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上"奮發向上,崇德向善的人物例子"
奮發向上 崇德向善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五年級五班的**同學,今天我為大家演講的題目是《奮發向上 崇德向善》。
在這秋高氣爽、陽光明媚的季節里,我們聚集在一起,高唱一首民族的歌。
我們的祖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深厚的民族道德文化。奮發向上,是中華兒女幾千年來與大自然拼搏而儲蓄形成的核心精神;崇德向善,是中華文明發展歷史的光輝結晶。奮發向上的精神,促進了社會人文的發展;崇德向善的品德,增進了人類與自然、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
作為新時代的少年,我們要秉承崇德向善的高貴品德,奮發前進,努力學習。
回顧歷史。我們的祖國不富強,經常受到別國的欺辱。八國聯軍分割了我們的國土,燒毀了我們古代人民用智慧和血汗鑄成的圓明園,搶走了屬于我們的珍寶;日本侵略中國時,他們對中國人民進行燒、殺、搶、掠,尤其是南京大屠殺更是慘不忍睹。講到這里,我仿佛看到了大街上的人民手無寸鐵,孱弱的身影,仿佛看到了倒在血泊中的中國人,我仿佛聽見了小孩在無助地呼喊著“媽媽!媽媽!你在哪里?”那時,我們的國家到處彌漫著戰爭的硝煙,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哪里有什么幸福。
今天,我們的黨,就是憑著奮發向上的革命精神,從弱小走向了強大,帶領人民趕走了侵略者,建立了新中國,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我們的黨,就是秉承崇德向善的高貴品德,率領全國人民建設新家園,構建幸福生活,懲惡揚善,維護了世界和平。看,楊
利偉叔叔實現了國人的飛天夢;奧運五環旗高高飄揚在北京上空;“蛟龍號”潛入深海-----我們的祖國強大了,人民才過上了幸福生活,才有我們今天這安逸、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
是啊,沒有國,哪有家,沒有家,哪有我。成就偉大的事業,需要萬眾一心的國家意志,需要同心戮力的民族精神,更需要昂揚向上、崇德向善的公民品德。涓流匯海、壘土成山,每個人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能塑造出一個國家的時代氣質。在現實生活中,行善積德無處不在。盧梭曾經說過“德行是靈魂的的力量”。今天我們所弘揚的精神是什么呢?是信仰、是忠誠、是助人、是感恩、是自強!
我們是國家將來的建設者,為了祖國的富強,為了祖國繁榮昌盛,我們應該奮發向上,努力學習,現在我們已經是高年級的學生了,除了要掌握每天的新知識,還要回顧和復習以前學過的知識,“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嘛!
同時我們更應該秉承崇德向善的高貴品德,做一個道德高尚的少年,生活中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心誠,情真,心正。”誠心對待身邊的每一位伙伴,不說謊話,不欺騙他人,積極向上。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同學們,加油吧!只要我們奮發向上,秉承民族崇德向善的高貴品德,每時每刻都保持著一顆“奮發向上,崇德向善”的道德心。將來一定會成為祖國的棟梁,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
就讓我們揚起“奮發向上,崇德向善”的風帆,吹響號角,奏響樂章,向前進,去改寫自己的命運,去創造美好的明天!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結束
2.關于崇德向善的故事
前,一位遠行尋佛的苦行僧,在一個漆黑的街道上遇到一位挑著燈籠行走的盲人。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他根本沒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高山流水,也看不到柳綠桃紅的世界萬物,他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么樣子的,他挑一盞燈籠豈不是令人可笑?于是僧人問:“你什么也看不見,為什么還要挑一盞燈籠呢?”盲者說:“現在是黑夜,我聽說在黑夜里沒有燈光的映照,那么滿世界上的人都和我一樣是盲人,所以我就點燃了一盞燈籠。”
