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蒙古族的民間故事
1、一雞變千雞的故事衛拉特方言傳說故事。
流傳于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講述窮苦人想當喇嘛未果而養著千只雞變日的故事。
有一次老活佛去到窮人家時,該家的兩個兒子把唯一的一個白雞宰了招待了活佛。活佛吃過雞肉后,將吃剩的的雞骨頭一吹變成了一千只雞。
正當兩個兒子放牧著雞群的時候,他們的父親回來了。父親了解了情況后立即趕到活佛處要求當其徒弟喇嘛。
活佛要他回去殺了兩個兒子再來。父親“照搬”后活佛叫他坐在一個洞口,并交待不準朝洞里張望。
但父親按捺不住好奇心朝洞口里張望時看見他兩個兒子和兒媳婦在照看著他們的雞。活佛見他沒有當喇嘛的誠意就讓他回了家。
他回家后便和兒子媳婦們靠著那千只雞過著平靜的日子。2、馬頭琴的故事馬頭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種傳統樂器,因在琴桿的頂上雕著一個精致的馬頭而得名。
它是蒙古族人民最喜愛的一種樂器,幾乎家家都有。馬頭琴的聲音非常好聽,不光人們愛聽,就連駱駝聽到這琴聲都不肯走開。
黃昏,晚霞慢慢染紅了草原,牧人們就會坐在蒙古包前奏起心愛的馬頭琴,圓潤、渾厚的琴聲像在訴說草原上優美、動人的故事。從前,草原上有一個叫蘇和的牧民,和一匹聰明的白馬相依為命,形影不離。
一天,白馬突然病死了,蘇和非常難過,總盼著白馬能再回來。一天晚上,他夢見白馬回來了,對他說:“你不是在想我嗎?那就用我的骨、筋、尾做把琴吧!這樣我們就可以天天在一起了。”
第二天,蘇和按夢里說的做了一把琴,并在琴桿頂部精心刻上白馬的頭。琴聲和白馬的叫聲一樣親切、動聽,后來人們便給這琴起了個好聽的名字———馬頭琴。
3、天女之惠傳說杜爾伯特人游牧的地方,有一座高聳入云的納德山。山頂終年積雪,云霧迷漫,泉水泛涌而成的山湖,清澈如鏡,人們都說這是天神隱居的地方。
一天,一位年輕的獵人在山頂湖岸忽然發現一群天女在湖中嬉戲,那婀娜的身姿、動人的笑語使獵人驚羨不已。他悄悄拿來一副套馬的皮挎索隱身窺伺,天女們盡情地追逐戲耍,絲毫不覺。
獵人飛來皮挎索套住其中一名天女,其他人驚慌躲入云端。獵人向被套的天女求愛,天女應允。
但歡愛是短暫的,由于天上人間懸殊,兩人當天便分手了。后來天女懷孕,重又回到與獵人相遇的山湖旁邊,生下一個男孩。
但是她不能在人間常住,將孩子放入自編的搖籃里掛在樹上,又派一黃色小鳥日夜守護,為之鳴唱,然后悲痛地回到天上去了。這時杜爾伯特的祖先們還沒有自己的酋長,他們急切地盼望找到一名理想的首領。
在一位"先知"的指引下,他們登上了納德山,并順著鳥鳴的方向,在山湖旁的樹枝上找到了這個孩子。迎接的人們說:這是上天的恩賜。
杜爾伯特的祖先們異常高興,歡天喜地地把孩子抬回部落里。后來孩子很快長成為一名身材魁梧的偉丈夫,創立了偉業,并成為綽羅斯家族的祖先。
4、麥德爾娘娘開天辟地傳說很早以前,天將要形成,地將要生長,人將要投胎,馬將要生駒,萬物將要繁殖,整個天地經歷了一次浩劫,洪水滔滔,鋪天蓋地。不知過了多少年,神女麥德爾身跨白色神馬,視察了三千色世界,只看到藍色的天水中微露著須彌寶山的山尖。
麥德爾發現須彌山山頂有一洞穴,洞穴中住著一些人,這些人不足一尺高,馬也只有兔子那么大。早晨生下來的孩子,晚上就騎著馬接火送火,在須彌山的山洞中來回奔馳著。
麥德爾娘娘騎著神馬往來奔馳在藍色的水面上,神馬的四蹄踏動水面,放射出耀眼的火星。經過燃燒的塵土變成灰,撒落在水面上。
灰越積越厚,漸漸形成了一塊無邊無際的大地,大地壓著水面往下沉落,天與地慢慢地被分開,大地形成了,是一塊大大的平板,因為浮在水面上,晃動不穩,就派一只大神龜下水,用龜背頂著大地,不能動彈,更不能離開。有時神龜太累了,舒展身體的時候,就會發生地震。
麥德爾的馬蹄燃起大火,燒得藍色的大水不停地蒸發,這些水汽在天空飄動,形成了云彩。馬蹄踏水濺起的火星,飛上高空成了星星。
麥德爾娘娘憐惜須彌山上那些矮小的人,就派了神男、神女每天給他們照明。神男白天值班,發熱發紅光,這就是太陽;神女晚上值班,發白光,這就是月亮。
他(她)們兩個每天按照麥德爾娘娘的指示環繞須彌山,神男轉到山后,就成了黑夜,他(她)們兩個從來也不能見面。麥德爾娘娘的化身每年三次視察大地,三次時間是正月十五、四月十五、七月十五三天。
