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造紙術的故事
蔡 倫, 漢 造 紙 術 發 明 家,字 敬 仲。 桂 陽(今 湖 南 郴 州 市)人。 明 帝 永 平 十 八 年 (75)入 宮 為 宦。 東 漢 章 和 元 年 (87), 任 尚 方 令。 元 興 元 年 (105) 發 明 造 紙 術。 他 總 結 前 人 經 驗, 始 有 樹 皮、麻 頭、破 布、舊 漁 網 等 原 料 經 過 挫、搗、抄、烘 等 工 藝 造 紙, 稱 “蔡 侯 紙”, 對 改 革 和 推 廣 造 紙 術 有 很 大 貢 獻, 后 世 傳 為 造 紙 術 的 發 明 者。
造紙技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最杰出的貢獻之一。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成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戰國時,用竹片和木片代替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帛或綿紙寫字,但價格昂貴,東漢和帝元年,蔡倫在總結前人制造絲織品的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大量的試驗,發明了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同樣造紙術的發明仍是中國人民經過多年的觀察、分析、研究、創新得到的,它是中國人民創新思維和研究性學習的結果。
2.造紙術的故事
蔡倫是桂陽(今湖南耒陽縣)人,于東漢明帝劉莊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進京城洛陽的皇宮里當了太監,章帝劉炟、和帝劉肇時,升為“小黃門”、“中常侍”,后又兼任“尚方令”。他先是掌管皇宮內院事務,后來成為監制各種御用器物的皇家工場的負責人。
平時,蔡倫看皇上每日批閱大量簡牘帛書,勞神費力,就時時想著能制造一種更簡便廉價的書寫材料,讓天下的文書都變得輕便,易于使用。
傳說,有一天,蔡倫帶著幾名小太監出城游玩,來到了離城(指漢魏故城,今白馬寺東南一帶)不遠的緱氏縣陳河谷,也就是鳳凰谷(今玄奘故里一帶)。只見溪水清澈,兩岸樹茂草豐、鳥語花香,景色十分宜人。正賞景間,蔡倫忽見溪水中積聚了一簇枯枝,上面掛浮著一層薄薄的白色絮狀物,不由眼睛一亮,蹲下身去,用樹枝挑起細看。只見這東西扯扯掛掛,猶如絲綿。
蔡倫想到工場里制作絲綿時,繭絲漂洗完后,總有一些殘絮遺留在篾席上。篾席晾干后,那上面就附著一層由殘絮交織成的薄片,揭下來,寫字十分方便。蔡倫忽然想,溪中這東西和那殘絮十分相似,也不知是什么物件。
他立即命小太監找來河旁農夫詢問。農夫說:“這是漲河時沖下來的樹皮、爛麻,扭一塊兒了,又沖又泡,又漚又曬,就成了這爛絮!”
“這是什么樹皮?”蔡倫急切地問。
“那不,岸上的構樹唄(學名楮樹)!”
