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 絲綢之路 的故事 最簡短的
絲綢之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和洛陽為東起點(一說以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
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2.關于 絲綢之路 的故事 最簡短的
絲綢之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和洛陽為東起點(一說以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3.絲綢之路的小故事,簡短
1、絲綢之路與張騫的故事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漢武帝劉徹即位,張騫任皇宮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于長安出發,經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脫。
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后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諸國。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后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2、絲綢之路與玄奘的故事
玄奘自長安出發,經秦州、蘭州、涼州,潛行至瓜州,循北道出玉門關,只得瘦馬一匹伴隨。幾經艱險,到達伊吾,后轉至高昌。時高昌王鞠文泰以玄奘一人,身經大沙漠而至,視為有道高僧,殷勤地接待,力勸其留在高昌弘法,但玄奘因決意往天竺求經,高昌王苦留不獲允。
于是玄奘在此說法一月,并與高昌王結為兄弟。其后高昌王送以錢財貨物,給沿途二十四個國王及西突厥,請他們在玄奘過路時,照顧玄奘,于是玄奘便繼續西行。
他先后經過阿耆尼國(焉耆)、屈支(龜茲)、跋祿迦(姑墨),越過蔥嶺,從者十死其四,最后到碎葉城,得見西突厥的肆葉護可汗。
3、絲綢之路與班超的故事
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竇固北伐匈奴,部將班超與匈奴戰于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有功,被授命率吏士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各國,逐一招撫鄯善(本名樓蘭,在今新疆若羌附近)、于闐(今新疆和田)、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國。至和帝永元三年(91年),西域五十余國均服漢朝,西域遂定。
班超因功被任為西域都護,駐龜茲(今新疆庫車)。永元七年(95年)被封為定遠侯。永元十四年(102年)因老病請歸,始返洛陽。被拜為射聲校尉,是年病卒。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為維護中國邊防,保證各族人民的安全,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都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4、宗教僧侶
在絲綢之路上,不為利益只為福音和真理,而且不畏艱險往來各地的是宗教僧侶。他們之中,以佛教僧侶最多,既有來自西域向中國傳播佛教的高僧如鳩 摩羅什,也有中國高僧如法顯、玄奘前往印度學習佛教教義和經籍的。此外,東來的還有摩尼教僧侶、景教僧人。
粟特人的商隊首領往往就是祆教領袖,在歷史文獻 的記載中稱他們為薩寶。西行的也有道教僧侶,如長春真人丘處機。利益通常是人生的驅動力,但這些僧侶所求的只是心中的真理,日夜所思是如何幫助世人擺 脫苦海。
結果,由於他們的努力,絲路上的不同宗教文化得以交流,各地文化亦因外來的刺激而有所變化和發展。比如,沒有佛教的傳入中國,中國的道教就很難產 生,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思想也想必另有一番面貌了。
5、和親
在絲綢之路上,最動人的莫過於和親公主的送迎隊伍。中國歷代王朝,為了與其他國家或民族維持良好關系,通常采用兩種方式,一是冊封首領,授予中 國的官職,表達與中國的密切關系,稱為冊封體制。
二是和親,中國公主嫁給當地首領為妻,兩國用這種婚姻關系達成聯盟。 當然,只有那些特別重要的國家,中國才會向其施行和親政策。西漢時,中國與烏孫和親(公元前110年),因為烏孫是當時西域最強大的國家。
龜茲王絳賓也想 與漢朝和親,但自知沒有資格,所以就在烏孫王翁歸靡與西漢公主解憂所生的女兒第史從長安返回烏孫經過龜茲的時候扣留了她,希望娶第史為妻。絳賓向烏孫和漢 朝派出使團進行游說,最后烏孫王和解憂同意了這門婚事,西漢皇帝還特意封了第史為公主。
及后吐蕃王朝興起,適逢唐朝與北方的突厥以及吐谷渾(青海的少數民族)和親。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認為自己的地位和實力比吐谷渾更強大,於是派使要求唐朝和 親。公元640年唐太宗派出文成公主,實行了和親政策。
4.關于絲綢之路的故事簡短
