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岳陽樓的意思
1.杜甫五言律詩詩圣杜甫創作的五言律詩《登岳陽樓》被譽為古今“登樓第一詩”,詩篇表現了杜甫得償多年夙愿,即登樓賞美景,同時仍牽掛著國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達了報國無門的哀傷。
【注釋】 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長江南岸,是我國第二淡水湖。
②岳陽樓:在今湖南省岳陽市,下臨洞庭湖,為游覽勝地。 ③吳楚:春秋時二國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一帶。
④坼(chè):分裂,這里引申為劃分。這句是說:遼闊的吳楚兩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⑤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飄浮在洞庭湖上。據《水經注》卷三十八:“湖水廣圓五百余里,日月出沒于其中。”
乾坤:原指天地。此指日月。
⑥無一字:音訊全無。 字:這里指書信。
⑦老病:杜甫時年五十七歲,身患肺病,風痹,右耳已聾。有孤舟:唯有孤舟一葉飄零無定。
詩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過的。這句寫的是杜甫生活的實況。
⑧戎(róng)馬關山北:北方邊關戰事又起。當時吐蕃侵擾寧夏靈武、陜西邠(bīn)州一帶,朝廷震動,匆忙調兵抗敵。
戎馬:戰爭。這年秋冬,吐蕃又侵擾隴右、關中一帶。
⑨憑軒:倚著樓窗。涕泗流:眼淚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淚肆意地(流淌)。 【譯文】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像把吳楚東南隔開,整個天空全映在湖面上。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封信,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隨自己。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2]陳與義七言律詩 登岳陽樓 (其一)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①。
登臨吳蜀橫分地②,徙倚湖山欲暮時③。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④。
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 (其二) 天入平湖晴不風,夕帆和雁正浮空。
樓頭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氣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楓。
翰林物色分留少,詩到巴陵還未工。[1]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注釋】 ①簾旌(jīng):酒店或茶館的招子。
夕陽遲:夕陽緩慢地下沉。遲,緩慢。
②吳蜀橫分地:三國時吳國和蜀國爭奪荊州,吳將魯肅曾率兵萬人駐扎在岳陽。橫分,這里指瓜分。
③徙倚:徘徊。 ④三年多難:公元1126年(宋欽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滅亡,到寫此詩時已有三年。
憑危:指登樓。憑,靠著。
危,指高處。 【譯文】 (其一) 巍巍岳陽樓矗立在洞庭之東長江之西,夕陽黃昏,沒有晚風卷起,樓閣上的旌旗靜止,登臨當年吳國和蜀國的分界之處,在湖山黃昏下徘徊。
為避戰亂我奔波三年,行程萬里,今日登高遠望是什么心緒?登樓憑吊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如霜,看著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 (其二) 平湖映著天空的影子,晴空萬里,波瀾不驚,大雁在空中飛來飛去。
岳陽樓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看日落君山。往北邊可以看到白首,往南邊可以看到丹楓。
一路欣賞景色,結果到了巴陵還沒有寫出來詩。[1]。
2.登岳陽樓的意思
是不是杜甫的《登岳陽樓》主旨? 杜甫創作的五言律詩《登岳陽樓》。詩篇表現了杜甫得償多年夙愿,即登樓賞美景,同時仍牽掛著國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達了報國無門的哀傷。
這首五言律詩寫于詩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大歷三年冬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陽,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陽樓。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贊;繼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飄泊無定,國家也多災多難,不免悲傷感慨。從總體上看,江山之壯闊與詩人胸襟之悲壯闊大相表里,故雖悲傷卻不消沉,雖沉郁卻不壓抑。
3.登岳陽樓 翻譯
杜甫《登岳陽樓》
[原文]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譯文]
早就聽說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終于等上了岳陽樓。
雄闊壯觀的大湖,將吳楚分割在東南兩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浮于其上。
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處漂流。
北方邊關戰事又起,我倚窗遠望淚流滿面。
4.登岳陽樓 翻譯
翻譯: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安居樂業,各種荒廢了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增它舊有的規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詩賦刻在上面,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連接著遠方的山脈,吞吐著長江的水流,浩浩蕩蕩,寬廣無邊;早晴晚陰,氣象萬千。這是岳陽樓盛大壯觀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經)很詳盡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到瀟湘,被貶的政客和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不同吧?
