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離騷》 教案
《離騷》課堂實錄 夏云陶 個人簡介 夏云陶,男,浙江省湖州中學高級教師,語文教研組組長。
浙江省省級普通話測試員,浙江省湖州市青語會副會長,浙江省青年語文教師發展研究課題組成員。曾獲“湖州市第七屆教壇新秀”“湖州市骨干班主任”等光榮稱號。
在省、市各類業務評比中獲獎近30項,如浙江省高中語文優質課評比二等獎。在《語文建設》《語文學習》《語文教學通訊》等刊物上發表論文60篇,并兼任多家刊物的特約撰稿人。
教學上主張“教師應該在學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追求“活且實”的教學境界。 教育觀點 語文教學應該“活且實” 一篇課文可以有多個教學目標,多種教學策略,當我們確定了目標與策略后,應該盡量讓教學形式有效地服務于教學內容。
如果我們讓語文教學活一點,那么這種服務才可能高效;如果將需要解決的問題落得實一些,靈活的教學機制才可能有的放矢。 要使語文教學“活且實”,首先要對教學內容有所取舍。
在教學中,教師應針對一個核心問題,把很多小問題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樣課堂才會顯得緊湊。如果問題過于瑣碎,那么學生就會像在荒山野地打游擊一樣;如果問題過于分散,學生就無法在有效的時間內抓住主要問題;而脫離了教學內容的插科打諢,只能起到暫時的娛樂作用。
其次要考慮教學形式的有效運用。一堂課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但必須找到一個良好的激發點,各種方法之間應該相輔相成、縱橫交織;如果這些教學方法只是為營造課堂氣氛而使用,那教學目標將如何達成呢? 王榮生教授說過,語文教學的多項教學任務應巧妙統一在一個環節里,而不是幾個方面各行其是,把語文課堂弄成一個個碎片。
閱讀教學內容要切入文本的精華、精髓。教學的各個環節應圍繞、指向核心教學內容的核心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有的教學環節最終促使教學中的核心問題得到有效解答。
教學環節集中、有效了,教學內容才能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要使語文教學“活且實”,還得對教學方式有所取舍。
這種取舍應以學生的閱讀初感為起點,應從對閱讀理解一般規律的認識中得出判定,最大限度地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需要。這就需要教師有一顆靈巧的心。
歐陽代娜在《歐陽代娜中學語文教學藝術初探》一書中也提到了語文教學應該具有以下特點:“美”“巧”“活”“實”。其中“巧”是“語文能力訓練與知識傳授兩者之間關系的最佳結合點,閱讀教學中最大信息量的儲存點,課堂思維訓練的最巧的入手處,課文處理的最關鍵的突破口”。
換言之,“巧”主要落實在關鍵詞句上,尤其是要“善于抓住題眼,以一字帶動全篇”。對這個“巧”字,王榮生教授提供了一種更簡潔的說法,即“要找到教學的誘導點”。
做到了“巧”,達到了“誘導”的效果,那么一節語文課便有可能做到“活且實”了。 抓準了“誘導點”,教學的切入點就應該是靈動的。
文學作品中蘊涵的情感可能是歡快的,也可能是沉重的,因此課堂氛圍也可能有活躍與沉重之分,但不應該混亂或郁悶。混亂會令教學無序,郁悶會使學生厭倦。
無論面對怎樣的作品,學生的頭腦和課堂表現都應該是活動的,而不應該是死寂的。“活”是有效落實的基礎,“活”不必說說笑笑,而應該積極地思考、交流與探討。
在古詩文教學中要體現“活且實”,難度較大。古詩文教學離不開翻譯句子,但若像翻譯文言一樣翻譯一首古代詩歌,那實在是有點殺風景。
如果能將古詩翻譯成現代詩,也許是一種比較好的做法。不過任何作品都是在作者所處環境、相關心理、當時當地用語習慣等影響下產生的,保留詩歌的“原味”很重要,因此這里還涉及怎么譯,譯后對原詩有什么影響等問題。
這里介紹一種保留詩歌“原味”的做法:緊縮詩句—保留簡單易記的詞句—形成詩歌的主干。如果用得好,這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誘導點,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而且它會引發學生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很多字詞的含義會被凸顯出來,這遠比教師空洞的說教要靈活得多。 緊縮除了能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還能打通教學內容,使學生在不自覺中把詩句的翻譯、理解融會貫通起來,避免了枯燥的翻譯而引起的乏味,不僅讓學生學得實,還讓學生學得活。
學生想將原詩改成什么樣子,多少字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如果在教學中能多發現一些這樣有價值的“誘導點”,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會被真正激發出來,學生的語文素養將會得到真實有效的改善。
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屈原的《離騷》。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名平,字原,本世紀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
曾為楚國的三閭大夫,主張聯齊抗秦。楚懷王死后,他兩度被放逐,無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羅江而死。
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
請大家反復朗讀課文。 (學生紛紛朗讀) 師:剛才朗讀的時候大家有沒有了解到詩人流露的獨特情懷呢? 生:其實,沒學這首詩也能了解屈原的情懷啊,誰不知道屈原的。
2.找離騷(節選)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的生平,領悟其愛國的實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誦讀課文,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鑒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了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理解并掌握詩中的關鍵語句。
4、了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特征。 重點 1、了解屈原生平及>的一般特點。
2、鑒賞重要語句,感覺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難點 1、對關鍵詞語的疏通理解。
