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舉幾個舍生取義的人物及例子
譚嗣同。他在能夠出走的情況下沒有出走,而是選擇了舍身取義,準備用他的鮮血來喚醒沉睡的國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薦軒轅”!有人說他愚昧,而事實上,譚嗣同的死,對后世的影響及其長久深遠,絕對如他自己所說,是死得其所!這也是大義,不是一般人的大義,也更值得人們尊重和景仰!
孟子周游列國,卻并非求官,而在于行“道”,所以有《孟子將朝王章》,對于齊王的非禮之召給予回擊,表現出傲岸的個性。孟子雖然不視金錢如糞土,卻也不追財逐利,而是清醒地認識到“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與我何加焉?”千古多少文人雖然在封建專制的重壓下卻都能保住氣節,殺身成仁,舍身取義
文天祥在《正氣歌》中高歌:“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真是蕩氣回腸,可歌可嘆!
殺身成仁的話出自《論語》,意思是說,有志向和有仁德的人,沒有為了自己能夠活下去而損害仁義道德的,但有為了成就仁義道德而犧牲自己的生命的;舍生取義的原話出自《孟子》,意思是說,生命,是我想保存的;正義,也是我想保存的。在二者不可同時保全的情況下,那么,我就舍棄生命保全正義。因為生命雖然寶貴,是我所愿意保存的東西,但是我不能不顧及原則,僅僅為了保存自己的生命;死亡,是我所討厭的,但是還有比死亡更讓我討厭的東西,這時候,我就不逃避危險,而寧可選擇死亡。
2.關于舍生取義的故事 簡單點 兩個就夠了
尸毗王割肉貿鴿的故事:
古印度有一個大國,這個國家土地肥沃,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國王名叫尸毗王,是一個胸懷寬廣,愛民如子的國王。他心好佛法,立誓普救眾生。 一天,有只老鷹在追逐一只鴿子,老鷹緊追鴿子不舍,鴿子生命危機,飛來飛去無處躲藏,最后,飛到尸毗王的腋下,請求國王的保護。老鷹追來抓不到鴿子,就對尸毗王說:“這個鴿子是我的美食,我現在饑餓難忍,請國王把鴿子交給我吧” 尸毗王說:“我曾許愿,拯救一切生靈,現在鴿子尋求保護,我怎么能見死不救,讓它去送死呢?”老鷹冷笑說:“大王既然愛惜一切生靈,如果我吃不到東西,就會餓死,難道我就不該得救嗎?” 尸毗王說:“我可拿其它食物給你吃”老鷹答到:“我只吃新鮮血肉,別的食物一概不吃” 尸毗王暗想,我不能救一命,害一命,看來,只有用我的肉來換取鴿子才能同時救下兩條生命。于是,他下令手下取來利刀,割下自己腿上的肉喂鷹,但老鷹又說道:“國王既然要以自身的肉來代替鴿子,那么我也不敢多要,只要和鴿子一樣重量的肉。” 尸毗王傳令取來一稈秤,一頭放上鴿子,一頭放上割下的肉。奇怪的是,國王全身的肉都已割盡,還是不及鴿子的重量,國王十分納悶,于是他忍著劇痛,奮力坐到秤盤上。這時,天地動搖,眾天神都被尸毗王普救眾生的善行所感動,齊聲贊嘆,并撒下無數天花。忽然,老鷹和鴿子都不見了,原來是帝釋天和大臣化成老鷹和鴿子來試尸毗王的誠意和信心,最后帝釋天以神力使尸毗王的身體恢復了原狀。
劉翊,字子相,是東漢潁陰人,為人重義守德,家中世代產業豐足,經常救濟他人而不愿他人報答。
劉翊有一次在汝南旅行,陳國有位叫張季禮的人要到遠方趕赴喪禮,不料遇上寒冰,車子壞了,所以停滯在道路上。劉翊見到后,立即下車,將自己的車子給了張季禮,而且沒有說自己的名字,騎上馬便走了。張季禮猜想他可能就是傳聞中重德重義的劉翊,事后他專程來到潁陰,想要將車子還給劉翊,可劉翊知道后關上門,讓人說自己出去了,不同張季禮相見。
劉翊堅守自己的志向,一直不肯屈從朝廷的任命。后來接受了潁川太守種拂的任命,擔任功曹,因為在一件關系種拂生死福禍的事情上幫了大忙,所以種拂要舉薦劉翊為孝廉,但劉翊推辭了,正直的他恥于利用這種事來獲取功名。
后來發生戰亂,當地的郡縣發生饑荒,劉翊努力救濟那些缺糧斷糧的人,靠他而活下來的有幾百人。總之,鄉里宗族中只要有人需要幫助和救濟,他總是全力幫助救濟。
漢獻帝(劉協)遷都西京后,劉翊被舉薦為計掾,后來因為立了功而被皇帝特地下詔任命為議郎,調任陳留太守。劉翊將自己手上持有的珍寶全部分給了他人,自己僅留下車馬赴任去了。
出了函谷關幾百里地后,劉翊發現一位士大夫病死在路旁,劉翊于是用自己的馬換了棺材,脫下自己的衣服將死者收殮了。
走了一段路,又遇到以前認識的一個人在路上窘困饑餓,劉翊不忍心丟下他,便將駕車的牛又殺了,用來解除這人的困乏。大家都曾勸阻他,劉翊說:“見死不救,這可不是有志之士。”后來,劉翊同那些人竟然都饑餓而死。
