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聶榮臻的事跡
聶榮臻[編輯本段]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1899年12月29日生于四川江津(現屬重慶市)。
[1]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1919年底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08月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后改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 1923年春轉入中國**。
1924年10月到蘇聯學習。 1925年08月回國后,歷任黃埔軍校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中共廣東區委軍委成員、軍委特派員,中共湖北省委軍委書記。
后在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參與向北伐軍派遣中共黨員等工作。 1927年07月中旬任中共前敵軍委書記,參加南昌起義后任起義軍第十一軍黨代表。
1927年12月,參與領導廣州起義。 1928年任中共廣東省委軍委書記, 1930年初任中共順直省委組織部部長, 1930年05月后在中共中央特科和中央軍委工作,先后在香港、天津、上海等地堅持秘密斗爭。
1931年12月進入中央蘇區, 1932年后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第一軍團政治委員,曾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 1932年04月,作為紅軍東路軍政治委員參與指揮漳州戰役。
1932年冬以后,與軍團長**率部參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圍剿”。 1936年11月,參與指揮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 任八路軍第115師副師長、政治委員,參與指揮平型關戰斗,取得全國抗戰開始后的第一個大勝利。 1937年11月,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書記。
在晉察冀3省邊界地區創建了敵后第一個抗日根據地。 1939年冬指揮雁宿崖、黃土嶺戰斗,擊斃被日軍稱為名將之花的阿部規秀中將旅團長。
1940年08月,在百團大戰中,組織指揮部隊在正太、津浦、平漢、北寧等鐵路線進行破擊戰。 1943年秋回延安參加整風運動。
1945年部署晉察冀軍區部隊對日反攻作戰。 在抗日時期被喻為“活菩薩”,“中日友誼的使者”。
解放戰爭時期, 任晉察冀中央局書記, 華北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二書記、華北野戰軍司令員,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先后參與指揮集寧戰役、正太、清風店、石家莊、平津等戰役。 1949年任平津衛戍區司令、北平軍管會主任。
任北平(今北京)市市長, 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1950年初任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協助中央軍委領導人部署人民解放軍繼續解放西南地區和東南沿海島嶼,肅清國民黨殘余武裝和土匪。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參與組織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的部署、訓練、運輸、供應、輪換等工作。曾參與組建各軍兵種領導機構和一批軍事院校,并組織制定軍事條令、條例等。
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56年11月任**副總理。 1958年兼任**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
