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弘景的簡介
陶弘景(456~536)為南朝齊梁時著名道士、醫藥學家、煉丹家。
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
生于江東名門。祖陶隆,于南朝宋時侍從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
父陶貞寶,深解藥術,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史稱陶弘景幼有異操,年四五歲乃好書,"恒以荻為筆,書灰中學字"。
九歲開始讀《禮記》《尚書》《周易》《春秋》《孝經》《毛詩》《論語》等儒家經典,頗以屬文為意。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
及長,"神儀明秀,朗眉疏目","讀書萬余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①十五歲作《尋山志》,傾慕隱逸生活。
十七歲以才學聞名,與江斅、褚炫、劉俁合稱升明四友。宋升明元年(477)二十二歲時,領軍將軍蕭道成(即齊高帝)發動兵變,除宋后廢帝劉昱,控制朝政,后二年代宋稱帝,建南齊王朝。
齊高帝蕭道成及其子蕭賾在位時(477~493),陶弘景曾先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諸王侍讀;兼管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書事務的書記職務。由于官場的傾軋,仕途不利,三十六歲時,仍任六品文官"奉朝請",心甚怏怏。
遂于齊永明十年(492),上表辭官,掛朝服于神武門,退隱江蘇句容句曲山(茅山),不與世交。梁武帝蕭衍即位(502)后,屢請不出。
但念其舊功,"恩禮愈篤,書問不絕"。天監三年(504),遣人送黃金、朱砂、曾青、雄黃等物,以供煉丹之用。
天監十三年,敕于茅山為之建朱陽館以居之。天監十五年又為其建太清玄壇,"以均明法教"。
且"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之山中宰相"。②隱居茅山達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歲。
梁武帝詔贈中散大夫,謚貞白先生。 據記載,陶弘景于永明(483~493)初,曾師事孫游岳。
受上清經法、符圖;后又廣搜道經,遂為上清經之重要傳人。 永明十年(492)正式歸隱茅山后,便著手整理弘揚上清經法,撰寫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并對天文歷算、地理方物、醫藥養生、金丹冶煉諸方面也都有所著述,據統計,全部作品達七八十種。
惜多亡佚。至今尚存者有《真誥》《真靈位業圖》《登真隱訣》《肘后百一方》《本草集注》《陶隱居本草》《藥總訣》《導引養生圖》《養性延命錄》《合丹藥諸法節度》《集金丹黃白方》《太清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歷》《華陽陶隱居集》等;他還編訂了道教的神仙譜系。
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
2.陶弘景簡介
陶弘景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卒謚貞白先生。
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醫學家。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
自幼聰明異常,十五歲著《尋山志》。二十歲被引為諸王侍讀,后拜左衛殿中將軍。
三十六歲梁代齊而立,隱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禮聘不出,但朝遷大事輒就咨詢,時人稱為“山中宰相”。
他的思想脫胎於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工草隸行書尤妙。
對歷算、地理、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百草經》,并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注》七卷,共載藥物730種,并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
