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誰知道送東陽馬生序的翻譯文,我要簡潔的,太多了抄不下去
原文:余幼時即嗜學。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硯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
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余者哉!譯文: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買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
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寫完后,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
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許多書籍。到了成年時,愈加仰慕圣賢的學說,又擔心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著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
前輩道德高,名望大,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
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當我尋師時,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
到學舍后,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仆人給我灌下熱水,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旅館主人處,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繡衣服,戴著穿有珠穗、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則穿著破舊的衣袍處于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念頭。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我的勤勞和艱辛就是這樣。現在我雖已年老,沒有什么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現在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 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經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借來然后才能看到了。
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度謙恭。
他自己說少年時對于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于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 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詆毀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賞析:《送東陽馬生序》是明代宋濂送給他的同鄉、浙江東陽縣青年馬君則的文章。
在這篇贈言里,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文中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并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這種認識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2.與朱元思書翻譯 簡單點的
風停了,煙霧都消散盡凈,天空和遠山呈現出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水流漂浮移動,隨心所欲,任船所致觀賞景物。從富陽到桐廬大約(相距)一百里左右,奇異的山水,是天下絕無僅有的。
江水都呈青綠色,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見底。游魚和細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洶涌的波浪猛似奔馬。
兩岸的高山,都長著耐寒常綠的樹,(高山)憑依山勢,爭著向上,仿佛競相向高處和遠處伸展;(它們)爭相比高遠,筆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沖激著石頭,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兒相向鳴叫,鳴聲諧而動聽。(樹上的)蟬兒長久不斷地鳴唱,(山中的)猿猴也時刻不住地啼叫。像老鷹飛到天上那樣追逐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靜下來;那些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昏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可以見到陽光。
3.幫忙翻譯一首肖開愚的短詩
Article Title: POETRY OF KAIYUXIAO
Author:
Journal Information: NORTHERN LITERATURE Year 2007, Issue 8, Page 6-9
Price: US$17.95
=========================================
我去買一本,又覺得有些貴。.
我去抄下來,又覺得有些長。.
只好在等書店減價啦。..
很想自己試試翻譯,但覺得實在表達不好蕭先生那原汁原味。
4.杜甫詩的原文和翻譯,短一點比較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céng)云,決眥(zì)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春望》
翻譯:泰山是如此雄偉,泰山的青色在齊魯廣大區域內都能望見。
大自然將神奇與秀麗集中于泰山,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斷了一樣,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冉冉升起的云霞蕩滌我的心靈,睜大眼睛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開一樣。
我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kàn]那眾山,而眾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感謝百度!
5.文言文張佐治遇蛙的短譯文,要短
金華縣郡太守張佐治到一個地方巡查,看見有無數的青蛙在道路兩旁不停鳴叫,而且一只只都昂著頭,像是有冤情要訴說。
張佐治感覺很奇怪,便下車步行,邊走邊察看,那些青蛙見他下了車,于是全都蹦跳到他的面前為他引路。到了一處田邊,赫然看見三具尸體堆疊在一起。
張佐治用手提起上面兩具尸體,發現最下面那具尸體還在輕微的顫動,于是喂給那人湯水喝。不一會兒那人蘇醒了,便講述起了遇害經過:“我是一名商人,一日在路上遇見兩個人擔著兩個筐,里面全是青蛙,在一齊哀鳴著。
于是我便買下了青蛙把它們全放生了。但那兩個賣蛙的人說:‘這里水很淺,就算你把青蛙放生了,也會很容易被別人捉住。
前面有一潭水很深,是放生池。’我于是便跟那兩人前往放生池。
可誰能料想,那兩個人卻用斧頭砍我,想害死我。我的兩個仆人隨后來找我,他們身上都帶著很多銀兩錢財,那兩個害我的人卻把我的仆人引誘到這里來,把他們也殺死了,并搶走了所有銀兩。”
張佐治聽后立刻回郡里,下令逮捕那殺人越貨的兩人,第二天,便捉住了他們,而且連被搶奪的錢財也盡數追回。經過審訊,那兩人都交代了犯罪的事實,因此判他們死罪,并將他們所搶奪的錢財全部歸還給那位商人。
6.《陳太丘與友期》翻譯 最好簡練一點
原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中午,過了中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陳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人!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進家門不回頭看。
注釋
元方:即,字元方,陳寔的長子。
陳太丘:即陳寔(shí),字仲弓,東漢穎川(現在河南許昌)人,做過太丘縣令。太丘,縣名;長,長官。古代常以地名稱其官長。
期行:相約同行。期,約定,今義為日期,行,出行。
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正午。日中,正午時分。 過中:過了正午。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離開了。舍,丟下;去,離開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戲:玩耍,游戲。
尊君在不(fǒu):你父親在嗎?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不,通假字,通“否”。
家君:家父,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引:拉,這里是表示友好的動作。
顧:回頭看。 信:誠信,講信用。 時年:這年(那時)。 非:不是。
相委而去:相委,丟下別人;相,副詞,表示動作偏向一方;委,丟下,舍棄。 而,表示修飾。
君:古代尊稱對方,現可譯為“您”。 慚:感到慚愧。 禮:禮貌。
不:不,“不”通“否”,語氣詞,無意 已去:已經 離開。
哉:助詞,語氣詞,并無實際意義。 曰:說 則:就是 信(則是無信):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