這三天是衛拉特蒙古的節日,殺牛宰羊,舉行祭把恭請麥德爾娘娘視察大地。5、冰天大戰在比太古還古的時代,天地不分,世界一片混沌,似浮動的云霧,漂蕩的脂膏,輕輕蠕動。
不知過了幾千幾萬年,產生了明暗清濁的物團。于是,輕清之物上升為天,重濁之物下凝為地。
天上出現了以"多倫敖登騰格里"(即"七星天")為中小的東、西、南、北諸神共九十九尊天神。在這些天神下還有幾千萬個"布日汗"(星神),從此天上呈現出一派光輝燦爛的景色。
但是,地界還處在一片漂浮的狀態,土地不凝固,無草木生物。于是諸神加固土壤,使土地變得平平整整,并從天上撒下草木,把照天神。
2.蒙古草原上的傳說和故事有哪些
1:蒙古草原第一寺——莫力廟的傳說2:蘇和與白馬---那些生長在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們世世代代與馬相濡以沫:遷徙、流浪、遠征、歸鄉,馬匹是他們賴以遠足的工具,并承載起牧民們的全部輜重。
這種從不聒噪卻偶有悲鳴、為主人負重疾馳的生靈,成為游牧人生命里忠誠的伴侶。而情深意重的草原民族則將他們內心的感激之情托付給了那些沉默無語的馬,所以才產生了象蘇和與白馬這樣動人的傳說,馬頭琴也就成為草原民族的獨特樂器。
3:草原上搖籃曲的故事4:草原上的狼與蒙古族的故事--狼早就得到了人類祖先的崇敬,蒙古族的圖騰就是蒼狼和白鹿,傳說成吉思汗的祖先是受天命而生的蒼色狼.5:二子湖傳說6:二子山的傳說7:金代邊壕的傳說--在滿洲里市區東北部,有一道形若巨蟒的金代邊壕從今俄羅斯境內蜿蜒而入。這是當年金朝為防御蒙古騎兵的沖擊而修建的。
然而,這些邊壕并沒能擋住以成吉思汗為首的統一蒙古草原的進步勢力,蒙古鐵騎在一陣陣沖鋒的號角聲中,毫不猶豫地沖過了邊壕。隨著蒙古鐵騎揮戈南下身影的消失,這道邊壕在歷史的風風雨雨中逐漸頹為一道土壕。
但是,關于金代邊壕的傳說卻流傳了下來。8:成吉思汗的板指與銀杯--相傳,成吉思汗有兩件心愛的寶物。
一件是象牙做成的板指,套在右手大姆指上作為射箭時鉤弦之用。另一個是雕花銀酒杯,每次飲酒時都使用它。
沒想到,成吉思汗的這兩件寶物,在一次與他自小結義的兄弟扎木合聚會時,卻救了他的命。由此引出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傳說。
9:圣水靈泉的傳說 ---靈泉在史籍上被稱為“阿爾山布拉格”。“阿爾山”蒙古語意為“圣水”,“布拉格”為“泉”。
傳說當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時曾在此地征戰。有一次被敵人戰敗,只剩下十幾人,便退到呼倫湖畔。
有一天,他們在人餓馬乏之時,看見幾只黃羊在呼倫湖畔游蕩,便彎弓獵取。幾經圍追堵截,素有“草上飛”的黃羊在他們的視線里逐漸消失。
疲勞的戰馬任憑主人怎樣揮鞭催促,也無濟于事。追到一處凹地里,黃羊不見了,卻見這里泉水汨汨,清風習習。
成吉思汗等人跳下戰馬,來到泉水旁,人馬共飲,頓時疲勞即消,渾身力氣倍增。于是成吉思汗便命令在此安營扎寨,休養生息,養精蓄銳。
他們在此招集舊部,列陣操練,昔日荒涼之地,一時人喧馬嘶;泉水周圍,帳幕排排,氈包座座。一汪泉水使成吉思汗的騎士人強馬壯。
成吉思汗便賜此泉名為“阿爾山布拉格”。當實力增強后,成吉思汗便率部由此殺出,東征西戰,完成了統一蒙古草原的宏業。
從此,這個山野里無名的泉眼有了名稱,“圣水靈泉”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12:鐵木真打虎的故事--扎滿老漢把鐵木真打虎的事編成好來寶,在那達幕會上彈著馬頭琴,激動地說書唱詞,在蒙古草原上一傳十,十傳百。
13:安代舞--這是蒙古族民間的舞蹈,產生于明末年間,發祥地為哲里木盟庫倫旗,有一個傳說,講安代是精靈的名字,酷愛歌舞,常常附在心情苦悶的婦女身上,引起各種疾病,眾人必須以歌舞為病人祈求解脫,基于這種傳說,跳安代舞有祈求驅魔保平安的含義。
