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詠鵝》的意思是什么
翻譯:
鵝鵝鵝,面向藍天,一群鵝兒伸著彎曲的脖子在歌唱。潔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水面。紅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水波。
原文:
《詠鵝》
【作者】駱賓王 【朝代】唐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擴展資料:
《詠鵝》是初唐詩人駱賓王于七歲時寫的一首五言古詩。 這首詩開篇先聲奪人,“鵝!鵝!鵝!”
寫出鵝的聲響美,又通過“曲項”與“向天”、“白毛”與“綠水”、“紅掌”與“清波”的對比寫出鵝的線條美與色彩美,同時,“歌”、“浮”、“撥”等字又寫出鵝的動態美,聽覺與視覺、靜態與動態、音聲與色彩完美結合,將鵝的形神活現而出。
創作背景:
小時候的駱賓王,住在義烏縣城北的一個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駱家塘。每到春天,塘邊柳絲飄拂,池水清澈見底,水上鵝兒成群,景色格外迷人。
有一天,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見他面容清秀,聰敏伶俐,就問他幾個問題。駱賓王皆對答如流,使客人驚訝不已。
駱賓王跟著客人走到駱家塘時,一群白鵝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試試駱賓王,便指著鵝兒要他以鵝作詩,駱賓王略略思索便創作了此詩。
賞析:
詩的開頭,連用了三個鵝字,生動地表現出了孩子看到大白鵝時候的歡快心情,就像現在的小孩子,看到喜歡好玩的東西,也會連連稱呼一樣。表現了詩人的快樂心情。
第二句“曲項向天歌”,描寫了鵝在叫的時候的神態。“曲項”這兩個字非常生動,把鵝的昂首歡叫的樣子,十分準確地描畫出來了。
大家有機會可以觀察一下,鵝在叫的時候和雞不同,雞的脖子比較短,叫的時候脖子伸得直直的,而鵝的脖子比較長,叫起來的時候會有一伸一縮的樣子,這就是曲項。說明詩人對鵝的觀察是很仔細的。
詩的這前兩句,詩人先寫了眼睛看到的鵝,再寫了耳朵聽到的鵝的叫聲,這種方法值得同學們學習, 我們在描寫一種動物的時候,也要學會調動人的各種感覺器官,就像這里的視覺和聽覺,這樣描寫動物,就會顯得生動活潑了。
詩的第三第四句: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詩人用了一個浮字,一個撥字,這兩個動詞,生動地表現了鵝在水中悠然的樣子。
白毛,紅掌,綠水,清波。白毛與綠水相對,紅掌與清波相對,用這幾個色彩鮮艷的詞詞,給人一種鮮明的視覺形象。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大白鵝戲水圖”。讀來讓人感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2.古詩《詠鵝》的意思
詠鵝》是唐朝詩人駱賓王寫的一首“詠物詩”,相傳是其七歲詩的作品,駱亦因此被目為“神童”。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首千古流傳的詩歌,沒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歡快的語言,抓住事物(鵝)的突出特征來進行描寫。寫得自然、真切、傳神。
開頭的“鵝、鵝、鵝”不只是模擬鵝的叫聲,而且把思維的那種躍動表現出來,融為一體。小詩人用三個“鵝”字道出鵝由遠至近的歡叫聲,讓人漸漸看清它“曲項”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態,再寫鵝在水中嬉戲時有聲有色的情景。表現小詩人細微入神的觀察力。
小作者通過白描的手法,簡單的略加勾勒,鵝的鮮明形象就脫穎而出。“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一幅可愛的動態的形象。
詩中,小作者從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態,去理解和觀察鵝,用了擬人的手法,如把鵝的叫聲說成是“歌”等。同時也把色彩的對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現傳達的豐富和全面。“白毛”、“浮水”、“紅掌”、“清波”,相映成趣,扼要鮮明。
無論從什么角度和方面看,在藝術上,這首詩都是堪稱一絕的。
3.古詩《詠鵝》的意思
詠鵝
駱賓王
鵝 鵝 鵝,
曲 項 向 天 歌。
白 毛 浮 綠 水,
紅 掌 撥 清 波。
[注釋]
1. 詠:用詩、詞來敘述或描寫某一事物。《詠鵝》是駱賓王七歲時寫的詩。
2. 項:頸的后部。
3. 掌:詩中指鵝的腳掌。
[簡析]
這首詩從一個七歲兒童的眼光看鵝游水嬉戲的神態,寫得極為生動活潑。
首句連用三個“鵝”字,表達了詩人對鵝十分喜愛之情。這三個“鵝”字,可以理解為孩子聽到鵝叫了三聲,也可以理解為孩子看到鵝在水中嬉戲,十分欣喜,高興地連呼三聲“鵝、鵝、鵝”。
次句“曲項向天歌”,描寫鵝鳴叫的神態。“曲項”二字形容鵝向天高歌之態,十分確切。鵝的高歌與雞鳴不同,雞是引頸長鳴,鵝是曲項高歌。