2、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的浪漫主義特色。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步驟 : 預習 1、正音 苗裔 孟陬 揆 扈 芷 汩 搴 騏驥 申椒 昌被 憚 踵 荃 謇 羌 2、朗讀課文,注意語調和感情。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使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幾組有關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懷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澤畔,抱石沉江。 提問:你們知道照片上這們歷經坎坷,依然忠君愛國的詩人是誰嗎?(學生答:屈原) (老師深情的說)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飽經憂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農歷的5月4日這一天投汨羅江自殺。
后人為了紀念這們守節不移的偉人,于是在端午節這一天興起了吃粽子、賽龍舟習俗。 二、有關資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
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于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
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體現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對應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因受小人的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羅江而死,以示忠貞愛國之懷。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代表作>。 2、楚辭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
它受>的某些影響,但同它有直接血緣關系的還是在南方土生土長的歌謠。在戰國中期,隨著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于楚國文壇之后,楚辭于是形成為一代文學樣式。
楚辭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創作了許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響下,楚國又產生了一些楚辭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辭的特征,宋代黃伯思在>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除此之個,>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郁的抒懷風格,無不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
其次,楚辭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襯字。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征,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離騷”的含義 關于>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中釋為“離憂”。
班固在>中釋為“遭憂”。王逸在>中釋為“別愁”。
后人多各從其一說。近世學者,則有人據>“伏戲>。
楚>只”及王逸注“>>,皆曲名也”,認為“勞商”與“離騷”均系雙聲字,“離騷”即“勞商”之轉音,因而推論>本為楚國古樂曲名。 三、誦讀課文 1、錄音機或老師范讀,學生跟讀 老師總結: (1)騷體詩的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
(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 2、學生自由誦讀。
讀時注意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學生根據課文注釋自己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任務:初步感知,疏通字詞 把握主旨 教學過程 : 一、抽生翻譯課文 二、字詞小結 1、實詞 苗裔:后代子孫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狀 搴:攀、折 騏驥:駿馬 申椒:申地產的椒 昌被:穿衣而不系帶的樣子,比喻狂放不羈 憚:害怕 捷徑: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腳后跟 荃:香草名,喻楚懷王 謇謇:忠貞的樣子 羌:楚辭中所特有的語氣詞 靈修:神明,有遠見的人,喻楚懷王 2、古今異義 朕:第一人稱代詞“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稱 以為:“以之為”的省略 認為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純粹:美德,完美 1、不攙雜別的成分 2、副詞,表示判斷、結論的不容置疑 捷徑:邪出的小路 近路 黨人:結黨營私的小人 同一個黨派的人 武:足跡 關于軍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導”,向導 正:通“證”,作證,為證 4、詞類活用 名余曰正則兮 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取名。
字余曰靈均 字,名詞用作動詞,給人取表字。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 美,形容詞用作名詞,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主,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
肇錫余以嘉名 介詞結構后置 三、主旨把握 課文節選部分表達了屈原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課文節選部分,作者表達了三層意思:自敘身世;自敘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顧歷史,表明忠心及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從這三層中,很好地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節操,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第三課時 任務:分析>內容及寫作特色 一、想像練習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樣的外貌和風。
3.高中語文《離騷》
原發布者:hqian168