古“絲綢之路”已經成為歷史,但其在中國歷史上開始的中西文明的接觸碰撞,并在以后的歷次碰撞中相互激發、相互學習,互相從對方的體系中汲取本文化發展需要的養分,相互滋潤,使人類在征服與被征服中不斷向前發展.本文通過媒介分析、控制分析、內容分析、效果分析等,試圖澄示華夏文明沿著絲綢古路傳播的圖景,并進一步證明文明只有在交流中才能更加發展.在今天開發西部的熱潮中,古絲綢之路在傳播華夏文明(現代文明)中將煥發生機. 如果把“絲綢之路”理解為一種技術而不是單一層面上的途徑,將更有助于我們理解為什么在眾多的傳播途徑中“絲綢之路”是如此讓人難以釋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絲綢之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有關技術層面上的問題,這就像電話或是電報技術進入人類通訊的視野一樣,“絲綢之路”作為一種很好的物化形態的技術,使其他有關生存狀態的信息,以其他載體的形式在延伸中得以傳達. 因此,“絲綢之路”上傳遞的不僅有絲綢,還有一種信息.在“絲綢之路”上流動的是一種夾帶著精神的物質.通過“絲綢之路”,中西文明第一次碰撞,并在以后的歷次碰撞中互相激發、互相學習、互相從對方的體系中汲取本文化發展需要的養份,相互滋潤,使得人類在征服與被征服中不斷地向前發展. “絲綢之路”是連接東亞、西亞和地中海的一條世界貿易的古道,德國地理學家李希和芬首命其名.在我國古代,廣義上的“絲綢之路”共有三條: 最主要的一條即是指西漢張騫始而開辟的東起長安,西達大秦(印度),橫貫亞洲的陸上通道.這條“絲綢之路”是漢武帝為了聯合中亞地區的大月氏人共同抵抗匈奴而派張騫開拓的.此后,漢朝大規模經營西域.進而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南北兩邊開辟正規的驛道,并向西延伸到帕米爾高原以外,與中亞、西亞、南亞原有的道路銜接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便于絲綢西傳的“絲綢之路”也形成了:它是連接亞、歐、非三個大陸的大動脈和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被人們稱為世界文明的搖籃的四個亞非文明古國——中國、埃及、巴比倫和印度,以及歐洲文明的發祥地——希臘和羅馬,都是“絲綢之路”所通達的地區. 這條陸上“絲綢之路”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在一條直線上形成了許多條類似射線的路線,其中的一路可以到達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而另一條可達伊拉克,進而跨越敘利亞沙漠,到達地中海東岸的帕米拉、安都奧克等地,并可以從這里取海路到達羅馬.在穆斯林初期的前倭馬亞朝時代,“絲綢之路”進而從開羅通過北非沿岸西進到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我國的造紙術從巴格達傳至開羅后,一方面由意大利傳入德國,一方面又由摩洛哥傳入法國和英國,這正是因為“絲綢之路”遠達伊比利亞半島的緣故. 和橫跨歐亞大陸的陸上“絲綢之路”齊名的還有一條傳播中國絲綢和交流其它商品以及文化的“海上絲綢之路”.在古代,我國航海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通過陸路與世界各國交往貿易的同時,我國還通過海路與亞非各國建立了貿易關系.這條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通道有東海和南海兩條起航線.南海起航線東起中國的揚州、泉州、廣州等港口,連接東南亞,經過馬六甲海峽,到達天竺(今印度半島各國),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后到達大食(阿拉伯帝國).這條航線把中國和東南亞地區、南亞地區、西亞和阿拉伯地區,通過海上絲綢貿易連接在一起,這些地區是當時中國絲綢貿易的集散地,也是世界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的中心.這條以傳播絲綢到外國的航路,在傳播絲綢的同時,對促進各國之間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傳播和影響,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東海起航線以山東的登州為起點,跨黃海、抵朝鮮,再東渡日本. 除了這兩條以外,連接東西方的紐帶還有一條鮮為人知的“西南絲綢之路”.早在上古時期,西南各族的人民出于交換產品、相互往返的需要,開辟了一條從成都地區出發,經云南、緬甸、印度、巴基斯坦到達中亞的商道.這條古道比公元前2世紀張騫通西域開辟的陸上“絲綢之路”及東南的“海上絲綢之路”還要早些,而且是我國西南地區與西歐、非洲距離最短的陸路交通線.“西南絲綢之路”使用騾子作為運輸工具,將已經蜚聲世界的蜀地和云南絲綢運至印度,又轉運至歐洲.古老的“西南絲綢之路”正好與今天的川滇、滇緬、緬印公路的走向大體一致,并且有一些段落重合在一起,它所經過的地區歷史上曾分布有六個少數民族,因此,可以說這條古道在當時是一條各民族往來的走廊. 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絲綢之路”并不只是一條簡單的直線,而是一條以主干道為依托而形成的具有輻射性的四通八達的商道.“絲綢之路”被認同并投入使用的最初動因是人們需要利用它進行物物交換,然而同時信息的傳播也隨著物質的交換在相同的時空產生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信息遵循了一種自高級文明部落向次高級文明部落流動的秩序. 二、控制分析傳播者或者叫做把關人也許是在有關“絲綢之路”文化傳播的研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個內容了.絲綢古道上的所有關于傳播者的敘述都被籠罩上了一層神話的外衣.最早的傳播者可以。