見人有難,能夠沒有私心,傾其所有予以幫助救濟,即使失去性命也在所不惜,這就是我們神傳文化中講的“舍生取義”吧!
劉翊做了好事而不喜歡讓人知道,不沽名釣譽,但上天對人世間的一切可是歷歷在目,劉翊這是為自己積下德了,為自己將來的生命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早晚會得到上天賜予的善報,這世沒得到,下世也會得到,因為這是天理。
3.古代舍生取義的人的事例
1、康有為
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日本。譚嗣同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他堅信"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名句。
2、譚嗣同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于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并稱“戊戌六君子”。
3、文天祥
元朝派出大軍,要消滅南宋,文天祥聽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產,召募起3萬壯士,組成義軍,抗元救國。有人說:“元軍人那么多,你這么點人怎么抵擋?不是虎羊相拼嗎?”文天祥說:“國家有難而無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雖然單薄,也要為國盡力呀!”
后來,南宋統治者投降了元軍,文天祥仍然堅持抗戰。他對大家說:“救國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難以醫治,兒子還是要全力搶救啊!”不久,他兵敗被俘,堅決不肯投降,還寫下了有名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明自己堅持民族氣節至死不變的決心。他拒絕了元朝的多次勸降,終于實現了舍身取義的理想,慷慨就義。多少年來,文天祥的救國精神,代代相傳,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
4、屈原
屈原本為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 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 同時主持外交事務。 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 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
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郁悶,開始文學創作, 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 后來曾經被召返。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 執意入秦,被扣留,后來客死秦國。
楚頃襄王即位后昏庸無道, 聽信令尹子蘭的讒言, 再次驅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帶。 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 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
5、項羽
項羽被劉邦包圍后,自忖不能脫身,就部下說:“我從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經七十余戰,抵擋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擊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嘗敗北,遂稱霸天下,現在困于此,不是我不會打仗,而是天要亡我!
今日是要決死戰了,我要為諸君痛快地一戰,必定要勝利三次,為諸君擊潰包圍、斬將、砍旗,讓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會打仗。”于是,他分騎兵為四隊,此時,漢軍圍困數重,項羽對他的騎兵們說:“我為你們殺掉對方一將!”