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離騷》屈原(約前屈原(約前339~約前~約前278))名平,字原。中國戰國末期名平,字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我第一位偉大的詩人。偉大的詩人國第一位偉大的詩人。開創了詩歌由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了詩歌由集體歌唱轉變為個的新紀元。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代表詩作有:離騷》《九歌》表詩作有:《離騷》《九歌》》《九歌《九章》《天問》等。九章》《天問》》《天問屈原出身貴族,明于治亂,屈原出身貴族,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的局面。更多資源*更多資源但是由于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及頃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輾轉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278),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攻
4.高中語文《離騷》
名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出自戰國時期屈原的《離騷》這句話的意思是“這些都是我內心之所珍愛,就是讓我九死(或多死)還是不后悔。”這兩句表現了詩人對美好理想執著追求的精神。
他的理想是抗擊強秦的侵略,維護楚國的獨立,實行清明的政治。誠如司馬遷在《史記》本傳中所說:“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洪興祖《楚辭補注》則說:“言已覆行忠信,執守清白,亦我中心之所美善也。”二說基本上一致。
詩人為了實現理想,雖九死而無一生,他也是心甘情愿,始終不悔。這種精神,影響了千百代人民。
5.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2《離騷》語言點
《離騷》是一首長篇抒情詩,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華章,全詩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
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離騷》者,猶離憂也。”即遭遇憂愁之意。
而王逸《楚辭章句?離騷經序》云:“離,別也;騷,愁也;經,徑也;言己放逐離別,中心愁思,猶依道徑,以風(諷)諫君也。”認為“離騷”意為“離別的憂愁”。
關于“離騷”的解釋學術界還有多種,但以上兩種解釋影響較大。考慮到因司馬遷距屈原的年代最近,且楚辭中多有“離尤”或“離憂”之語,其中的“離”皆不能解釋為“別”。
因此,以司馬遷的說法為最佳。《離騷》抒寫了屈原的理想和遭遇,是一首政治抒情詩,同時具有自傳性質。
司馬遷在解說《離騷》的起因時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認為《離騷》是一部憂患之作,并且具有諷諫含義。
《離騷》前八句中,屈原回顧了楚族的祖先,并對自己的楚貴族血統,以及出生在一個美好日子里的經歷,感到非常自豪。這些敘述顯示了屈原對宗族的依戀和熱愛,也暗示了自己對楚民族的責任感。
為了使自己能有為于楚國,他還不懈地學習、磨練,加強自身的修養:“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但由于“黨人”的讒害和楚王的動搖,使得屈原蒙冤受屈,理想難以實現。他說:“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表達了身在困境之中,壯志難酬、時不我待的焦慮之情。
屈原在詩中反復地申述了自己對楚王的忠誠,以及對楚國前程的擔憂,他說:“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他嚴厲地批判了那些妒賢誤國的奸佞小人:“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椒專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幃。
既干進而務入兮,又何芳之能祗。”顯示了屈原對楚國奸臣弄權的黑暗現實的痛心。
為此,屈原在詩中勸戒楚王學習圣賢,親賢臣而疏小人,并反復列舉前代君王的經驗教訓,他說“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夫唯圣哲以茂行兮,茍得用此下土”,商湯夏禹“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因此,分清忠奸是國君最重要的責任,而貪圖眼前的享樂,則必然導致隕身亡國。
詩人在對黑暗的現實的深深反思的基礎上,仍然堅持理想,寧死不改初衷,顯示了堅貞不屈的品德:“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司馬遷說:“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因此,《離騷》中實際蘊涵了屈原對自己不幸身世的哀嘆悲憤之情。
《離騷》后半部,屈原描寫了自己的兩次壯麗的神游和一次遍求神女的經歷。第一次神游在歷經了蒼梧、縣圃、嵫、咸池、扶桑等多處神界,終于來到天庭,“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宣告了這次神游的失敗。
但屈原并不因此而屈服,而是轉而追求地上的神女。但不是由于理媒無能,就是因為神女品行有缺,求女亦歸于徒勞。
一般認為這次神游和求女,象征著屈原在楚國漫長而失敗的努力過程,象征著楚國普遍的黑暗,使得屈原的理想最終不能實現。在第二次神游前,屈原因自身處境困窘而求占于“靈氛”,“靈氛”對他說:“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鼓勵他遠離楚國,去他國尋找自己的前程。
這也是戰國士人尋求出路的常用方法,對屈原也應該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屈原開始了自己的遠逝歷程,在眾多神仙的幫助下,經過一番浪漫威風的神游,來到“皇之赫戲”。
眼看就要達到光明之所在,由于“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目睹故國,人馬俱懷而不忍離去。這次神游則象征著屈原試圖離開楚國,另尋可以實現自己理想之處,追求“兩美必合”的政治前途【注:關于《離騷》求女,主要有以下數種說法:1,喻求賢臣、賢士。
漢代王逸《楚辭章句》持此說。2,喻求賢君。
宋代朱熹《楚辭集注》持此說。3,喻求賢后。
明末清初錢澄之《屈詁》持此說。4,喻理想的政治。
汪瑗《楚辭集解》持此說。此外在現代還有游國恩的“女性中心說”(《楚辭論文集》下卷)、李嘉言的喻求善美(《屈原》,載《中華文史論叢》1981年第一輯)等】,但由于對宗國的留戀而終于不能成行。
這些情節,反映了屈原身處絕境,仍堅持不懈,為追求理想而“上下求索”的漫漫艱難歷程。 《離騷》形象地再現了屈原高潔執著的人格形象:“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制 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以芳草來修飾自己,既象征著屈原勤勉自勵、獨善其身的努力,也透露出屈原對自己光彩奪目、芬芳四溢而又蘇世獨立的人格力量的自信。這種人格自信也同樣表現在后半段飛升神游的描寫中:望舒先驅,飛廉奔屬,鳳凰承旗,蛟龍為梁……,在這些神圣形象的支持下。