僧人若有所悟地說:“原來你是為別人照明了?”但盲人卻說:“不,我是為我自已。”僧人愣了,盲者緩緩說到:“你是否因為夜色漆黑而被他人碰撞?”僧人說:“是的,我剛才還被兩個人碰了一下。”盲人深沉地說:“我就沒有,雖說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見,但我挑了這盞燈籠,既為別人照亮了路,也更讓別人看到了我自己,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碰撞我了。”
僧人頓有所悟:“我天涯海角奔波找佛,沒想到佛就在我的身邊,佛就像一盞燈,只要我點燃它,即使我看不見佛,佛卻會看到我的。”
盲人心中裝著一盞明亮的燈,為別人著想正是他心中的明燈。很多時候,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幫助我們自己。為什么那么多眼睛好的人在黑暗中往往會碰撞?就是因為他們心中沒有明燈,手上也不提明燈啊。如果人人都能給別人一盞燈,那么這個世界上還會有相撞的人嗎?先考慮到別人,先給別人溫暖,再要求別人的回報。假如我們像這個盲人,做個心里裝著別人的人,懂得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那么愛與方便才能光臨門下,心靈也會得到照耀,真情才能駐心,光明與溫暖方能人間共享,是啊,愛自己就是愛別人。正是我們健全的人,會在黑夜里迷失前進的方向,點一盞生命之燈,在生命的夜色里,我們才能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平安。我們幫助了別人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讓自己的前路一直有著明亮的燈光,這一盞燈源自于我們,可后面千千萬萬的燈卻是源自于那些被我們所溫暖的人。
3.有關''奮發向上 崇德向善''的名人故事.
奮發向上,崇德向善有哪些故事
精忠報國 孔融讓梨 懸梁刺股
聞雞起舞 劃粥割齏
雷鋒的故事,夏明翰的故事,張麗莉的故事
程嬰救孤,犧牲了自己的親兒子,
救下了趙氏孤兒。
蘇武持節,十余載大漠牧羊,
吃盡千辛萬苦。
孝感天地人間,
二十四孝千古佳話。
精忠保國,岳鵬舉氣壯山河,
保家衛國,楊家將英勇殺敵。
天下為先,范仲淹名言傳世,
氣節高尚,文天祥浩氣正氣。
國家有難,匹夫有責,
八年抗戰中
涌現無數中華好兒女,
同仇敵愾,血染山河,
可歌可泣,光耀日月。
4.求大神寫一個關于崇德向善的事例,古今中外都行,書中人物也行,
一個響亮的名字為人所銘記,一個感人的事跡在泉城乃至全國口口相傳。他就是山東“最美司機”宋洋——— 山東交運集團的一名普通司機。
3月9日上午,宋洋駕車載著33名乘客,沿濟聊高速公路返回濟南途中,突發腦干出血,在失去意識前的短短100秒內,他強忍病痛,拼盡最后一絲氣力,用右手代替失去知覺的左手,成功完成減速變道、停靠應急車道、打開雙閃警示燈、拉起手剎、開啟車門疏散乘客等一系列安全操作,最后昏倒在方向盤上。經過11天的搶救,終因病情過重去世,年僅34歲——— 宋洋以其在生死剎那間的英勇壯舉,交出了一張出色的人生答卷。
沒有豪言壯語,宋洋以其默默的行為彰顯了對崗位的熱愛、對乘客的社會擔當,“撰寫”出激勵我們愛崗敬業的一本生動教材——— 他與杭州的“最美司機”吳斌一樣,都是道德的楷模、時代的典范,共同為全社會樹立起了一座精神文明的豐碑。
近期,我們不斷被“平民英雄”的壯舉感動著:除了吳斌、宋洋們,還有“最美女教師”、“最美媽媽”、“最美……”,他們的共同點在于,在人生的某個關鍵瞬間,都在用自己的“近乎本能”又“超越本能”的舉動釋放了人性的光輝。而瞬間的背后,則是平日養成的職業素養、職業道德,以及美好的人性。
宋洋同志的壯舉,也是職業道德的長期積淀。在日常工作中,宋洋業務過硬,精益求精,始終牢記“安全第一,旅客至上”的理念,時刻把旅客的安危放在首位。他累計行車71萬公里,運送旅客8萬余人次,從未發生過任何安全事故,被評為“五星駕駛員”。他在生命最后一刻艱難完成的一系列動作,最真實地展現了一名職業駕駛員高度的職業素養。只有當敬業成了習慣,深入骨髓,才有可能在生命的最后瞬間爆發出超乎想象的能量。因為在他心中,職責就是生命。
當世人感嘆“世風日下”,感嘆人間“真情淡薄”的時候,一個個“最美”的道德典型在告訴我們,即使“從來都有丑惡”,但“從來也不缺美好”。這就如同羅丹所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其實,在各行各業,都存在著像宋洋這樣忠于職守、愛崗敬業的人。
