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經過了幾個世紀
地質,即地殼的成分和結構。
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隱生宙(現已該稱太古宙和元古宙)和顯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個宇。
太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太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個宙。約開始于40億年前,結束于25億年前。
在這個時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穩定,地殼變化很劇烈,形成最古的陸地基礎,巖石主要是片麻巖,成分很復雜,沉積巖中沒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類和低等藻類存在,但因經過多次地殼變動和巖漿活動,可靠的化石記錄不多。
舊稱太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二個宇。
元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元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二個宙。約開始于25億年前,結束于5.7億年前。
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繼續發生強烈變化,某些部分比較穩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巖石出現。藻類和菌類開始繁盛,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出現。
地層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舊稱元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顯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三個宇。顯生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
顯生宇可分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顯生宙】xiǎnshēng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三個宙。
顯生宙可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一個界。
古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一個代。約開始于5.7億年前,結束于2.5億年前。
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在這個時期里生物界開始繁盛。
動物以海生的無脊椎動物為主,脊椎動物有魚和兩棲動物出現。植物有蕨類和石松等,松柏也在這個時期出現。
因此時的動物群顯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
寒武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寒武紀】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于5.7億年前,結束于5.1億年前。
在這個時期里,陸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沒。生物群以無脊椎動物尤其是三葉蟲、低等腕足類為主,植物中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
寒武是英國威爾士的拉丁語名稱,這個紀的地層首先在那里發現。 【奧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個系。
奧陶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奧陶紀】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于5.1億年前,結束于4.38億年前。
在這個時期里,巖石由石灰巖和頁巖構成。生物群以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為主,出現板足鲞類,也有珊瑚。
藻類繁盛。奧陶紀由英國威爾士北部古代的奧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志留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志留紀】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于4.38億年前,結束于4.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相當穩定,但末期有強烈的造山運動。
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繁榮,三葉蟲和筆石仍繁盛,無頜類發育,到晚期出現原始魚類,末期出現原始陸生植物裸蕨。志留紀由古代住在英國威爾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個系。泥盆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泥盆紀】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于4.1億年前,結束于3.55億年前。這個時期的初期各處海水退去,積聚后層沉積物。
后期海水又淹沒陸地并形成含大量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因此巖石多為砂巖、頁巖等。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發育,除原始菊蟲外,昆蟲和原始兩棲類也有發現,魚類發展,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
泥盆紀由英國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個系。
石炭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石炭紀】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個紀,約開始于3.55億年前,結束于2.9億年前。
在這個時期里,氣候溫暖而濕潤,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經炭化和變質而形成煤層,故名。巖石多為石灰巖、頁巖、砂巖等。
動物中出現了兩棲類,植物中出現了羊齒植物和松柏。 【二疊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個系。
二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二疊紀】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個紀,即最后一個紀。
約開始于2.9億年前,結束于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發生強烈的構造運動。
在德國,本紀地層二分性明顯,故名。動物中的菊石類、原始爬蟲動物,植物中的松柏、蘇鐵等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二個界。中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分為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二個代。
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約開始于2.5億年前,結束于6 500萬年前。
這時期的主要動物是爬行動物,恐龍繁盛,哺乳類和鳥類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主要是菊石類和箭石類。
植物主要是銀杏、蘇鐵和松柏。 【三疊系】sāndiéxì 。
2.地球上有哪幾個世紀
你想聞的是史前時代么?