蔡倫望去,滿眼綠色,臉上漾起笑意。
幾天后,蔡倫率領幾名皇室作坊中的技工來到這里,利用豐富的水源和樹木,開始了試制。剝樹皮、搗碎、泡爛,再加入漚松的麻縷,制成稀漿,用竹篾撈出薄薄一層晾干,揭下,便造出了最初的紙。但一試用,發現容易破爛,又將破布、爛魚網搗碎,將制絲時遺留的殘絮,摻進漿中,再制成的紙便不容易扯破了。為了加快制紙進度,蔡倫又指揮大家蓋起了烘焙房,濕紙上墻烘干,不僅干得快,且紙張平整,大家心里樂開了花。
蔡倫挑選出規正的紙張,進獻給和帝。和帝試用后龍顏大悅,當天就駕幸陳河谷造紙作坊,查看了造紙過程,回宮后重賞蔡倫,并詔告天下,推廣造紙技術。
后來,元初元年(公元114年),鄧太后見蔡倫的紙越造越好,能厚能薄,質細有韌性,兼有簡牘價廉、縑帛平滑的優點,而無竹木笨重、絲帛昂貴的缺點,真是利國利民,便高興地封蔡倫為“龍亭侯”,賜地三百戶,不久又加封為“長樂太仆”。人們把這種新的書寫材料稱作“蔡侯紙”。
3.蔡倫發明造紙術的故事
蔡倫家鄉地處長江以南湘水(今湘江)支流耒水流域,是米谷之鄉。他出身于普通農民之家,從小隨長輩種田。漢章帝劉■(公元56—88年)即位后,派人至各郡縣選聰明伶俐的幼童入宮。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蔡倫被選入洛陽宮內為宦者,時年約15歲。當時幼年宦者須習字讀書禮,蔡倫因成績優異,于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小黃門。此后他作為黃門侍郎而掌宮內外公事傳達及引導諸王朝見、就座等事。蔡倫初入宮時,章帝妃宋貴人所生皇長子劉慶被立為太子。次年梁貴人又生皇子劉肇(公元79—105年)。正宮竇皇后因無子,遂指使蔡倫誣陷宋貴人“挾邪媚道”,逼令她自殺,太子劉慶被貶為清河王。竇后又指使人投“飛書”(匿名信)誣陷梁貴人,強奪劉肇為養子且立為太子,梁貴人憂死。章帝卒(公元88年)后,劉肇10歲登極為和帝,由竇太后臨朝(公元89—97年)聽政。蔡倫因替竇后盡力辦事,即被拔升為中常侍,隨侍幼帝劉肇左右,備顧問、掌理文書,凡下達詔命或百官奏章悉由其傳遞,能出入宮禁。此職權力極大,能參與軍國機務,秩俸二千石,與九卿同等。中國歷史上宦官干預國政,即始于此。
竇太后無視幼帝,愈益驕橫,永平九年(公元97年)卒,和帝親政,廢其太后尊號。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和帝立鄧綏(公元80—121年)為皇后,蔡倫旋即投靠鄧皇后。他見鄧后喜歡在紙上舞文弄墨,乃自請兼任尚方令。尚方令為少府屬官,俸祿600石,主管御用刀劍及諸器物,與中常侍高位本不相稱,蔡倫為投鄧后所好,甘屈尊兼就此職。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和帝卒,鄧后所生百日嬰兒即位。不到兩年幼帝再卒,鄧后乃立13歲皇侄劉祜(公元94—125年)嗣位,是為安帝。劉祜為清河王劉慶之子,即位初期(公元105—121年)由鄧太后柄政,故蔡倫又得重用。他不但是中常侍,且被太后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封地在今陜西洋縣,從此進入貴族行列。封侯后不久,約于元初五至六年(公元118—119年)蔡倫又被提升為長樂太仆,相當于大千秋。從此他成為鄧太后首席近侍官。他的特殊地位使他不但能隨時與皇帝接近,還能與皇后、皇太后接近,受到滿朝文武奉承。正當他權位處于頂峰時,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鄧太后卒。安帝親政后,因蔡倫當初受竇后指使參與迫害其皇祖母宋貴人致死、剝奪皇父劉慶皇位繼承權,乃敕令廷尉審訊蔡倫。他自知死罪,遂自盡而亡。蔡倫一生在內廷為宦46年,先后因侍奉4個幼帝、投靠兩個皇太后而節節上升,位尊九卿,身居列侯,然以慘死告終。