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人正直一生的故事簡短
林肯的臺階
一個1周歲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輕的媽媽牽著小手來到公園的廣場前,要上有十幾個階梯的臺階了。小男孩卻掙脫開媽媽的手,他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媽媽也沒有抱他上去的意思。當爬上兩個臺階時,他就感到臺階很高,回頭瞅一眼媽媽,媽媽沒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里充滿了慈愛和鼓勵。小男孩又抬頭向上瞅了瞅,他放棄了讓媽媽抱的想法,還是手腳并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臉蛋也累得通紅,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臟乎乎的,但他最終爬上去了。年輕的媽媽這才上前拍拍兒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紅的小臉蛋上親了一口。
這個小男孩,就是后來成為美國第16屆總統的林肯。他的母親便是南希·漢克斯。
林肯的父親是個農民,家境極為貧窮。林肯斷斷續續地接受正規教育的時間,加起來還不足1年。但林肯從小就養成了熱愛知識、追求學問、善良正直和不畏艱難的好品質。他買不起紙和筆,就用木炭在木板上寫字,用小木棍在地上練字。他抓緊一切時間看書學習,練習講演。林肯失過業,做過工人,當過律師。他從29歲起,開始競選議員和總統,前后嘗試過11次,失敗過9次。在他51歲那年,他終于問鼎白宮,并取得了輝煌的業績,被馬克思稱之為“全世界的一位英雄”。母親南希在林肯9歲那年不幸病故。但毫無疑問,她用堅強而偉大的母愛撫養了林肯,使他勇敢而堅定地走向未來。
不言而喻,人的一生有無數級臺階——生活、學習和工作。如何面對和攀登這些人生之階?對于孩子,是牽著手、攙扶著上,還是抱著上?不同的父母會有不同的答案。顯而易見,如果家長牽著、攙扶著孩子,就會使孩子產生依賴性,常常把父母當成拐棍而難以自立。如果家長抱著孩子上臺階,把孩子攬在襁褓里,那么,孩子就會成為被“抱大的一代”,不經風雨,不見世面,更難立足于社會。平時,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上學接送,晚上陪讀,甚至考上大學父母還要跟著做“保姆”。孩子大學畢業后找工作,又得父母跑單位,當“職介”……這樣,孩子是很難自立成人大有作為的。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不妨讓孩子吃點苦,有“臺階”讓他自己爬。這樣,孩子也許能“一鼓作氣”,攀上光輝的頂點。
2.關于“正直”的小故事
1、海瑞罷官 徐階的第三子徐瑛霸占民田,魚肉鄉里,強占民女趙小蘭。
小蘭母洪阿蘭告狀,華亭縣令王明友受賄,杖斃小蘭祖父。應天巡撫海瑞微服出訪,路遇洪阿蘭,查明真相,判處徐瑛、王明友死罪,飭令退田。
徐階買通太監、權貴,妄圖罷免海瑞,推翻定案。海瑞識破奸計,斷然處斬二犯,然后交出大印,慨然罷官歸里。
2、拾金不昧 秀才何岳,自號畏齋,曾經在夜晚走路時撿到200余兩白銀,但是不敢和家人說起這件事,擔心家人勸他留下這筆錢。第二天早晨,他攜帶著銀子來到他撿到錢的地方,看到有一個人正在尋找,便上前問他,回答的數目與封存的標記都與他撿到的相符合,于是把錢還給了他。
那人想從中取出一部分錢作為酬謝,何岳說:“撿到錢而沒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東西了,我連這些都不要,又怎么會貪圖這些錢呢?”那人拜謝而走。他又曾經在做官的人家中教書,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將一個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里面有金數百兩,官吏說:“等到他日我回來再來取。”
去了許多年,沒有一點音信,后來聽說官吏的侄子為了他的事情南下,但并非取箱子。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帶回官吏那兒。
秀才何岳,只是一個窮書生而已,撿到錢歸還,短時期內還可以勉勵自己不起貪心;金錢寄放在他那數年卻一點也不動心,憑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他遠過與常人。3、趙廣漢 趙廣漢處置杜建一案,可以看出趙廣漢一身正氣,不畏權勢。
他在果斷和嚴厲的辦案同時,也很注意謀略,因為這樣棘手的大案,處理時稍有閃失,就有眺前功盡棄。其時,皇室內部發生了重大變動,年僅21歲的昭帝患病而死,幾經周譬。
大將軍霍光等大臣尊立年18歲的劉詢為帝,劉詢就是漢宣帝,系漢武帝曾孫。作為守京兆尹的趙廣漢,因為推立宣帝參與決策有功,得到宣帝的封賞,成為當時賜爵關內侯八人中的一名。