14:拴馬樁與八駿馬的傳說---傳說,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在這里休息時,曾在這里訓練兵馬,把他心愛的八匹駿馬拴在這個柱石上,所以,稱此柱石為"成吉思汗拴馬樁",那柱石上的道道條紋,給草原上的人們留下一個個流傳千古的傳說。15:草原薩日朗花的傳說 --據說很久以前,松嫩草原綻放的薩日朗花兒原本都是白色的,至于后來為什么會變成紅色,這里曾長期流傳著一段美麗動人的傳說。
在很早很早以前,北方蒙古草原上最富有的是白音王爺,他膝下無子,唯一使他能感到欣慰和幸運的是他還有一位如花似玉的愛女,名叫烏蘭琪琪格。
有權有勢的哈布圖瞬間便成了王爺府的明星人物。
而另一個便是與烏蘭琪琪格從小一起長大的牧馬奴隸圖力古爾。
后來,二人終于被王府的馬隊捉了回來。
雄壯的圖力古爾被王府用點燃的火酒活活灌死。
格格哭泣了一番后便拔刀自刎了。
殷紅的鮮血一滴一滴灑在了薩日朗花兒上,潔白的薩日朗花兒漸漸的由白變紅,一會便染紅了整個草原。從此,北方蒙古族草原上的薩日朗花兒就變成了人人喜愛的紅色。
只可惜,昔日紅紅的薩日朗早就離開了現代人的生活而悄悄遠去。16:神樹的傳說--相傳鐵木真統一了草原各部后,大本營逐漸向南移,躍馬直驅西夏……遠征之前,鐵木真將巴爾虎草原這塊風水寶地封給了他的大弟弟哈薩爾管轄。
當時,二卡地區生活著蒙克察罕諾顏部落。哈薩爾為了使自己的封地不受其它部落侵犯挖溝設防。
蒙克察罕諾顏部落有兩個小伙子為了挖溝死在了高蘇布格,一個叫薩黑古樂森毛都,另一個叫巴顏岱青洪果爾諾顏。他們的忠魂始終守護著巴爾虎草原。
傳說東壕成吉思汗溝邊上的這兩棵老榆樹就是由他們的精魂幻化而成的。它們是崇敬的象征,它們是忠誠的象征。
17:呼倫湖瑪瑙灘的傳說--在遼闊的呼倫湖東岸草原上,有一個被人們稱為"瑪瑙灘。的地方,大大小小,五顏六色的瑪瑙石散落在鮮花綠草中,在陽光的照耀下,象寶石一樣不時折射出續紛的色彩。
附近的草原路也因為來往車輛的碾。
3.蒙古草原上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蒙古草原第一寺——莫力廟的傳說 。
蘇和與白馬---那些生長在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們世世代代與馬相濡以沫:遷徙、流浪、遠征、歸鄉,馬匹是他們賴以遠足的工具,并承載起牧民們的全部輜重。這種從不聒噪卻偶有悲鳴、為主人負重疾馳的生靈,成為游牧人生命里忠誠的伴侶。
而情深意重的草原民族則將他們內心的感激之情托付給了那些沉默無語的馬,所以才產生了象蘇和與白馬這樣動人的傳說,馬頭琴也就成為草原民族的獨特樂器。草原上搖籃曲的故事草原上的狼與蒙古族的故事--狼早就得到了人類祖先的崇敬,蒙古族的圖騰就是蒼狼和白鹿,傳說成吉思汗的祖先是受天命而生的蒼色狼.二子湖傳說二子山的傳說金代邊壕的傳說--在滿洲里市區東北部,有一道形若巨蟒的金代邊壕從今俄羅斯境內蜿蜒而入。
這是當年金朝為防御蒙古騎兵的沖擊而修建的。然而,這些邊壕并沒能擋住以成吉思汗為首的統一蒙古草原的進步勢力,蒙古鐵騎在一陣陣沖鋒的號角聲中,毫不猶豫地沖過了邊壕。
隨著蒙古鐵騎揮戈南下身影的消失,這道邊壕在歷史的風風雨雨中逐漸頹為一道土壕。但是,關于金代邊壕的傳說卻流傳了下來。
成吉思汗的板指與銀杯--相傳,成吉思汗有兩件心愛的寶物。一件是象牙做成的板指,套在右手大姆指上作為射箭時鉤弦之用。
另一個是雕花銀酒杯,每次飲酒時都使用它。沒想到,成吉思汗的這兩件寶物,在一次與他自小結義的兄弟扎木合聚會時,卻救了他的命。
由此引出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傳說。圣水靈泉的傳說 ---靈泉在史籍上被稱為“阿爾山布拉格”。
“阿爾山”蒙古語意為“圣水”,“布拉格”為“泉”。傳說當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時曾在此地征戰。
有一次被敵人戰敗,只剩下十幾人,便退到呼倫湖畔。有一天,他們在人餓馬乏之時,看見幾只黃羊在呼倫湖畔游蕩,便彎弓獵取。
幾經圍追堵截,素有“草上飛”的黃羊在他們的視線里逐漸消失。疲勞的戰馬任憑主人怎樣揮鞭催促,也無濟于事。
追到一處凹地里,黃羊不見了,卻見這里泉水汨汨,清風習習。成吉思汗等人跳下戰馬,來到泉水旁,人馬共飲,頓時疲勞即消,渾身力氣倍增。
于是成吉思汗便命令在此安營扎寨,休養生息,養精蓄銳。他們在此招集舊部,列陣操練,昔日荒涼之地,一時人喧馬嘶;泉水周圍,帳幕排排,氈包座座。