他在這方面本不光彩,但他在兼管尚方時,卻因作出推動手工業工藝發展的事而得以留名于后世。蔡倫主管尚方期間,曾“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后世法”。《后漢書·蔡倫傳》后漢書中的這段話有近代考古發掘實物為證。當時所造器物在質量、性能及外觀上確是精工堅密,堪為后世仿效。說明蔡倫在兼任工官時亦盡心盡職。尚方令這項工作使他對工業技術發生興趣,他每有空暇即閉門謝絕賓客,親至現場作技術調查,掌握了有關工業技術知識。他的創新精神,對發展當時金屬冶煉、鑄造、鍛造及機械制造工藝方面起到不小的作用。此時制造的鋼刀以炒鐵為料,經多次鍛打而成百煉鋼。但他對工藝技術的最大貢獻在造紙方面。先秦時中國書寫紀事用的是竹簡、木牘及縑帛。但簡牘笨重,絲織物昂貴,均不便使用。隨著社會經濟及文化發展,需要廉價易得的新型材料取而代之,為此人們作了各種探索。
4.【造紙術的故事.】
蔡倫是桂陽(今湖南耒陽縣)人,于東漢明帝劉莊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進京城洛陽的皇宮里當了太監,章帝劉炟、和帝劉肇時,升為“小黃門”、“中常侍”,后又兼任“尚方令”.他先是掌管皇宮內院事務,后來成為監制各種御用器物的皇家工場的負責人.平時,蔡倫看皇上每日批閱大量簡牘帛書,勞神費力,就時時想著能制造一種更簡便廉價的書寫材料,讓天下的文書都變得輕便,易于使用.傳說,有一天,蔡倫帶著幾名小太監出城游玩,來到了離城(指漢魏故城,今白馬寺東南一帶)不遠的緱氏縣陳河谷,也就是鳳凰谷(今玄奘故里一帶).只見溪水清澈,兩岸樹茂草豐、鳥語花香,景色十分宜人.正賞景間,蔡倫忽見溪水中積聚了一簇枯枝,上面掛浮著一層薄薄的白色絮狀物,不由眼睛一亮,蹲下身去,用樹枝挑起細看.只見這東西扯扯掛掛,猶如絲綿.蔡倫想到工場里制作絲綿時,繭絲漂洗完后,總有一些殘絮遺留在篾席上.篾席晾干后,那上面就附著一層由殘絮交織成的薄片,揭下來,寫字十分方便.蔡倫忽然想,溪中這東西和那殘絮十分相似,也不知是什么物件.他立即命小太監找來河旁農夫詢問.農夫說:“這是漲河時沖下來的樹皮、爛麻,扭一塊兒了,又沖又泡,又漚又曬,就成了這爛絮!”“這是什么樹皮?”蔡倫急切地問.“那不,岸上的構樹唄(學名楮樹)!”蔡倫望去,滿眼綠色,臉上漾起笑意.幾天后,蔡倫率領幾名皇室作坊中的技工來到這里,利用豐富的水源和樹木,開始了試制.剝樹皮、搗碎、泡爛,再加入漚松的麻縷,制成稀漿,用竹篾撈出薄薄一層晾干,揭下,便造出了最初的紙.但一試用,發現容易破爛,又將破布、爛魚網搗碎,將制絲時遺留的殘絮,摻進漿中,再制成的紙便不容易扯破了.為了加快制紙進度,蔡倫又指揮大家蓋起了烘焙房,濕紙上墻烘干,不僅干得快,且紙張平整,大家心里樂開了花.蔡倫挑選出規正的紙張,進獻給和帝.和帝試用后龍顏大悅,當天就駕幸陳河谷造紙作坊,查看了造紙過程,回宮后重賞蔡倫,并詔告天下,推廣造紙技術.后來,元初元年(公元114年),鄧太后見蔡倫的紙越造越好,能厚能薄,質細有韌性,兼有簡牘價廉、縑帛平滑的優點,而無竹木笨重、絲帛昂貴的缺點,真是利國利民,便高興地封蔡倫為“龍亭侯”,賜地三百戶,不久又加封為“長樂太仆”.人們把這種新的書寫材料稱作“蔡侯紙”.。
5.造紙術的故事
蔡倫是桂陽(今湖南耒陽縣)人,于東漢明帝劉莊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進京城洛陽的皇宮里當了太監,章帝劉炟、和帝劉肇時,升為“小黃門”、“中常侍”,后又兼任“尚方令”。
他先是掌管皇宮內院事務,后來成為監制各種御用器物的皇家工場的負責人。平時,蔡倫看皇上每日批閱大量簡牘帛書,勞神費力,就時時想著能制造一種更簡便廉價的書寫材料,讓天下的文書都變得輕便,易于使用。
傳說,有一天,蔡倫帶著幾名小太監出城游玩,來到了離城(指漢魏故城,今白馬寺東南一帶)不遠的緱氏縣陳河谷,也就是鳳凰谷(今玄奘故里一帶)。只見溪水清澈,兩岸樹茂草豐、鳥語花香,景色十分宜人。