另著有《真誥》、《真靈位業圖》、《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后百一方》、《陶隱居本草》、《藥總訣》等。堯帝陶唐的后代,七世祖陶浚,三國時吳國的鎮南將軍,后降晉為尚書。
祖父陶隆,好武功,解藥性。父陶貞寶,字國重,文武全才,母東海郝夫人,精通佛法。
弘景自幼聰明,十歲讀葛洪《神仙傳》,便立志養生。不足二十,作諸王侍讀。
雖在公門,不善交際,專心讀書。三十六歲辭官隱居。
梁武帝早年便與陶弘景認識,稱帝之后,想讓其出山為官,輔佐朝政。陶于是畫了一張畫,兩頭牛,一個自在地吃草,一個帶著金籠頭,被拿著鞭子的人牽著鼻子。
梁武帝一見,便知其意,雖不為官,但書信不斷,人稱“山中宰相”。 弘景為人,《梁書·處士傳》稱:“圓通謙謹,出處冥會,心如明鏡,遇物便了”。
又作渾天象,高三尺,刻有二十八宿度數,七曜行道,不但用于天文歷法,對修道也有幫助。曾夢佛受菩提記,名為勝力菩薩,于是到阿育王塔自己發誓,受五大戒。
大同二年去世,時年八十五歲(一說八十一歲),顏色不變,屈申自如,香氣滿山,數日不散。先生學問淵博,著述豐富,今列于后:《學苑》一百卷,《孝經》`《論語》序注十二卷,《三禮序》一卷,注《尚書》`《毛詩傳》一卷,〈〈老子內外集〉〉四卷,〈〈玉匱記〉〉三卷,〈〈三國志贊述〉〉一卷,〈〈抱樸子注〉〉二十卷,《世語闕字》二卷,《古今州郡記〉〉三卷,并造〈〈西域圖〉〉一張,〈〈帝王年歷〉〉五卷,〈〈續臨川康王世說〉〉二卷,《太公孫吳書略注》二卷,〈〈員儀集要〉〉三卷,〈〈七曜新舊術數〉〉二卷,〈〈風雨水旱饑疫占要〉〉一卷,〈〈算術藝術雜事〉〉一卷,〈〈卜筮略要〉〉一卷,〈〈靈奇秘奧〉〉一卷,〈〈舉百事吉兇歷〉〉一卷,〈〈登真隱訣〉〉二十四卷,〈〈真誥〉〉十卷,〈〈合丹藥諸法式節度〉〉一卷,〈〈本草經注〉〉七卷,〈〈肘后百一方〉〉三卷,〈〈夢書〉〉一卷,〈〈效驗施用方〉〉五卷,〈〈集金丹藥白方〉〉一卷,〈〈服云母諸石方〉〉一卷,〈〈服食草木雜藥法〉〉一卷,〈〈斷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尸諸要法〉〉一卷,〈〈服氣導引〉〉一卷,〈〈人間卻災患法〉〉一卷。
另據唐李延壽〈〈南史〉〉:“撰而未訖又十部,唯弟子得之”,藏于敦煌石室的〈〈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當是其中的一部。是現今為止,唯一記載〈〈湯液經法〉〉內容的醫學文獻,提出了五臟辯證的提綱,在《傷寒論》與《湯液經法》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可算是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經典巨著。
他撰寫的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還有《真誥》、《登真隱訣》、《養性延命錄》、《集金丹黃白方》、《藥總訣》、《華陽陶隱居集》等。能書善畫,通琴棋醫術。
書法工于草隸,其畫清真。書畫有《二牛圖》、《山居圖、《瘞鶴銘》。
陶弘景與《神農本草經》 古代中藥學的發展,繼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者著--《神農本草經》之后的另一部重要文獻,是《本草經集注》。它的作者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著名醫藥學家-陶弘景。
他堪稱得上是我國醫藥學史上對本草學進行系統整理,并加以創造性地發揮的第一人。 陶弘景小時候很聰明,也很勤奮。
四五歲常以蘆荻為筆,在灰沙上學寫字。十歲看了葛洪的《神仙傳》等著作,"晝夜研尋",深受影響。
長大以后,"神儀明秀,朗目清眉",曾作諸王侍讀的官,深受統治者的賞識。先是東陽郡守沈約,"累書邀之",他不至;接著,梁武帝"屢加禮聘",他也不出。
梁武帝問他:"山中有什么,為什么不出山呢?"他先寫了一首詩,后畫了一幅畫作為回答。詩為《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陶隱居集》)。畫的內容是:紙上畫了兩頭牛。
一頭散放水草之間,自由自在;一頭鎖著金籠頭,被人用牛繩牽著,并用牛鞭驅趕。梁武帝看了詩和畫,領會他的用意,就不再強迫他出來做官了。
但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問",故當時人稱之"山中宰相"。由于王公貴戚,"參候相續",干擾也很大。
后來,他索性在山中建了一幢三層的樓房,"弘景處其上,弟子居其中,賓客至其上",關門讀書,與世無爭。 。
3.短一點的陶弘景資料
'山中宰相'指南朝梁時陶弘景,后多用來比喻隱居的高賢。
