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日》的賞析
元日 [宋]王安石
爆 竹 聲 中 一 歲 除 ,
春 風 送 暖 入 屠 蘇 。
千 門 萬 戶 曈 曈 日 ,
總 把 新 桃 換 舊 符 。
這首詩描寫農歷正月初一時人們喜迎新春佳節的情景。詩歌從新春佳節的歡樂氣氛入手,抓住人們喜迎新春佳節的三件事,來表現春節的喜慶氣氛和人們的喜悅心情。這三件事是燃放鞭炮、喜飲屠蘇酒和把舊桃符換成新桃符。這種通過描寫典型特征來表現人們歡度新春的喜慶情景的寫法,使詩句簡練,筆墨節省,具有很強的概括力,而且也使所要表現的人們喜迎新春的熱鬧場面變得非常生動形象。這種歡樂氣氛也與詩人開始推行新法、實行改革,希望取得成功的歡快心情完全一致。
過春節時,在除夕夜里把這首詩背給全家人聽聽。
注詞釋義
元日:農歷正月初一,即春節。
爆竹:古人燒竹子時發出的爆裂聲。用來驅鬼避邪,后來演變成放鞭炮。
一歲除:一年已盡。除,去。
屠蘇:藥酒名。古代習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
曈曈:日出時光亮的樣子。
桃:桃符,古代一種風俗,農歷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茶、郁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
2.元旦的由來(簡短的)
每年的1月1日為元旦,是新年的開始。
“元日”是合成詞,按單個字來講,“元”是第一或開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我國在發掘大汶口文化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顛升起,中間云煙繚繞的圖畫。
經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后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了被簡化的“旦”字。
“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意為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南朝文史家肖子云在他的《介雅》中記載有“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看來那時已將旦為一日的開始,引申為一年的第一天了。 但是,我國古人說的元旦,卻并不是公歷的1月1日,而是正月初一,又稱元日。
中國歷史上的年號并不是公元紀年,而是每個皇帝每個朝代都有單獨的紀年,是陰歷紀年。現行的公元紀年,是西方歷法的體現。
是以基督誕生為公元1年。中國只是到了中華民國以后才逐漸改用公元紀年。
因此,中國農歷的正月初一既春節比公歷的元旦更有節日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