三、四句寫鵝游水嬉戲的情景:“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浮”“撥”兩個動詞生動地表現了鵝游水嬉戲的姿態。“白毛”“紅掌”“綠水”等幾個色彩鮮艷的詞組給人以鮮明的視覺形象。鵝白毛紅掌,浮在清水綠波之上,兩下互相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白鵝嬉水圖”,表現出兒童時代的駱賓王善于觀察事物的能力。
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被稱為“初唐四杰”。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時,駱賓王代他寫《討武檄》。檄文羅列了武后的罪狀,寫得極感人。當武后讀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兩句時,極為震動,責問宰相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業兵敗后,駱賓王下落不明,有被殺、自殺、逃匿不知所終等傳說。
4.誰知道《詠鵝》的意思
《詠鵝》相傳是駱賓王在七歲時寫的一首詩,這是一首詠物詩。
這首千古流傳的詩歌,沒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歡快的語言,抓住事物(鵝)的突出特征來進行描寫。寫得自然、真切、傳神。
開頭的“鵝、鵝、鵝”不只是模擬鵝的叫聲,而且把思維的那種躍動表現出來,融為一體。小詩人用三個“鵝”字道出鵝由遠至近的歡叫聲,讓人漸漸看清它“曲項”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態,再寫鵝在水中嬉戲時有聲有色的情景。
表現小詩人細微入神的觀察力。 小作者通過白描的手法,簡單的略加勾勒,鵝的鮮明形象就脫穎而出。
“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一幅可愛的動態的形象。 詩中,小作者從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態,去理解和觀察鵝,用了擬人的手法,如把鵝的叫聲說成是“歌”等。
同時也把色彩的對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現傳達的豐富和全面。“白毛”、“綠水”、“紅掌”、“清波”,相映成趣,扼要鮮明。
這首詩從一個七歲兒童的眼光看鵝游水嬉戲的神態,寫得極為生動活潑。 首句連用三個“鵝”字,表達了詩人對鵝十分喜愛之情。
這三個“鵝”字,可以理解為孩子聽到鵝叫了三聲,也可以理解為孩子看到鵝在水中嬉戲,十分欣喜,高興地連呼三聲“鵝、鵝、鵝”。 次句“曲項向天歌”,描寫鵝鳴叫的神態。
“曲項”二字形容鵝向天高歌之態,十分確切。鵝的高歌與雞鳴不同,雞是引頸長鳴,鵝是曲項高歌。
三、四句寫鵝游水嬉戲的情景:“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浮”“撥”兩個動詞生動地表現了鵝游水嬉戲的姿態。
“白毛”“紅掌”“綠水”等幾個色彩鮮艷的詞組給人以鮮明的視覺形象。鵝白毛紅掌,浮在清水綠波之上,兩下互相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白鵝嬉水圖”,表現出兒童時代的駱賓王善于觀察事物的能力。
無論從什么角度和方面看,在藝術上,這首詩都是堪稱一絕的。[1]。
5.古詩詠鵝意思和詩句
《詠鵝》是我國唐代詩人駱賓王7歲時的作品。全詩共四句,分別寫鵝的樣子、游水時美麗的外形和輕盈的動作,表達了詩人對鵝的喜愛之情。
詩人:駱賓王 朝代:唐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注釋
1. 詠:用詩、詞來敘述或描寫某一事物。《詠鵝》是駱賓王七歲時寫的詩。 2. 項:頸的后部。 3. 掌:詩中指鵝的腳掌。
譯文
大白鵝啊白鵝, 你也就只能彎曲著脖子仰天歡叫, 潔白的身軀漂浮在碧綠的水面上, 紅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的水波。
6.詠鵝
1、詩意
這首詩開篇先聲奪人,“鵝!鵝!鵝!”寫出鵝的聲響美,又通過“曲項”與“向天”、“白毛”與“綠水”、“紅掌”與“清波”的對比寫出鵝的線條美與色彩美,同時,“歌”、“浮”、“撥”等字又寫出鵝的動態美,聽覺與視覺、靜態與動態、音聲與色彩完美結合,將鵝的形神活現而出。表達詩人對鵝的喜愛之情。
2、全詩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3、譯文
“鵝!鵝!鵝!”面向藍天,一群鵝兒伸著彎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的水面上,紅色的腳掌劃著清波,就像船漿一樣。
4、創作背景
小時候的駱賓王,住在義烏縣城北的一個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駱家塘。每到春天,塘邊柳絲飄拂,池水清澈見底,水上鵝兒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見他面容清秀,聰敏伶俐,就問他幾個問題。駱賓王皆對答如流,使客人驚訝不已。駱賓王跟著客人走到駱家塘時,一群白鵝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試試駱賓王,便指著鵝兒要他以鵝作詩,駱賓王略略思索便創作了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