典出唐,李延壽《南史,陶弘景傳》:“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溯源:陶景弘,字通明,為南朝時梁人。據說陶景弘自幼聰敏異常,十歲的時候,因讀葛洪《神仙傳》,心生慕道之心,便立志養生。
當時,在離建康不遠的地方,有座連綿幾十里的曲山,傳說曾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煉成仙。
陶景弘一直對此山心生向往。492年,陶景弘36歲,他的好友蕭衍取得了帝位,他便隱居于曲山。
梁武帝蕭衍深知陶景弘的才能,幾次想請他出仕,都被他拒絕了。后來,梁武帝無法,只好時常將國家大事寫成信件,派人送到曲山請教陶景弘,陶景弘看在多年好友的份上,也時常寫信給梁武帝,指點政策。
于是,朝廷與曲山間音信不斷,陶景弘雖身在方外,卻儼然成為了朝廷決策人物,當時人們都稱他為“山中宰相”。
4.短一點的陶弘景資料
'山中宰相'指南朝梁時陶弘景,后多用來比喻隱居的高賢。典出唐,李延壽《南史,陶弘景傳》:“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溯源:
陶景弘,字通明,為南朝時梁人。據說陶景弘自幼聰敏異常,十歲的時候,因讀葛洪《神仙傳》,心生慕道之心,便立志養生。當時,在離建康不遠的地方,有座連綿幾十里的曲山,傳說曾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煉成仙。陶景弘一直對此山心生向往。
492年,陶景弘36歲,他的好友蕭衍取得了帝位,他便隱居于曲山。梁武帝蕭衍深知陶景弘的才能,幾次想請他出仕,都被他拒絕了。后來,梁武帝無法,只好時常將國家大事寫成信件,派人送到曲山請教陶景弘,陶景弘看在多年好友的份上,也時常寫信給梁武帝,指點政策。于是,朝廷與曲山間音信不斷,陶景弘雖身在方外,卻儼然成為了朝廷決策人物,當時人們都稱他為“山中宰相”。
5.求陶弘景的人物介紹
陶弘景(456~536)
中國南北朝時道士。字通明,號華陽隱居、華陽真人。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博通儒學經典,以文章辭句著稱。天文歷算、地理方物、醫藥養生、金丹冶煉、服餌辟谷、卜筮占候等無所不通。另兼工草隸,擅繪畫,善琴棋。劉宋末年,為諸王侍讀。入齊,為奉朝請。武帝永明十年(492),辭官不就,隱居句曲山(今江蘇茅山),跟從興世館主東陽道士孫游岳受符圖經法誥訣。后游歷各名山大川,博訪四方人士。南齊永明年間(481~493),于茅山建華陽館,傳上清大洞經箓,開創道教上清派茅山宗。自稱華陽真人。陶弘景雖歸隱山林,但“心存魏闕”。雍州刺史蕭衍起兵伐齊,陶弘景因與蕭衍宿有舊誼,遂派弟子戴猛假道奉表,援引圖讖,以“梁”字為國運之號,以示擁戴。建立政權后,蕭衍封國號梁,自稱梁武帝,自此寵信益盛,恩禮愈篤,書問不絕,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聲望顯赫一時。陶弘景道教思想宗于老子、莊子及葛洪的神仙方術學說,同時,主張儒、佛、道三教合流。曾受佛戒于寧波阿育王塔,在茅山道觀中,建有佛、道二堂,輪番禮拜。著述甚多,傳世之作有《真誥》、《登真隱訣》、《真靈位業圖》、《養性延命錄》、《古今刀劍錄》、《太清諸丹集要》、《合丹藥諸法節度》、《本草經集注》、《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后百一方》、《藥總訣》、《集金丹黃白方》等。卒謚貞白先生。
6.陶弘景的介紹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號華陽隱居(自號華陽隱居)。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經注》、《集金丹黃白方》、《二牛圖》、《華陽陶隱居集》等。
7.陶弘景的介紹有哪些
陶弘景(456-536年)是今江蘇南京人,去世后被尊為貞白先生。
他是道教歷史上重要的代表,對道教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很大貢獻。他深得皇室的寵信,被任命為高官,專門負責宮廷子弟的文化學習和教育。
后來陶弘景辭去官職隱居,跟隨道教大師游學,并學會了符圖經法。他廣泛游歷了許多名山,試圖尋訪仙藥。
當時的皇帝對他非常欣賞,多次派人禮聘他做官都被他回絕。但他卻經常為朝廷大事出謀劃策,被當時人稱為"山中宰相"。
他的思想源于"老莊",并受到葛洪道教思想的影響,同時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他主張儒、佛、道三家合流。
