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熙皇帝的遺詔怎么寫
保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康熙遺詔里寫著:“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僅從它的寫法來看,改成“傳位于四皇子”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69歲的康熙皇帝玄燁,做了六十一年大清皇帝之后,在京西的暢春園去世。
七天后,皇四子胤禛繼承了皇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雍正。
不久,有關雍正篡位的傳說就悄悄開始流傳。隨著時間的流逝,雍正篡位的故事在民間演繹得越來越生動。野史中關于雍正篡位的傳說,歸納起來竟有五種之多。
一是“雍正改詔說”。康熙皇帝本來是把皇位傳給十四子允禵的,可是雍正卻暗地里把詔書中的“十”字改成“于”字,這樣詔書就成了“傳位于四子”。
二是“隆科多改詔說”。隆科多是當時的步軍統領。在康熙病重時,本來發了一道諭旨,叫遠在西寧的十四子允禵緊急回京,要傳位給他,可是隆科多把遺詔捏在手里,沒有發出去。等到康熙皇帝駕崩,隆科多假傳圣旨立了四子胤禛。
三是“隆科多改詔說”的另一版本。認為康熙剛咽氣,隆科多趕緊從“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取出康熙密藏在那里的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于四子”。
四是“雍正投毒說”。康熙在暢春園病重時,皇四子胤禛進了一碗人參湯,康熙喝了就歸天了。
五是“年羹堯改詔說”。年羹堯是當年的川陜總督,傳說雍正的母親曾與他私通,入宮八個月就生下了雍正。所以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改詔的事是年羹堯干的。
史學家和檔案學者首先否定了民間那幾種雍正篡位傳說的真實性。
滿語是清朝的國語,康熙的詔書不可能只改漢文,不改滿文。滿文是豎寫的,把“十”改成“于”是不好改的。
清代的用語規范,檔案中凡寫到皇子時,都要寫成“皇某子”、”而不能寫成“某皇子”。僅將“十”字改成“于”字,豈不是將“傳位皇十四子”改成“傳位皇于四子”。
再說清代人寫“于”字是用繁體“於”,而不是現在簡體字“于”字,所以將“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于四子”,完全是憑主觀的想法編造出來的。
2.清朝康熙皇帝的遺詔是他自己寫的,還是被皇子改的
是他自己寫的。
康熙遺詔亦稱《康熙皇帝遺詔》,《康熙遺詔》一式四份,分別藏于臺灣故宮,大陸第一歷史檔案館,和遼寧檔案館。康熙皇帝逝世后,遺詔頒布天下,告示全國。但因為此康熙遺詔是雍正登基后擬就并頒布天下,并非康熙真跡,所以遺詔不能說明雍正是否篡位。西方1725年最早出版完整英文版康熙遺詔,由康熙身邊傳教士馬國賢于1721/22年帶回,途經倫敦出版。
詔書中的滿文中,“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字,沒有矯飾的可能,可是,十改于只是小說里的說法,真正讓史學家懷疑雍正繼位過程的,是其他歷史記載。
康熙遺詔用漢、滿二種文字書寫同一內容。其中寫有“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這皇四子胤禛,就是雍正。雍正即位后,始建秘密立儲詔書,封于匣內,高懸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后,皇帝死后取出,昭告天下。
詔書內容:
“從來帝王之治天下,未嘗不以敬天法祖為首務。敬天法祖之實在柔遠能邇、休養蒼生,共四海之利為利、一天下之心為心,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亂,夙夜孜孜,寤寐不遑,為久遠之國計,庶乎近之。 今朕年屆七旬,在位六十一年,實賴天地宗社之默佑,非朕涼德之所至也。歷觀史冊,自黃帝甲子迄今四千三百五十余年共三百一帝,如朕在位之久者甚少。朕臨御至二十年時,不敢逆料至三十年,三十年時不敢逆料至四十年,今已六十一年矣。《尚書*洪范》所載: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五福以考終命列于第五者,誠以其難得故也。