1959年兼任國防部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領導科技攻關,組織全國大協作,僅用5年時間就研制成功多種導彈和原子彈,不久又研制成功氫彈。 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是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中共中央七、八、九、十屆中央委員,八屆十一中全會增選為中央**委員,十一屆,十二屆中央**委員。
**期間,同**、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斗爭。 1983~1988年任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88年7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92年5月14日22時43分因心力衰竭,搶救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聶榮臻元帥為我國的航天基地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最后骨灰葬在內蒙古額濟納旗東風航天城烈士陵園。 著有《聶榮臻回憶錄》。
課文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 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一次戰斗中,八路軍戰士從戰火中救出了兩個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大的五六歲,小的還不滿周歲,又受了傷。
聶榮臻將軍知道后,立即叫前線部隊把孩子送到他那里去。他對戰士們說:“雖然敵人殘忍地殺害了我們無數的同胞,但這兩個孩子是無辜的,她們是戰爭的受害者。
我們一定要好好地照料,決不能傷害日本人民和他們的后代。” 兩個日本孤女很快被送到了指揮部。
聶將軍先抱起不滿周歲的小妹妹,看到她的傷口包扎得很好,便馬上讓警衛員去老鄉家給她找奶吃。然后,又慈愛地拉過那個大一些的女孩,親切地問她叫什么名字。
這個女孩叫美穗子,她不會說中國話,只是不停地說:“媽媽死了,媽媽死了……”聶將軍見這孩子兩眼里流露出驚恐的神色,就拿過一個洗干凈的梨子,和藹地說:“這梨洗干凈了,吃吧!”美穗子見聶將軍和善可親,便接過梨慢慢地吃起來。開飯的時間到了,聶將軍把美穗子拉到懷里,用小勺一口一口地給她喂飯。
幾天以后,美穗子一點也不拘束了,她用小手拽著將軍的馬褲,跟著將軍跑前跑后,可親熱啦! 然而,激烈的戰事不知何時才能結束,為了保證兩個孩子的安全,聶將軍決定把她們送回石家莊的日軍指揮部去,讓日方把孩子轉送回國,交給她們的親友。 臨行前的一天,聶將軍和這兩個孩子一起照了相。
第二天,他派人挑著兩個筐子,把這兩個日本孤女送往石家莊。聶將軍在筐里放了許多梨,留著孩子們路上吃。
他還親筆寫了一封信給日軍官兵,信中說:“。
2.聶榮臻的故事,一定要短,精煉,75字以內
時間如白駒過隙,眨眼間,40年已經過去了。
當年的那個跟在榮臻將軍身后活蹦亂跳的美穗子,如今,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了。但是,時間卻沖不走聶將軍與美穗子兩人之間的回憶。
1980年,一個美穗子與聶將軍都至今難忘的一年。在這年的7月14日,美穗子帶著她的孩子前往中國看望她的恩人。
在人民大會堂新疆廳,兩人相見了。此時此刻的聶將軍臉上早已沒有了當年的英姿颯爽,剩下的只有歲月留下的痕跡罷了。
盡管如此,美穗子還是一眼就認出了聶將軍,她那雙注視著聶將軍的眼斂內溢滿了淚花,她快步走到聶建軍跟前,兩人的手緊緊地握著,好久都不愿意松開。美穗子松開手了,她淚流滿面地雙手合攏,高舉額頭,跪了下來,為將軍行了一個禮,這是日本的最高禮節。
聶將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他伸出顫抖的手,不斷地撫摸著美穗子,時光仿佛又回到了過去。 許久,兩人才坐了下來談話。