于是,他命令騎兵們分四面向山下沖,約在山東面會合。項羽大呼馳下,斬殺一漢將。赤泉侯楊喜追項羽,項羽大喝一聲,楊喜的人馬俱驚,退后數里!項羽與騎兵分為三隊,漢軍不知項羽在哪隊,就也分三隊包圍。
項羽飛馳而出,又斬殺一漢將,同時殺近百人,再會合騎兵,僅損失兩騎,項羽問:“怎么樣?”騎兵們欽佩地回答:“和大王說的一樣” 。
項羽一路逃到烏江,遇見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并將自己坐下馬賜予亭長。于是,項羽下馬步戰,一口氣殺了漢兵幾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幾處的傷。而后揮刀自刎。
4.舍生取義的名人事例
1、譚嗣同
他在能夠出走的情況下沒有出走,而是選擇了舍身取義,準備用他的鮮血來喚醒沉睡的國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薦軒轅”!
有人說他愚昧,而事實上,譚嗣同的死,對后世的影響及其長久深遠,絕對如他自己所說,是死得其所!這也是大義,不是一般人的大義,也更值得人們尊重和景仰!
2、康有為
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日本。譚嗣同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他堅信"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名句。
3、狼牙山五壯士
狼牙山上,有五位勇士,他們奮勇殺敵,敵人接二連三的倒在陡峭的山路上,以寡敵眾卻絲毫不占下風,為的是什么?
是群眾與連隊的安全!彈盡糧絕了,群眾與連隊主力卻也安全撤退了。五位英雄迎風屹立于頂峰,風吹動了他們的衣襟,卻沒有吹動他們寧死不屈的決心。
他們像每次沖鋒那樣,相繼跳下懸崖,狼牙山峰頂上響起他們壯烈豪邁的口號:“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萬歲!”這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
4、**
1952年10月,所在部隊擔負攻擊金化以西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前哨陣地391高地。高地前沿是一片開闊地,為縮短進攻距離,便于突然發起攻擊,11日夜,部隊組織500余人在敵陣地前沿潛伏,他所在排潛伏在高地東麓距敵前沿陣地僅60多米的蒿草叢中。
12日12時左右,美軍盲目發射燃燒彈,其中一發落在他潛伏點附近,草叢立即燃燒起來,火勢迅速蔓延到他身上,燃著了棉衣。
為了不暴露目標,確保全體潛伏人員的安全和攻擊任務的完成,他放棄自救,咬緊牙關,任憑烈火燒焦頭發和皮肉,堅持30多分鐘,直至壯烈犧牲。
反擊部隊在**偉大獻身精神鼓舞下,當晚勝利攻占了391高地,全殲美軍1個加強連。
5、吉平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被視為國賊。一位洛陽名醫名喚吉平,忠漢室,與漢國舅董承等人共謀誅曹。他打算在為曹操送藥時下毒,卻不慎泄露了天機。
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滿階仍只是痛罵曹賊,后撞階而死。在羅貫中筆下,他是有名的忠義之臣。
6、林覺民
黃花岡起義時,大批革命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林覺民率敢死隊沖進兩廣總督衙門,與清兵浴血奮戰,中彈被俘,從容就義。喻培倫胸前掛滿一筐炸彈,沖鋒在前,彈盡力竭,后被俘,英勇犧牲。
7、朱自清
解放前,由于國民黨腐敗無能,經濟趨于崩潰,洋貨充斥市場。著名作家朱自清寧肯餓死也不買美國救濟粉,被稱為“表現我們民族英雄氣概的愛國知識分子”。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譚嗣同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康有為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狼牙山五壯士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
5.列舉歷史上舍生取義的事例,并簡要闡述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被視為國賊。
一位洛陽名醫名喚吉平,忠漢室,與漢國舅董承等人共謀誅曹。他打算在為曹操送藥時下毒,卻不慎泄露了天機。
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滿階仍只是痛罵曹賊,后撞階而死。
在羅貫中筆下,他是有名的忠義之臣。 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日本。