時代需要英雄,濟南需要典型,社會需要榜樣。宋洋譜寫的這曲生命贊歌,讓我們感動的,不僅是對生命可貴的闡釋,更是對生命意義、生命價值的洞徹———比如,如何強化責任意識,如何提升敬業品質,如何激發奉獻精神。
泉城嗚咽寄忠魂,哀淚悲思悼英雄!“一座城送一個人”,是個體的哀榮,也是道德磁場里的共振。山東“最美司機”宋洋走了,但公共生活里,道德溫度不應冷卻。畢竟,每個人都是座待發掘的“善的礦藏”。
最近,省、市主要領導分別對宋洋事跡作出批示,山東省文明委也決定追授宋洋為“全省道德模范”,號召全社會要以宋洋同志為榜樣,引導人們見賢思齊、崇德向善,自覺踐行社會主義道德,弘揚正風正氣,共同建設美麗家園。對此,我們在向這些平民英雄致以敬意的同時,也相信,在我們周圍也蘊藏著無數“凡人善舉”、“凡人壯舉”的道德源泉!
在一個利益多元,訴求各異的社會,“凡人壯舉”更可凝聚起強大的價值正能量。實現“中國夢”,這樣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多多益善。
5.關于奮發向上崇德向善的故事400字長
您好,這樣:
中華上下五千年,在這漫長的時間哺育了大地生靈,同樣也哺育了一些積極向上,一心向善的人,一個人是善是惡,這不僅是個人修養問題,而且還是立身處世的問題。善,利人利己利社會。惡,惡人惡己紛爭不斷。人人為善,就會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地方安寧、百業興旺、國家強盛。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是21世紀的接班人。通過豐富多彩的學習、宣傳、教育活動,牢牢把握價值目標,深刻理解價值取向,自覺遵守價值準則。讓積極奮發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我們的心中扎根、開花、結果,從而轉化為崇德向善、奮發向上的實際行動。我們應該努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一切美德的基礎就是愛。愛是生命的強光心存愛別人的心,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看到老人摔倒就勇敢去扶,要相信世間總不是傷害好人,讓其受到譴責,人都是會老的,難道你愿意哪天自己老了以后,一個人摔倒在街道上,卻無人問津?我們應該有愛。在校園內更是如此,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不亂扔垃圾、不罵人、尊敬師長、孝敬父母、不做違紀的事。這些事并不難,只是自己的意念之差。我們為什么不能在學校努力學習,積極進取,崇德向上那?有了這些,一些不可能的事也皆為可能。記得魯迅說過這樣一句話: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進步。這句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是應該積極向上的。所以,我們要以身作則,從我做起。
奮發向上是中華兒女幾千年來與大自然拼搏而儲蓄形成的核心精神,崇德向善是中華文明發展歷史的光輝結晶。
我們要以奮發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為引領。講道德、樹明禮向善之風,做正直友善的人。講學習、樹艱苦奮斗之風,做勤勞節儉的人。講健康、樹崇文尚潔之風,做健康開朗的人。樹立和諧之風,作遵紀守法的人。樹互助友愛之風,做熱心志愿服務的人。
奮發向上,是促進社會人文發展的前提,崇德向善是增進人類自然的精神。
最后重在堅持,培育的踐行奮發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對這種精神要崇尚和堅守。就一個人而言,是一種良好的品性習慣。就一個班級而言,是一種健康向善的班風學風。就一所學校而言,是一個和諧文明的精神家園。修身利己,才會有朝氣蓬勃的生命,才會有不斷出彩的人生。我們每個人心底要蘊藏著善良道德意愿,建設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廣大青少年學生都應該自覺成為傳統美德的傳承者,和良好社會道德風范的建設者,讓我們滿懷信心,奮發向上,匯聚起推動社會前行的強大動力,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吧!