古生代(時間/萬年)
前寒武代:600—564
寒武紀 前期:564—535 中期:535—515 后期:515—500
奧陶紀 500—436
老留紀 436—409
泥盆紀 前期:409—389 中期:389—378 后期:378—360
石炭紀 前期:360—335 后期:335—284
二疊紀 284—250
中生代
三疊紀 前期:242—237 中期:237—229 后期:229—208
侏羅紀 前期—中期:208—159 后期:159—140
白堊紀 前期:140—94 后期:94—64
3.地球誕生后經歷了幾個階段(世紀)
地球誕生至今約有現有40~46億歲,先后經歷過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為地球圈層形成時期,其時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
46億年前誕生時候的地球與21世紀的大不相同。根據科學家推斷,地球形成之初是一個由熾熱液體物質(主要為巖漿)組成的熾熱的球。隨著時間的推移,地表的溫度不斷下降,固態的地核逐漸形成。密度大的物質向地心移動,密度小的物質(巖石等)浮在地球表面,這就形成了一個表面主要由巖石組成的地球。
2、第二階段為太古宙、元古宙時期。其時限距今4200-543Ma。
地球自不間斷地向外釋放能量,由高溫巖漿不斷噴發釋放的水蒸氣,二氧化碳等氣體構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氣層---原始大氣。隨著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的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再匯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就這樣,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3、第三階段為顯生宙時期,其時限由543Ma至今。
顯生宙延續的時間相對短暫,但這一時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質演化十分迅速,地質作用豐富多彩,加之地質體遍布全球各地,廣泛保存,可以極好的對其進行觀察和研究,為地質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并建立起了地質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
擴展資料:
地球的年齡認定
1、21世紀科學家對地球的年齡再次進行了確認,認為地球產生要遠遠晚于太陽系產生的時間,跨度約為1.5億年左右這遠遠晚于此前認為的30-4500萬年。
2、科學家通過太陽系年齡計算公式算出了太陽系產生的時間為55.68億年前,而地球產生的年齡要比太陽系晚30億年到45億年左右,大約為25.48億年前左右。在2007年時,瑞士的科學家對此數據進行了修正,認為地球的產生要在太陽系形成的6200萬年之后。
3、科學家一般是通過同位元素鉿182和鎢182兩種放射元素來計算地球和月球年齡的。鉿182的衰變期為900萬年衰變之后的同位素為鎢182,而鎢182則是地核的組成部分之一。
4、科學家們認為在地球形成時,幾乎所有的鉿182元素全部已經衰變成了鎢182。僅有極少量存在,正是這微量的鉿182才能夠幫助科學家測算地球的真實年齡。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地球
4.從地球一開始的2017年一共幾個世紀啊
地球總的歷史已有46億年,但人類產生才300萬年左右,人類文明史卻只有6000年左右,只是歷史長河中短暫的一瞬.人類對漫長早期史的了解是不能直接觀測到的,但是,地球史有其本身的發展規律及其周期系統,因而地球史呈現明顯的階段性,根據各種類型的巖石、化石、巖層變形的跡象、巖層或巖體之間關系等地質紀錄,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變測定法、氨基酸消旋測定法、古地磁法等現代科技手段的探測研究,中生代時期分為三疊、侏羅、白堊三個紀,從距今2.3億年起到6700萬年前結束,延續時間大約1.6億年. 中生代開始以后,地球史發展出現了新的轉折,潘加亞大陸逐步解體,各個陸塊漸漸趨向于漂移到現代所處的位置,巖石圈又經歷了一系列重要的變動.中生代開始經二三千萬年,到了三疊紀末期,在北美、南美之間和歐亞、非洲之間發生了分裂,在南部的幾個陸塊之間也發生分裂,開始互相移開;到了侏羅紀晚期,各個陸塊進一步分裂,在北美和歐亞大陸之間,南美和非洲之間產生了一條大體上是南北方向的巨大裂隙,陸塊向兩邊移開,海水浸進去,這就是未來的大西洋;又過了七千萬年,到了白堊紀晚期,情況又進一步變化,各大陸繼續互相移開,最顯著的是南美和非洲之間的距離加大,也就是說南大西洋有了明顯的擴張.。
5.地球還能存在幾個世紀
近期不會世界末日的,別杞人憂天!
地球自我毀滅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首先地球是行星,沒有能量,本身不會象恒星一樣爆炸;其次其它行星有自己的軌道!
