家姑娘一邊說著祝福的話語,一邊用竹葉、樹枝蘸著盆里的水向對方灑過去。
“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們用銅缽、臉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戲追逐,只覺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盡情地潑來,一個個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但人們興高采烈,到處充滿歡聲笑語。一段水的洗禮過后,人們便圍成圓圈,在(钅芒)鑼和象腳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齡,不分職業,翩翩起舞。
激動時,人們還爆發出“水、水、水”的歡呼聲。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癡,通宵達旦。
“丟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專場游戲。“包”是象征愛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內裝棉籽,包的四角綴有五彩花穗。
丟包時,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將包擲給小伙子,小伙子再擲給姑娘,并借此傳遞感情。如此,花包飛來飛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雙方悄悄退出丟包場,找一個幽靜的地方依肩私語去了。
潑水節上,青年們端水灑潑,猶似銀花怒放。 傣、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的傳統節日。
傣語稱新年為“京比邁”,潑水節為“厚南”。所以潑水節是傣歷年新舊交替的標志。
潑水節一般在公歷四月中旬,傣歷六月,為期三至五天。第一天叫“腕多桑利”,意為除夕,最后一天叫“腕叭腕瑪”,意為“日子之王到來之日”,為新年元旦。
中間叫“腕腦”,意為“空日”。每逢節日,都要進行潑水、丟包、劃龍舟、放高升、拜佛、趕擺等活動。
節日第一天清晨,人們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四、五座,世俗眾生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然后又將佛像抬到院中,全寨婦女擔來碧澄清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互相潑水為戲,于是群眾性的潑水活動就開始了。
人們用銅缽、臉盆以至水桶盛水,擁出大街小巷,嬪戲追逐,逢人便潑。民間認為,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災除病,所以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澆,不論潑者還是被潑者,雖然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但還是高興異常。
只見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開,在陽光的映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到處充滿了歡聲笑語。 除了潑水,還有群眾性的歌舞活動。
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娃娃,穿上節日盛裝,來到村中廣場,男女老少圍成一圈,合著芒鑼象腳鼓點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臘呵”,有的即興而作,邊唱邊跳,動作優美,節奏。
3.關于民風民俗的好詞 好句
清明節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重陽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秋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端午日賜衣(杜甫) 官衣亦有名, 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 香羅疊雪輕。 元宵節 十五夜觀燈(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七夕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春節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歡天喜地、合家團圓、張燈結彩、歡聚一堂、普天同慶、喜氣洋洋,火樹銀花、車水馬龍 過幾日便是中秋了。
今晚,月光如銀,我獨坐于陽臺牽牛花花架下,一盞清茗,一冊薄詞。清輝似水,在我的衣衫上靜靜流瀉……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喜慶團圓節日,人們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走親訪友,互致祝福,回顧過去,展望未來,老老少少,團團圓圓,全家幸福,和諧美滿,該是多么愉快的節日呀!清明節,我們可以踏青、掃墓,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寄托我們對已逝親人的哀思。