80歲的老人用布滿了皺紋的雙手比劃著:“想當年,你還是那個只有這么高的小姑娘,剛被抱來指揮部時雙眼寫滿了恐懼,過了不到兩天,你呀,都成天跟在我后面,可親熱啦!”“是呀!想不到事隔多年了,我們還能相見,看到了您,我真是感嘆時間過得這么快呀!”美穗子再次流下了熱淚,說:“請你保重好身體呀!有空一定要來東京訪問。”聶將軍說:“我會了,你的心我領了,從地圖上看很近啊,但是老了,沒機會了。”
夕陽下,兩人的情誼早已跨過了國與國的邊界,他們之間的情感不僅感動了我們,更為中日的友誼建起了一座橋梁。
3.聶榮臻的故事,最好是小時候的,要簡單點好記,但不要過于簡單了
【聶榮臻與日本女孩的故事】1940年,聶榮臻指揮部隊向井陘石家莊等地的日軍發起全線進攻。
一天,指揮部響起了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前線部隊來電話報告,三團一營的戰士們冒著生命危險,從炮火炸塌的房屋中救出了兩個日本小姑娘。大的五六歲,叫美穗子,小的還在襁褓之中。
他們的父母在戰火中相繼身亡。聶榮臻接到電話立即回答:“命令參戰部隊將孩子送來!”接過電話聶榮臻心潮難平,他想:孩子是無辜的,他要讓所有人明白,日軍雖然殘忍的傷害了我們無數的同胞,但我們決不傷害日本的兒童。
兩個日本小女孩分坐在籮筐里,由戰士挑著送到了指揮部,聶榮臻慈愛地撫摸著兩個日本小女孩,用臉輕輕試了試是那個嬰兒的體溫,還找乳娘給她喂奶,他又牽起那個五六歲的孩子的小手,不僅親自給她削水果,而且用溫和的的聲音對那個受到驚嚇的美穗子說:“來,吃個蘋果吧!”美穗子看到聶榮臻元帥對自己那么友好,便不再感到害怕。聶榮臻元帥還讓炊事員專門煮了稀飯,親自用小勺一口一口的給她喂飯。
戰爭時期的高級將領不可能身邊養著孩子,聶榮臻考慮再三,決定由老鄉護送到石家莊交給了日方。兩個日本孤女被送回日本后,由親友撫養長大。
40年后,已經成為三個孩子母親的美穗子和她的家人,專程前來中國看望聶將軍,感謝將軍的救命之恩。消息傳開,聶將軍收到了大批來自日本各地的電報和書信,日本人民稱他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
4.聶榮臻的小故事
1937年秋,聶榮臻一一五師一部進入五臺山,部隊就駐扎在五臺山寺廟里。
五臺山是我國的四大佛教勝地之一。自東漢永平年間,五臺山就開始建筑寺廟,經魏、北齊、隋、唐,至清末,屢經修建。
到抗戰爆發時五臺山共有廟宇300多座。這些廟宇分為青廟和黃廟兩種,前者住和尚,后者住喇嘛。
和尚和喇嘛加起來有幾千人。部隊剛進入五臺山的時候,路過一座大廟,12個樂師穿著黑色的袈裟,又是短簫,又是長笛,還有皮鼓、小鑼,熱烈歡迎大軍進山。
聶榮臻帶領指戰員合掌躬身,以禮相待。到五臺山后,聶榮臻經常告誡下屬要尊重宗教信仰,要把和尚、喇嘛當作中華民族大家庭…。
5.極短的介紹聶榮臻元帥的故事
聶榮臻元帥與日本孤女的故事
26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日本婦女來到了中國,卻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和熱情的接待.這名婦女叫美穗子,那并不是她第一次到中國來.說起她與中國的緣分,還要追溯到抗日戰爭期間發生在她與一位中國將領之間的傳奇往事.26年前的那次重逢是二人時隔40年后的再次見面,一部名為《美穗子探親》的電影記錄了當時的一切.近日,央視《重訪》欄目專訪了美穗子老人,講述了戰爭歲月中一個跨越了國界和種族的愛的故事.
2005年8月24日,《美穗子探親》這部電影中的女主人公美穗子又一次來到中國,她是在抗日戰爭期間被聶榮臻收養的日本孤女.美穗子女士已經69歲,這是她第6次“回家”探親.與26年前相比,歲月在她的臉上已經悄然留下印記,中國也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沒有變的是,中國朋友們一如既往的熱情.這都是因為這個日本婦女兒時和中國的一段情緣.
6.聶榮臻的故事100個字
聶帥邊比劃著邊對美穗子說:“很高興見到你和你的全家人,當年我見到你的時候,你還是個小女孩,只有這么高。”