他還擅長書法,在醫藥、歷算、地理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 另外,他在整理古籍《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吸收魏晉間藥物學的新成就,寫成《本草經集注》七卷,里面所載藥物共有730種,對后世本草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另外著有《真誥》,是道家重要典籍之一。
8.陶弘景的資料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卒謚貞白先生。
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醫學家。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
自幼聰明異常,十五歲著《尋山志》。二十歲被引為諸王侍讀,后拜左衛殿中將軍。
三十六歲梁代齊而立,隱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禮聘不出,但朝遷大事輒就咨詢,時人稱為“山中宰相”。
他的思想脫胎於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工草隸行書尤妙。
對歷算、地理、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百草經》,并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注》七卷,共載藥物730種,并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
另著有《真誥》、《真靈位業圖》、《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后百一方》、《陶隱居本草》、《藥總訣》等。堯帝陶唐的后代,七世祖陶浚,三國時吳國的鎮南將軍,后降晉為尚書。
祖父陶隆,好武功,解藥性。父陶貞寶,字國重,文武全才,母東海郝夫人,精通佛法。
弘景自幼聰明,十歲讀葛洪《神仙傳》,便立志養生。不足二十,作諸王侍讀。
雖在公門,不善交際,專心讀書。三十六歲辭官隱居。
梁武帝早年便與陶弘景認識,稱帝之后,想讓其出山為官,輔佐朝政。陶于是畫了一張畫,兩頭牛,一個自在地吃草,一個帶著金籠頭,被拿著鞭子的人牽著鼻子。
梁武帝一見,便知其意,雖不為官,但書信不斷,人稱“山中宰相”。 弘景為人,《梁書·處士傳》稱:“圓通謙謹,出處冥會,心如明鏡,遇物便了”。
又作渾天象,高三尺,刻有二十八宿度數,七曜行道,不但用于天文歷法,對修道也有幫助。曾夢佛受菩提記,名為勝力菩薩,于是到阿育王塔自己發誓,受五大戒。
大同二年去世,時年八十五歲(一說八十一歲),顏色不變,屈申自如,香氣滿山,數日不散。先生學問淵博,著述豐富,今列于后:《學苑》一百卷,《孝經》`《論語》序注十二卷,《三禮序》一卷,注《尚書》`《毛詩傳》一卷,〈〈老子內外集〉〉四卷,〈〈玉匱記〉〉三卷,〈〈三國志贊述〉〉一卷,〈〈抱樸子注〉〉二十卷,《世語闕字》二卷,《古今州郡記〉〉三卷,并造〈〈西域圖〉〉一張,〈〈帝王年歷〉〉五卷,〈〈續臨川康王世說〉〉二卷,《太公孫吳書略注》二卷,〈〈員儀集要〉〉三卷,〈〈七曜新舊術數〉〉二卷,〈〈風雨水旱饑疫占要〉〉一卷,〈〈算術藝術雜事〉〉一卷,〈〈卜筮略要〉〉一卷,〈〈靈奇秘奧〉〉一卷,〈〈舉百事吉兇歷〉〉一卷,〈〈登真隱訣〉〉二十四卷,〈〈真誥〉〉十卷,〈〈合丹藥諸法式節度〉〉一卷,〈〈本草經注〉〉七卷,〈〈肘后百一方〉〉三卷,〈〈夢書〉〉一卷,〈〈效驗施用方〉〉五卷,〈〈集金丹藥白方〉〉一卷,〈〈服云母諸石方〉〉一卷,〈〈服食草木雜藥法〉〉一卷,〈〈斷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尸諸要法〉〉一卷,〈〈服氣導引〉〉一卷,〈〈人間卻災患法〉〉一卷。
另據唐李延壽〈〈南史〉〉:“撰而未訖又十部,唯弟子得之”,藏于敦煌石室的〈〈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當是其中的一部。是現今為止,唯一記載〈〈湯液經法〉〉內容的醫學文獻,提出了五臟辯證的提綱,在《傷寒論》與《湯液經法》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可算是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經典巨著。
他撰寫的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還有《真誥》、《登真隱訣》、《養性延命錄》、《集金丹黃白方》、《藥總訣》、《華陽陶隱居集》等。能書善畫,通琴棋醫術。
