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話故事《湘妃竹》的主要內容
主要講述了舜和娥皇女英的故事。
相傳堯舜時代,湖南九嶷山上有九條惡龍, 住在九座巖洞里,經常到湘江來戲水玩樂,以致洪水暴漲,莊稼被沖毀,房屋被沖塌,老百姓叫苦不迭,怨聲載道。
舜帝關心百姓的疾苦,他得知惡龍禍害百姓的消息,飯吃不好,覺睡不安,一心想要到南方去幫助百姓除害解難,懲治惡龍。
舜帝有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是堯帝的兩個女兒。她們雖然出身皇家,又身為帝妃,但她們深受堯舜的影響和教誨,并不貪圖享樂,而總是在關心著百姓的疾苦。
她們對舜的這次遠離家門,也是依依不舍。但是,想到為了給湘江的百姓解除災難和痛苦,她們還是強忍著內心的離愁別緒歡歡喜喜地送舜上路了。
舜帝走了,娥皇和女英在家等待著他征服惡龍、凱旋的喜訊,日夜為他祈禱,早日勝利歸來。可是,一年又一年過去了,燕子來去了幾回,花開花落了幾度,舜帝依然杳無音信,她們擔心了。
娥皇說:“莫非他被惡龍所傷,還是病倒他鄉?”
女英說:“莫非他途中遇險,還是山路遙遠迷失方向?”
她們二人思前想后,與其呆在家里久久盼不到音訊,見不到歸人,還不如前去尋找。于是,娥皇和女英迎著風霜,跋山涉水,到南方湘江去尋找丈夫。
翻了一山又一山,涉了一水又一水,她們終于來到了九嶷山。她們沿著大紫荊河到了山頂,又沿著小紫荊河下來,找遍了九嶷山的每個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條小徑。
這一天,她們來到了一個名叫三峰石的地方,這兒,聳立著三塊大石頭, 翠竹圍繞,有一座珍珠貝壘成的高大的墳墓。
她們感到驚異,便問附近的鄉親:
“是誰的墳墓如此壯觀美麗?三塊大石為何險峻地聳立?”鄉親們含著眼淚告訴她們:“這便是舜帝的墳墓,他老人家從遙遠的北方來到這里,幫助我們斬除了九條惡龍,人民過上了安樂的生活,可是他卻鞠躬盡瘁,流盡了汗水,淌干了心血,受苦受累病死在這里了。”
原來,舜帝病逝之后,湘江的父老鄉親們為了感激舜帝的厚恩,特地為他修了這座墳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鶴也為之感動了,它們朝朝夕夕地到南海銜來一顆顆燦爛奪目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墳墓上,便成了這座珍珠墳墓。三塊巨石,是舜帝除滅惡龍用的三齒耙插在地上變成的。
娥皇和女英得知實情后,難過極了,二人抱頭痛哭起來。她們悲痛萬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她們把眼睛哭腫了,嗓子哭啞了,眼淚流干了。
最后,哭出血淚來,也死在了舜帝的旁邊。娥皇和女英的眼淚,灑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現出點點淚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還有血紅血紅的,這便是“湘妃竹”。
擴展資料:
1、舜
舜(shùn,約公元前2128年— 約公元前2025年),姚姓,有虞氏,名重華,字都君,謚曰“舜”,軒轅黃帝九世孫,是中國上古時代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盟首領,生于姚墟。
一說出生于諸馮,治都蒲阪(今山西永濟市),被后世尊為帝,列入“五帝”,史稱帝舜、虞舜、舜帝,故后世以舜稱之。舜帝三十三世后裔媯滿被周武王封在陳地建立陳國。
虞舜的王位是唐堯禪讓的,人們世代尊稱堯和舜為上古先王,堯禪讓王位給虞舜傳了四個字,即允執厥中;