譚嗣同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他堅信“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名句。
蘇武、吉平、譚嗣同三人,為了忠義可以忍受萬般折磨,直至獻出生命。他們這樣做,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封建正統思想的影響,他們舍生而取的“義”,只能是忠義。
蘇武牧羊的故事婦孺皆知。蘇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貴族先以名利引誘,后以嚴刑威脅。
但蘇武始終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匈奴貴族無計可施,便“徙武北海上無人處”。
蘇武則“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仍拄著漢朝的旄節,不屈節辱命。
他出使時正值壯年,待其歸漢之時,已是須發皆白。他成為我國歷史上堅持民族氣節的著名人物。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南宋廬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國勢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結束了內部爭奪皇位的自相殘殺局面,建立了元朝,接著把侵略矛頭直指南宋。
1273年,丞相伯顏統20萬大軍攻下襄、樊,以此為突破口,順江而下,兩年不到,便后臨南宋首都臨安的近郊。蒙古兵所過之處,尸橫遍野,血流成河,農田荒廢,百業凋敝,這是一場空前殘暴的野蠻的侵略戰爭,南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嚴重威脅,文天祥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出現的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英雄。
南宋朝廷長期為投降派所把持。還在1259年,宰相賈似道便以稱臣、割江北地區和歲納銀絹各20萬兩匹為條件,暗中屈膝求和。
伯顏卻意在滅宋,并不停止南侵。1275年,將賈似道十三萬大軍消滅,朝廷便再無可用之兵。
此時宋恭帝在位,年僅四歲,太皇太后謝氏臨朝聽政,不得不發出“哀痛詔”,號召天下四方迅速舉兵“勤王”。文天祥當時正擔任贛州知府,他“捧詔涕泣”,并立即行動,在兩三個月內便組織了第一支“勤王”隊伍近萬人,幾經周折,趕到了臨安。
而在成千上萬大小地方官中,帶兵勤王的只不過他和張世杰三人而已,這個政權腐朽到什么程度,可見一斑。1276年正月十八日,伯顏兵臨皋亭山,左相留夢炎早已投降叛變。
其他大臣或已投降。伯顏雖愿受降,卻要右相陳宜中去元營洽談,陳哪有這個勇氣?當天晚上便逃之夭夭。
謝太后唯珂派人只剩下一個文天祥。他毅然臨危受命,但不是去投降,他考慮是“戰、守、遷皆不及施”,“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他甚至借此機會觀察一下敵營的虛實以謀“救國之策”。
但是他沒有想到,正當他指斥伯顏扣押不能返回宋營,他的義兵則在同時被投降派命令解散。敵人的兇殘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無恥的投降派卻使他遭到了第一次嚴重的挫折。
1276年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行至京口(今鎮江),在義士的幫助下,逃脫了虎口,據他在《指南錄后序》所記,至少有十六次幸免于死,經過千辛萬苦,于四月初八日逃到了溫州,此時他聽說度宗的兩個兒子(即恭帝的兩個兄弟)已逃到福州,于是立即上表勸進。不久,被詔至福州,任右丞相兼樞密院事,后又命為同都督。
七月,文天祥便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打起帥旗,號召四方英雄豪杰,各各起兵,民復失地。1277年三月,文天祥統兵進軍江西,收復南部數十州縣,同時圍困贛州,湖南、湖北皆起而響應,震撼了江南,鼓舞了人民的反侵略意志,使元統治者大為驚慌。
元忙調40萬大軍來解贛州之圍,另派兵五萬追 擊文天祥。文部不過五千余人,這年八月,空坑一戰,遂致大敗,部將數人犧牲,文妻及子女皆被俘,趙時嘗在緊急中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軍,文才得乘間逃脫。
趙隨即被殺。這是文天祥在一年多時間內所遭到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但是文天祥并沒有灰心喪氣,他下定決心抗元到底。1278年11月,他收拾殘軍,加以擴充,移兵廣東潮陽,不幸于十二月二十日兵敗五坡嶺,文天祥自度難以逃出重圍,當即吞服隨帶的冰片,以求一死,免遭污辱,但他并未死,而在昏迷中被俘了。