書法工于草隸,其畫清真。書畫有《二牛圖》、《山居圖、《瘞鶴銘》。
陶弘景與《神農本草經》 古代中藥學的發展,繼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者著--《神農本草經》之后的另一部重要文獻,是《本草經集注》。它的作者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著名醫藥學家-陶弘景。
他堪稱得上是我國醫藥學史上對本草學進行系統整理,并加以創造性地發揮的第一人。 陶弘景小時候很聰明,也很勤奮。
四五歲常以蘆荻為筆,在灰沙上學寫字。十歲看了葛洪的《神仙傳》等著作,"晝夜研尋",深受影響。
長大以后,"神儀明秀,朗目清眉",曾作諸王侍讀的官,深受統治者的賞識。先是東陽郡守沈約,"累書邀之",他不至;接著,梁武帝"屢加禮聘",他也不出。
梁武帝問他:"山中有什么,為什么不出山呢?"他先寫了一首詩,后畫了一幅畫作為回答。詩為《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陶隱居集》)。畫的內容是:紙上畫了兩頭牛。
一頭散放水草之間,自由自在;一頭鎖著金籠頭,被人用牛繩牽著,并用牛鞭驅趕。梁武帝看了詩和畫,領會他的用意,就不再強迫他出來做官了。
但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問",故當時人稱之"山中宰相"。由于王公貴戚,"參候相續",干擾也很大。
后來,他索性在山中建了一幢三層的樓房,"弘景處其上,弟子居其中,賓客至其上",關門讀書,與世無爭。 陶弘景在醫藥方。
9.陶弘景的資料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卒謚貞白先生。
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醫學家。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
自幼聰明異常,十五歲著《尋山志》。二十歲被引為諸王侍讀,后拜左衛殿中將軍。
三十六歲梁代齊而立,隱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禮聘不出,但朝遷大事輒就咨詢,時人稱為“山中宰相”。
他的思想脫胎於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工草隸行書尤妙。
對歷算、地理、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百草經》,并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注》七卷,共載藥物730種,并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
另著有《真誥》、《真靈位業圖》、《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后百一方》、《陶隱居本草》、《藥總訣》等。堯帝陶唐的后代,七世祖陶浚,三國時吳國的鎮南將軍,后降晉為尚書。
祖父陶隆,好武功,解藥性。父陶貞寶,字國重,文武全才,母東海郝夫人,精通佛法。
弘景自幼聰明,十歲讀葛洪《神仙傳》,便立志養生。不足二十,作諸王侍讀。
雖在公門,不善交際,專心讀書。三十六歲辭官隱居。
梁武帝早年便與陶弘景認識,稱帝之后,想讓其出山為官,輔佐朝政。陶于是畫了一張畫,兩頭牛,一個自在地吃草,一個帶著金籠頭,被拿著鞭子的人牽著鼻子。
梁武帝一見,便知其意,雖不為官,但書信不斷,人稱“山中宰相”。 弘景為人,《梁書·處士傳》稱:“圓通謙謹,出處冥會,心如明鏡,遇物便了”。
又作渾天象,高三尺,刻有二十八宿度數,七曜行道,不但用于天文歷法,對修道也有幫助。曾夢佛受菩提記,名為勝力菩薩,于是到阿育王塔自己發誓,受五大戒。
大同二年去世,時年八十五歲(一說八十一歲),顏色不變,屈申自如,香氣滿山,數日不散。先生學問淵博,著述豐富,今列于后:《學苑》一百卷,《孝經》`《論語》序注十二卷,《三禮序》一卷,注《尚書》`《毛詩傳》一卷,〈〈老子內外集〉〉四卷,〈〈玉匱記〉〉三卷,〈〈三國志贊述〉〉一卷,〈〈抱樸子注〉〉二十卷,《世語闕字》二卷,《古今州郡記〉〉三卷,并造〈〈西域圖〉〉一張,〈〈帝王年歷〉〉五卷,〈〈續臨川康王世說〉〉二卷,《太公孫吳書略注》二卷,〈〈員儀集要〉〉三卷,〈〈七曜新舊術數〉〉二卷,〈〈風雨水旱饑疫占要〉〉一卷,〈〈算術藝術雜事〉〉一卷,〈〈卜筮略要〉〉一卷,〈〈靈奇秘奧〉〉一卷,〈〈舉百事吉兇歷〉〉一卷,〈〈登真隱訣〉〉二十四卷,〈〈真誥〉〉十卷,〈〈合丹藥諸法式節度〉〉一卷,〈〈本草經注〉〉七卷,〈〈肘后百一方〉〉三卷,〈〈夢書〉〉一卷,〈〈效驗施用方〉〉五卷,〈〈集金丹藥白方〉〉一卷,〈〈服云母諸石方〉〉一卷,〈〈服食草木雜藥法〉〉一卷,〈〈斷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尸諸要法〉〉一卷,〈〈服氣導引〉〉一卷,〈〈人間卻災患法〉〉一卷。