一汪泉水使成吉思汗的騎士人強馬壯。成吉思汗便賜此泉名為“阿爾山布拉格”。
當實力增強后,成吉思汗便率部由此殺出,東征西戰,完成了統一蒙古草原的宏業。從此,這個山野里無名的泉眼有了名,“圣水靈泉”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4.求蒙古族的神話傳說
蒙古族神話傳說--尋找仙丹神藥的狼 很久很久以前。
有一只狼。這只狼一到秋季,就抓來很多小動物和牲畜,把它 們咬死存放在山洞里,想什么時候吃就什么時候吃,日子過得挺舒服。
有一天,粉嘴棗騮狐貍尋找食物,來到了狼住的山洞。兩個野獸經過一番客套 ,就結拜為兄弟。
過了不久,狐貍身體不舒服,想喝點新鮮肉湯。可自己的肉早已吃完,便到狼兄 那里去借肉:“狼大哥呀,最近我身體不好,什么也不想吃,很想喝點新鮮肉湯, 請你給我借點肉吧!” 狼一聽,忙說:“哎呀,我的肉也不多了,那是留作過冬 的。
等我明夭捕到獵物再給你吧。” 狐貍聽后,心里十分生氣,但它臉上還是裝出笑瞇瞇的樣子,很有禮貌地向狼 告辭了。
出了狼洞,狐貍暗自發誓,要找機會報復一下。狐貍下山后,來到一家要 籌辦婚事的小氈房旁,偷偷掀起蓋氈從下面站了進去。
一看,氈墻上掛著叫支一烏 黑發亮的獵槍,地上堆放著很多很多食物。它看著長槍,提心吊膽地吃著肉。
吃完 又從盤子里抓了些葡萄干。然后溜了出來。
在回家的路上,狐貍遠遠看見了狼。它 忙拿出兩粒葡萄干,塞進鼻孔里。
跑了過去。狼一見狐貍就問:“老弟,你今天有 什么收獲?”狐貍高興地笑道:“很好!很好!”說著打了個飽嗝。
這時,塞在鼻 孔內的兩粒葡萄干,一下噴了出來。從來沒有見過葡萄干的狼十分驚奇地問道: “哎,這是什么東西呀?”狐貍故作神秘地說:“這是味道香甜、延年益壽 、長生不老的仙丹神藥。
你不相信,可以嘗一嘗。” 狼嘗了一顆,果然甜似蜜糖,便問:“你這種珍貴的仙丹神藥是從哪里弄來的 ?”狐貍說:“ 您要想得到這種長生不老之藥,并不難。
山下有個小氈房,人們 正在那里辦喜事。你進了小氈房就會發現墻上掛著一支經常用來嚇唬我們的獵槍。
你把它取下來挎在脖子上;旁邊黑鍋里裝滿著奶酒,你可以美美地喝個夠;地上放 著大堆的肉;你可以盡情地飽餐一頓。盤子里盛的仙丹神藥,你可以吃兩把;然后 你再唱上幾首自己最拿手的歌兒。
唱歌是為了消化仙丹神藥,如果不唱歌,仙丹神 藥消化不了,就起不了作用。剛才從我鼻孔里掉下的兩粒仙丹神藥。
就是因為我少 唱了兩段歌而沒有消化的結果。” 狼聽了信以為真,匆忙告別狐貍就下了山。
狼到了艾勒。一看四處無人,就鉆進小氈房。
正如狐貍所說的、;里面堆滿了食物 。他先取下墻上的獵槍,橫掛到脖子上。
接著。從黑鍋里舀出奶酒.美美地灌了一 肚子,又吃了一些肥肉和兩把葡萄干,便按照狐貍的話,拉著長調吼叫起來。
人們 聽到狼的叫聲,一齊拿著棍棒趕來,把狼嚇壞了,慌里慌張地就往外逃。沒想到, 到了氈房門口,橫掛在脖子上的獵槍。
被卡在門框上。這時人們一擁而上,把愚蠢 的惡狼打死了。
粉嘴棗騮狐貍,把吝嗇狼存放在山洞里的肥肉和山洞據為己有,過了個舒適、溫飽的冬天。
5.關于蒙古族的民間故事
1、一雞變千雞的故事 衛拉特方言傳說故事。
流傳于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講述窮苦人想當喇嘛未果而養著千只雞變日的故事。
有一次老活佛去到窮人家時,該家的兩個兒子把唯一的一個白雞宰了招待了活佛。活佛吃過雞肉后,將吃剩的的雞骨頭一吹變成了一千只雞。
正當兩個兒子放牧著雞群的時候,他們的父親回來了。父親了解了情況后立即趕到活佛處要求當其徒弟喇嘛。
活佛要他回去殺了兩個兒子再來。父親“照搬”后活佛叫他坐在一個洞口,并交待不準朝洞里張望。
但父親按捺不住好奇心朝洞口里張望時看見他兩個兒子和兒媳婦在照看著他們的雞。活佛見他沒有當喇嘛的誠意就讓他回了家。
他回家后便和兒子媳婦們靠著那千只雞過著平靜的日子。2、馬頭琴的故事 馬頭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種傳統樂器,因在琴桿的頂上雕著一個精致的馬頭而得名。
它是蒙古族人民最喜愛的一種樂器,幾乎家家都有。馬頭琴的聲音非常好聽,不光人們愛聽,就連駱駝聽到這琴聲都不肯走開。
