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二生肖馬的來歷
馬是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七、與十二地支配“午”,故一天十二晨辰中的“午時”--中午十一點至中午一點又稱“馬時”。易卦為“乾為馬”。
傳說古時的馬有雙翅,叫天馬,它地上會跑,水中能游、天上能飛,是一種極有威力的動物,后來它在玉帝殿前做了一匹御馬。天馬因玉帝寵愛,漸漸驕橫起來,時常胡作非為,一日,天馬出天宮,直奔東海要硬闖龍宮。守宮門的神龜及蝦兵蟹將一齊阻擋,天馬惱羞成怒,飛腿踢死了神桂,此事告到天宮,玉帝便下令削去天馬雙翅。并壓在昆侖山下,300年不許翻身。
200多年后,人類始姐--人祖,要從昆侖山經過,天宮玉馬園的神仙便給天馬透了信,并告訴天馬如何才能眾山下出來,當人祖經過時,天馬大喊道:“善良的人祖,快來救我,我愿同您去人世間終生為您效力。”人祖聽了,生出同情之心,便依天馬所言,砍去了山頂上的桃樹,只聽一聲巨響,天馬從昆侖山底一躍而出。
天馬為了答謝人祖救命之恩,同人祖來到人世間,終生終世為人祖效勞。平時耕地拉車、馱物、任勞任愿,在戰時,披甲備鞍,征占沙場,同主人出生入死,屢建占功。從此,馬和人就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當玉帝準備挑選十二種動物生肖時,馬成了人類最選 推選的動物之一。玉帝也因馬立功贖罪 ,有助于人而允許馬當上了生肖。
民間的傳說固然是虛構的,但事實上馬與人類的關系這親密,是任何家畜所不能比的。自從人類告別漁獵時代,進入農耕社會,馬就成了人類最先伺養的動物之一。馬以它的那聰明、勇敢、忠誠耐勞的特征,成為人類可靠的朋友,得力的助手,無論是在農耕、獰獵、運輸、交通等方面,還是在古今中外的血雨腥 風的戰場上,馬都給人類立下了汗馬功勞。無怪古人將馬作為“六畜之首”來評價了。在今天,盡管由于科技發達,機械化程度的提高,馬作為人類的助手這一作用對削弱,但千百萬年來那一幅幅瑚馬行空、老驥伏櫪、千金買骨、義馬救主的動人圖景,那一份祖先遺傳下來的戀馬之情卻永遠不會消失。
馬,以它的忠誠、勤懇、靈性獲得了人類的認同,它成為人類的生肖是當之無愧的。
上午11時至下午1時(即“午時”),依據道士的說法,中午太陽當頂陽氣達到極點,陰氣漸漸增加,在陰陽換柱之時,一般物者躺著休息,只有馬還習慣站著,甚至睡覺也站著,從不躺著,這樣,午時就屬馬了。
2.有關馬的歷史故事(簡短)
南北朝時有個叫王行思的人,養了一匹馬,有一次出門過河,王行思就叫船夫先把馬渡過河去再來接自己。
誰知道等到王行思過河時,刮起了大風,把船掀翻了。站在岸上的馬看見主人遇險,立即沖進浪濤之間,奮力救起了不識水性的王行思。
隋朝時,大宛國進獻了一匹千里馬叫獅子驄。可是不久隋亡,戰亂中獅子驄不知所蹤。
唐太宗即帝位,對這匹馬念念不忘,下令舉國尋訪。最后同州刺史宇文士及在一個賣面的人家里找到了落魄的獅子驄:它被人家人用來拉磨,鬃毛干枯、皮綻肉損,憔悴不成形狀。
宇文士及看到它這個樣子,忍不住當場痛哭起來。這時的獅子驄雖然“齒口并平”,已經很老了,但是“老馬識途”,它仍然記得從前的事情,回到京城后鳴躍不已。
太宗對它的歸來十分歡喜。此后獅子驄繁衍后代,五匹馬駒都一如父親,是千里良馬。
3.有關馬的歷史故事(簡短)
漢血馬經典故事
漢血馬以前脖子流出的漢有紅色物質,像流血一般,故稱之。中國古代稱為
「大宛馬」、「兩極天馬」,現稱為「阿哈馬」。
二千年前,世界馬種處于原始土種狀態,中亞土庫曼斯坦干旱少雨的沙漠綠
洲中,已曾有十分優秀的快馬——漢血馬。張騫出塞發現了漢血馬。當張騫向漢
武帝匯報大宛馬后,武帝便命張騫帶百余人的使團去了大宛國(今土庫曼斯坦)
求馬,帶一尊黃金馬的模型,希望以此重新換回大宛馬。結果大宛國不允,歸途
中漢使被殺,金馬遇劫,大宛國是一封閉小國,并不知中國的強大,此種行為使
漢武帝大怒,逐作出武力取馬的決定,從此爆發了兩次大宛馬戰爭。李廣利將軍
率兵數萬人首次懲罰失利,第二次大獲全勝,大宛國獻出三千匹馬給漢朝,二次
戰爭始得大宛馬,可見漢朝重視馬匹到何種程度。
當今純血種中含有百分之二十多的漢血馬血統,而今漢血馬是最長壽馬,可
活到二十三歲。
參考資料:?fr=qrl3
4.馬字的來歷
馬馬mǎ(象形。
早期金文字形,象馬眼、馬鬃、馬尾之形。“馬”是漢字的一個部首。