宣帝登基的第一年(公元前73年),趙廣漢被調往潁川郡擔任太守。潁水郡治所大致在今河南省范圍,因境內有潁水而得名,陽翟為郡治所,趙廣漢曾做過陽翟的縣令,對那里的情況較熟悉。
潁川存在著嚴重的問題,需要一位政績優良、作風凌厲的官員前去治理整頓,趙廣漢無疑是一位合適的人選。趙廣漢初到潁川任上,開始著手調查研究,果然發現不少問題:豪族大姓通婚姻,勢力交結龐大;官員也有與地方上富豪結為朋黨的,社會烏煙瘴氣。
惡名昭著的原氏、褚氏兩大家族更是結為姻親,蓄養門客,橫行鄉里,胡作非為。潁川郡的這些豪門大族在漢武帝時代已出現,他們通過大量兼并土地來使家族得以發展,而這些地方勢力的擴張必將影響到國家的兵役和稅賦。
趙廣漢到潁川的幾個月內,經過明察暗訪,已搞清了本郡豪門大族的基本情況,擒賊先擒王,他把原氏、褚氏兩大家族中作惡的頭領抓了起來,在公布了他們行盜全賊、為害一方的罪狀后,立即斬首。趙廣漢不畏強暴,誅殺原、褚首惡,震驚全郡。
在辦理原、褚大案的同時,趙廣漢也在著手準備解決富豪、官吏拉幫結派的問題。這些人利用自己的影響,互立山頭,廣養門客,各自形成了一股股勢力,既互相傾軋,又聯手對抗,不但敗壞風氣,對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的實施也造成了極大的阻礙。
趙廣漢采取一些非常措施:他首先叫手下人設置竹筒,類似現代的保密信筒,專門接受告發的信件,這樣做方便了知情者的檢舉揭發。在收到告發信以后,一經核實,便依法治罪。
同時故意隱去揭發者的姓名,而說成是某某豪門大姓子弟所告發,以便引發他們的內訌。自此后,強宗大族的內部果然出現了分裂,并逐漸成為冤家對頭,一時奸黨散落,社會風氣大大好轉。
由于趙廣漢實施了各種強有力的監督管理措施,社會上各種消息都能很快地傳到他的耳朵里,一些不法分子也因此再不敢頂風作案,因為一旦作案,趙廣漢也很快就能把他們抓獲。4、徐有功 武則天當政時,徐有功歷任蒲州司法參軍(地方司法官員)、左肅政臺侍御史、司刑少卿(大理寺司法官員)等官職。
當時,酷吏恣橫,構陷無辜,嚴刑峻法,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獨徐有功犯顏護法,三次被罷官,但矢志不渝,前后共救了數十家人。
有一次,博州刺史因罪被誅殺,牽涉到官吏顏余慶,武則天指令酷吏來俊臣審理此案,來俊臣給顏余慶定下了謀反的罪名。在朝廷上,來俊臣向武則天匯報時,侍御史魏元忠也認為應該判顏余慶死罪,武則天下旨批準。
徐有功卻堅持顏余慶不是“魁首”,不能誅殺。武則天大怒,斥問:“何謂魁首?” 徐有功說:“魁者,大帥;首者,元謀。”
后來,武則天免除了顏余慶的死罪。有一個叫韓紀孝的人,在徐敬業謀反時接受了偽官職。
在朝廷審理徐敬業謀反案時,韓紀孝已經死了,但負責審理此案的顧仲琰卻要求籍沒韓紀孝的家產,武則天予以認可。徐有功抗辯說:“人已經死了,就不應該再追究其罪,更不應該株連其他人。”
后來因為這個案子獲得寬恕的百姓就有幾十人。徐有功曾經對自己的親人說:“今身為大理,人命所懸,必不能順旨詭辭,以求茍免。”
當時,告密者通常采取誘使他人的奴婢狀告主人的辦法,以求獲得官府的功賞。潤州刺史竇孝諶的妻子龐氏被奴婢誣告,監察御史薛季昶審理。
3.為人正直的事例50子
董宣字少平,陳留郡圉(yǔ)地人,后來被特例征召當洛陽縣令,當時湖陽公主的家奴白天殺了人,因為藏在公主家中,官吏無法抓捕,等到公主出門,而用這個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門外的萬壽亭等候,攔住(公主的)車馬,用刀圈地,大聲數說公主的過失,呵斥家奴下車,接著便把家奴打死了。公主立即回到宮里向光武帝告狀。光武帝極為憤怒,召來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嗑頭說:“希望乞求說一句話再死。”光武帝說:“想說什么話?”董宣說:“皇帝您因德行圣明而中興復國,卻放縱家奴殺害百姓,將拿什么來治理天下呢?臣下我不等鞭子打,請求能夠自殺。”當即用腦袋去撞擊柱子,(頓時)血流滿面。光武帝命令扶著董宣,讓他磕頭向公主謝罪,董宣不答應,(光武帝命小太監)強迫他磕頭,董宣兩手撐地,一直不肯低頭。公主說:“過去弟弟做百姓的時候,隱藏逃亡犯、死刑犯,官吏不敢到家門。現在做皇帝,威嚴不能施加給一個縣令嗎?”光武帝笑著說:“(做) 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樣。”當即命令:“硬脖子縣令出去!”賞賜三十萬錢。董宣把它全部分給手下眾官吏。從此捕捉打擊依仗權勢橫行不法之人,沒有誰不害怕 得發抖。京城稱之為“臥龍”。歌頌他說:“沒人擊鼓鳴冤的是董宣。”
(董宣)當了五年洛陽縣令。七十四歲時,死在任上。(光武帝)召令派遣使者探望,只看見布做的被覆蓋著尸體,(董宣的)妻子和兒子相對而哭,家里只有幾斛大麥,一輛破車。光武帝很傷心,說:“董宣廉潔,到他死我才知道。”因董宣曾經做過二千石,便賞賜(系印鈕的)綠色絲帶,并按大夫的禮節安葬。
4.關于為人正直的故事150
有一次荀巨伯千里迢迢去探望一個生病的朋友,剛好碰上外族敵寇攻打那座郡城,朋友就勸巨伯離開,說:“我馬上就要死了,您還是離開這兒吧!”巨伯說: “我遠道而來看望您,您卻要我離開,敗壞道義來換得生存,這難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來的事情嗎?”最終沒有離開。