黃昏,晚霞慢慢染紅了草原,牧人們就會坐在蒙古包前奏起心愛的馬頭琴,圓潤、渾厚的琴聲像在訴說草原上優美、動人的故事。從前,草原上有一個叫蘇和的牧民,和一匹聰明的白馬相依為命,形影不離。
一天,白馬突然病死了,蘇和非常難過,總盼著白馬能再回來。一天晚上,他夢見白馬回來了,對他說:“你不是在想我嗎?那就用我的骨、筋、尾做把琴吧!這樣我們就可以天天在一起了。”
第二天,蘇和按夢里說的做了一把琴,并在琴桿頂部精心刻上白馬的頭。琴聲和白馬的叫聲一樣親切、動聽,后來人們便給這琴起了個好聽的名字———馬頭琴。
3、天女之惠 傳說杜爾伯特人游牧的地方,有一座高聳入云的納德山。山頂終年積雪,云霧迷漫,泉水泛涌而成的山湖,清澈如鏡,人們都說這是天神隱居的地方。
一天,一位年輕的獵人在山頂湖岸忽然發現一群天女在湖中嬉戲,那婀娜的身姿、動人的笑語使獵人驚羨不已。他悄悄拿來一副套馬的皮挎索隱身窺伺,天女們盡情地追逐戲耍,絲毫不覺。
獵人飛來皮挎索套住其中一名天女,其他人驚慌躲入云端。獵人向被套的天女求愛,天女應允。
但歡愛是短暫的,由于天上人間懸殊,兩人當天便分手了。后來天女懷孕,重又回到與獵人相遇的山湖旁邊,生下一個男孩。
但是她不能在人間常住,將孩子放入自編的搖籃里掛在樹上,又派一黃色小鳥日夜守護,為之鳴唱,然后悲痛地回到天上去了。這時杜爾伯特的祖先們還沒有自己的酋長,他們急切地盼望找到一名理想的首領。
在一位"先知"的指引下,他們登上了納德山,并順著鳥鳴的方向,在山湖旁的樹枝上找到了這個孩子。迎接的人們說:這是上天的恩賜。
杜爾伯特的祖先們異常高興,歡天喜地地把孩子抬回部落里。后來孩子很快長成為一名身材魁梧的偉丈夫,創立了偉業,并成為綽羅斯家族的祖先。
4、麥德爾娘娘開天辟地 傳說很早以前,天將要形成,地將要生長,人將要投胎,馬將要生駒,萬物將要繁殖,整個天地經歷了一次浩劫,洪水滔滔,鋪天蓋地。不知過了多少年,神女麥德爾身跨白色神馬,視察了三千色世界,只看到藍色的天水中微露著須彌寶山的山尖。
麥德爾發現須彌山山頂有一洞穴,洞穴中住著一些人,這些人不足一尺高,馬也只有兔子那么大。早晨生下來的孩子,晚上就騎著馬接火送火,在須彌山的山洞中來回奔馳著。
麥德爾娘娘騎著神馬往來奔馳在藍色的水面上,神馬的四蹄踏動水面,放射出耀眼的火星。經過燃燒的塵土變成灰,撒落在水面上。
灰越積越厚,漸漸形成了一塊無邊無際的大地,大地壓著水面往下沉落,天與地慢慢地被分開,大地形成了,是一塊大大的平板,因為浮在水面上,晃動不穩,就派一只大神龜下水,用龜背頂著大地,不能動彈,更不能離開。有時神龜太累了,舒展身體的時候,就會發生地震。
麥德爾的馬蹄燃起大火,燒得藍色的大水不停地蒸發,這些水汽在天空飄動,形成了云彩。馬蹄踏水濺起的火星,飛上高空成了星星。
麥德爾娘娘憐惜須彌山上那些矮小的人,就派了神男、神女每天給他們照明。神男白天值班,發熱發紅光,這就是太陽;神女晚上值班,發白光,這就是月亮。
他(她)們兩個每天按照麥德爾娘娘的指示環繞須彌山,神男轉到山后,就成了黑夜,他(她)們兩個從來也不能見面。麥德爾娘娘的化身每年三次視察大地,三次時間是正月十五、四月十五、七月十五三天。
這三天是衛拉特蒙古的節日,殺牛宰羊,舉行祭把恭請麥德爾娘娘視察大地。5、冰天大戰 在比太古還古的時代,天地不分,世界一片混沌,似浮動的云霧,漂蕩的脂膏,輕輕蠕動。
不知過了幾千幾萬年,產生了明暗清濁的物團。于是,輕清之物上升為天,重濁之物下凝為地。
天上出現了以"多倫敖登騰格里"(即"七星天")為中小的東、西、南、北諸神共九十九尊天神。在這些天神下還有幾千萬個"布日汗"(星神),從此天上呈現出一派光輝燦爛的景色。
但是,地界還處在一片漂浮的狀態,土地不凝固,無草木生物。于是諸神加固土壤,使土地變得平平整整,并從天上撒下草木,把照天。
6.最短的蒙古的傳說
蒙古族神話傳說常以馬為主題,而且馬的故事傳說特別豐富、精彩。
如在“七十頭紅牛”中出現的八條腿的黃膘馬,為其主人戰勝妖魔發揮了重要作用。還有一篇“馬頭琴的傳說”,是主人公巴特爾和他心愛的馬“畢力貢和熱”在比賽時戰勝官老爺的馬而慘遭不幸的故事。
而在《鄂爾多斯民間故事選》中,故事情節是主人公巴特爾和他的銀鬃馬大戰“蟒古斯”的故事。主人身負重傷,銀鬃馬為救主人而犧牲自己,巴特爾淚如泉涌,形成貝加爾湖;銀鬃馬托夢給巴特爾,用其股骨、鬃尾和皮做成馬頭琴。