正賞景間,蔡倫忽見溪水中積聚了一簇枯枝,上面掛浮著一層薄薄的白色絮狀物,不由眼睛一亮,蹲下身去,用樹枝挑起細看。只見這東西扯扯掛掛,猶如絲綿。
蔡倫想到工場里制作絲綿時,繭絲漂洗完后,總有一些殘絮遺留在篾席上。篾席晾干后,那上面就附著一層由殘絮交織成的薄片,揭下來,寫字十分方便。
蔡倫忽然想,溪中這東西和那殘絮十分相似,也不知是什么物件。 他立即命小太監找來河旁農夫詢問。
農夫說:“這是漲河時沖下來的樹皮、爛麻,扭一塊兒了,又沖又泡,又漚又曬,就成了這爛絮!”“這是什么樹皮?”蔡倫急切地問。“那不,岸上的構樹唄(學名楮樹)!”蔡倫望去,滿眼綠色,臉上漾起笑意。
幾天后,蔡倫率領幾名皇室作坊中的技工來到這里,利用豐富的水源和樹木,開始了試制。剝樹皮、搗碎、泡爛,再加入漚松的麻縷,制成稀漿,用竹篾撈出薄薄一層晾干,揭下,便造出了最初的紙。
但一試用,發現容易破爛,又將破布、爛魚網搗碎,將制絲時遺留的殘絮,摻進漿中,再制成的紙便不容易扯破了。為了加快制紙進度,蔡倫又指揮大家蓋起了烘焙房,濕紙上墻烘干,不僅干得快,且紙張平整,大家心里樂開了花。
蔡倫挑選出規正的紙張,進獻給和帝。和帝試用后龍顏大悅,當天就駕幸陳河谷造紙作坊,查看了造紙過程,回宮后重賞蔡倫,并詔告天下,推廣造紙技術。
后來,元初元年(公元114年),鄧太后見蔡倫的紙越造越好,能厚能薄,質細有韌性,兼有簡牘價廉、縑帛平滑的優點,而無竹木笨重、絲帛昂貴的缺點,真是利國利民,便高興地封蔡倫為“龍亭侯”,賜地三百戶,不久又加封為“長樂太仆”。人們把這種新的書寫材料稱作“蔡侯紙”。
6.蔡倫改進造紙術的故事
蔡倫 東漢桂陽(衡陽耒陽)人,字敬仲。和帝時,為中常侍,曾任主管制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封龍亭候。他總結西漢以來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改進造紙技術,采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為原料造紙,于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時有“蔡候紙”之稱。《后漢書.蔡倫傳》:“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后世傳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蔡倫生活在東漢和帝時候,他是桂陽人,桂陽就是現在的湖南來陽一帶。在蔡倫出生的幾十年前,我國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次起義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封建統治,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東漢初年到漢和帝時期,農業和手工業都不斷進步。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紙張的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蔡倫從小就到皇官里去當太監,擔任職位較低的職務——小黃門,后來得到漢和帝信任,被提升為中常侍,參與國家的機密大事。他還做過管理宮廷用品的官——尚方令 ,監督工匠為皇室制造寶劍和其他各種器械,因而經常和工匠們接觸。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術和創造精神,給了他很大的影響。
當時,蔡倫看到大家寫字很不方便,竹簡和木簡太笨重,絲帛大貴,絲綿紙不可能大量生產,都有缺點。于是,他就研究改進造紙的方法。