另據唐李延壽〈〈南史〉〉:“撰而未訖又十部,唯弟子得之”,藏于敦煌石室的〈〈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當是其中的一部。是現今為止,唯一記載〈〈湯液經法〉〉內容的醫學文獻,提出了五臟辯證的提綱,在《傷寒論》與《湯液經法》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可算是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經典巨著。
他撰寫的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還有《真誥》、《登真隱訣》、《養性延命錄》、《集金丹黃白方》、《藥總訣》、《華陽陶隱居集》等。能書善畫,通琴棋醫術。
書法工于草隸,其畫清真。書畫有《二牛圖》、《山居圖、《瘞鶴銘》。
陶弘景與《神農本草經》 古代中藥學的發展,繼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者著--《神農本草經》之后的另一部重要文獻,是《本草經集注》。它的作者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著名醫藥學家-陶弘景。
他堪稱得上是我國醫藥學史上對本草學進行系統整理,并加以創造性地發揮的第一人。 陶弘景小時候很聰明,也很勤奮。
四五歲常以蘆荻為筆,在灰沙上學寫字。十歲看了葛洪的《神仙傳》等著作,"晝夜研尋",深受影響。
長大以后,"神儀明秀,朗目清眉",曾作諸王侍讀的官,深受統治者的賞識。先是東陽郡守沈約,"累書邀之",他不至;接著,梁武帝"屢加禮聘",他也不出。
梁武帝問他:"山中有什么,為什么不出山呢?"他先寫了一首詩,后畫了一幅畫作為回答。詩為《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陶隱居集》)。畫的內容是:紙上畫了兩頭牛。
一頭散放水草之間,自由自在;一頭鎖著金籠頭,被人用牛繩牽著,并用牛鞭驅趕。梁武帝看了詩和畫,領會他的用意,就不再強迫他出來做官了。
但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問",故當時人稱之"山中宰相"。由于王公貴戚,"參候相續",干擾也很大。
后來,他索性在山中建了一幢三層的樓房,"弘景處其上,弟子居其中,賓客至其上",關門讀書,與世無爭。 陶。
10.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原文
(原文)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賞析)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景物曾經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江南山水,有道是人間天堂,更是游人無限神往的地方。瞧,那好高好高的山啊,如劍,直刺蒼穹,與白云為伴;好清好清的水啊,如鏡,一窺到底,與沉魚為伍。兩岸的石壁,如刀削,似斧鑿,奇形怪狀。逢陽光直射,青黃黑白赤,色彩斑斕,蔚為大觀。樹林青翠,篁竹深綠,不論春夏秋冬,點綴著滿山秀色。臨近拂曉,白霧繚繞,如夢如幻;繼而如絮如帶,如煙如縷,疑為瓊宇仙境。最后霧紗不見,晨曦初現。猿猴在高樹啼叫,群鳥在叢林鳴唱,松濤陣陣,竹聲蕭蕭,滿山遍野,眾音繚繞。傍晚時分,紅日西沉,暮靄罩山,飛鳥歸林,猿猴息樹,山色蒼茫。這時,原來潛游在水底的魚兒終難耐寂寞,飛躍而出,水面上演繹著一曲曲空中芭蕾舞,一道道美麗的彩虹競相劃出。這真是人間的天堂!自從南朝謝靈運以來,再也沒有人能欣賞到這奇妙景觀了。
相關介紹: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南朝齊梁時期道教思想家、醫學家。齊時官至奉朝請,后去官,隱居于句曲山,設帳收徒,自號“華陽隱居”。梁武帝即位,屢加禮聘,不肯出。帝有大事,無不咨詢,時人稱為“山中宰相”,卒謚貞白先生,有《陶隱居集》。
謝中書,即謝微,字元度,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掌朝廷機密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