巴特爾日夜彈唱思念銀鬃馬的歌曲,感動了上蒼,銀鬃馬復活,銀鬃馬和巴特爾最終戰勝了蟒古斯。這一傳說情節更具有神化性、原始性。
神話中貝加爾湖的出現,說明神話最早是從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發源地產生的。
7.關于蒙古族的傳說
蒙古族的傳說 《蒙古秘史》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作為乞顏部的始祖神而被記載下來的。
后來,他們的子孫生齒日繁,傳至第十代后裔,有個名叫脫羅豁勒真伯顏和他的妻子字羅黑臣豁阿生了兩個兒子都娃鎖豁兒和朵奔蔑兒干。都娃鎖豁兒是個額上只生了一只眼,能看三程遠的人物。
一天,哥兒倆一同登上不兒罕山,都娃鎖豁兒極目遠眺,望見沿統格黎小河遷移來一群百姓,在一輛華麗的牛車上坐著一位美麗的姑娘,于是對弟弟朵奔蔑兒干說:"在那群遷來的百姓中,一輛黑篷車的前沿上坐著一位漂亮的姑娘,若未許配人家,就給你求親吧?"說著就叫弟弟前去探視。朵奔蔑兒干到那里一看,果然是一位美麗的姑娘,名叫阿闌豁阿,是很有名望的霍里禿馬惕部那顏的女兒,尚未許配人家,于是便向女方求婚,娶為妻室。
從朵奔篾兒干娶妻開始,史載其事跡趨于翔實,由于《蒙古秘史》的記載,阿闌豁阿成為蒙古第十一代女祖先而聞名于世。阿闌豁阿來到朵奔蔑兒干那里,生了別勒古訥臺、不古訥臺兩個兒子、朵奔蔑兒干去世后,阿闌豁阿寡居時又生了三個兒子,一名不忽合塔吉,一名不合禿撒勒只,一名字端察兒蒙合黑。
于是她原來的兩個兒子竊竊私議,懷疑這三個兒子是跟家仆馬阿里黑·伯牙兀歹氏人所生。阿闌豁阿察覺以后,給每人一枝箭去折,他們毫不費力地都一一折斷了,然后她又把五枝箭桿捆在一起要他們輪流去折,結果都不能折斷。
為此,阿闌豁阿對原來兩個兒子講述了受胎生子的奇異經過"每夜都有個黃白色的人,藉著天窗和門額上(間隙)露天地方的光,進來撫摸我的肚皮,光亮滲入我腹,出去時,藉著日月之光,如同黃狗一般,搖搖擺擺飄然而去,你們怎敢胡說!這樣看來,顯然是上天的子息啊!你們怎能比做凡人呢?等他們做了萬眾的可汗,凡人們才能明白呢!"說完又進而教訓五個兒子道:"你們這五個兒子啊,都是從我肚皮里生出來的,你們正像方才那五枝箭,如果一支一支地分開,你們就像那一支一支的(孤)箭一般容易被任何人折斷。如果像那(捆)在一起的五支箭一般,同心一體啊!任何人都難以把你們怎樣。
"阿闌豁阿母親死后,前四個兒子把食物牲畜都分了,只有五弟孛端察兒愚弱,不被當作親人,沒有給他一份。孛端察兒便騎著一匹背上有鞍瘡、禿尾巴黑脊梁的青白馬沿著斡難河,放馬奔馳而去,到了巴勒諄阿拉勒之地,搭個草棚住下了。
后來,不忽合塔吉前來尋找孛端察兒,就在這個"傻弟弟"的勸說下,五兄弟突然襲擊了住在統格黎河邊的一群"沒有大小好歹,不分頭蹄上下,沒有頭腦管束,容易對付的百姓",把他們擄為奴仆,兄弟五人各自分得一份屬民和畜群之后,便移住在不兒罕山麓,從此形成了五個姓氏("斡孛黑壇"),韃靼--蒙古部由此而來,孛端察兒便成了乞顏孛兒只斤的祖先,成吉思汗就是這個部族的后裔。以上所引《蒙古秘史》的歷史傳說,總的來說描述了黃金家族的發祥史,從而生動地展示了蒙古氏族社會進入奴隸制社會的生活圖景,同時也反映了這一時代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良好愿望。
8.蒙古草原上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1. 蒙古草原第一寺——莫力廟的傳說 。
2. 蘇和與白馬---那些生長在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們世世代代與馬相濡以沫:遷徙、流浪、遠征、歸鄉,馬匹是他們賴以遠足的工具,并承載起牧民們的全部輜重。這種從不聒噪卻偶有悲鳴、為主人負重疾馳的生靈,成為游牧人生命里忠誠的伴侶。而情深意重的草原民族則將他們內心的感激之情托付給了那些沉默無語的馬,所以才產生了象蘇和與白馬這樣動人的傳說,馬頭琴也就成為草原民族的獨特樂器。
3. 草原上搖籃曲的故事
4. 草原上的狼與蒙古族的故事--狼早就得到了人類祖先的崇敬,蒙古族的圖騰就是蒼狼和白鹿,傳說成吉思汗的祖先是受天命而生的蒼色狼.
5. 二子湖傳說