蔡倫總結了前人造紙的經驗,帶領工匠們用樹皮麻頭、破布和破魚網等原料來造紙。他們先把樹皮、麻頭、破布和破魚網等東西剪碎或切斷,放在水里浸漬相當時間,再搗爛成漿狀物,還可能經過蒸煮,然后在席子上攤成薄片,放在太陽底下曬干,這樣就變成紙了。
用這種方法造出來的紙,體輕質薄,很適合寫字,受到了人們的歡迎。東漢元興元年(公元一0五年),蔡倫把這個重大的成就報告了漢和帝,漢和帝贊揚了他一番。從此,全國各地都開始用這樣的方法造紙。
造紙技術很復雜,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憑空想出來的;事實上,在蔡倫之前,勞動人民已經用植物纖維來造紙了。所以我們不能說紙是蔡倫發明的,但是也應該肯定蔡倫對改進造紙技術是有很大貢獻的。
蔡倫帶領工匠改進造紙方法,造出了質量較高的紙。他提出用樹皮、麻頭、破布、破魚網來做原料,也是造紙技術的一大進步。這些原料來源廣泛,價錢便宜,有的還是廢物利用,因此可以大量生產。至于用樹皮做原料,更是一個新的發現。后代人用木漿造紙,就是蔡倫用樹皮造紙的啟發。
蔡倫改進造紙方法成功,這是人類文化史上一件大事。從此,紙才有可能大量生產,給以后書芨的印刷創造了物質條件。
在蔡倫以后,別人又不斷把他的方法加以改進。蔡倫死后大約八十年(東漢未年)又出了一位造紙能手,名叫左伯。他造出來的紙厚薄均勻,質地細密,色澤鮮明。當時人們稱這種紙為“左伯紙”。可惜歷史上沒有把左伯所用的原料和制造方法記載下來。
7.有關蔡倫造紙的小故事
1.原因 文化人的責任心而已,本身的地位和學識也很重要。
蔡倫為人敦厚謹慎,關心國家利益,曾“數犯嚴顏”,匡弼時政。勤奮好學,辦事專心盡力。
永元四年(92),蔡倫任尚方令后,利用供職之便,常到鄉間作坊察看,見蠶婦繅絲漂絮后,竹簟上尚留下一層短毛絲絮,揭下似縑帛,可以用來書寫,從而得到啟發,便收集樹皮、廢麻、破布、舊魚網等原料,在宮廷作坊施以銼、煮、浸、搗、抄等法,試用植物纖維造紙,終于造出植物纖維紙。元興元年(105),他將造紙過程、方法寫成奏章,連同造出來的植物纖維紙,呈報漢和帝,和帝大加贊賞,蔡倫造紙術很快傳開。
人們把這種紙稱為“蔡侯紙”,全國“莫不從用焉”。2.困難 特別是簡、牘都重量較大,搬運困難,傳播不易。
3.故事蔡倫家鄉地處長江以南湘水(今湘江)支流耒水流域,是米谷之鄉。他出身于普通農民之家,從小隨長輩種田。
漢章帝劉■(公元56—88年)即位后,派人至各郡縣選聰明伶俐的幼童入宮。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蔡倫被選入洛陽宮內為宦者,時年約15歲。
當時幼年宦者須習字讀書禮,蔡倫因成績優異,于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小黃門。此后他作為黃門侍郎而掌宮內外公事傳達及引導諸王朝見、就座等事。
蔡倫初入宮時,章帝妃宋貴人所生皇長子劉慶被立為太子。次年梁貴人又生皇子劉肇(公元79—105年)。
正宮竇皇后因無子,遂指使蔡倫誣陷宋貴人“挾邪媚道”,逼令她自殺,太子劉慶被貶為清河王。竇后又指使人投“飛書”(匿名信)誣陷梁貴人,強奪劉肇為養子且立為太子,梁貴人憂死。
章帝卒(公元88年)后,劉肇10歲登極為和帝,由竇太后臨朝(公元89—97年)聽政。蔡倫因替竇后盡力辦事,即被拔升為中常侍,隨侍幼帝劉肇左右,備顧問、掌理文書,凡下達詔命或百官奏章悉由其傳遞,能出入宮禁。
此職權力極大,能參與軍國機務,秩俸二千石,與九卿同等。中國歷史上宦官干預國政,即始于此。
竇太后無視幼帝,愈益驕橫,永平九年(公元97年)卒,和帝親政,廢其太后尊號。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和帝立鄧綏(公元80—121年)為皇后,蔡倫旋即投靠鄧皇后。