端午節,是專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這一天,我們可以劃龍舟、吃粽子……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中秋節是繼春節之后的又一舉家團圓的節日,我們可以再一次全家團圓在花前月下,賞桂花,吃月餅,品美酒,話別離,孝敬長輩,關愛晚輩,其樂融融……節日像一個巨大的聚焦鏡,把平日的歡樂濃縮了起來,把人們的心態凸現了出來。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天女散花絢爛奪目火樹銀花不夜天 色彩交錯,生動美麗;坎,那煙花,漫天幸福的爆炸,看她的眼睛舍不得眨倒印著黃花. 又點燃了“滿天星”,只隨著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一顆顆“小導彈”向空中飛去。“哇!好美啊!”大家一齊喊。
原來,“小導彈”一下子炸開,頓時,天空開放出一朵朵美麗的菊花,把夜空裝點得無比美麗。不一會兒,火光熄滅了,天空中落下一顆顆星星一樣的火星,原來,這就是它叫“滿天星”的原因呀!只聽乒乓一聲巨響,打破了原來寧靜。
一枚枚“小火箭”向天空噴去。頓時,天空中開放出一朵朵不同顏色的五彩“花兒”,有紅、黃、藍、綠幾種顏色。
一顆顆火星從天而降,我和妹妹高興得又跳又叫:“真美!真美!”煙花是絢麗的,但它不是文靜的,當它沖出匣子的那一刻,它就是一個詭秘的魔術師,把匣子里的化學成分變成美麗的炮竹,讓人們看到它的美,看到它的絢麗。 同時,它也想吸引很多人,讓大家都來看看它多么的自信,多么的快樂,多么的美麗!婀娜多姿、美奐美侖、美不勝收、眉目傳神、韻味十足、神形兼備、舞姿妙曼、衣袂飄飄、身段優美、舞姿柔美她的舞姿輕盈時如春燕展翅,歡快時似鼓點跳動,顯得瀟灑、優美、舒展。
姑娘們唱起悅耳的民歌,手拉手地跳著,一會兒合成小圓圈,就像含苞欲放的花蕾;一會兒擴成大圓圈,又像是怒放的鮮花。兩個舞伴中輪流有一人打著拍手,一起一伏,好像海面上翻動的浪花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等,喜慶的秧歌扭起來,扭出滿腔的幸福,我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4.有關民風民俗的好句好段,每個10句,寫潑水節
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鼓鑼之聲響徹云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真是十分壯觀。
潑水節一般在風光旖旎的瀾滄江畔舉行。當晨曦映紅“黎明之城”的時候,各族群眾便穿著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這里。一聲號令,一支支高升騰空而起,直穿云霄,一艘艘龍舟箭一般,直沖對岸。此時,千萬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铓鑼、象腳鼓一齊敲響,瀾滄江兩岸頓時變成歡樂的海洋。
當潑水剛開始時,彬彬有禮的傣家姑娘一邊說著祝福的話語,一邊用竹葉、樹枝蘸著盆里的水向對方灑過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們用銅缽、臉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戲追逐,只覺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盡情地潑來,一個個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但人們興高采烈,到處充滿歡聲笑語。一段水的洗禮過后,人們便圍成圓圈,在(钅芒)鑼和象腳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齡,不分職業,翩翩起舞。激動時,人們還爆發出“水、水、水”的歡呼聲。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癡,通宵達旦。
只見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開,在陽光的映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到處充滿了歡聲笑語。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這是傣族人民自制的煙火,用一根數丈長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藥等配料,置于竹予搭成的高架上。點燃引線,火藥燃燒,竹子即如火箭一般射入云天,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群星閃耀,光彩奪目,把節日的夜空裝點得特別美麗。高升放得最高者受到人們的贊賞,并獲得獎勵。
到了節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開始互相潑水,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瑩的水珠,還象征著甜蜜的愛情。大家互相潑啊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
一清早人們就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水花放,傣家狂","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彌高……
傣族的新年是潑水節。每年清明后第十天的清晨,人們便沐浴更衣,穿著鮮艷的服裝,到佛寺浴佛聽經,堆造沙塔,然后互相潑灑象征吉祥如意的水。相傳,身上被潑水越多,新年里就越幸福。同時,賽龍舟、丟包、放火花、點孔明燈等活動非常熱鬧。入夜,人們仍縱情歌舞,笑聲不絕。
?歌聲是那么高昂,頓時把鼎沸的人聲壓了下往;歌聲是那么奔放,就像眼前的山,一起一伏,綿延萬里;歌聲又是那么悠長,就像萬山叢中晝夜不息、向遠方流往的侗水。上音樂課,我聽過苗胞飛歌,那高原情調曾使我著迷。我也聽過榕江侗姐姐的“嘎雷”,并為榕江水畔秀氣的歌調而忘情。可今天,我更為家鄉的侗歌而振奮。它歌唱的是家鄉的山高水長,它表現的是我們大山里的精神和氣勢,它象征著這塊土地上子孫孫的奮發不息……