這是他遭遇的最后一次嚴重的挫折。從此以后,文天祥便再也不能統領義軍在戰場上與元軍拼殺。
文天祥被俘后,打定主意,只求義死而不求茍生。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
還在伯顏將他扣押北營時,他便明白地告訴對手:“宋狀元……所欠一死報國耳,宋存與存,宋亡與亡,刀鋸在前,鼎鑊在后,非所懼也,何怖我?“1279年十月,元平章阿合馬來文天祥囚所勸降,文天祥長揖就坐,不把他放在眼里,阿合馬卻要他下跪,文天祥說:”南朝宰相見北朝宰相,何跪?“阿合馬以勝利者自居,傲慢地說:“你何以至此?”文天祥嘲諷地說,南朝若早用我為相,你去不了南方,我也不會到你這里來,你有什么可神氣的阿合馬用威脅口氣對左右說:“此人生死尚由我。”文天祥正義凜然道:“亡國。
6.舍身取義的名人故事
**舍身炸碉堡**寧愿火燒也不愿暴露目標蘇武牧羊的故事婦孺皆知。
蘇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貴族先以名利引誘,后以嚴刑威脅。但蘇武始終大義凜然,寧死不屈。
匈奴貴族無計可施,便“徙武北海上無人處”。蘇武則“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仍拄著漢朝的旄節,不屈節辱命。他出使時正值壯年,待其歸漢之時,已是須發皆白。
他成為我國歷史上堅持民族氣節的著名人物。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被視為國賊。
一位洛陽名醫名喚吉平,忠漢室,與漢國舅董承等人共謀誅曹。他打算在為曹操送藥時下毒,卻不慎泄露了天機。
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滿階仍只是痛罵曹賊,后撞階而死。
在羅貫中筆下,他是有名的忠義之臣。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日本。
譚嗣同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他堅信“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名句。
蘇武、吉平、譚嗣同三人,為了忠義可以忍受萬般折磨,直至獻出生命。他們這樣做,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封建正統思想的影響,他們舍生而取的“義”,只能是忠義。
隨著歷史的發展,“義”字已不再代表“忠義”,而有了新的含義。黃花岡起義時,大批革命志士拋頭顱、灑熱血。
林覺民率敢死隊沖進兩廣總督衙門,與清兵浴血奮戰,中彈被俘,從容就義。喻培倫胸前掛滿一筐炸彈,沖鋒在前,彈盡力竭,后被俘,英勇犧牲。
解放前,由于國民黨腐敗無能,經濟趨于崩潰,洋貨充斥市場。著名作家朱自清寧肯餓死也不買美國救濟粉,被稱為“表現我們民族英雄氣概的愛國知識分子”。
如今,我們生活在與他們完全不同的時代里,我們不會像古人那樣去“盡忠”,也不會像烈士在腥風血雨中獻身。那么,舍生取義于我們又是何意呢?有人會說,如今這“義”字,既非“忠義”,又非“正義”,而是“義氣”。
說起義氣,自然會聯想到“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他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關羽死后,張飛難以抑制悲痛,借酒消愁,鞭撻士卒,命其連夜趕制孝服,結果招來殺身之禍。劉備發誓要踏平江東,不顧諸葛亮等人勸阻,率舉國之兵討伐東吳,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幾乎全軍覆沒,他本人也命喪白帝城。
劉備和張飛為義氣而喪失理智,給自己和國家帶來災難。在今天和平環境中,我們雖不致犧牲生命,但“舍生取義”并非離我們而去。
“舍生”已不限于舍棄生命,也包括與生命同等重要的個人利益。“取義”也已不限于正義,而是包括正義在內的一切公益。
這種意義上的舍生取義,雖不像先前的義士、烈士那般氣壯山河,但卻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只有平時肯為公益放棄個人利益,在關鍵時刻才會毫不猶豫地獻出生命。時代呼喚這種精神。
只有這種精神在每個人心中牢牢的扎根,我們的國家才有希望,我們的民族才能崛起。
7.舍生取義的事例
1、譚嗣同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于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并稱“戊戌六君子”。
2、文天祥
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義。終年47歲。