6. 二子山的傳說
7. 金代邊壕的傳說--在滿洲里市區東北部,有一道形若巨蟒的金代邊壕從今俄羅斯境內蜿蜒而入。這是當年金朝為防御蒙古騎兵的沖擊而修建的。然而,這些邊壕并沒能擋住以成吉思汗為首的統一蒙古草原的進步勢力,蒙古鐵騎在一陣陣沖鋒的號角聲中,毫不猶豫地沖過了邊壕。隨著蒙古鐵騎揮戈南下身影的消失,這道邊壕在歷史的風風雨雨中逐漸頹為一道土壕。但是,關于金代邊壕的傳說卻流傳了下來。
8. 成吉思汗的板指與銀杯--相傳,成吉思汗有兩件心愛的寶物。一件是象牙做成的板指,套在右手大姆指上作為射箭時鉤弦之用。另一個是雕花銀酒杯,每次飲酒時都使用它。沒想到,成吉思汗的這兩件寶物,在一次與他自小結義的兄弟扎木合聚會時,卻救了他的命。由此引出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傳說。
9. 圣水靈泉的傳說 ---靈泉在史籍上被稱為“阿爾山布拉格”。“阿爾山”蒙古語意為“圣水”,“布拉格”為“泉”。傳說當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時曾在此地征戰。有一次被敵人戰敗,只剩下十幾人,便退到呼倫湖畔。有一天,他們在人餓馬乏之時,看見幾只黃羊在呼倫湖畔游蕩,便彎弓獵取。幾經圍追堵截,素有“草上飛”的黃羊在他們的視線里逐漸消失。疲勞的戰馬任憑主人怎樣揮鞭催促,也無濟于事。追到一處凹地里,黃羊不見了,卻見這里泉水汨汨,清風習習。成吉思汗等人跳下戰馬,來到泉水旁,人馬共飲,頓時疲勞即消,渾身力氣倍增。于是成吉思汗便命令在此安營扎寨,休養生息,養精蓄銳。他們在此招集舊部,列陣操練,昔日荒涼之地,一時人喧馬嘶;泉水周圍,帳幕排排,氈包座座。一汪泉水使成吉思汗的騎士人強馬壯。成吉思汗便賜此泉名為“阿爾山布拉格”。當實力增強后,成吉思汗便率部由此殺出,東征西戰,完成了統一蒙古草原的宏業。從此,這個山野里無名的泉眼有了名,“圣水靈泉”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9.關于蒙古族的神話傳說
蒙古民族以"蒼天"為永恒最高神,故謂"長生天"(蒙語讀作"騰格里")。
"成吉思汗",其含義就是"賴長生天之力而為汗者"。與漢民族帝王的"君權神授" 具有相同意義。
成吉思汗通過戰爭征服,結束了蒙古民族各部落之間延續了上千年的仇殺爭斗,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為蒙古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并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寶貴精神財富。故以馬頭為造型的〔長生天〕酒命名為成吉思汗頂級酒。
關于成吉思汗“長生天”思想,有很多學者從政治角度進行過分析。西北民族學院的趙金平女士在《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上發表題為《再論成吉思汗與“長生天”崇拜》的文章,從宗教學的觀點出發,探討成吉思汗的“長生天”崇拜思想,論述了“長生天”崇拜思想的形成對成吉思汗和黃金家族的影響。
文章分為:有關長生天;成吉思汗“長生天”崇拜的主要內容;成吉思汗“長生天”崇拜對以后歷代汗王的影響。 后固始汗時代五世達賴權利的集中與擴張 1645年,隨著與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聯合統治西藏12年的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的去世,聯合政權中和碩特一方的權力急劇削弱,政權的中心逐步向格魯派領袖人物五世達賴喇嘛的手中轉移。
繼固始汗以后的幾任和碩特汗王雖在西藏駐留達63年之久,但并未掌握統治西藏的實際權力,聯合統治形同虛設。故這63年被稱為后固始汗時期。