本義:家畜名)單蹄食草大型哺乳動物 [horse]。史前即為人類所馴化,用作馱畜、挽畜和乘騎;它和其他現存的馬屬和馬科動物的區別是尾毛和鬃毛長,后腿飛節內下方有一塊胼胝,還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體型較大,蹄子較大,頸稍呈弓形,頭小,耳短)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韓愈《馬說》又如:馬伯樂(相馬的人);馬首(屬馬的人);馬牌子(官府養馬的夫役,他們身上都掛有腰牌作憑證);馬曹(官署名。專門管馬);馬圈(養馬的地方);馬祭(祭祀馬神);馬絆(系馬用的繩子);馬褐(馬的護衣);馬禍(馬的異象。
古代以為災變之兆);馬圖(傳說中龍馬背負出水的圖)“碼”的古字。古代用 以計算的籌碼。
近世也用以計數 [code]為勝者立馬。——《禮記·投壺》。
5.馬字的由來
1.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馬眼、馬鬃、馬尾之形。“馬”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家畜名) 2. 單蹄食草大型哺乳動物[horse]。史前即為人類所馴化,用作馱畜、挽畜和乘騎;它和其他現存的馬屬和馬科動物的區別是尾毛和鬃毛長,后腿飛節內下方有一塊胼胝,還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體型較大,蹄子較大,頸稍呈弓形,頭小,耳短)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馬說》
3. 又如:馬伯樂(相馬的人);馬首(屬馬的人);馬牌子(官府養馬的夫役,他們身上都掛有腰牌作憑證);馬曹(官署名。專門管馬);馬圈(養馬的地方);馬祭(祭祀馬神);馬絆(系馬用的繩子);馬褐(馬的護衣);馬禍(馬的異象。古代以為災變之兆);馬圖(傳說中龍馬背負出水的圖) 4. “碼”的古字。古代用以計算的籌碼。近世也用以計數[code] 為勝者立馬。——《禮記·投壺》 5. 又如:馬子(籌碼)
6.馬字的來歷
馬馬mǎ<名>(象形。
早期金文字形,象馬眼、馬鬃、馬尾之形。“馬”是漢字的一個部首。
本義:家畜名)單蹄食草大型哺乳動物 [horse]。史前即為人類所馴化,用作馱畜、挽畜和乘騎;它和其他現存的馬屬和馬科動物的區別是尾毛和鬃毛長,后腿飛節內下方有一塊胼胝,還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體型較大,蹄子較大,頸稍呈弓形,頭小,耳短)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韓愈《馬說》又如:馬伯樂(相馬的人);馬首(屬馬的人);馬牌子(官府養馬的夫役,他們身上都掛有腰牌作憑證);馬曹(官署名。專門管馬);馬圈(養馬的地方);馬祭(祭祀馬神);馬絆(系馬用的繩子);馬褐(馬的護衣);馬禍(馬的異象。
古代以為災變之兆);馬圖(傳說中龍馬背負出水的圖)“碼”的古字。古代用 以計算的籌碼。
近世也用以計數 [code]為勝者立馬。——《禮記·投壺》。
7.馬的歷史,或馬的由來
馬是草食性家畜。
在4000年前被人類馴服。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在現實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少,馬的役用價值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明顯下降,田間作業幾乎都為拖拉機所取代,裝甲車取代了騎兵出現在現代戰爭中,汽車、飛機取代了馬匹成為快捷的交通工具,馬匹主要用于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
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并是役力的重要來源。 [編輯本段]起源和馴化 馬屬動物起源于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初期 ,其最原始祖先為原蹄獸 ,體長約1.5米,頭部和尾巴都很長,四肢短而笨重,行走緩慢,常在森林或熱帶平原上活動,以植物為食。