文天祥臨上刑場時特別從容不迫,對獄中吏卒說:“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被處死。幾天以后,他的妻子歐陽氏收拾他的尸體,面部如活的一樣,終年四十七歲。
3、**
1951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1952年10月12日因美軍燃燒彈發落在**潛伏點附近,火勢蔓延全身,為避免暴露,放棄自救壯烈犧牲,年僅26歲。
1953年8月30日被追認為中國**黨員。1953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于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 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
4、劉胡蘭
1945年進中共婦女干部訓練班,1946年到山西省文水縣云周西村做婦女工作,擔任婦救會秘書,后為主任,并成為中共候補黨員。14歲被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15歲英勇就義,**主席知道后非常傷心,專門為劉胡蘭題字:"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她也是唯一三代領導人均為其題字的英雄。
5、**
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縣的戰斗中,因部隊受阻于對方軍隊的橋型暗堡,**毅然抱起炸藥包,左腿負傷,沖至橋下。因身邊無處安放炸藥包,緊急時刻,**用自己的身體充當支架——手托炸藥包,犧牲時,未滿19歲。
8.舍生取義的事例100字
1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日本。譚嗣同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他堅信“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名句。
2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被視為國賊。一位洛陽名醫名喚吉平,忠漢室,與漢國舅董承等人共謀誅曹。他打算在為曹操送藥時下毒,卻不慎泄露了天機。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滿階仍只是痛罵曹賊,后撞階而死。在羅貫中筆下,他是有名的忠義之臣。
3蘇武牧羊的故事婦孺皆知。蘇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貴族先以名利引誘,后以嚴刑威脅。但蘇武始終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匈奴貴族無計可施,便“徙武北海上無人處”。蘇武則“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仍拄著漢朝的旄節,不屈節辱命。他出使時正值壯年,待其歸漢之時,已是須發皆白。他成為我國歷史上堅持民族氣節的著名人物。
9.舍身取義的故事100字
舍生取義的精神 狼牙山上,有五位勇士,他們奮勇殺敵,敵人接二連三的倒在陡峭的山路上,以寡敵眾卻絲毫不占下風,為的是什么?!是群眾與連隊的安全!彈盡糧絕了,群眾與連隊主力卻也安全撤退了。
五位英雄迎風屹立于頂峰,風吹動了他們的衣襟,卻沒有吹動他們寧死不屈的決心。他們像每次沖鋒那樣,相繼跳下懸崖,狼牙山峰頂上響起他們壯烈豪邁的口號:“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萬歲!”這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懷著崇敬的心情,我學習了《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從字里行間,我似乎能感受到五位壯士臨敵時的英勇,最后時的決絕。
他們那自我犧牲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他們其實有選擇的余地,但為了更多人的生,他們毅然選擇了死。
那是一份面對死亡的無畏啊!接受這份危險的任務時,他們可曾有過猶豫?沒有,他們毅然接下了這份任務。選擇生與死的道路時,他們可曾有過猶豫?沒有,他們為了更多人的安危毅然選擇了死。
站在懸崖邊,他們可曾有過猶豫?沒有,他們寧死不屈而毅然縱身跳崖……這讓我想起了寧死不屈的劉胡蘭。劉胡蘭在14歲那年因為叛徒出賣而被捕,審訊中,敵人千方百計讓劉胡蘭供出同黨,并以死相逼,如果她不說就要把她用鍘刀殘忍殺害,她堅定不移地回答“怕死不當**!”說完,從容不迫走近鍘刀,英勇就義。
她犧牲時還不滿15歲,如此年輕就死也不投降,真的太偉大了!正所謂“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