6.明理知恥 崇德向善的故事有哪些
文明知恥,崇德向善
在華夏歷史的長河中,有一種文化,尤如一道霹靂,貫穿了中華兒女的思想;又似一種元素,融入了中華兒女的血液;更似一盞明燈,點亮了中華兒女前進的方向……
是什么,用它獨具的內涵征服了一個又一個民族?是什么,令一個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脫穎而出,閃爍著如此鮮明華麗的光芒?
是禮儀、是美德,是先賢用他們的思想和智慧為我們這個民族贏得了“禮儀之邦”的美稱.
先人倡導的“仁愛和諧、正義奉公、尚禮守法、崇智求真、誠實守信的道德規范鑄就了中國人民不屈的精神靈魂,形成中華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諧、謙和好禮、誠信克己、與人為善、勤儉廉政、刻苦耐勞和精忠報國的優良素質,在傳統文化長期孕育下的中華傳統美德使中華民族走向繁榮昌盛,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同時,優秀的民族文化承載著傳承傳統美德的重任.古有程門立雪的尊師,有孔融讓梨的尊長,有三顧茅廬的恭敬,有負荊請罪的謙讓團結等等.所以,希望每一個人都能以一顆明禮的心對待身邊所有的人,以明禮知恥崇德向善約束我們的言行,做一個明禮知恥崇德向善的人.
然而,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正是我們我把 “溫、良、恭、儉、讓”的這些傳統美德一點點的到丟棄的時候.其實,做到講文明、講禮儀并不難.明禮就如一面鏡子,你尊重他人,講禮儀,他人自然會投向你尊重的目光.在我們生活中,文明禮貌的作用是無以倫比的,一聲“對不起”,能化解劍拔弩張的沖突;一個友善的微笑,就如一道春風,溫暖他人的心田;一次真誠的援助,便能喚起世間所有的愛心.所以說,明禮能使一個人變得更高尚,能使一個國家變得更強盛.
以“明禮知恥崇德向善”為精神引領,講道德,樹明禮向善之風,做正直友善的人;講學習,樹艱苦奮斗之風,做勤勞節儉的人;講健康,樹崇文尚潔之風,做健康開朗的人;講誠信,樹誠實守信之風,做正義坦蕩的人;講秩序,樹禮讓和諧之風,做遵紀守法的人;講奉獻,樹互助友愛之風,做熱心志愿服務的人.
在此,希望所有的青年朋友能以一顆明禮的心對待身邊所有的人,我們生活的家園才會充滿和諧與歡樂,我們的思想才會光芒四射,我們的民族才會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7.崇德向善,弘揚正能量的一篇小故事
有兩個人他們逃難來到東京。東京是一個十分繁華的商業都市,什么都要錢,他倆看到有錢人用錢買水喝,都很奇怪:“水還得用錢買嗎?”其中一個人馬上想到:“東京這個地方,連用點水都要花錢,生活費用太高,怕難以久住。”于是便離開了,繼續去流浪。
而另外一個人卻不怎么想,他想:“東京這個地方,居然連水也能賺錢,我一定可以在這里出人頭地。”想到這他十分興奮,從此開始了他的創業生涯。
留在東京的那個人不久便開創了一片自己的事業。他就是日本水泥大王,汪野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