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推薦一首蘇軾的名詞,要豪放的
蘇軾是豪放派的代表,簡單列舉幾個,可以選擇一個你比較滿意的。
1、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3、定風波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4、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5、浣溪沙
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
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6、西江月 重九
蘇軾
點點樓頭細雨,重重江外平湖。
當年戲馬會東徐,今日凄涼南浦。
莫恨黃花未吐,且教紅粉相扶。
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
2.蘇軾詞賞析全一點的,多一點的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東坡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賞析】“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起筆頗有氣勢,從長江著筆,巨大的空間;千古風流人物,廣闊的歷史時空,無數的英雄豪杰;將此二者聯系起來,組成一個極為遼闊悠久的時空背景;浪淘盡,歷史長河的沖刷.是悲哀,也是一種通脫,通古今而觀之的氣度.“故壘西邊,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說前邊是一個氣勢非凡的大場景,那么,此時出現的則是一個細致精確的小場景,作為三國古戰場的赤壁究竟在何處,歷來眾說紛紜,但可以確定的是蘇東坡所寫之赤壁與歷史上赤壁之戰的赤壁絕非一處,對此,東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處點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極大,既拍合詞題,又為下闕緬懷周公瑾預伏一筆.“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寫出赤壁雄奇壯闊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云霄,洶涌的駭浪猛烈地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于不同感覺的濃墨健筆的生動描寫,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把讀者頓時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總束上文,帶起下片.前文為我們描繪的精彩畫卷不由不使人發出“江山如畫”的贊嘆;錦繡河山,地杰人靈,如畫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杰,三國時候正是英雄云涌、奇才輩出的年代:橫槊賦詩的曹操,馳馬射虎的孫權,隆中定策的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周公瑾……上片立足寫景,為英雄人物出場作鋪墊.“遙想公瑾當年……灰飛煙滅”:在三國這個歷史舞臺上,英雄人物風云際會,而最令東坡向往的是周瑜,以“遙想”領起五句集中寫青年帥才周公瑾,既然是作者的向往,必然要挑選最能表現人物的素材.史載,建安三年,孫策親迎二十四歲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將”的官職,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取小喬,正在皖城戰役勝利之時,而后十年他才指揮了赤壁之戰.此處把十年間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寫赤壁之戰前,忽插入這一細節,以美人襯英雄,(西施、范蠡泛舟湖上)接下來從容貌儀態上寫周瑜儒將風流姿態,大敵當前,談笑自若,指揮鎮定,強敵瞬間瓦解.“故國神游……華發”:這里邊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振興王朝的祈望和有志報國的壯懷同黑暗的政治現實和橫遭貶謫的坎坷處境大相抵牾,思緒深沉、感慨頓生,仕途蹭蹬、壯懷莫酬,詞人自感蒼老,同年方氣盛卓有建樹的周公瑾恰成對照.“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歷史現實交相震撼,詞人于天地之中頓生達悟,既然人生如夢,何不放懷一笑,馳騁于山林、江河、清風、明月之中,灑脫情懷于此略見一般.(坡仙)本詞極雄麗之至,大起大落,橫絕今古.既認知人生如夢,又極寫人生之輝煌,使人難辨其究竟消極還是積極,人生功業雖輝煌而終歸于夢,但縱使如夢畢竟曾經輝煌,也許如夢的輝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往與今來,哲理與人生,在雄長豪宕壯麗恢弘之中,隱然一種低徊婉轉深隱幽微的情思綿綿不盡.章法:上闕:高起然后低徊,平穩過渡后激昂慷慨至極,雄風浩蕩,熱烈奔放;下闕:抖筆蕩開,長音裊裊,漸緊漸烈,沉郁過后,復歸于沉靜,曠遠.音韻:入聲韻,短促有力.詩歌是韻文,講究節奏之美.《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仙境出現時由原來的七字句換為四字句,使意外、突變更強烈.另如“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四大皆空相!歷盡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壘壘高山,滾滾長江.但見那寒云慘霧和愁織,訴不盡苦雨凄風帶怨長,這雄壯,看江山無恙,誰識我一瓢一笠到襄陽!” 慷慨雄渾,激烈悲壯.。
3.蘇軾的資料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
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 且蘇軾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并與黃庭堅、米芾、蔡襄被稱為最能代表宋代書法成就的書法家,合稱為"宋四家"。蘇氏四門生為: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張耒 。
他的父親蘇洵,即是《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
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學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在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
嘉佑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
熙寧二年(1069)服滿還朝,仍授本職。 蘇軾幾年不在京城,朝里已發生了天大的變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當國王安石意見不合,被迫離京。
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
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于朝廷。于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滿后,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這樣持續了有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