像那陰雨連綿,接連幾個月不放晴,陰冷的風怒吼,渾濁的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辰都隱藏起了光輝,山岳也潛伏起形體;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桿倒下,船槳斷折;傍晚的天色暗下來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產生被貶離京、懷念家鄉、擔心誹謗、害怕譏諷的情懷,(會覺得)滿眼蕭條景象,感慨到極點而悲傷了啊。
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萬里碧綠;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五彩的魚兒(在水中)暢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蘭花,茂盛并且青綠。偶爾或許大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照在湖面上閃著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潛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這樣的樂趣(真是)無窮無盡!(這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感到胸懷開闊,精神爽快,光榮和屈辱都被遺忘了,端著酒杯,吹著微風,那是喜洋洋的歡樂啊。
唉!我曾經探求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們的心思,或許不同于(以上)這兩種表現的,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為外界環境的好壞或喜或憂,也不因為自己心情的好壞或樂或悲。處在高高的廟堂上(在朝),則為平民百姓憂慮;處在荒遠的江湖中(在野),則替君主擔憂。這樣(他們)進朝為官也憂慮,退居江湖為民也憂慮。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他一定會說“比天下人憂慮在前,比天下人享樂在后”吧。啊!(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我和誰志同道合呢?
寫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不知道這些對你有沒有幫助
5.登岳陽樓的解釋
注釋譯文 【注釋】 ①岳陽樓:在今湖南省岳陽市,下臨洞庭湖,為游覽勝地。
②吳楚:春秋時二國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一帶。坼:裂開。
這句是說:遼闊的吳楚兩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③坼(chè):分開,裂開。
此指洞庭湖分開吳楚兩地,極言湖之開闊。 ④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飄浮在洞庭湖上。
據《水經注》卷三十八:“湖水廣圓五百余里,日月出沒于其中。”乾坤:原指天地。
此指日月。 ⑤老病:杜甫時年五十七歲,身患肺病,風痹,右耳已聾。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葉飄零無定。詩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過的。
這句寫的是杜甫生活的實況。 ⑥戎(róng)馬關山北:當時吐蕃侵擾寧夏靈武、陜西邠(bīn)州一帶,朝廷震動,匆忙調兵抗敵。
戎馬:戰爭。這年秋冬,吐蕃又侵擾隴右、關中一帶。
⑦憑軒:倚著樓窗。 ⑧涕泗流:眼淚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淚和鼻涕,偏義復詞,即眼淚。 ⑨字:這里指書信。
【譯文】 漂泊到岳陽,今天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陽樓。 面對煙波浩渺,壯闊天垠的洞庭湖,好像整個天地都日夜浮動在湖面之上。
身邊沒有親人,年老體衰,疾病纏身,唯有一葉孤舟飄零無定。 國家多戰事,多災多難,不免痛哭流涕,雖悲傷,但不消沉。
6.〈登岳陽樓〉翻譯
《登岳陽樓》
作者: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注解】:
1、吳楚句:吳楚兩地在我國東南;坼:分裂。
2、乾坤:指日、月。
3、戎馬:指戰爭。
4、關山北:北方邊境。
5、憑軒:靠著窗戶。
【韻譯】: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象把吳楚東南隔開,
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
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
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評析】:
代宗大歷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登岳陽樓而望故鄉,
觸景感懷之作。開頭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
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二聯是洞庭的浩瀚無
邊。三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末聯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
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寫景雖只二句,卻顯技巧精湛,抒情雖暗淡落寞,卻吞吐自
然,毫不費力。
7.登岳陽樓翻譯
譯文 岳陽樓矗立在洞庭湖的東面長江的西面,(因為無風)樓閣上的帷幔靜止不動,夕陽緩慢地下沉。
