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鄺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歷史, 出自方雷氏。神農炎帝十一世孫即八代帝榆罔長子曰雷,黃帝伐蚩尤時,雷因功被封于方山(今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于方山后,稱方雷氏,子孫以地為氏,分為雷姓和方姓, 到了西周宣王時,方雷子孫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將軍,智勇過人。奉命南征,平定過荊蠻的叛亂,為周室的中興立下了大功。因此,后世不少方姓宗譜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說。 方氏在西晉太康五年(公元284)時就承詔定譜,《方氏血脈譜》早在東晉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就被御批為“名家盛典”,并敕諭方氏子孫,“世代藏傳,永久勿失”。《歙淳方氏柳山真應廟會宗統譜》中記載:“歙之方,自河南之固始,無別出也。江南、閩廣之方,俱自歙之東鄉,無別出也。歙之東鄉,則今淳安也。方之在徽歙者,皆出淳安,譜牒甚明。苐各派繁衍,昭穆難序耳,世祖黟侯之墓與廟在淳者,子孫世守之。在歙者,惟柳亭山一廟,郡志載焉“。宋代安徽宣城有一支方姓改成鄺姓. 廣東及海外許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鄺" 溯源堂組織. 方、雷、鄺三姓“源同一脈,衍以三宗”.
吾方氏受姓,系出神農。建居山東曲阜縣帝榆岡之子曰雷,奉軒轅命,擒蚩尤斬永曜有功,封于方山,故以方為姓。居北直棣保安縣,傳十世,共計二百六十五年。帝堯十八年壬寅,十世保書變公遷回山東濟寧府曲阜縣,居七世,共計百八十五年。十七世皆俊公由山東遷河南汝南商議南郡,居七十三世,共計二千五百一十五年。到二世圣明公賢良方正,拜博士議郎.太常寺卿.黟縣侯,于東漢章帝建初四年已卯由河南南郡遷安徽鎮江州陽縣,分布燕湖歙縣東鄉居十一世,六百二十六年。百一十二世雄飛公迨賜博士文林郎,世稱玄英先生。于唐玄宗開元元年癸丑遷浙江紹興會嵇鑒湖,居十四世,于宋欽宗靖康元年丙午共計四百一十二年。二十九世發利公,字崇哲,于于宋欽宗靖康元年丙午任無為州吏史,由浙江紹興鑒湖遷英山縣安仁畈,居六世,共計二百四十三年。遷十公生幸俊.幸杰,五世幸俊公分遷本縣西河林家沖(幸杰原居安仁畈另譜),居四世。至炯元公由林家沖遷浙江臺州府寧海縣侯城里,生克勤、克儉,又遷回原籍。勤授濟寧府知府,生孝孺,官文學博士,四年殉節。
2.姓鄺的歷史人物
1、鄺埜
鄺埜[yě](1385年-1449年),字孟質,別號樸齋,湖南省宜章縣城南鄉新田村鄺家門自然村人,出自宜章廣田洞鄺氏。明朝中期兵部尚書。
永樂九年(1411年),鄺埜中辛卯科三甲第二十七名進士,授監察御史。歷任陜西按察副使、應天府尹、兵部右侍郎。正統十年(1445年),進兵部尚書。
正統十四年(1449年),也先入境,宦官王振主張親征,鄺埜勸阻,英宗不聽,明軍出征,直至土木之變,鄺埜死于亂軍之中。
景泰初年,追贈少保。成化年間,謚忠肅。
2、鄺璠
字廷瑞,山東任邱(今屬河北)人,明弘治六年(1493年)進士,翌年任蘇州府吳縣(今江蘇吳縣)知縣,官至瑞州(今江西高安市)太守。
在任吳縣知縣期間,鄺璠為民眾做了許多好事,例如打擊各種犯罪活勸、搗毀妓院、加強調堂管制、興辦學校等。
他因重視農業生產、關心人民生活,曾搜集許多農業生產技術知識、食品加工生產技術,簡單醫療護理方法以及農家用具制造修理技藝等,寫成了《便民圖纂》一書。
3、鄺露
鄺露,是明末廣東著名詩人;生于世代書香之家。鄺露工于詩詞,鄺露還通曉兵法、騎馬、擊劍、射箭,又是古文物鑒賞家和收藏家。還精于駢文;
又是篆、隸、行、草、楷各體兼擅的有成就的書法家,其草書字跡勁秀,師法王羲之而自成一格。南明唐王時任中書舍人,永歷帝時出使廣州,清兵入粵,鄺露與諸將戮力死守,凡十余月,城陷,不食,抱琴而死。
4、鄺灝
鄺灝(生卒年待考),明朝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進士。有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年)編輯的著作《藝贊三卷》, 現存的版本由任慶云刻本,現收藏于重慶圖書館。
5、鄺文
廣東省南海人,明朝政治人物,履歷:明朝成化二年(1466年)丙戌科第二甲賜進士出身,明朝時任知府。
就任職時間:明朝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接替劉瀚任漳州府知府一職,弘治四年(1491年)由汪鳳接任。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鄺埜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鄺璠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鄺露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鄺灝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鄺文
3.簡短的姓黃的研究結論
黃姓是現今中國大陸第七大姓氏、臺灣島第三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6位。