郡城陷落后,敵寇進了城,很奇怪荀巨伯還呆在這里,就問他:“我們大軍一進城,整個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然還敢一個人留下來?”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丟下他一個人,如果你們非要殺他,我愿意用我的命來抵換。”敵寇聽后內心大受震動,相互議論說:“我們這些不講道義的人,卻侵入這個有道義的地方。”
于是就撤軍而回了,整個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1)海瑞是明朝中后期出現的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清官,是傾力反對貪官污吏的政治實干家,是敢于冒死罵皇帝荒淫無道的忠勇之臣,是為腐敗官場所不容的剛直不阿的堅貞之士,是深受黎民百姓愛戴的“海青天”,是被史家譽稱為“古今一真男子”的男兒大丈夫。
5.誰知道有關于為人正直的名人故事~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漢族。字廷益,浙江錢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于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呀。”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考中了進士。
宣德初年(1426),任命于謙為御史。宣德五年升兵部右侍郎,巡撫山西、河南,整頓軍備。正統十三年(1448),升兵部左侍郎。次年秋,明京軍主力在土木堡之戰中潰敗,英宗被俘,蒙古瓦剌軍乘勝進攻京師(今北京)。在此關頭,于謙反對遷都,力主抗戰,升任兵部尚書,率軍擊敗瓦剌軍,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戰后,他首創團營軍制,加強邊戍,委任名將鎮守。主張以戰求和,多次擊敗瓦剌軍的進攻,迫使其首領也先釋放英宗回朝。景泰八年(1457)正月中旬 ,英宗借奪門之變重登帝位。二十二日,于謙遭誣陷被害。后沉冤昭雪,贈太傅,謚肅愍,又改謚忠肅。遺有《于忠肅集》。
奏對的時候,他聲音洪亮,語言流暢,使皇帝很用心聽。顧佐任都御使,對下屬很嚴厲,只有對于謙客氣,認為他的才能勝過自己。護從皇帝駐扎在樂安時,高煦出來投降,皇帝讓于謙口頭數說他的罪行。于謙義正詞嚴,聲色俱厲。高煦伏在地上戰保,自稱罪該萬死。皇帝很高興。班師回朝北京,給于謙賞賜和各大臣一樣。
于謙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幾百個囚犯。他上疏奏報陜西各處官校騷擾百姓,詔令派御史逮捕他們。皇帝知道于謙可以承擔重任,當時剛要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接派駐省的巡撫,于是親手寫了于謙的名字交給吏部,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于謙到任后,輕裝騎馬走遍了所管轄的地區,訪問父老,考察當時各項應該興辦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幾次,稍有水旱災害,馬上上報。
正統年間,宦官王振專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每逢朝會期間,進見王振者,必須獻納白銀百兩;若能獻白銀千兩,始得款待酒食,醉飽而歸。而于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于謙瀟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只袖子,說:"只有清風。"還特意寫詩《入京》以明志:
手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兩袖清風"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閭閻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說長道短。此詩寫成后遠近傳誦,為一時佳話。于謙如此不阿,自然引起了宦官王振的極度不滿。