地球生命的長短就是太陽生命的長短, 太陽這個巨大的"核能火爐"已經穩定地"燃燒"了50億年.目前.它正處于壯年,要再過50億年它才會燃盡自己的核燃料.那時,它可能膨脹成一個巨大的紅色星體,那時候就是地球生命結束的時候.。五十億年后,太陽會在宇宙中爆炸,變成一顆很小的白矮星相信到時候地方的科技,會把我轉移到另外一個銀河系的某個近似于地球的星球上!地球會在50億年后被太陽吞噬。不用考慮太多,50億年后,如果人類還沒滅絕的話,應該有足夠的能力解決這個問題。50億年后的科技水平,現在的人根本是無法想像的。
6.地球還能撐幾個世紀
據推測,地球已存活了46億年.但它到底能活多久呢?
科學家們認為,若任憑地球自由自在地運轉,恐怕它會永遠存在下去,但要是有別的外來因素干擾它,地球就可能有壽終正寢之時。
外來因素首先是太陽,因為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能夠在右地球命運的星球.也就是說,地球上一切能源、動力都來自太陽,太陽一旦有三長兩短,勢必殃及地球。本世紀30年代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太陽總有一天會燃盡煉絕,由白轉橙再變紅,最后變成一顆萬籟俱寂的黑暗星體,了卻其燦爛輝煌的一生。到了本世紀30年代,當物理學家了解到了太陽發光發熱的奧秘后,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原來,太陽的能量來自于它的熱核反應,太陽的一生將度過引力收縮階段、主序星階段、紅巨星階段以及致密星階段。其中主序星階段是太陽的穩定時期。這一階段將持續100億年。目前太陽只度過一半時間,正處于中年時期。一旦太陽到了紅巨星階段,那么地球的末日也就來臨了。當然,這是幾十億年以后的事。
除了太陽對地球的干擾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因素呢?有的科學家認為,太陽可能有一個兄弟-一太陽的伴星,這顆伴星日夜不停地繞日運行,每隔2600萬年,就會轉到離太陽 最近的地方來"興風作浪",它的強大引力將引起眾多慧星的大擾動,有10億顆慧星將在太陽系內因橫沖直撞,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將成為這些慧星的"靶子"。如果與地球相撞的慧星的質量足夠大,那后果就不堪設想:輕者生物滅絕,生態劇變;重者山崩地裂,地球"粉身碎骨"。然而,這顆可能會給地球帶來不測的太陽伴星并沒有被人們發現,不過許多科學家是相信它的存在的。
究竟地球將受到來自空間哪一方的打擊而遭毀滅?地球何時壽終正寢呢?
一切都是未知數。
7.地球經歷了幾個生命時代
埃迪卡拉紀 前寒武紀 寒武紀 奧陶紀 志留紀 泥盆紀 石炭紀 二疊紀(至此為古生代) 三疊紀 侏羅紀 白堊紀(至此為中生代) 第三紀 第四紀(至今為新生代) 地球是人類的發源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行星.詩人們常常親切地把大地比作自己的母親.的確,地球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關系太密切了.地球不僅以它那無盡的寶藏養育著我們,為我們提供生殖繁衍的環境,而且可以說連人類本身也是地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正因為如此,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在辛勤探索著地球的奧秘. 地球史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重復的,有著自己的演化史,正像世間一切事物一樣,地球也有自己的孕育時期、童年時期、現階段的青壯年時期,未來的地球也必將走向其衰老和死亡. 地球總的歷史已有46億年,但人類產生才300萬年左右,人類文明史卻只有6000年左右,只是歷史長河中短暫的一瞬.人類對漫長早期史的了解是不能直接觀測到的,但是,地球史有其本身的發展規律及其周期系統,因而地球史呈現明顯的階段性,根據各種類型的巖石、化石、巖層變形的跡象、巖層或巖體之間關系等地質紀錄,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變測定法、氨基酸消旋測定法、古地磁法等現代科技手段的探測研究,可把地球演變發展史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一、地球的誕生和它的童年 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個成員,它跟太陽系的起源有密切的關系.