體格矮小,四肢均有5趾,中趾較發達。生活在5800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馬 ,或稱始祖馬,體高約40厘米。
前肢低,有4 趾;后肢高,有3趾。牙齒簡單,適于熱帶森林生活。
進入中新世以后,干燥草原代替了濕潤灌木林,馬屬動物的機能和結構隨之發生明顯變化:體格增大,四肢變長,成為單趾;牙齒變硬且趨復雜。經過漸新馬、中新馬和上新馬等進化階段的演化,到第四紀更新世才呈現為單蹄的揚首高軀大馬。
家馬是由野馬馴化而來。中國是最早開始馴化馬匹的國家之一,從黃河下游的山東以及江蘇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及仰韶文化時期遺址的遺物中,都證明距今6000年左右時幾個野馬變種已被馴化為家畜。
馬的馴化晚于狗和牛。馬的家稱作“馬廄”。
8.馬的由來是什么
1、由“馬服”氏改變而來。
馬服本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塊土地,位於今天河北省邯鄲市西北。戰國時趙國大將趙奢於公元前270年率軍在秦、趙瘀氏之戰中大敗秦軍,趙惠文王因此把馬服一地分封給趙奢,并賜其號為“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職位相等。
趙奢的子孫后代便以“馬服”為姓,后又改為單姓“馬”。此后,馬家后代又在西漢武帝時期從馬服遷到了當時的右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定居下來,所以《姓譜》一書中記載說,“馬”姓的發源地是扶風。
2、據《姓氏考略》記載,西域古有“馬”姓,后西域有姓“馬”者入內地,即以“馬”為姓。 3、又據《姓氏考略》載,元代禮部尚書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馬步指揮使,而改姓“馬”,名祖常。
回族中的“馬”姓是“馬”姓來源的重要方面。人常說:“十個回回九姓馬,另外還有沙、喇、哈”。
用這句俗語概括回族的姓,雖不十分準確,但大體符合事實。 4、回族中馬姓這麼多,主要與阿拉伯、波斯人名的音譯,特別是與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譯有關,因為馬與穆諧音,所以明代許多著述中都將穆罕默德譯作馬哈麻。
這種譯法對清代及后代影響很大,如清代徐珂《西域水道記》、魏源《海國圖志》等均將人名中的首音“穆”譯為“馬”。甚至有人稱穆罕默德為“馬圣人”。
在這種情況的影響下,再加上“馬”姓是皇帝賜姓,回族又不似漢族那麼重視姓氏譜系,而是可以自由選姓使用,故很多回族人便選用了“馬”姓,大大增加了“馬”姓的人數。 5、出自清代,滿族人中的馬佳氏,改姓為馬。
在我國東北聚集著許多滿族馬姓,努爾哈赤建立金國后,在八旗中就有許多滿族馬姓。滿族的馬姓跟地名有關,據說在西漢時期,在現在的吉林省境內,有一個夫國,這個國呢,他們也是以養名馬出名,而且他們還把官叫馬加、狗加、牛加,以六畜為官名,遷入這個地區的女真族,都以這個地名為姓了,所以它也算是同姓不同宗。
6、出自他姓改馬姓。如漢代有漢戚人馬宮,本姓馬矢,至馬宮以仕學顯,改姓馬。
馬,草食性家畜。在4000年前被人類馴服。
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在現實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少,馬匹主要用于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
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并是役力的重要來源。 生活環境 馬的祖先始祖馬最早生活在北美的森林里,以嫩葉為食.進化到中新世時出現草原古馬,轉為草原生活,從此馬便開始以干草為食,生活于草原之上.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馬的嗅覺 馬的嗅覺是很發達的,是信息感知能力非常強的器官,這使它能在聽覺或其他感知器官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很容易接收外來的各樣信息,并能迅速地做出反應。