?潑水節的頭一天,經常下起一陣陣小雨。沉睡了一年的紫檀花綻開了花朵,土地散發著清馨,紫檀花飄溢著芳香,像腳鼓聲聲動聽。年輕小伙子們為自己的心上人爬上了紫檀花樹,姑娘們的秀發上戴著美麗的紫檀花朵……潑水活動并不野蠻,人們不是用水球打人,也不是用水管噴人,而是按照緬甸傳統,用紫檀木花枝蘸水往人身上抖灑,或用銀缽潑灑,人人身上濕漉漉的,到處洋溢著喜慶友好的氣氛。
?火把節的夜晚,一支支火把從各家各戶飄出來,在莊稼地里游動。從遠處看往,山上山下,盡是火把,無數的火把如同天空中的星星,使人分不清哪是火把,哪是星星。一支支火把又從四面八方聚攏來,匯成一條條火龍。接著,人們把火把聚在一起,點燃一個巨大的火堆,大家便圍著火堆唱歌、舞蹈、彈琴……粗獷的歡呼聲,動聽的歌聲,美妙的琴聲,匯成了一首交響曲,在山谷中回蕩,打破了夜的寂靜。
5.民風民俗的摘抄,短一些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 的重要習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 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 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 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 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 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 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 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 后,全家人圍桌 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 盛 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后越來越考 究。
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 月,中 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 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 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 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6.關于民風民俗的好段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相思
唐) 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與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Html/113/
.cn/MY/*?act=M&ID=%C3%F1%CB%D7%B7%E7%CB%D7%B4%CA%D3%EF
7.描寫風俗的句子
好句
1.馬奶酒是琥珀色的,盛在銀制的酒器中,它基本上沒有度數,有股馬奶的味道,初 喝到嘴甩時有些酸澀,難以下咽,但是在主人熱切期待著的目光中,我們不由得喝了一杯 又一杯,等到逐漸習慣了以后,便能品出它特有的芳香和濃郁了。
2.“亞克西!”阿不都沙依提叔叔一邊熱情地向我們打招呼,一邊拉著爸爸的手說, “這邊坐。”
3.—盆盆水像一朵朵閃閃的銀花,歡迎遠道而來的朋友,歡迎他們來看一看傣家的風俗。
4.看到新娘遭“襲擊”,陪嫁的姑娘們想起了自己的使命,勇敢地把小伙子們撥開,將 新娘團團護住。
5.—位嬌艷可愛的姑娘被一位“強行"換花的先生追得摔了一個大跟頭,坐在地上還 止不住地笑,她可真開心啊!
6.如果將茶杯篩得滿滿的,那就是暗示你,主人不想再泡茶了,或是主人下了 “逐客令'
7.“七咚鏗,七吟銀,七個弄終鍵!”隨著這歡快的鑼鼓聲,秧歌隊在“頭兒”的指揮 下,踏丁步,邁10步,飛舞彩綢,穿花打場。
8.深藍的夜幕下,喝足包谷酒的人們舉著火把,紛紛擁向曬谷場,圍著幾堆篝火,跳起歡快的擺手舞,開始了慶祝畢茲卡節日的狂歡。
9.7月是舉辦那達苺的黃金季節,整個綠色的海洋隨者草原盛會的到來沸騰了。
10.終于,“肓歌會”正式開始了。沒有什么開場白,盲姑娘高亢悠揚的歌聲隨若歡快的鼓聲響了起來。
11.“火把節”是撒尼人歡快的節日,它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情,表姐曾繪聲繪色地給我 講過撒尼人歡慶“火把節”的熱鬧場面。我渴望去參加撖尼人的“火把節”。
好段
1.彭陽人吃蔥的習俗真楚“堪稱一絕”。他們吃的蔥,從種類上分,可以分為小白葸、大白蔥、紅蔥幾種。小白蔥的長相和大白蔥沒啥區別,都是綠葉白稈兒,只不過是比大白 蔥小些,可以說是縮小了的大白蔥。因為小白葸的辣味兒淡,所以常被彭陽人“生吞活 剝”。在集市上,小男孩拿者一把白蔥狼吞虎咽般地往嘴里塞的情景屢見不鮮;健壯的種 田人蹲在田埂上,~手拿蔥,一手拿饃,有滋有味地吃著,那躭更楚常見了。
2.天終于黑了,幾千只火把荽時點燃。~瞬間,這“光明之神"發出的火焰照亮了天 空,照亮了石林大地,光亮如同白天一樣。頓時鑼鼓聲、歡呼聲響成一片,在美麗的石林 上空回蕩。撤尼人高舉火把轉來轉去,一支支火把如同一朵朵燦爛的星花。高舉火把的人 們,有時排成一直排,火把一上?下,扭來扭去,如同一條游動的火龍;有時圍成一個大 圓圈,遠遠望去就像一個大火環。接者,嫌尼人同來觀看的人闈成了幾個大圓圈,撤尼小 伙子彈起了大三弦,撒尼姑娘跳起了她們最喜愛的撒尼族舞。姑娘和小伙子們真是越跳越 歡快,周圍的人們和外同的朋友也加人了跳舞的行列,我也悄不自禁地跟宥他們跳了起 來。跳呀,唱呀!我們多么快樂,每個人都沉浸在節日的幸福之中了。