舜禪讓王位給大禹傳了十六字心傳,即中華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中華心法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至高文化理論。《竹書記年》并不記載為禪讓。
三皇五帝之一。舜,為四部落聯盟首領,以受堯的“禪讓”而稱帝于天下,其國號為“有虞”,故號為“有虞氏帝舜”,后世以舜簡稱之,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他不僅是中華道德的創始人之一,而且是華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
2、娥皇女英
娥皇女英,又稱皇英。長曰娥皇,次曰女英,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帝堯的兩個女兒,姐妹同嫁帝舜為妻。
她們有一個共同的親生兒子商均。舜父頑,母嚚,弟劣,曾多次欲置舜于死地,終因娥皇女英助之而脫險。舜繼堯位,娥皇女英之其妃,后舜至南方巡視,死于蒼梧。
二妃往尋,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抱竹痛哭,淚染青竹,淚盡而死,因稱“瀟湘竹”或“湘妃竹”。
自秦漢時起,湘江之神湘君與湘夫人的愛情神話,被演變成舜與娥皇、女英的傳說。后世因附會稱二女為“湘夫人”。
2.湘妃竹的由來神話故事五十字
在高雷澤不遠的地方,有兩條小河,一條南流,名叫溈水;一條北流,名叫汭水,舜就住在這里。
那晚他做了個夢,夢見自己抖散了頭發,在那里櫛沐,但覺兩道眉毛也漸漸地長起來,竟長得和頭發一樣齊,拖在地上。醒來后想到:“人的百體,發居最上,仿佛是國家的最高地位一般。
其次便是眉毛,它的位置也不低。現在我夢眉與發齊,不要是天子聽了人的薦舉,竟來叫我,使我代行天子的職權,和天子一樣么?”但終于還是覺得異想天開,是白日做夢,狠狠地打了自己一耳光,披了袯襫到田間去勞作。
然而,正在田間勞作的時候,忽見有一輛車子來到田邊,車上立著一個官員,方面大耳,正笏垂紳,氣象尊嚴,慢慢地跳下車來。那隨從的人,早提起嗓子喊道:“哪一位是虞仲華先生?”舜還沒有答應,那官員便不顧腳下的爛泥,忙走過去拱手作禮,連說:“久仰!久仰!”等舜在溪中洗去腳上泥巴,草草地問過舜的生辰八字。
那官員的話便直奔主題,說是當今天子堯帝有兩個女兒,大的叫娥皇,年二十;小的叫女英,年十八,愿一齊嫁給舜為妻。又說道圣天子持躬以儉,齊家以禮,兩位女兒秉承庭訓,熏陶涵育,性質純良。
更兼婀娜靈秀,仿佛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一般。意思是要舜非娶不可。
舜生在平陽西南數百里一個小小村落的農家中,他的體形有非常奇異的地方,他眼內瞳子都有兩個,他的掌心紋路象個“褒”字,他腦球突出,眉骨隆起,頭大而圓,面黑而方,口大可以容拳,龍顏面目角,取名叫舜,舜是一種花卉,他的號就叫華,排行老二,就叫仲華(與今天的“中華”諧音)。可惜不久他母親去世,他后母性情悍戾,尤其是他的弟弟象出生后,就更沒有好日子過了。
舜在家中常只能看著后母所生的三個兒女喝飽吃足,他只能枵腹而寢。然而不管后母如何待他,他總是笑臉相迎、謙謙如也。
有一年冬天,氣候大寒,舜身上還只穿兩件單衣,瑟縮不堪,鄰里秦老漢實在看不過去,出面干涉,并希望虞家能送舜去讀書,但家中卻堅持要舜放牛,好在教書先生善良,在秦老漢的幫助下,舜一邊放牛一邊學習,他從先生那里知道:一個人雖有聰明睿智之質,經天緯地之才,仁圣忠和之德,但是“學問”二字終究是不可少的。要求學問,必須讀書,要能讀書,必先識字。