落座后互送禮品,美穗子送給聶帥的是一個栩栩如生身著和服的日本姑娘,日本叫“人形”,高約50公分,用玻璃罩罩著,據說這是日本人送給貴客的最高禮品。在美穗子送完禮品后,一個戲劇性場面發生了,美穗子最小的女兒15歲的留美子,突然跑到聶帥面前,把一個小白兔玩具送給了聶帥,逗得聶帥哈哈大笑。聶帥叫把“人形”送交軍事博物館,小白兔留給孫女聶菲玩了。聶帥回贈的禮品,是著名國畫家程十發專為聶帥畫的松竹梅“歲寒三友圖”,畫軸高約兩米,由聶力和我高高舉起,向大家展示。聶帥對美穗子說:“到了嚴寒的冬天,只有松樹、竹枝、梅花可以經受考驗,保持勃勃生機,我祝愿中日友誼像松竹梅一樣經得起考驗。”
聶帥對贈送的禮品是有選擇的,開始他曾想買些中國特產的絲綢作禮品,征求意見時,外事部門表示最好送張聶帥的照片,在背面簽上名,日本人最喜歡這個。聶帥說上次送給宮崎縣長、都城市長的就是照片,這次應該有所區別。我們建議送幅國畫,拿來了幾幅,聶帥看后選中了“歲寒三友圖”,并用毛筆寫上“中日友好萬古長青”,簽了自己的名字。
美穗子非常珍惜這幅畫,她回國后將這幅畫掛在客廳里,因為日本的房子一般比較低,掛上這幅高約兩米的畫很不相稱,為此她把房子拆了改建加高。
互贈禮品結束,聶帥表示歡迎美穗子訪華,說這是一次“探親”活動。美穗子接著講話,對聶帥40年前的救命之恩和這次被邀請訪華表示感謝,她說:“我來的時候,許多日本人特別是參加過侵華戰爭的日本舊軍人,托帶口信,向中國人民表示道歉和謝罪。”聶帥說:“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日兩國人民都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你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接到你的來信,知道你回日本后有一段苦難的經歷,這次看到你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我很高興。你的事已經過去40年,在中日建交中日友好不斷發展的情況下,才能夠找到你,日本新聞界的朋友作了很大的努力,特別是《讀賣新聞》的朋友,更要感謝他們。”美穗子說:“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您救了我,才有我今天這樣幸福美滿的家庭。”聶帥說:“也不能這么說,這不是我個人的問題,我們這樣做,是因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有講人道主義的光榮傳統,過去我們對俘虜對放下武器的敵人,就不以敵人對待,俘虜愿意留下的可以參加我軍,不愿留下的放回去,還發給路費。我們要向前看,全在今后的努力,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近鄰,沒有理由不友好,中日兩國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日本民族是勤勞勇敢的民族,戰后日本的經濟發展很快,在短時間里變成發達的工業國家,應該向你們學習。”日本大使吉田說:“聶將軍為促進日中友好關系作出的新貢獻,是有歷史意義的,要向你們學習。”聶帥最后表示“今天很高興,希望能再見到你們。”
美穗子臨別時滿含熱淚,握住聶帥的手說:“請您一定要保重身體,希望你能到日本都城市去訪問。”聶帥說:“謝謝,從地圖上看,離得很近,但我身體不好,沒有機會了,你們還會有機會。”
7.聶榮臻的故事300字
聶榮臻處理宗教問題的小故事 1937年秋,聶榮臻一一五師一部進入五臺山,部隊就駐扎在五臺山寺廟里。
五臺山是我國的四大佛教勝地之一。早自東漢永平年間,五臺山就開始建筑寺廟,經魏、北齊、隋、唐,及至清末,屢經修建。
到抗戰爆發時五臺山共有廟宇300多座。這些廟宇,分為青廟和黃廟兩種,前者住和尚,后者住喇嘛。
和尚和喇嘛加起來有幾千人,是一支不小的力量。 部隊剛進入五臺山的時候,路過一座大廟前,12個樂師穿著黑色的袈裟,又是短簫,又是長笛,還有皮鼓、小鑼,熱烈歡迎大軍進山。
聶榮臻領著指戰員合掌躬身,以禮相待。到五臺山后,聶榮臻經常告誡下屬要尊重宗教信仰,要把和尚、喇嘛當作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并要與他們結成朋友。
為此,他命令各單位都要注意執行中國**的宗教政策,不得干涉僧侶們正常的宗教活動,更不允許破壞寺廟設施。同時,還要講究方法,向僧侶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
聶榮臻還命令部隊,要愛護五臺山的一草一木,保護五臺山廟宇不受敵寇和土匪的破壞、騷擾;要在戰斗之余,整修廟宇,為僧人挑水砍柴。聶榮臻的上述措施,使昔日只知念經拜佛的和尚、喇嘛們深受感動。