黃姓人口在廣東省最多,占全國黃姓人口總數約19%。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黃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1、出自嬴姓和姚姓 黃氏源于贏姓和姚姓,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贏氏,黃姓祖先之贏姓出現因為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姓為嬴,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黃帝子孫,生于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后代就以姚為姓。
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黃姓為陸終之后,其后建立黃國,后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
傳說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
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于抗衡。從夏朝2148年建立黃國公元前648年,經歷1500年的古老黃國被楚國所吞并。
亡國后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 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黃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
臺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于汾川,后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臺駘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后來都被晉國滅掉了。
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以國為姓 據《東夷源流史》所載,遠古顓頊時代,黃人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黃國,以國為姓。
陸終。上古時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吳回之子。
后其繼任祝融。周代時,其后被封于黃(今河南省潢川城西十二里),建立了黃國。
黃國后來被楚國所滅其后代子孫分散到了各地,他們不忘亡國之恨遂以原國名為氏稱黃姓。并尊陸終為其得姓始祖。
4、出自他姓改姓 上古時代及后朝的王、陸、巫、吳、金、范、丁皆有改為黃姓者。 5、出自回族中的黃姓來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數蒲姓回族為避元代“反色目”的誅殺而改黃姓。
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將黃姓故意寫成“苗”(莆)字,因苗(莆)與蒲同音,若被人發覺,落下加上兩點就是黃字,久之便成了“黃”姓。 ② 元代黃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蘭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黃。
黃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寧夏部分地區。 6、黃淵始祖 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東晉入閩始祖黃元方(公元280-375年)字彥方又名黃允居福州南后街黃巷;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區,如云南威信譜在“淵”字條下明言:“世譜錄淵公為一世始祖。”
又引《十朋譜》之語:“淵公字好善,遷居黃崗之地,子孫多以公為始祖。” 7、黃改其他姓氏 黃改丑氏、胡姓、曠、鄺氏、況氏、李氏、盧氏、潘氏、湯氏、田氏、王氏、伍氏、危氏、吳氏、余姓、周氏、張氏。
8、黃改曠、鄺氏 湖南臨武鄺家村源流 湖南鄺氏起源出自黃姓。黃宣祖籍河南,東漢治水有功封“河陽侯”,唐神龍年間拜右相,居汴梁,封鄆國公,公本姓黃,其子二,長曰旦,次曰丞,以難故易姓,旦改曠,丞改鄺。
丞添邑于右為鄺,徙居吉州(江西)。 后谷曠氏宋德佑丙子纂修舊譜序 余按曠氏之系,出自高辛氏后關伯苗裔。
迨漢光武時,有祖姓黃諱宣,居河東,以治水奏績,拜侯,因留籍於南陽。衍至唐神龍間,一世祖曰賢,紀功封鄆國公。
后因邊關失守,上命滅族。賢字四明,令子侄易姓改名,本姓黃,長子旦添邑于右為鄺姓,次子丞添日于左為曠姓。
4.關于李姓的研究報告結論
李姓是當今中國第一大姓,也是世界頭號大姓。人口大約有八千七百多萬,分布很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7.94%。就地區而言,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占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占比例則少于8%,尤其在東南沿海諸省,比例僅在4%左右。在臺灣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夠環繞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稱苦縣,春秋時先屬陳國,后歸楚國,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是中國歷史上所建的政權最多的姓氏。李姓為唐代國姓,唐以后蕃衍興旺,蔚為望族。