他也悟出為人要誠實,要有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 這年過了殘冬,舜已經十六歲了,生得高大,儼如成人,從此開始艱辛的耕作,后母規定他一天到晚都必須勞作,連中餐也不準回去吃,有人問他,他答道:“農家以節儉為本,一日兩餐足矣,何必三餐?”他漸漸得到當地人的敬重和稱譽,但舜無緣無故被三次逐出家門。
這其中日子雖然清苦,但舜卻加緊學習,包括師事八歲的兒童蒲衣子。他從蒲衣子那里學到許多運動的道理,包括足的容宜重,手的容宜恭,目的容宜端,口的容宜止,聲的容宜靜,頭的容宜,直,氣的容宜肅,立的容宜德,不偏不倚,無懈無情。
舜的道德修養越來越高,他多次耕作的歷山地方人越聚越多,已由一個荒僻的地方,成了個大都會,但他卻仍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在一日田間勞作時,他以鳥為例,信口而歌: “涉彼歷山兮崔嵬,有鳥翔兮高飛。思父母兮歷耕,日與月兮往如馳。
父母遠兮吾將安歸?” 歌罷,悲從中來,放聲大哭,這年舜已經三十歲了,也就在這時堯帝已深知舜的為人,終于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出嫁前堯帝囑咐兩個女兒:“大凡為妻為婦之道,總以‘柔順’二字為最重要。
男子氣性,剛強的多;女子氣性,假使也剛起來,那就不好,夫婦之間不可能事事都能同心協力,遇到這種情況,為妻的總要見機退讓。”完婚之后,舜帶著兩個妻子回見父母,想不到遭到父母的拒絕,而他那后母生的弟弟象見到兩位嫂子的絕色姿容,竟起了不軌的心思。
娥皇、女英嫁給舜之后,過起了艱苦的生活。 象念著兩位嫂子的美貌,常乘舜不在家的時候找嫂子閑談,希望用吊膀子的方法來勾引嫂子,娥皇、女英是聰明人,但不敢得罪他,怕他在父母面前說舜的壞話,越是如此象便越是有心,竟覺得只有殺死舜,才可將嫂子搶到手。
象通過母親叫舜去修房子,去疏通井,然后放火燒屋,用泥土封井,妄圖把舜燒死,把舜封在井中悶死。每次娥皇、女英都通力合作把舜救了出來,舜總是不記前嫌。
在這一系列的事情中,堯對舜更加欣賞,終于堯把舜召到京城,開始委舜重任,舜大舉推薦人才,舜于是“賓于四門,納于大麓,烈火風雷不迷,虎狼腹蛇不害。”于是堯死后,舜即位為天子,定都于蒲阪。
舜勤政愛民,為加強中央與各地的聯系,他規定各部落君長每五年前來蒲阪朝見天子一次,而每五年天子也照例前往全國各地巡狩一次,每次除了大臣隨扈以外,蛾皇與女英都隨行照顧他的起居,三人同行,恩愛非常,舜左右逢源,二女雨露均沾。這年盛夏來到洞庭湖,因天氣太熱,娥皇、女英就留在洞庭湖中的君山,舜繼續南巡。
這晚,女英忽然夢到了舜帝,不象個天子模樣,坐著一輛瑤車,有霓施、羽蓋擁護著,自天空降下來,對她說,自己已經不在人世,大家不要悲傷,人生在世,總有一日分散的,并說自己在天上是“上理紫微,下鎮衡岳。”女英醒。
3.湘妃竹的由來神話故事讀后感
相傳堯舜時代,湖南九嶷山上有九條惡龍,住在九座巖洞里,經常到湘江來戲水玩樂,以致洪水暴漲,莊稼被沖毀,房屋被沖塌,老百姓叫苦不迭,怨聲載道。舜帝關心百姓的疾苦,他得知惡龍禍害百姓的消息,飯吃不好,覺睡不安,一心想要到南方去幫助百姓除害解難,懲治惡龍。
舜帝有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是堯帝的兩個女兒。她們雖然出身皇家,又身為帝妃,但她們深受堯舜的影響和教誨,并不貪圖享樂,而總是在關心著百姓的疾苦。她們對舜的這次遠離家門,也是依依不舍。但是,想到為了給湘江的百姓解除災難和痛苦,她們還是強忍著內心的離愁別緒歡歡喜喜地送舜上路了。