當時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仕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后,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于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于公余便帶領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
“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
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準。
當他準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聽政,新黨勢力倒臺,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
蘇軾于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中書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學士。
俗語:“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后,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分,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
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筑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被外放穎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于常州,謚號文忠。享年六十六歲。
〖蘇軾的文學藝術成就〗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
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并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
釋德洪《跋東坡(左忄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蘇軾與歐陽修并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當時的作家中間享有巨大的聲譽,一時與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導者甚多,黃、秦、晁、張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養、獎掖和薦拔。故稱蘇門四學士。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
4.關于蘇軾的10個小故事
'尸骨'未寒 蘇東坡被貶黃州后,一居數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長江。正舉杯暢飲間,蘇東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語。
佛印順勢望去,只見一條黃狗正在啃骨頭,頓有所悟,隨將自己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扇子拋入水中。兩人面面相覷,不禁大笑起來。
原來,這是一副啞聯。 蘇東坡的上聯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聯是: 水流東坡尸(東坡詩)。
東坡吃草 閑來無事,蘇軾去金山寺拜訪佛印大師,沒料到大師不在,一個小沙彌來開門。蘇軾傲聲道:“禿驢何在?!”。
小沙彌淡定的一指遠方,答道:“東坡吃草!” 對聯退敵 北宋時期,宋人率招遼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卻引來一遼邦使者,出上聯要宋人答對:三光日月星 。
如對出下聯則撤兵議和。此聯看似簡單,實不易對。
出句的數字恰與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對句所選數字對應事物都會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職的蘇軾,大筆一揮,巧妙對上下聯:四詩風雅頌。
該對聯妙在“四詩”只有“風雅頌”三個名稱,因為《詩經》中有“大雅”、“小雅”,合稱為“雅”。加之“國風”、“頌詩”共四部分,故《詩經》亦稱“四詩”。
對句妙語天成,遼使佩服至極。 三人對必有我師 蘇軾與小妹、黃庭堅一日賞畫,見上面題聯有趣:輕風 細柳,淡月 梅花。
看是四字聯,中間卻各空一字,小妹建議為中間加字成為五言聯句。黃庭堅搶對為:輕風舞細柳 , 淡月隱梅花。
小妹則填: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蘇軾略一思索,立即響應,填字使之成為:輕風扶細柳 , 淡月失梅花。
縱觀三人對聯,蘇軾最妙:“扶”字不僅寫出風的輕柔和柳的纖弱,,而且寫出了風與柳的親昵之態,因而更形象生動;“失”字也較“隱”字貼切,既強調了月光的皎,又兼顧梅花的潔,突出了兩者融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貼切。 其人之計 蘇軾摯友佛印。
雖是出家人,卻頓頓不避酒肉。這日,佛印煎了魚下酒,正巧蘇軾登門來訪。
佛印急忙把魚藏在大磬(木魚)之下。蘇軾早已聞到魚香,進門不見,想起當日遭黃庭堅詐戲,心里一轉計上心來,故意說道:“今日來向大師請教,向陽門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對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舊句深感詫異,順口說出下句:積善人家慶有余。
蘇軾撫掌大笑:“既然磬(慶)里有魚(余),那就積點善,拿來共享吧” 巫山河水 一次,蘇軾約其弟蘇轍并佛印大師。三人結伴同游,佛印即興出句:無山得似巫山好。
關鍵在“無”、“巫”諧音。蘇轍對上:何葉能如荷葉圓。
蘇軾聽了,對弟弟說:以“何荷”對“無巫”的諧音,固然不錯,但改作這樣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與蘇轍聽了,表示贊同,以“水”對“山”,勝在對仗更加工穩。
聯氣小妹 久未與友謀面的蘇軾邀黃庭堅來家做客,小妹見兄長親自出門迎接,便出了個上句相戲,句云:阿兄門外邀雙月。“雙月”合為“朋”字。
蘇軾知小妹是和自己開玩笑,當即對道:小妹窗前捉半風。“半”對“雙”,“風”對“月”,甚為妥貼。
有趣的是,“風”的繁體字“風”,半風即“虱”,意思是說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氣得扭頭就走。
皛飯與毳飯 蘇軾復官后,曾跟黃庭堅亂侃:“我在牢里時,每天吃的是三白飯,照樣很香甜,世間美味不過如此!”。黃庭堅奇問什么叫三白飯,蘇軾答道:“一撮鹽,一碟生蘿卜,一碗米飯,這就是‘三白’。”
此事說過蘇軾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黃庭堅請帖,邀蘇軾去他家吃皛(jiǎo)飯。
蘇軾欣然應約,并對夫人道:“黃庭堅乃當世學士,讀書甚多,他這皛飯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蘇軾到了地方發現桌上只有鹽、蘿卜、米飯,這才恍然大悟,知道這被黃庭堅戲弄了。
又過了幾天,黃庭堅也接到蘇軾請帖,邀他去吃毳(cuì)飯。黃庭堅知道蘇軾要報復,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飯到底是什么,最終還是去了。
蘇軾陪著黃庭堅從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黃庭堅餓得前胸貼后背。實在忍不住催問毳飯呢?蘇軾慢吞吞地答:“鹽也毛(沒,音mǎo, “沒有”的意思),蘿卜也毛,飯也毛,豈不是‘毳’飯?其實你一直在享用著啊。”