3.另一個吸引人的項目就是放“高升”。勇敢的小伙子舉者火把,爬上亊先準備好的 10米多高的竹竿去點火,竹筒里的“高升”就“嗖”的一聲飛出竹筒,沖向天空。“髙 升”是一種類似禮花的東西,這是傣家人自制的。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財富,用智慈 豐富了幸福生活。
4.潑水節最為有趣的當然是潑水了。人們都愿意把水潑給德高望重、受人輝敬的人。 大家還互相潑,互相祝福。S興奮的還足那些小伙子和大姑娘,他們潑得可真賣力,把一 盆盆水端到人群中,從頭到腳把別人澆個透,真是讓人躲也沒處躲,藏也沒處藏。
5.新娘的村子有幾十公里的路程,全是彎彎曲曲的山間小徑。路旁是濃密的綠草和茂密 的樹林,還有漫山遍野的翠竹。一路上大伙兒說說笑笑,逗者新郎。山谷里貉漾著歡快的笑 聲。突然一聲喊叫,?顆顆不知什么東西,竟雨點般地向我們飛來,砸得迎親的小伙子們 “哎喲,哎喲”一陣亂嚷。我驚得目瞪U呆.未等我看淸山坡灌木叢中什么人如此無禮,我 的腦袋、身上早挨了重重的幾下。當我正想從地上拾東西準備還擊時,小楊抱著腦袋,用力 一扯我的衣角喝道:“還不快跑!”果然,前面的小伙子們像敗陣的隊伍一樣,搖搖晃晃地 向前逃去。我也慌忙捂住腦袋,沒命地追上去,身后響起了一串“咯咯"的開心笑聲。
6.這時,主持“砍火星"的師傅會拿著三葉茅蓽趕來,從在場的人的衣服或褲子上撕下一條布,再用三根不同顏色的線把茅草和布條捆在-起。出廚房里忙者炒菜時,他獨個 兒弓者腰在屋子里的每個角落如掃地…般掃起來,邊掃邊念:“砍火星,除災星,全家四 季保平安。”儀式結束,雞肉、狗肉端上來了.賓主席地而坐。大碗的酒,大塊的肉,熱氣 騰騰,來串門的人不分親疏,蹲下來就吃起來。在酒席上,苗家人毫不吝磨。
8.民風民俗的詞語 句子
1.講民風民俗:( 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滿家轉) (生在蘇州,穿在杭州,吃在廣州,死在柳州。)
1.講民風民俗:( 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滿家轉) (生在蘇州,穿在杭州,吃在廣州,死在柳州。) 2.講土特產:( 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 (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清徐的葡萄甜殷殷) ( 寧夏紅黑白“三寶”黑(發菜),紅(枸杞) 白(二毛皮) ) 3.講自然風光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九寨溝的水,張家界的山) (十里溫塘河,九曲十八彎) (不到長城非好漢) (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漓江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不到長城非好漢 不到黃河心不死 漓江山水甲天下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華山自古一條道 十里溫塘河,九曲十八彎 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面 南岳山的香,回龍山的燭 4.綜合性的:東北三件寶,人參、貂皮、鹿茸角 四川人不怕辣,貴州人怕不辣,湖南人辣不怕 四川的太陽、云南的風,貴州落雨當過冬 四川恐龍多,自貢是個窩 四川沒川,山西沒山 好吃不過茶泡飯。
9.節日習俗的好詞好句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
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
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都來源于伊斯蘭教。 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后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怒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歷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谷神保佑。
塔塔爾族 塔塔爾語叫“古爾邦艾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借詞,阿拉伯語“卡爾邦”,意為“獻身”。古爾邦節,是在伊斯蘭教教歷12月10日,即“肉孜節”之后70天。
古爾邦節、開齋節、圣紀節三大節日。 回族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
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
古爾邦節,開齋節后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伊斯蘭教的圣地)朝覲的最后一天。
這一天要沐浴凈身 ,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舍;圣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