舜帝走了,娥皇和女英在家等待著他征服惡龍、凱旋的喜訊,日夜為他祈禱,早日勝利歸來。可是,一年又一年過去了,燕子來去了幾回,花開花落了幾度,舜帝依然杳無音信,她們擔心了。娥皇說:“莫非他被惡龍所傷,還是病倒他鄉?”女英說:“莫非他途中遇險,還是山路遙遠迷失方向?”她們二人思前想后,與其呆在家里久久盼不到音訊,見不到歸人,還不如前去尋找。于是,娥皇和女英迎著風霜,跋山涉水,到南方湘江去尋找丈夫。
翻了一山又一山,涉了一水又一水,她們終于來到了九嶷山。她們沿著大紫荊河到了山頂,又沿著小紫荊河下來,找遍了九嶷山的每個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條小徑。這一天,她們來到了一個名叫三峰石的地方,這兒,聳立著三塊大石頭,翠竹圍繞,有一座珍珠貝壘成的高大的墳墓。她們感到驚異,便問附近的鄉親:“是誰的墳墓如此壯觀美麗?三塊大石為何險峻地聳立?”鄉親們含著眼淚告訴她們:“這便是舜帝的墳墓,他老人家從遙遠的北方來到這里,幫助我們斬除了九條惡龍,人民過上了安樂的生活,可是他卻鞠躬盡瘁,流盡了汗水,淌干了心血,受苦受累病死在這里了。”原來,舜帝病逝之后,湘江的父老鄉親們為了感激舜帝的厚恩,特地為他修了這座墳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鶴也為之感動了,它們朝朝夕夕地到南海銜來一顆顆燦爛奪目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墳墓上,便成了這座珍珠墳墓。三塊巨石,是舜帝除滅惡龍用的三齒耙插在地上變成的。娥皇和女英得知實情后,難過極了,二人抱頭痛哭起來。她們悲痛萬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她們把眼睛哭腫了,嗓子哭啞了,眼睛流干了。最后,哭出血淚來,也死在了舜帝的旁邊。
娥皇和女英的眼睛,灑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現出點點淚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還有血紅血紅的,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紋,傳說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淚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鮮紅鮮紅的血斑,便是兩位妃子眼中流出來的血淚染成的。
4.湘妃竹的神話傳說
相傳堯舜時代,湖南九嶷山上有九條惡龍,住在九座巖洞里,經常到湘江來戲水玩樂,以致洪水暴漲,莊稼被沖毀,房屋被沖塌,老百姓叫苦不迭,怨聲載道。
舜帝關心百姓的疾苦,他得知惡龍禍害百姓的消息,飯吃不好,覺睡不安,一心想要到南方去幫助百姓除害解難,懲治惡龍。舜帝有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是堯帝的兩個女兒。
她們雖然出身皇家,又身為帝妃,但她們深受堯舜的影響和教誨,并不貪圖享樂,而總是在關心著百姓的疾苦。她們對舜的這次遠離家門,也是依依不舍。
但是,想到為了給湘江的百姓解除災難和痛苦,她們還是強忍著內心的離愁別緒歡歡喜喜地送舜上路了。舜帝走了,娥皇和女英在家等待著他征服惡龍、凱旋的喜訊,日夜為他祈禱,早日勝利歸來。
可是,一年又一年過去了,燕子來去了幾回,花開花落了幾度,舜帝依然杳無音信,她們擔心了。娥皇說:“莫非他被惡龍所傷,還是病倒他鄉?”女英說:“莫非他途中遇險,還是山路遙遠迷失方向?”她們二人思前想后,與其呆在家里久久盼不到音訊,見不到歸人,還不如前去尋找。
于是,娥皇和女英迎著風霜,跋山涉水,到南方湘江去尋找丈夫。翻了一山又一山,涉了一水又一水,她們終于來到了九嶷山。