正統六年,于謙上疏說:“現在河南、山西各自儲存了數百萬谷物。請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縣上報缺糧的貧困戶,把谷物分發給他們。先給菽秫,再給黍麥,再次給稻。等秋收后還給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貧窮無力的,則免予償還。州縣吏員任滿應該提升時,儲存預備糧達不到指標的,不準離任。并命令監察官員經常稽查視察。”下詔令照此執行。河南靠近黃河的地方,常因水漲沖缺堤岸。于謙令加厚防護堤,計里數設置亭,亭有亭長,負責督促修繕堤岸。又下令種樹、打井,于是榆樹夾道,路上沒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單獨遠在邊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難于前往,奏請另設御史管理。把鎮守將領私自開墾的田全部收為官屯,用以資助邊防經費。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盜賊都逃跑或隱藏起來。在職九年,升任左侍郎,領二品官的棒祿。
當初,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朝政,都很重視于謙。于謙所奏請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準,都是“三楊”主辦的。但于謙每次進說商議國事時,都是空著口袋進去,那些有權勢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到了這時,“三楊”已經去世,太監王振掌權,正好有個姓名和于謙相似的御史,曾經頂撞過王振。于謙入朝,推薦參政王來、孫原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錫逢迎王振的指使,彈劾于謙因為長期未得晉升而不滿,擅自推舉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門判處死刑,關在獄中三個月。后來王振知道搞錯了,把他放出來,降職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宮門前上書,請求于謙留任的人數以千計,周王、晉王等藩王也這樣上言,于是再命于謙為巡撫。當時的山東、陜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萬人,于謙請求發放河南、懷慶兩府積儲的粟米救濟。又奏請令布政使年富安撫召集這些人,給他們田、牛和種子,由里老監督管理。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時,都讓他回去辦理喪事,不久便起用原職。
詳情請見:
6.關于誠信與正直的典故
1、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時侯喜歡讀書,但是家里很窮。
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
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
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
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 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
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學者請教,并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雪。
當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御不住深山的嚴寒啊!” 宋濂說:“娘,今不出發就會誤會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
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當宋濂到達老師家里時,老師感動地稱贊說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2、晏殊誠實守信 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晏殊,14歲被地方官作為“神童”推薦給朝廷。
他本來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便能得到官職,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毅然參加了考試。事情十分湊巧,那次的考試題目是他曾經做過的,得到過好幾位名師的指點。
這樣,他不費力氣就從千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贊賞。但晏殊并沒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 他在接受皇帝的復試時,把情況如實地告訴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題目,當堂考他。