他見鄧后喜歡在紙上舞文弄墨,乃自請兼任尚方令。尚方令為少府屬官,俸祿600石,主管御用刀劍及諸器物,與中常侍高位本不相稱,蔡倫為投鄧后所好,甘屈尊兼就此職。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和帝卒,鄧后所生百日嬰兒即位。不到兩年幼帝再卒,鄧后乃立13歲皇侄劉祜(公元94—125年)嗣位,是為安帝。
劉祜為清河王劉慶之子,即位初期(公元105—121年)由鄧太后柄政,故蔡倫又得重用。他不但是中常侍,且被太后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封地在今陜西洋縣,從此進入貴族行列。
封侯后不久,約于元初五至六年(公元118—119年)蔡倫又被提升為長樂太仆,相當于大千秋。從此他成為鄧太后首席近侍官。
他的特殊地位使他不但能隨時與皇帝接近,還能與皇后、皇太后接近,受到滿朝文武奉承。正當他權位處于頂峰時,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鄧太后卒。
安帝親政后,因蔡倫當初受竇后指使參與迫害其皇祖母宋貴人致死、剝奪皇父劉慶皇位繼承權,乃敕令廷尉審訊蔡倫。他自知死罪,遂自盡而亡。
蔡倫一生在內廷為宦46年,先后因侍奉4個幼帝、投靠兩個皇太后而節節上升,位尊九卿,身居列侯,然以慘死告終。他在這方面本不光彩,但他在兼管尚方時,卻因作出推動手工業工藝發展的事而得以留名于后世。
蔡倫主管尚方期間,曾“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后世法”。《后漢書·蔡倫傳》后漢書中的這段話有近代考古發掘實物為證。
當時所造器物在質量、性能及外觀上確是精工堅密,堪為后世仿效。說明蔡倫在兼任工官時亦盡心盡職。
尚方令這項工作使他對工業技術發生興趣,他每有空暇即閉門謝絕賓客,親至現場作技術調查,掌握了有關工業技術知識。他的創新精神,對發展當時金屬冶煉、鑄造、鍛造及機械制造工藝方面起到不小的作用。
此時制造的鋼刀以炒鐵為料,經多次鍛打而成百煉鋼。但他對工藝技術的最大貢獻在造紙方面。
先秦時中國書寫紀事用的是竹簡、木牘及縑帛。但簡牘笨重,絲織物昂貴,均不便使用。
隨著社會經濟及文化發展,需要廉價易得的新型材料取而代之,為此人們作了各種探索。
8.造紙術的傳播 (簡短)
亞洲、歐洲、美洲。
造紙術首先傳入與我國毗鄰的朝鮮和越南隨后傳到了日本。中國的造紙技術也傳播到了中亞的一些國家,并從此通過貿易傳播到達了印度。
造紙術傳人阿拉伯是在公元751年。那一年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率部與阿拉伯軍隊交戰,唐軍大敗,被俘士兵中有從軍的造紙工人。10世紀造紙技術傳到了敘利亞的大馬士革、開羅、埃及與摩洛哥。歐洲人是通過阿拉伯人了解造紙技術的,最早接觸紙和造紙技術的歐洲國家是一度為阿拉伯人統治的西班牙。公元1276年意大利的第一家造紙場在蒙地法羅建成,生產麻紙。法國于公元1348年,在巴黎東南的特魯瓦附近建立造紙場。此后又建立幾家造紙場,這樣法國不僅國內紙張供應充分,而且還向德國出口。德國是14世紀才有自己的造紙場。英國因為與歐洲大陸有一海之隔,造紙技術傳入比較晚,15世紀才有了自己的造紙廠。瑞典1573年建立了最早的造紙廠,丹麥于1635年開始造紙,1690年建于奧斯陸的造紙廠是瑞典最早的紙廠。到了17世紀歐洲個主要國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紙業。
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后,最先在美洲大陸建立了造紙廠,墨西哥造紙始于 1575年。美國在獨立之前,于1690年在費城附近建立了第一家造紙廠。到19世紀中國的造紙術已傳遍五洲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