5.關于何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結論
關于何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結論
一、問題的提出
前不久,我們學了一篇課文題目是關于“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通過學習課文,我了解到了姓氏也是一種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對何姓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上網瀏覽,了解何姓的來源和何姓的歷史名人。
2、通過多種途徑搜集何姓的名人故事。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書籍、報刊
何姓的來源
何,作為姓,源出于音訛,是“韓”的誤讀,因此,韓厥既是韓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上網查閱
何姓人口數量
在當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區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目前何姓人在全國的數量已過千萬之多,占全國大姓的第17位。
書籍、報刊、
教科書
歷史上的何姓名人
何武,何進,何熙,何晏,何休,何攀,何充,何遜,何遠,何尚之,何佟之,何承天,何敬叔,何思澄,何應欽,何香凝,何正文,何炅。。。。。
媽媽的講述
何姓的歷史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何、韓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書及姓氏學者的共識。直至近人岑仲勉、孫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記,無不記載“何氏為韓氏”,何韓為一家。
四、結論:
(一)、姓氏源流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后。相傳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韓原(今山西省韓城市)侍奉晉國,此人世稱“韓武子”,但其并不姓韓,之所以稱之為韓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韓姓的得來是在韓武子后代三世的時候,韓武子的三世孫名韓厥。史記春秋后期,晉國公族中的韓氏逐漸成為晉國三大姓氏之一,到戰國時與魏、趙氏瓜分了晉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韓姓子孫分散名地,其中有一支居江淮一帶,當地語音韓與何相近,因音而訛為何,成為何姓。因此,韓厥既是韓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2、少數民族中的何姓。隋唐西域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各氏族統稱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和戊地,如南朝梁代和后來的隋朝就有幾位來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何細胡、何妥、何稠。北朝時,有少數民族人叫何猥薩的;五代時期的后漢乾(448)吐谷渾國有特使何戛刺來中原朝貢。
3、出自冒姓或他姓改姓。如漢時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安徽廬江黃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因避家難,從江西遷到安徽,改方姓為何姓。鮮卑復姓賀拔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改為單姓何氏。元末吐蕃宣撫使鎖南之子銘入明朝,被朝廷賜姓何,其后代有以何為姓的。
(二)在歷史的長河中何姓人才很多。
何晏:三國時玄學家,為魏晉玄學的主要創始者之一。著有《道德論》、《無名論》、《無為論》。
何休:東漢杰出經學家。歷17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詁》,成為今文經學家議政的主要依據。
何承天:南朝宋時無神論思想家、天文學家。善弈棋、彈箏,精歷算,改定《元嘉歷》,使定冬至時日更準。
何弘敬:唐代宰相。
何景明:明朝文學家,稱“復古派”。
何紹基:為晚清宋詩派作家,著有《說文段注駁正》、《東洲草堂詩集文鈔》等。
何叔衡: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創始人之一。
何香凝:當代杰出的女畫家,與柳亞子、經頤淵等組成“寒三友社”作畫題詩,抒情述志,并成為嶺南畫派的著名畫家。
還有地質學家何作霖、文學家何其芳等。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簡短的姓鄺的研究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