5.關于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故事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今咸陽北)人,公元32年生。
幼年時就胸懷大志,讀書很多,明理善辯。公元62年,同母親隨往洛陽,幫助校書郎的哥哥班固編寫《史記后傳》。
那時,北匈奴經常進犯,邊境不寧。羨慕張騫、傅介子出使西域的班超,毅然決然地投筆從戎。
至于班超出使西域,也是同漢匈戰爭有關。西漢后期,外戚專權,國力削弱。
匈奴乘機控制了西域,實行奴隸制統,“斂稅重苛,諸國不堪命”。東漢明帝時,國內生產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為重新打通西域的商路,下決心擊退北匈奴。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明帝派遣竇固和耿忠率兵由酒泉向天山東麓進軍,出擊匈奴。班超隨竇固出征,就開始了那漫長的軍事生涯。
作為假司馬,他異常勇敢,帶兵別擊伊吾(今哈密市),戰于蒲類海(今哈密巴里坤湖),多斬首虜而還。竇固看到班超很有才,為了聯絡西域各國,以便配合軍事行動,就派他去西域進行外交政治活動。
班超攜帶隨從36人,來到鄯善。當他覺察國王的態度由熱情變為冷淡時,就判斷定有匈奴人作祟。
后經詐問侍者,證實匈奴派遣的使者及士兵100多人到達鄯善已經數日。當天夜里,班超率其隨員36人向匈奴使者的住地發起進攻,殺死了匈奴的使者,從而解除了鄯善王的顧慮,終于使鄯善擺脫了匈奴的統治。
班超離開鄯善,西行到于闐。這個天山南道的大國,受到匈奴的操縱。
迷信的于闐國又受親匈奴的巫師指使,對漢朝進行造謠中傷。班超巧妙周旋,智斬巫師,揭露了匈奴使者的陰謀,從而使于闐歸向東漢。
第二年春天,班超以過人的膽量和遠見卓識,率36騎,繞開叛漢的莎車國,渡過寒冷刺骨的克孜勒河,直逼疏勒王宮盤橐城。抓住聽命匈奴的的龜茲人兜題,擁立疏勒王冗子忠復位,從而恢復了東漢初以后封閉65年的絲綢之路。
疏勒地理位置異常重要。因為出河西走廊西行,絲綢之路分南北兩道,然后在疏勒匯合。
它是南到印度、西達中亞和歐洲的交通樞紐,又是貨物的集散地。而地處雪山之側,河流縱橫,土地肥沃,是一片天然的綠洲,自然成了南疆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中心。
班超以疏勒為據點,長期住守,是具有軍事戰略眼光的選擇。 由于班超在西域外交的成功、東漢軍隊進擊匈奴的軍事勝利,到了公元74年,西域的大部分地區已經脫離了匈奴的統治。
于是,東漢政府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府及戊己校尉府。 因中原地區連年災荒,班超也接到了撤回洛陽的指令。
這就意味著匈奴的卷土重來,西域人民將陷入橫征暴斂的重負之中。所以,當班超離開疏勒的時,疏勒苦苦挽留,連都尉黎弇也以自刎的形式來阻攔他的離去。
班超退到于闐,于闐“王侯以下,皆號泣曰‘依漢使如父母,誠不可去!’互抱超馬足,不得行”。班超深受感動,權衡再三,只好勒馬返回了疏勒。
但就在這時,疏勒已經有兩城投降了龜茲。班超依靠當地的力量鎮壓了叛變者,擊敗了尉頭國(今烏什縣境)的叛軍,使疏勒得以安定下來。
當班超在疏勒住下來的時候,匈奴已經占據了天山以北和山南北道的廣大地區,切斷了疏勒通往內地的通路,從而使班超與東漢政府失去了聯系。于是,班超首先擊敗了疏勒附近的匈奴,鞏固了據點。
然后又把莎車爭取過來。最后憑借著南道諸國的支援出擊匈奴。
公元78年,班超率領疏勒、拘彌、于闐等國的士兵1萬人,攻破了匈奴的姑墨石城(今阿克蘇縣境內),解除了這一地區的威脅。 班超上奏皇帝,建議增兵保護西域。
東漢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派徐干為假司馬,率兵千人增援班超。從章和元年(公元87年)到永元六年(公元94年),他陸續平定了莎車、龜茲、焉耆等地貴族的變亂,并擊退月氏的入侵,天山南北路各地大都歸向東漢,保護了西域各族的安全,也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東漢政府又設置了西域都護府和戊己校尉府,任命班超為都護,后封定遠候。他在西域活動達三十一年,曾遣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至條支的西海(今波斯灣)而還。
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八月,71歲的班超帶著重病之軀回到洛陽,拜為射聲校尉,九月就離開了人世。 班超死后,安葬之地沒有記載。
有說在今陜西華陰市區25公里處的班莊村官道旁,有說在今陜西興平縣。在今河南省還有兩處,一在孟津縣朝陽鎮張陽村,一在襄城縣……,這都反映了對這位歷史人物崇敬熱愛的感情。
真墓盡管不在新疆,但新疆在今喀什盤橐城舊址上建起了“班超公園”和博物館,展現他住守疏勒17年、平定西域36國、團結各族人民、安定社會的豐功偉績。班超那宏偉雄武的花崗巖雕像,氣宇軒昂,顯示了他堅強勇敢的英雄姿態。
園內的建筑布局和各種設施,都會把人帶到遠去的那個年代,感受仁愛之心、民族之情。 盡管班超靠平生戎馬建功立業,實際卻上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儒將”。
他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其父班彪是史學家,鑒于《史記》只寫到漢武帝太初年間,續寫《后傳》60篇。
兄長班固寫成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又有文學成就。妹班昭補寫《漢書》的遺篇,還有《東征賦》等文學名篇。
班超本人也曾任“蘭臺令史”,“涉獵書傳”。在處理民族關系、人際。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