登上當年吳國和蜀國的分界之處,徘徊在黃昏時湖山之下。 為避戰亂我奔波三年,行程萬里,今日登高遠望是什么心緒? 登樓憑吊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斑白,望著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
江南岸,瀕臨洞庭湖。始建於唐代,為江南四大名樓之一 1簾旌(jing):酒店或茶館的招子。
2夕陽遲:夕陽緩慢地下沉。遲,緩慢。
3吳蜀橫分地:三國時吳國和蜀國爭奪荊州,吳將魯肅曾率兵萬人駐扎在岳陽。橫分,這里指瓜分。
4徙倚(xǐ yǐ):徘徊。 5三年多難: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滅亡,到寫此詩時已有三年。
6憑危:指登樓。憑,靠著。
危,指高處。 7吊古:哀吊,憑吊。
8憐 愛 全詩緊緊圍繞“悲”字展開。 首聯第一句“洞庭之東江水西”,橫空出世,從大處著筆,將岳陽樓的地理位置直接點出: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的東邊,在奔騰浩蕩的長江之西。
不由得讓人想起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看到這氣勢非凡的語句,讓人不由得心馳神往,但第二句卻筆鋒一轉,不再是空闊無邊的壯景,而是描繪出一副寧靜的畫面,“簾旌不動夕陽遲”,舉目所見的是蒼茫的暮色,簾旌一動不動,夕陽緩緩西沉,殘陽如血,鋪于水面,湖面一般冷綠一半紅,看上去風平浪靜,有些慘淡,有些寂寞,有些蒼涼。景之凄迷襯托人之悲愁。
此句乃以景傳情也。 頷聯由上句平靜的景物描寫轉而進行強烈的抒情。
“登臨吳蜀橫分地”,既說登臨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顧歷史,當年吳蜀爭奪荊州的歷史似乎再度重現,吳蜀兩軍相爭,互相廝殺,尸橫遍野,血流成河,人聲,馬蹄聲,兵器撞擊聲……聲聲不絕于耳。歷史的遼遠、戰場的血腥似乎又出現在眼前,戰爭,戰爭,戰爭給人們帶來了什么?思及此,“徙倚湖山欲暮時”,面對滿眼的湖光山色,詩人卻無心欣賞,獨自徘徊,是因為有滿懷的愁緒,有滿腹的心事啊,而在這蒼茫的湖山暮色之下,徘徊的身影拉長,拉長,正如作者理不清、剪不斷的愁情,更增添了幾許悵惘、落寞之感。
憶歷史,思往事,感時世,心悲切。 頸聯“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詩人發出了痛苦的吶喊,為什么偏偏會憶起吳蜀之戰,那是因為詩人在歷靖康之變后飽嘗戰爭之苦:萬里逃難,南奔襄漢,顛沛湘湖,流離失所。
這正是詩人悲之所在啊。“萬里”、“三年”分別從時空的跨度來敘其遭遇之悲,讀之讓人感慨萬千。
登高望遠不但不能減輕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幾許愁緒。這無邊無際的愁緒當“望遠”“憑危”時更如一江秋水滾滾而出。
如李煜“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如崔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登高望遠懷鄉思家,乃人之常情也,更何況飽嘗無限家國之痛的詩人呢?國破家亡的切膚之痛早已深入骨髓了啊?此句將詩人的悲、傷、哀、痛推向了極致。 尾聯“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似乎是詩人顧影自憐的喃喃自語,未老先衰頭已白,為國事,為家事,為自己,為那些與自己一樣國破家亡的同鄉們焦慮、憂愁,吊古傷今,感懷傷時,在秋霜的季節里,更覺時世如風霜相逼,冷峭之極。
那衰老的枯木、那蒼涼的湖面,何嘗不像自己呢?淪落天涯無盡的凄涼,國破家亡的無限悲痛,一切盡在不言中。 1126年(宋欽宗靖康元年)的春天,金兵攻破開封,北宋滅亡。
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詩人(如李清照)一樣,陳與義的人生經歷和文學創作也以靖康之難為界線,分為兩個時期。在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歲那年,即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登進士第,授文林郎。
他精于繪畫,擅長書法,更以詩名于當世,深受皇帝賞識,官職屢遷,但也不知不覺地卷進了政治斗爭的漩渦。靖康之難發生時,陳與義被貶在陳留(在今河南開封東南)做監酒稅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難民行列中,南奔襄漢,顛沛湖湘,流離失所。
他流亡到洞庭湖,幾次登岳陽樓,與朋友悲傷國事,借酒澆愁,寫下了數首詩歌以記其事,該詩所選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陳與義(1090-1138),宋代詩人。
字去非,號簡齋,洛陽(現在屬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 陳與義生于1090年(宋哲宗元祐五年),卒于1138年(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他在北宋做過地方府學教授、太學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愛國詩人,其主要貢獻還是在詩歌方面,給后世留下不少憂國憂民的愛國詩篇。
陳與義詩作最逼近杜詩的是七律。像《登岳陽樓》之一、《巴丘書事》、《再登岳陽樓感慨賦詩》、《除夜》等,雄渾悲壯,感慨多端。
五言律如《雨》詩 2首、《除夜》等則以清迥峭刻見長。五言古詩寫景造意,接近謝靈運、柳宗元等人。
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間寫景:"魚游水底涼,鳥宿林間靜。談余日亭午,樹影一時正。
… 微波喜搖人,小立待其定。"觀察細密,造語工致。
七言絕句重在意趣,格調清婉,如《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興寄,或活用典實,屢見新意,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