黃庭堅驚愕之后,兩人同時大笑。 死了好 到了晚年,蘇軾臨死時,問環伺在床邊的幾個兒子問道:“你們說,死了好不好?!”小兒子神秘的搶答道:“一定很好。”
蘇軾奇道:“你怎么那么肯定的知道好呢?!”小兒子道:“您想啊,若是不好,那些死去的人還不都回來吧。千百年下來沒一個人回來,可見死了一定很好!” 比方說他為了幫助他的小妹和秦觀的婚事他的妹妹為難秦觀說只有他對的上她的詩句才可以進洞房,詩句是“雙手推開窗前月”當時蘇見秦觀對不上來,然后就給了他一個提示,、把一塊石頭投進了水中,結果秦觀茅塞頓開,對了句“投石擊破水中天”這樣才成就了他們的好事。
等等蘇軾的故事有很多很多的。.. 蘇黃米蔡,蘇軾的書畫在當時是很多人都想求得的珍品。
而蘇軾平時不會隨時送字的,但他有個癖好就是醉酒醒了之后都要寫字畫畫。所以相識之人經常用這種方法得到他的字畫。
有位武官對蘇軾的字畫也很有興趣,不過和蘇軾素不相識,無法使用此方法,于是便找來一位和蘇軾相識的文官,說如果能幫忙得到蘇軾的一幅字。
5.蘇軾生平分為哪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蘇軾二十一歲以前。
蘇軾的父親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
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學成就。這一階段,蘇軾對于政治十分樂觀,又正值風華正茂。
第二階段嘉佑元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弟子所作,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
嘉佑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
熙寧二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開始出現政治危機的時候,繁榮的背后隱藏著危機,此時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
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 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很不同意參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于朝廷。
于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此時蘇軾心中不止有了走好仕途的志向,更是產生了渴望改變朝政的想法,也為他后來遭受種種磨難埋下伏筆。
第三階段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后,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績顯赫,深得民心。
這樣持續了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 當時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出獄以后,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
這個職位相當低微,并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懶,于公余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 “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準。 當他準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蘇軾于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后,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
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外放潁州。
元佑八年新黨再度執政,再次被貶至惠陽。 而后,蘇軾又被再貶至更遠的儋州。
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后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于常州,謚號文忠。享年六十五歲。
這一階段,蘇軾的仕途和人生遭遇了許些波折磨難,使他產生了輕微的厭世思想,但內心仍希望改變朝廷的現狀,卻無奈一波三折。
6.蘇軾的小故事
蘇黃米蔡,蘇軾的書畫在當時是很多人都想求得的珍品。
而蘇軾平時不會隨時送字的,但他有個癖好就是醉酒醒了之后都要寫字畫畫。所以相識之人經常用這種方法得到他的字畫。
有位武官對蘇軾的字畫也很有興趣,不過和蘇軾素不相識,無法使用此方法,于是便找來一位和蘇軾相識的文官,說如果能幫忙得到蘇軾的一幅字畫,便以一只羊腿相換。這位文官答應后便開始寫信給蘇軾,蘇軾是有信必回,這樣來來回回,這位文官便通過蘇軾的回信撈到不少的羊腿。
后來這事不知道為什么讓蘇軾的弟子,也就是蘇黃米蔡的黃庭堅知道了,他便把這件事告訴了蘇軾。蘇軾當時也沒在意。
不過有一會他辦公太忙,忘記了回信。那位文官開始盼,信不來換不到羊腿啊。
于是便派了仆人去蘇軾那里催。蘇軾見了那仆人便拿起筆要回信,突然想到了黃庭堅的話,于是把筆一擱,對那仆人說:“告訴你家大人,本官今天不殺羊!”吟詩赴宴蘇軾二十歲的時候,到京師去科考。
有六個自負的舉人看不起他,決定備下酒菜請蘇軾赴宴打算戲弄他。蘇軾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動筷子,一舉人提議行酒令,酒令內容必須要引用歷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吃一盤菜。其余五人轟聲叫好。
“我先來。”年紀較長的說:“姜子牙渭水釣魚!”說完捧走了一盤魚。
“秦叔寶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的端走了馬肉。“蘇子卿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
“張翼德涿縣賣肉,”第四個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過來。“關云長荊州刮骨,”第五個迫不及待的搶走了骨頭。
“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樣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個舉人興高采烈的正準備邊吃邊嘲笑蘇軾時,蘇軾卻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國!”說完把六盤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諸位兄臺請啊!“。
六舉人呆若木雞。出人頭地蘇軾在京城會考時,主審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學名家歐陽修。
他在審批卷子的時候被蘇軾華麗絕贊的文風所傾倒。為防徇私,那時的考卷均為無記名式。
所以歐陽修雖然很想點選這篇文章為第一,但他覺得此文很像門生曾鞏所寫,怕落人口實,所以最后評了第二。一直到發榜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蘇軾。
在知道真實情況后歐陽修后悔不已,但是蘇軾卻一點計較的意思都沒有,蘇軾的大方氣度和出眾才華讓歐陽修贊嘆不已:“這樣的青年才俊,真是該讓他出榜于人頭地啊(成語出人頭地就是從這兒來的)!”并正式收蘇軾為弟子。家庭聚會蘇軾高中榜眼后,蘇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難秦少游而聞名的蘇小妹一家齊聚在花園里慶祝,蘇軾之父蘇洵命題定以“冷、香”兩個字,每人寫兩句詩,要求都會合當時的情景。