后固始汗時期,原來西藏地方政教兩權分立的政治格局逐步演化為政教合一的集權制統治,五世達賴喇嘛的政教權力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一時期,五世達賴喇嘛不僅以西藏首席教派領袖的身份統領著藏區各教派,而且在和碩特汗王的繼位、格魯派政權各級官員的任免以及對西藏乃至整個藏區僧俗貴族封賜土地屬民等大量世俗事務中都起著絕對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種新的政治格局的形成,為以后清朝政府正式冊封七世達賴喇嘛為西藏政教合一的領袖,并授權管理西藏政教事務做了鋪墊。青海社會科學院藏學所所長馬林副研究員在2002年第3期《青海民族學院學報》上發表題為《后固始汗時代五世達賴權利的集中與擴張》,從左右和碩特汗位的繼立;掌管各級官員的任免權;封賜僧俗貴族土地屬民;積極聯絡蒙古各部首領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元初西域少數民族翻譯家的主要活動及其貢獻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由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封建王朝。由于地域界限被沖破,各民族文化在接觸中相互補充、吸收,出現了多元文化交相輝映的時代特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圖書館的李星瓊先生在2002年第2期《西域研究》上發表題為《元初西域少數民族翻譯家的主要活動及其貢獻》的文章,以安藏等五位西域翻譯家的活動為切人點,對這一特殊歷史時期西域少數民族翻譯家在促進國內各民族文化交流和維護祖國統一中的貢獻做一闡述。當蒙古鐵騎橫掃中原并建立其統治以后,他們面臨的是一個全新的生活環境,這里不但人口眾多,而且其生產、生活方式也與漠北迥異。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維護其統治,了解和學習先進的漢文化成為統治的需要。眾多的通曉漢文的西域人紛紛入仕元廷。
安藏、阿魯渾薩里、迦魯納答思、察罕、必蘭納失里就是他們中的代表。他們不僅通曉包括漢語在內的多種語言,而且精通儒學釋教,成為統治者需要的治世之才,為促進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和維護祖國統一做出了貢獻,具體表現在他們的翻譯成就和參與國家的管理等方面。
翻譯方面的貢獻主要表現在:歷史著作、儒學典籍方面的翻譯;少數民族文史著作的漢譯;佛教經卷的翻譯。 大通境內的明長城考釋 在明代官方文書、史籍中稱長城為“邊墻”、“墻塹”、“邊垣”等。
大通縣境內的明邊墻,即為明代修筑在青海的“長城”的一段。青海省大通縣文物管理所陳榮女士在2002年第3期《青海民族研究》上發表題為《大通境內的明長城考釋》的文章,考述了大通境內的“明邊墻就是明代修筑在青海的明長城”,并對其修筑和維修時間等進行了考辨。
從《西寧府新志,輿圖》來看,西寧近境的長城基本上圍繞著西寧衛城,從北、西、南三面構成拱衛形狀。是時,構筑長城之意在于重點防御明正德年間游牧于青海湖地區的蒙古卜兒孩部,以及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從內蒙古河套地區進入青海湖地區的土默特部俺答汗部屬對明西寧衛的侵擾,它便成為西陲重鎮——西寧衛的外圍防御工事。
西寧近境的明長城,從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開始,由西寧兵備副使王繼芳、周京等官吏主持修筑,后經隆慶元年、六年,萬歷元年、二年、二十四年多次大規模的修筑,青海西寧近境長城段才初步完成。 康熙朝之公主與漠南蒙古的聯姻論考 清廷與蒙古尤其是漠南蒙古的聯姻,對于其入主關內以及鞏固統治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成為歷朝清帝所遵循的祖制,康熙朝亦不例外,諸多公主陸續下嫁蒙古,繼續用“姻好”鞏固“盟好”。
蘭州大學歷史系羅惠仙女士在2002年第3期《西北民族學院學報》上發表題為《康熙朝之公主與漠南蒙古的聯姻論考》的文章,仔細分析了康熙朝公主與漠南蒙古聯姻的情況。 探析蒙古考驗婚史詩與好漢三項比賽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