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圣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里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滿族 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歷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歷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桿編織一只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
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巖、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系。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歷,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
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納西族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圣紀節。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獨龍族 獨龍族的傳統節日只有一個,人們稱“卡雀哇”或“德里哇”,意為年節,時間在農歷臘月 中,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時間長短視食物準備情況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 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藏族 藏族的節慶活動很多,幾乎每月都有一個節日,而且民間節日和宗教節日互相穿插。
傳統節日中以藏歷新年、沐浴節、雪頓節和望果節最有規模、最具特色。此外還有達瑪節、賞花節、上九節、郎扎熱甲節、俄喜節、羅讓扎花、沐浴節、驅鬼節、響浪節、酥油花燈節、望果節、轉山會等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擇日過侗年。
4月8日或6月6日為祭牛節,節日時不準使用牛。此外,還有搶花炮的花炮節,吃新米的吃新節,停止生產活動,以及各姓氏自己過的姓氏節及趕歌會、姑娘節、斗牛節、花炮節等。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歷,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個象征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扎。燃放時以火藥鐵炮為沖力,把鐵圈沖上高空。
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據說,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里就能人財兩旺,幸福安康。
10.民風民俗好詞好句讀書筆記
好詞好句好段讀后感范文一 我特別喜歡看好詞好句好段,因為它不僅能幫助我提高作文水平,還能讓我積累許許多多的好詞和好句、好段。
好詞好句好段里面有外貌描寫還有語言描寫、心理活動、動作描寫、校園生活、家庭記事、社會走筆、童年回憶、參觀游覽、季節時間、天文氣象、江河湖海、山川原野、人文景觀、青春情懷、植物、動物、實物、建筑物等…… 現在是秋天,我就說一說季節時間里的秋吧!好詞:深秋、晚秋、暮秋、秋景、秋色、秋高氣爽、秋風送爽、秋色宜人、秋葉蕭蕭、秋水盈盈,好句: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澀,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內向。秋天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么嫵媚,夏那么火熱,冬那么含蓄。
秋,收獲的季節,金黃的季節—同春一樣可愛,夏一樣熱情,冬一樣迷人。 好段我就不介紹了,這就是好詞好句好段,內容好吧! 多積累一些詞語和好的句子、段! 好詞好句好段讀后感范文二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做《愛麗絲夢游仙境》。
書中的主人公愛麗絲在一個中午與姐姐讀書時,意外地走進了書中的世界。在那里,她經歷了許多奇怪的事。
并還結識了會說話的兔子,以及會動的撲克牌。當她醒來時,才發現這原來是個長長的夢。
合上書本,我揉了揉疲憊的雙眼。我覺得愛麗絲好幸福,可以進入書的世界,即便那是個夢。
想起愛麗絲剛剛掉入書中,我以為她會象一般女孩子大哭大鬧,沒了主意。但我想錯了,她反而把自己的堅強與樂觀呈現給讀者,讓我們知道了主人公并不是個懦弱膽怯的小女生。
而后面在與撲克牌士兵和王后的交流中更顯出了她的聰明和勇敢。 愛麗絲就是這樣一個女孩,讓我們看了她的故事后不由得去喜歡她,去因為她經歷的跌宕起伏而心跳不止,去因她的逃脫困境而喜上眉梢。
也就是這樣一個女孩,讓我想到了我自已。我也有自已的夢,也曾經沉醉在夢境中的喜悅或哭泣中。
我曾經以為夢想是那么的遙不可及,因為夢想和現實總是有差距的,夢中的仙境究竟有多遠?我真的能走到伸出手就可以觸摸到的地方嗎? 不知什么時候天空已掛滿星辰,低頭看手中已經被自已抓了很久的《愛麗絲夢游仙境》,卦面上的愛麗絲笑著和姐姐坐在紅紅的楓樹下,楓葉紅通通灑了滿地……我不由地笑了,和愛麗絲一樣的笑,她可以勇敢樂觀,為什么我不可以?夢境雖然遙遠,雖然并不真實,可是心卻是真的,只要有心,什么事做不到呢? 此時,我再次仰望天空,眼神不再迷茫。北方的北斗星將會隨著季節而改變方向,而人生的方向不會因為時間而改變。
愛麗絲已經從夢中醒來,而我的夢想,則是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