這樣,要認識地球形成和早期的演變歷史,當然離不開探索整個太陽系的起源,而太陽系是眾多恒星中的一員,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恒星演變的一般規律推測太陽系以至地球的起源了. 一顆恒星的演化可以大體上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引力收縮階段,即彌漫星云間的相互引力而集中成一團團星云;第二階段為核反應階段,原始星云間相互碰撞發熱,內部進行劇烈核反應;第三階段是衰老階段,即作為核聚變燃料氫和氮等逐步耗盡. 根據恒星演化一般規律,可推測大約在距今50~60億年以前,一團星云開始集中,在引力收縮的過程中,這團星云的大部分物質進入中心,形成原始太陽,開始有了形體,并開始發光.之后,由內部核反應產生的巨大能量,使它每時每刻都在放射光和熱. 地球最早可能是由大大小小的星云團集聚而成的,一般認為在距今47億年前它已經增長到現代地球質量相近了.這時候的地球還只是許多微星的集合體,叫原地球,原地球在引力收縮和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熱的作用下,不斷受熱,當原地球內部溫度達到足以使鐵、鎳等元素熔融時,鐵、鎳等元素迅速向地心集中,在46億年前左右形成地核和地幔,地殼初步分異作用.原始地殼比較薄弱,而地球內部溫度又很高,因此,火山頻繁活動,從火山噴出的許多氣體,構成原始大氣,如CH4、NH3、H2、H2O(水蒸氣)、H2S、HCH等,但無游離的氧(現在大氣中的氧是光合生物藍藻和綠色植物出現后長期積累起來的).這種還原性大氣在閃電、紫外線、沖擊波、射線等能源下,形成一系列有機小分子化合物,有氨基酸、核苷酸等(這已被美國科學家米勒設計的模擬雷鳴閃電的火花放電裝置使無機物合成有機物這個實驗得到證實).這些有機小分子化合物或直接落入原始海洋,或經由湖泊、河流匯集到原始海洋,在海洋中層長期積累、相互作用,在適當條件下,進一步縮合成結構原始、功能不專一的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這些生物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積累,濃度不斷增加,凝聚成小滴狀,形成多分子體系.在一定的進化概率和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再經過長期不斷進化,大約在35億年前終于形成了具有新陳代謝和自我繁殖能力的原始生命體.此為生命演化的第一階段,即非細胞生命階段,實現了從非生命到生命轉變的過程. 地球的童年,從距今46億年形成時期起,大約延續到距今30億年左右,一共15.16億年.當然,對于地球的童年,現在知道的還不多,仍然是一個有待進一步探索的課題. 二、地球的少年時期 從距今30億年左右到5.7億年這段時間,地球進入了少年時期,也就是前古生代時期.雖然這個時期延續時間十分漫長,大氣、水、生物圈也都有很大發展,可是生物界的進化卻很緩慢,直到前古生代末期,地球上也還只是有菌類、藻類和一些低等原生動物、腕足類動物等.這跟寒武紀以后生物界突飛猛進的發展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 地球進入少年時期是以最早出現小塊陸核作為標志的,后來大陸就是由陸核逐漸擴大而形成的,地球上發現的有確鑿證據的小塊穩定陸核形成于距今28億年前,地點在非洲南部.直到25億年前,各大陸內相繼形成若干個小塊穩定陸地.后來在距今17億年左右,地球經歷了一次最有意義的穩定大陸形成事件,穩定大陸的面積在相對比較短的歷史階段里大大增加,大陸差不多接近了它現在的規模.但形成的大陸巖石圈(也稱原地臺)還比較薄弱,保留有相當的活動性,沒有達到真正的穩定. 從原地臺到地臺的轉變時期是從距今17億年到距今14億年左右,根據科學家對資料的研究分析來看,原地臺曾多次被來自地球內部的力量所打碎,又不斷被下面涌上來的巖漿物質所膠結,變得越來越厚,越來越穩定,因此,距今14億年左右是穩定大陸最終形成時期,地球巖石圈的演變進入了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