6.語文離騷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姱以靰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眾女疾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固時俗之工巧兮,儷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忳郁邑余挓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7.語文題目——關于《離騷》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
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
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
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
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郁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
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后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
以后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劃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作品共有25篇,篇目為:《九歌》、《招魂》、《天問》、《離騷》、《九章》、《卜居》、《漁父》。 藝術特色及地位 《楚辭》篇名。
屈原的代表作。 370多句,2400多 字,為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
王逸《楚辭章句》題作 《離騷經》,宋代洪興祖在《楚辭補注》中指出:“蓋后 世之士祖述其詞,尊之為經耳。”也有人稱之為《離騷 賦》,或簡稱《騷》。
自漢迄南北朝,《離騷》又常被 舉作屈原全部作品的總稱。在文學史上,還常以“風”、“騷”并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 括《楚辭》。
《離騷》中詩人用了許多比喻,無情地揭露了統治集團的丑惡,抨擊了他們的奸邪、縱欲、貪婪、淫蕩和強暴。同時,他也塑造了堅持正義、追求真理、不避艱難、不怕迫害、熱愛鄉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
《離騷》是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的浪漫主義抒情詩,詩中無論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還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繪,詩人都大量采用夸張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神話傳說的充分運用,展開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強了《離騷》的浪漫主義氣韻。
比、興手法的運用,在《離騷》中是非常多見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詩人品質的高潔,以男女關系比喻君臣關系,以駕車馬比喻治理國家等。 《離騷》的形式來源于楚國人民的口頭創作,詩人又將之加以改造,構成長篇,使之包含了豐富的內容。
它的語言精煉,吸收了楚國的不少方言,造句頗有特色。 《楚辭》收集戰國時代楚國屈原、宋玉等人的詩歌,西漢劉向輯,東漢王逸作章句。
這些詩歌運用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 寫作年代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 公自序》中說:“屈原放逐,著《離騷》。”
則當作于 放逐以后。今人對此說法不一,有說作于懷王世被疏以 后,有說作于頃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說作于懷王末頃襄 王初,有說始作于懷王時而作成于頃襄王初,迄無定論。
創作緣由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 列傳》中引劉安《離騷傳》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 幽思而作《離騷》”;又說:“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 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 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屈 原的“憂愁幽思”和怨憤,是和楚國的政治現實緊密聯 系在一起的。《離騷》就是他根據楚國的政治現實和自 己的不平遭遇,“發憤以抒情”而創作的一首政治抒情 詩。
由于其中曲折盡情地抒寫了詩人的身世、思想和境 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歷程的形象記錄,稱 它為詩人的自敘傳。 內容層次 《離騷》作為長篇巨制,所表現的思想內容是極其 豐富的。
關于它的內容層次,歷來也有各種各樣的分法。 大致說來,詩的前面部分是從自己的世系、品質、修養 和抱負寫起,回溯了自己輔佐楚王所進行的改革弊政的 斗爭及受讒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決不同流合污的政 治態度與“九死未悔”的堅定信念;中間部分是借女□ 勸告、陳詞重華,總結歷史上興亡盛衰的經驗教訓,闡 述了“舉賢授能”的政治主張,并從而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現了對理想的執著追求;最 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轉而請靈氛占卜、巫咸降神, 詢問出路,從中反映了去國自疏和懷戀故土的思想矛盾, 而在升騰遠游之中,“忽臨睨夫舊鄉”,終于不忍心離開 自己的祖國,最后決心以死來殉自己的理想。
前一部分 作為對往事的追憶,偏重于敘寫現實;后兩部分作為對未 來的探求,偏重于馳騁想象,最后則以回到現實結,束全 篇。詩中通過這樣的抒寫,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 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詩人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 治理想和愛國感情,表現了詩人修身潔行的高尚節操和 嫉惡如仇的斗爭精神,并對楚國的腐敗政治和黑暗勢力 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斥責。
司馬遷評論《離騷》說:“屈 原雖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