她們沿著大紫荊河到了山頂,又沿著小紫荊河下來,找遍了九嶷山的每個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條小徑。這一天,她們來到了一個名叫三峰石的地方,這兒,聳立著三塊大石頭,翠竹圍繞,有一座珍珠貝壘成的高大的墳墓。
她們感到驚異,便問附近的鄉親:“是誰的墳墓如此壯觀美麗?三塊大石為何險峻地聳立?”鄉親們含著眼淚告訴她們:“這便是舜帝的墳墓,他老人家從遙遠的北方來到這里,幫助我們斬除了九條惡龍,人民過上了安樂的生活,可是他卻鞠躬盡瘁,流盡了汗水,淌干了心血,受苦受累病死在這里了。”原來,舜帝病逝之后,湘江的父老鄉親們為了感激舜帝的厚恩,特地為他修了這座墳墓。
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鶴也為之感動了,它們朝朝夕夕地到南海銜來一顆顆燦爛奪目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墳墓上,便成了這座珍珠墳墓。三塊巨石,是舜帝除滅惡龍用的三齒耙插在地上變成的。
娥皇和女英得知實情后,難過極了,二人抱頭痛哭起來。她們悲痛萬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她們把眼睛哭腫了,嗓子哭啞了,眼淚流干了。
最后,哭出血淚來,也死在了舜帝的旁邊。娥皇和女英的眼淚,灑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現出點點淚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還有血紅血紅的,這便是“湘妃竹”。
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紋,傳說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淚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鮮紅鮮紅的血斑,便是兩位妃子眼中流出來的血淚染成的。陳鼎《竹譜》稱“瀟湘竹”“淚痕竹”。
竿部生黑色斑點,頗為美麗。是我國竹家具的優質用材。
《陣物志》:“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汨揮,竹盡斑。”《群芳譜》:“斑竹即吳地稱‘湘妃竹’者”。
注:《陣物志》所言堯之二女,舜之二妃,以及其他著作中湘妃、瀟湘妃子、湘君等指娥皇和女英二人。西漢劉向《列女傳》有:有“虞二妃者,帝堯之二女也。
長娥皇,次女英……娥皇為后,女英為妃……死于蒼梧,號曰重華。二妃死于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從列女傳可得知,所云瀟湘妃子為娥皇、女英。
竹長在南方,是四君子之一,它性剛品柔,幽靜淡雅,在南方隨處可見片片竹林,密密麻麻,整齊的生長著,堅韌挺拔.剛正不阿.筆直的枝干,翠綠的葉子.一年四季長青不敗.生命力極為頑強,像那正人君子.謙虛不張揚,竹林是我們的最愛,特別是盛夏時節走進竹林,靜寂優雅,陽光從縫隙中透過,給那片濃綠披上了外衣,竹林中飄著淡淡的清香,心中滿是安逸舒適. 在岳陽的君山島上滿山都是竹林,在那里長有一種湘妃竹。它因為有一段美麗的故事而出名,君山島也被稱為愛情島也許和他有很大關系,那種竹子不同平常的竹子,它的身上因為多了斑點,所以叫湘妃竹,也稱斑竹.據說是舜帝的兩個妃子因思念他,日夜傷心,哭出血淚,染紅了竹子。
那種斑點有黑色,也有紅色.因為有了這故事,竹子也被賦予了傳奇色彩。傳說,舜帝的二個妃子娥皇女英千里尋追舜帝。