今朕年已登耆,富有四海,子孫百五十余人,天下安樂,朕之福亦云厚矣,即或有不虞心亦泰然。念自御極以來,雖不敢自謂能移風易俗、家給人足,上擬三代明圣之主,而欲致海宇升平,人民樂業,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嘗少懈。數十年來殫心竭力,有如一日,此豈‘勞苦’二字所能概括耶?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史論概以為酒色所致也,皆書生好為譏評,雖純全凈美之君,亦必抉摘瑕疵。朕今為前代帝王剖白言之,蓋由天下事繁,不勝勞憊之所致也。諸葛亮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若帝王仔肩甚重,無可旁諉,豈臣下所可以比擬?臣下可仕則仕,可止則止,年老致政而歸,抱子弄孫,猶得優游自適。為君者勤劬一生了無休息之日,如舜雖稱無為而治,然身歿于蒼梧,禹乘四載,胼手胝足,終于會稽,此皆勤勞政事、巡行周歷,不遑寧處,豈可謂之崇尚無為、清靜自持乎。《易》遁卦六爻,未嘗言及人主之事,可見人主原無宴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盡瘁,誠謂此也。
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太祖、太宗初無取天下之心,嘗兵及京城,諸大臣咸云當取,太宗皇帝曰:明與我朝素非和好,今欲取之甚易,但念系中國之主,不忍取也。后流賊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禎自縊,臣民相率來迎,乃剪滅闖寇入承大統,稽查典禮,安葬崇禎。昔漢高祖系泗上亭長,明太祖一皇覺寺僧,項羽起兵攻秦而天下卒歸于漢;元末陳友諒等蜂起,而天下卒歸于明。我朝承襲先烈,應天順人,撫有區宇,以此見亂臣賊子無非為真主驅除也。凡帝王自有天命,應享壽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壽考,應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朕自幼讀書于古今,道理粗能通曉,又年力盛時,能彎十五力弓,發十三握箭,用兵臨戎之事,皆所優為。然平生未嘗妄殺一人,平定三藩,掃清漢北,皆出一心運籌。戶部帑金,非用師、賑饑未敢妄費,謂皆小民膏脂故也,所有巡狩行宮不施采繢,每處所費不過一二萬金,較之河工歲費三百余萬尚及百分之一。昔梁武帝亦創業英雄,后至耄年,為侯景所逼,遂有臺城之禍;隋文帝亦開創之主,不能預知其子煬帝之惡,卒致不克令終,皆由辨之不早也。朕之子孫百有余人,朕年已七十,諸王大臣官員軍民與蒙古人等無不愛惜。朕年邁之人,今雖以壽終,朕亦愉悅至。
太祖皇帝之子禮親王之子孫,現今俱各安全,朕身后爾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輿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布告中外,咸使聞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卯
3.康熙——玄燁遺詔
臨死前的詔書你要他多長啊??就幾句而已啦~"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聯躬,必能克承大統bai。
著繼聯登極,繼皇帝位。"公元1722提12月20日,大清帝國最著名的康熙皇帝玄燁因病在北京西郊的暢春園行宮du內去世,在位61年,享年69歲。
根據康熙皇帝的遺詔,他的第四個兒子雍親王胤禛繼承了帝位,是為zhi雍正皇帝。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目前保存著這件詔書,詔書中用滿文和漢文合璧寫道:"皇四子胤禛,dao人品貴重,深肖聯躬,必能克承大統。
著繼聯登極,繼皇帝位。"由于取得了合法的地位,胤禛在這場激烈的宮廷權力之爭中就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內利。
在他繼位后,很快地采取堅決果斷的容措施,解決了自己的政敵,鞏固了統治地位,從而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4.武媚娘中皇帝留下給太子的遺詔內容是什么
遺詔:
夫天命之重,綠錯奉其圖書;天子之尊,赤縣先其司牧。而功兼造化,橋山之樹已陰;業致升平,蒼梧之駕方遠。至於平寇亂,安黎元,灑洪災,攘大患,黃帝之五十三戰,商湯之二十七征,以此申威,曾何足算。
昔者亂階斯永,禍鐘隋季,罄宇凝氛,曀昏辰象,綿區作梗,搖蕩江河。朕拂衣於舞象之年,抽劍於斬蛇之地。雖復妖千王莽,戮首軘車;兇百蚩尤,釁尸軍鼓。垂文暢於炎野,馀勇澄於斗極。前王不辟之土,悉請衣冠;前史不載之鄉,并為州縣。再維地軸,更張乾絡。禮義溢於寰瀛,菽粟同於水火。破舟船於靈沼,收干戈於武庫。辛李衛霍之將,咸分土宇;縉紳廊廟之材,共垂帶綬。至於比屋黎元,關河遺老,或贏金帛,或齋倉儲:朕於天下士大夫,可謂無負矣;朕於天下蒼生,可謂安養矣。自櫛風沐雨,遂成弭沴,憂勞庶政,更起沈疴。況乃漢苦周勤,禹胼堯臘,以矜百姓之所致也。道存物往,人理同歸,掩乎元泉,夫亦何恨矣。
皇太子治,大孝通神,自天生德,累經監撫,熟達機務。凡厥百僚,群公卿士,送往事居,無違朕意。屬纊之后,七日便殯。宗社存焉,不可無主,皇太子即於柩前即皇帝位,依周漢舊制,軍國大事,不可停闕,尋常閑務,任之有司。文武官人,三品已上,并三日朝晡哭臨,十五舉音,事畢便出。四品已下,臨於朝堂,其殿中當臨者,非朝夕臨,無得擅哭。諸王為都督刺史任者,并來奔喪。濮王、萊五,不在來限。其方鎮岳牧,在任官人,各於任所,舉哀三日。其服紀輕重,宜依漢制,以日易月。園陵制度,務從儉約。昔者霸陵不掘,則朕意焉。遼東行事并停。太原元從人見在者,各賜勛官一級。諸營作土木之功,并宜停斷。
5.乾隆遺詔
遺誥曰、朕惟帝王誕膺天命。
享祚久長必有小心昭事之誠。與天無間。
然后厥德不回。永綏多福是以兢兢業業。
無怠無荒。一日履乎帝位。
即思一日享乎天心。誠知夫持盈保泰之難。
而慎終如始之不易易也。朕仰荷上蒼鴻佑。
列圣貽謀。爰自沖齡即蒙皇祖鐘愛非常皇考慎選元良付畀神器。
即位以來。日慎一日當重熙累洽之期不敢存豫大豐亨之見敬思人主之德。
惟在敬天、法祖、勤政、愛民而此數事者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數十年來嚴恭寅畏弗懈益虔每遇郊壇大祀。躬親展恪備極精禋不以年齒日高稍自暇豫。
中間四詣盛京恭謁祖陵。永惟創業之艱。
益切守成之懼。萬幾躬攬宵旰忘疲。
引對臣僚。批答奏章從無虛日各省雨旸豐歉。
刻縈懷抱凡六巡江浙相度河工海塘。軫念民依。
如保赤子普免天下錢糧者五。漕糧者三。
積欠者再間遇水旱偏災蠲賑并施不下億萬。萬惟期藏富小民治臻上理仰賴天祖眷貽海升平版圖式擴。
平定伊犁回部大小金川緬甸來賓安南臣服以及底定廓爾喀。梯航所至稽首輸忱。
其自作不靖者悉就殄滅。凡此膚功之疊奏。
皆不得已。而用兵而在位日久經事日多只懼之心因以日切初不敢謂已治已安稍涉滿假也回憶踐阼之初。
曾默禱上帝若能仰邀眷命。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有逾皇祖紀年之數。
其時朕春秋方二十有五。豫計六十年時日方長。
若在可知不可知之數。乃荷昊慈篤祜。
康強逢吉。年躋望九親見五代元孫周甲紀元。
竟符初愿撫衷循省欣感交加。爰于丙辰正旦。
親授璽皇帝自稱太上皇以遂初元吉天之本志。初非欲自暇自逸深居高拱為頤養高年計也。
是以傳位之后。仍日親訓政。
蓋自揣精力未至倦勤若事優游頤養則非所以。仰答天祖深恩。
不惟不忍亦實所不敢。訓政以來猶日孜孜于茲又逾三年近因剿捕川省教匪籌筆勤勞。
日殷盻捷已將起事首逆緊要各犯駢連就獲其奔竄夥黨亦可計日成擒蕆功在即。比歲寰宇屢豐祥和協吉衷懷若可稍紓而思艱圖易之心實未嘗一刻弛也越歲庚申。
為朕九旬萬壽昨冬皇帝率同王公內外大臣等豫請舉行慶典情詞懇切實出至誠業降敕旨俞允夫以朕年躋上耋諸福備膺。皇帝合萬國之歡申億齡之祝固為人子為人臣者。
無窮之愿。然朕之本衷實不欲侈陳隆軌過滋勞費每思洪范以考終列福之五從古帝王躬享遐齡史冊相望終歸有盡且人生上壽百年今朕已登八十有九即滿許期頤亦瞬息間事朕惟莊敬日強修身以俟豈尚有所不足而奢望無已耶朕體氣素強從無疾病上年冬臘偶感風寒調理就愈精力稍不如前新歲正旦。
猶御乾清宮受賀。日來飲食漸減視聽不能如常老態頓增皇帝孝養盡誠百方調護以冀痊可第朕年壽已高。
恐非醫藥所能奏效。茲殆將大漸。
特舉朕在位數十年翼翼小心承受天祖恩佑之由永貽來葉皇帝聰明仁孝能深體朕之心。必能如朕之福付托得人實所深慰。
內外大小臣工等其各勤思厥職精白乃心。用輔皇帝郅隆之治。
俾億兆黎庶咸樂升平朕追隨列祖在天之靈庶無遺憾矣其喪制悉遵舊典。二十七日而除。
天地宗廟、社稷之祭。不可久疎百神群祀。
亦不可輟特茲誥誡其各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