他們說:羊羔還有跪乳之情,烏鴉還有反哺之恩,廟里老佛爺還要給他燒香點燈,我們出家人難道沒有一點血性嗎?日本鬼子把火燒到佛祖門口,我們豈能坐視不顧! 到達五臺山后不久,為了認真貫徹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團結五臺山僧眾一致抗日,聶榮臻帶人專程到寺廟集中的臺懷鎮,去看望出家人。五臺山佛教僧會會長、大法師然秀,聞知,特地組織寺廟樂隊歡迎。
12個僧人身披袈裟,分站兩行,鈸簫笙笛齊鳴,皮鼓小鑼輕敲,其聲幽雅動人,使人猶如步入仙境。聶榮臻高興地說:"真想不到,在這偏僻的山鄉,在這四面被敵人包圍的境地,還能聽到如此幽雅的音樂。
"然秀雙手合十,笑著說:"廟堂音樂,源遠流長。貧僧命眾小僧吹奏佛曲,以表示我們五臺山僧人對八路軍的熱烈歡迎。
阿彌陀佛!" 同然秀等僧人寒暄之后,聶榮臻詳細地向他們介紹了中國**的宗教政策。聶榮臻著重指出:中國**對佛教、寺廟、僧侶,并不簡單化地以“封建迷信”一語斥之,而是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不干涉僧侶們正常的宗教活動,并對寺廟文物古跡予以保護。
聽了聶榮臻關于黨的宗教政策的介紹,五臺山僧眾對**、八路軍疑懼頓消,刮目相看。緊接著,聶榮臻又向然秀等講解了中國**的抗日救國綱領。
指出,中國**主張:"全中國人民動員起來,武裝起來,參加抗戰,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知識出知識。""動員蒙民回民及其一切少數民族,在民族自決、民族自治的原則下,共同抗日。
"最后,聶榮臻告訴然秀等五臺山僧眾:八路軍將在華北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誓與華北人民共存亡。 中國**的抗日主張、八路軍的英雄氣概,使在場的佛門弟子深受感動。
然秀當即代表五臺山僧眾表示:"出家人慈悲為懷。我等出家不出國,保不住國家,佛祖、寺廟何存!抗日救亡,僧眾有責!"后來,五臺山的佛教救國同盟會成立,對團結出家人一起抗日起到了積極作用。
為了更好地堅持敵后抗戰,晉察冀邊區決定在1938年1月召開全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在會議召開之前審查與會代表資格時,對于五臺山的和尚和喇嘛的代表權問題,意見發生了分歧。
籌備處的個別青年同志提出,和尚和喇嘛是出家人,只能燒香念佛,對抗戰恐怕不會有什么好處,不必吸收他們參政。參加籌備會的黃敬(晉察冀邊區黨委負責人)、鄧拓(《抗敵報》社社長)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
他們的理由是,和尚和喇嘛也是中國人,有著團結抗日的一致要求。僧人們組織的"動委會"、"自衛隊",在五臺山挎著刀槍放哨,為過往的抗日部隊提供食宿,都說明他們是抗日的,不能用歧視的眼光看待他們。
這個問題提交給聶榮臻,要他最后表態。聶榮臻到籌備處專門就這一問題作了發言。
聶榮臻說:“我同意黃敬、鄧拓等同志的意見,他們的看法是正確的。和尚、喇嘛也是中國人,他們雖然出了家,但并沒有出國。
在民族革命統一戰線之中,我們應該和各民族各階層緊緊地攜手,不分彼此,共同抗日。我們不能因為和尚、喇嘛有宗教信仰,便把他們排斥在抗日的門外。
一切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人們,應該有堅強的團結。只要不甘心當亡國奴,我們就應該團結他們共同抗日。”
后來,籌備處統一了意見,一致同意和尚、喇嘛作為正式代表出席軍政民代表大會。當和尚、喇嘛的代表走進大會會場的時候,與會全體代表熱烈鼓掌,還喊了歡迎的口號。
在軍政民代表大會討論減租問題時,又出現了分歧。一位軍人代表認為:五臺山和尚、喇嘛擁有大量土地,是大地主,他們每日除燒香念佛外,別無他事,對抗日絲毫沒有幫助,所以在頒布減租的時候,應該把各寺廟的租額特別多減一點,好來改善佃農的生活,使得佃農能夠踴躍參加抗日戰爭。
針對這個代表的觀點,聶榮臻再次就和尚、喇嘛問題在軍政民代表大會上發表講話。聶榮臻說,在民族革命統一戰線上,我們應該緊緊地攜手,不分彼此共同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