到君山后,聞舜帝已崩,抱竹痛哭,流淚成血,落在竹子形成斑點,故又名“淚竹”,或稱“湘妃竹”。
5.湘妃竹的由來神話故事讀后感
相傳堯舜時代,湖南九嶷山上有九條惡龍,住在九座巖洞里,經常到湘江來戲水玩樂,以致洪水暴漲,莊稼被沖毀,房屋被沖塌,老百姓叫苦不迭,怨聲載道。
舜帝關心百姓的疾苦,他得知惡龍禍害百姓的消息,飯吃不好,覺睡不安,一心想要到南方去幫助百姓除害解難,懲治惡龍。舜帝有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是堯帝的兩個女兒。
她們雖然出身皇家,又身為帝妃,但她們深受堯舜的影響和教誨,并不貪圖享樂,而總是在關心著百姓的疾苦。她們對舜的這次遠離家門,也是依依不舍。
但是,想到為了給湘江的百姓解除災難和痛苦,她們還是強忍著內心的離愁別緒歡歡喜喜地送舜上路了。舜帝走了,娥皇和女英在家等待著他征服惡龍、凱旋的喜訊,日夜為他祈禱,早日勝利歸來。
可是,一年又一年過去了,燕子來去了幾回,花開花落了幾度,舜帝依然杳無音信,她們擔心了。娥皇說:“莫非他被惡龍所傷,還是病倒他鄉?”女英說:“莫非他途中遇險,還是山路遙遠迷失方向?”她們二人思前想后,與其呆在家里久久盼不到音訊,見不到歸人,還不如前去尋找。
于是,娥皇和女英迎著風霜,跋山涉水,到南方湘江去尋找丈夫。翻了一山又一山,涉了一水又一水,她們終于來到了九嶷山。
她們沿著大紫荊河到了山頂,又沿著小紫荊河下來,找遍了九嶷山的每個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條小徑。這一天,她們來到了一個名叫三峰石的地方,這兒,聳立著三塊大石頭,翠竹圍繞,有一座珍珠貝壘成的高大的墳墓。
她們感到驚異,便問附近的鄉親:“是誰的墳墓如此壯觀美麗?三塊大石為何險峻地聳立?”鄉親們含著眼淚告訴她們:“這便是舜帝的墳墓,他老人家從遙遠的北方來到這里,幫助我們斬除了九條惡龍,人民過上了安樂的生活,可是他卻鞠躬盡瘁,流盡了汗水,淌干了心血,受苦受累病死在這里了。”原來,舜帝病逝之后,湘江的父老鄉親們為了感激舜帝的厚恩,特地為他修了這座墳墓。
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鶴也為之感動了,它們朝朝夕夕地到南海銜來一顆顆燦爛奪目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墳墓上,便成了這座珍珠墳墓。三塊巨石,是舜帝除滅惡龍用的三齒耙插在地上變成的。
娥皇和女英得知實情后,難過極了,二人抱頭痛哭起來。她們悲痛萬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她們把眼睛哭腫了,嗓子哭啞了,眼睛流干了。
最后,哭出血淚來,也死在了舜帝的旁邊。娥皇和女英的眼睛,灑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現出點點淚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還有血紅血紅的,這便是“湘妃竹”。
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紋,傳說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淚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鮮紅鮮紅的血斑,便是兩位妃子眼中流出來的血淚染成的。
6.和竹有關的故事
1、不可無竹
王徽之曾經暫時借住別人的空房,隨即叫家人種竹子。有人問他:“暫時住一下,何必這樣麻煩!”王徽之吹口哨并吟唱了好一會,才指著竹子說:“怎么可以一天沒有這位先生!”