為起帶頭,蘇老泉緩步度到花池邊,吟道:“水自石邊流出冷,風從花里過來香”。子由站起來摘了瓣馨香臘梅,彈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彈遍指頭香。”
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卻云:“叫日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說完攤開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
女兒特點畢露,大家都齊聲叫好。蘇軾卻用一拂石凳,騎著馬就走,蘇老泉叫道:“我兒,答不出也不要走啊。”
話音未落,蘇軾已長聲飄來兩句:“拂石坐來衣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東坡魚蘇軾不僅是文學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廣聞人知的東坡肘子外,蘇學士還擅長燒魚,其烹制的魚堪稱一絕。一次,蘇軾雅興大發,親自下櫥做魚,剛剛燒好,隔著窗戶看見黃庭堅進來了(黃庭堅是中國古代四大字體蔡蘇米黃宗祖之一,是蘇軾摯友,兩人經常以斗嘴為樂)。
知道又是來蹭飯卡油,于是慌忙把魚藏到了碗櫥頂部。黃庭堅進門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請教,敢問蘇軾的蘇怎么寫?”蘇軾拉長著臉回應:“蘇者,上草下左魚又禾。”
黃庭堅又道:“那這個魚放到右邊行嗎?”蘇軾道:“也可。”黃庭堅接著道:“那這個魚放上邊行嗎?”蘇軾道:“哪有魚放上面的道理?”黃庭堅指著碗櫥頂,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曉這個道理,那為何還把魚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蘇軾,這次被黃庭堅整了個十足十!水果和藥蘇軾婚后不久,應邀去黃庭堅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趕來請他馬上回去,說夫人有急事。
黃庭堅有心諷刺,吟道:“幸早里(杏、棗、李),且從容(蓯蓉為一味中藥)。”這句里含三種果名,一種藥名。
蘇軾頭也不回,蹬上馬鞍就走,邊走邊說:“奈這事(柰,蘋果之屬、蔗、柿)須當歸(當歸為中藥名)。”嘆,東坡居士的才思實在令人拜服。
高風亮節作為文人,難免就喜歡在政治上豪不避諱的抒發己見。幾乎就是才華同義詞的蘇軾也不例外,作為保守派的蘇軾對王安石的變法維新更是狂炮猛轟。
北宋神宗元豐二年, 變法推行的第十個年頭,面對蘇軾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終于坐不住了。蘇軾因此被貶湖州,接著又逮捕,送到汴梁受審。
史稱烏臺詩案的文字獄開始,大量跟蘇軾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連,就連已經逝去的蘇軾老師歐陽修及家人也未幸免。蘇軾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獄之苦。
后來王安石變法失敗辭世后,宋哲宗昭命蘇軾代擬敕書,蘇軾絲毫不以。
7.關于蘇軾的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
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 且蘇軾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并與黃庭堅、米芾、蔡襄被稱為最能代表宋代書法成就的書法家,合稱為"宋四家"。 他的父親蘇洵,即是《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
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
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學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
在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 嘉佑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服滿還朝,仍授本職。
蘇軾幾年不在京城,朝里已發生了天大的變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
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當國王安石意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于朝廷。
于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滿后,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這樣持續了有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
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后,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于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
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于公余便帶領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準。當他準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聽政,新黨勢力倒臺,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于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中書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學士。 俗語:“京官不好當。”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后,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分,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筑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被外放穎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
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于常州,謚號文忠。
享年六十六歲。 〖蘇軾的文學藝術成就〗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
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并稱。
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釋德洪《跋東坡(左忄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
蘇軾與歐陽修并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致力提拔后進,黃庭堅、秦觀等均出其門下。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
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并剪,有必達之隱,無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