皇帝與大臣們商議后出了一道難度更大的題目,讓晏殊當堂作文。結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獎。
晏殊當官后,每日辦完公事,總是回到家里閉門讀書。后來皇帝了解到這個情況,十分高興,就點名讓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員。
當晏殊去向皇帝謝恩時,皇帝又稱贊他能夠閉門苦讀。晏殊卻說:“我不是不想去宴飲游樂,只是因為家貧無錢,才不去參加。
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獎的。” 皇帝又稱贊他既有真實才學,又質樸誠實,是個難得的人才,過了幾年便把他提拔上來,讓他當了宰相。
3、曾子殺豬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準備去趕集,由于孩子哭鬧不已,曾子妻許諾孩子回來后殺豬給他吃。
曾子妻從集市上回來后,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阻止說:“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的。”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說著玩的。
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
于是曾子把豬殺了。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若失言不殺豬,那么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4、韓信報恩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里很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
于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為別人當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
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著說:“等你長大后我就入土了。”
后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里,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
5、皇甫績守信求責 皇甫績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難以維持家里的生活,就帶著他回到娘家住。
外公見皇甫績聰明伶俐,又沒了父親,怪可憐的,因此格外疼愛他。 外公叫韋孝寬,韋家是當地有名的大戶人家,家里很富裕。
由于家里上學的孩子多,外公就請了個教書先生,辦了個自家學堂,當時叫私塾。皇甫績;就和表兄弟們都在自家的學堂里上學。
外公是個很嚴厲的老人,尤其是對他的孫輩們,更是嚴加管教。私塾開學的時候,就立下規矩,誰要是無故不完成作業,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課后,皇甫績和他的幾個表兄躲在一個已經廢棄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貪玩,不知不覺就到了下午上課的時間。
大家都忘記做教師上午留的作業。 第二天,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幾個孫子叫到書房里,狠狠地訓斥了一頓。
然后按照規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績年齡最小,平時又很乖巧,再加上沒有爸爸,不忍心打他。
于是,就把他叫到一邊,慈祥地對他說:“你還小,這次我就不罰你了。不過,以后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
不做功課,不學好本領,將來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績和表兄們相處得很好,小哥哥們都很愛護他。看到小皇甫績沒有被罰,心里都很高興。
可是,小皇甫績心里很難過,他想:我和哥哥們犯了一樣的錯誤,耽誤了功課。外公沒有責罰我,這是心疼我。
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縱自己,應該也按照私墊的規矩,被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績就找到表兄們,求他們代外公責打自己二十大板。
表兄們一聽,都撲哧一聲笑了出來。皇甫績一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