2、湘妃竹
故事說帝堯有兩個女兒,都嫁給堯的繼承人帝舜,后來帝舜在蒼梧地方死了,他的兩個妻子,就是稱為“湘妃”或“湘夫人”的,晝夜啼泣,她們的眼淚灑在竹子上。
后來這里的竹子上面就有著點點的斑痕。這種竹子就叫做“斑竹”或“湘妃竹”;湘妃竹做成的用具,如折扇的扇骨等。
3、竹王
據說在漢武帝的時代,今貴州一帶有一個夜郎國,那里有一女子在水邊洗衣服,忽然有三節大竹流到女子腳邊,推也推不去,她聽見竹節里有嬰兒哭聲,就拿回家破開,發現里面果然有一個男孩。
后來大家稱他為竹王,他曾經用劍打開巖石,放出泉水。當漢武帝命令大將唐蒙開辟西南邊疆時,殺了竹王,西南人民都非常悲哀,并立了竹王祠紀念他。這竹王當然是神話了的人物,但這件事卻也象征了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富有斗爭精神和熱愛自由。
4、選竹
師傅讓三個徒弟到竹林中各選一根能做笛子的竹子。徒弟甲選了一根圓潤的竹子,認為做成的笛子聲音會圓潤;徒弟乙選了一根光潔的竹子,認為做成的笛子聲音會清脆;徒弟丙選了一根有瘢痕的老竹,認為做成的笛子經久耐吹。結果徒弟丙選對了,深得師傅的贊許。
為什么徒弟丙選對了呢?因為老竹經過寒冬里“冰刀霜劍”的打磨,質地綿密厚實,做出的笛子不僅聲音清亮悅耳,而且不變形、不走調。相比之下,圓潤的竹子和光潔的竹子因為未經寒冬,雖然看著圓潤光潔,但做成笛子后,不但音色差,而且容易變形開裂。
5、胸有成竹
北宋時候,有一個著名的畫家,名叫文同,他是當時畫竹子的高手。
文同為了畫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風下雨,他都常年不斷地在竹林子里頭鉆來鉆去。三伏天氣,太陽像一團火,烤得地面發燙。可是,文同照樣跑到竹林里對著太陽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陽光下,全神貫注地觀察竹子的變化。
他一會兒用手指頭量一量竹子的節把有多長,一會兒又記一記竹葉子有多密。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衫,滿臉都流著汗,可他就跟沒事兒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陣狂風。接著,電閃雷鳴,眼看著一場暴雨就要來臨,人們都紛紛往家跑。可就在這時候,坐在家里的文同,忙忙抓過一頂草帽,往頭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剛走出大門,大雨就跟用臉盆潑水似地下開了。
文同一心要看風雨當中的竹子,哪里還顧得上雨急路滑!他撩(liāo)起衣服,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上氣不接下氣地跑進竹林,顧不得抹流到臉上的雨水,就兩眼一眨不眨地觀察起竹子來了。
只見竹子在風雨的吹打下,彎腰點頭,搖來晃去。文同細心地把竹子受風吹雨打的姿勢記在心頭。
由于文同長年累月地對竹子作了細微地觀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狀有什么變化;在陰晴雨雪天,竹子的顏色、姿勢又有什么兩樣;
在強烈的陽光照耀下和在明凈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樣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畫起竹子來,根本用不著畫草圖。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人民論壇:有感于竹子的故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胸有成竹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竹的故事
7.湘妃竹和那個愛情故事有關
古有娥皇女英二女,傳說乃帝堯之女兒,舜之妃子。
自古稱為湘妃。二妃對帝舜之深情,自古傳為佳話。
歷來詠哦二妃之詞句,多不勝數。 湘境有嶺名蒼梧,蒼梧盛產翠竹。
據傳,舜南征,崩于蒼梧之野,英皇二女追之不及,南向而哭,泣淚成血,血濺竹上,凝而成斑,自此血斑永不消退,故而將竹名為“斑竹”,又名“湘妃竹”。 張華《博物志》卷八:“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
舜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竹盡斑。” 《水經·湘水注》:“大舜之陟方也,二妃從征,溺于湘水,神游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
民間有詩曰:“舜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云水間。當時垂淚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
而將二女稱為湘妃,則與二女之歿有關。相傳,二女隨夫南征,舜崩于蒼梧九疑山,而此山共有九峰,形相似,無法確定舜葬于何峰,二女悲傷過度,投江而殉。
她們的神魂常游于湘水洞庭之間。故而在湘水一帶建有不少湘妃神廟,以紀念娥皇女英二位妃子。
據說二女投江后尸體浮出水面,后人將之葬于君山,至今君山東麓還有湘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