發達的嗅覺與靈敏的聽覺以及快速而敏捷的動作完美結合,是千萬年來馬進化成功之處,也是馬為人類貢獻的主要生理特征。 1. 馬識別外界事物主要靠的是嗅覺 馬認識或辨別事物信息,特別是近距離的陌生物品或動物,首先表現為使用嗅覺的行為。
有時會主動接近物品,鼻翼扇動,作短淺呼吸,力圖吸入更多的新鮮氣味信息,加強對新鮮事物的辨別或進行探究。然后進行相應的休憩或躲避等行為。
馬能根據嗅覺信息識別主人、性別、母仔、發情、同伴、路途、廄舍和飼料種類。例如,已經證實發情母馬的氣味可以遠距離吸引公馬,當然,公馬靠嗅覺可以確定一定距離內的發情母馬。
公馬在遇到母馬發情時常有翻唇嗅天行為(性嗅反射)。 2. 馬依靠嗅覺適應環境 群牧馬或野生馬依靠嗅覺,辨別大氣中微量的水汽,借以尋覓幾里以外的水源和草地。
所以野生的馬群能夠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馬根據糞便的氣味,可以找尋同伴,避開猛獸和天敵。
馬對不同的嗅覺信息會有不同的條件反應。馬在嗅到生疏或危險的信息時,還會發出短促的噴鼻聲(打響鼻),以示警備,并把這一信息通知同伴。
馬對同伴排泄的氣味有著極強的反應,據觀察,公馬愿意在發情母馬曾經排過尿的地點排尿。馬駒要是聞到新鮮的排泄物,將被激起高度的排泄反應,引起排糞和排尿。
因此,馬能根據嗅覺信息,改變馬在群體中的生活和定向活動。 3. 馬能靠嗅覺鑒別污水或有害的飼草飼料 馬鼻腔很大,鼻腔下篩板和軟腭連接,形成隔板作用。
因此,采食時仍可以通過鼻腔吸入嗅覺信息,既可選擇食物,又可警惕敵害,兩者互不干擾。馬能利用嗅覺去攝食體內短缺的營養物質,并能在草原上辨別有毒植物或牧草,馬很少誤食毒草。
馬能靠嗅覺鑒別受污染的水和飼料并拒絕飲用。在馬匹日常管理中應注意水源、料池、水槽、飼槽的衛生,這對馬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4. 馬對嗅覺熟悉的事物容易接收 因此,接近馬或調教馬時,讓它學習新事物,最好先以嗅覺信息向它打招呼。例如,配戴挽具、鞍具,先讓馬嗅聞,操作上會更順利。
有時需要對孤駒尋找另外的母馬寄養時,用該母馬的乳汁對幼駒進行涂抹,則會增加母馬對孤駒的接收程度。飼料的改變,馬舍環境的改變,馬是最容易感覺到的,這需要漸漸適應。
管理上應注意飼槽、水源等方面的。
9.馬的典故和來歷
王亥馴馬 馬,原是一種野生動物,最早叫“火畜”。
在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人們過著遷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傳說有一次,黃帝的部下捕獲了一匹野馬,每當人們接近它時,它就前蹄騰空,昂頭嘶鳴,或把后腿崩起,但它并不傷害人和其它動物,只以草為食。
當時人們都還不認識這種動物,便把黃帝請來辨認。黃帝觀察很長時間,也未能認出是什么動物,只讓大家不要殺掉,派馴養動物的能手王亥用木欄先把它圈起來。
過了一段時間,王亥發現欄桿外邊又來了幾匹這種紅色的野馬,它們對著欄桿內的那匹野馬叫個不停,不肯離開。過了一天,王亥把木欄門打開,不料外邊的好幾匹野馬一下子都沖進木欄,和圈在欄內的野馬混在一起,互相嘶叫了一陣,然后又都臥了下來。
王亥把欄桿門關住,用割來的草喂它們。過了不長時間,其中一匹馬突然生下了一只小馬駒。
王亥高興極了。消息傳開,人們也都紛紛前來觀看。
這些野馬和人接觸的時間一長,好像發現人類并不想傷害它們,所以在人面前也不驚慌,變得十分溫順。特別是小馬駒,很喜歡和人在一起玩耍。
有一天,王亥喂過馬后,牽出一匹性格溫順的馬,縱身跳上馬背。馬一受驚,猛地四蹄騰空飛奔起來,把毫無精神準備的王亥一下子拋下來跌了個仰面朝天。
等王亥從地上爬起來,馬已跑得很遠了。王亥站起來望著越跑越遠的馬,心里十分著急,以為它再也不會回來了。
正要往回走,不料,這跑得很遠的馬,又扭頭跑回來了。王亥高興極了,忙把馬引進欄桿內圈好。
后來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桑樹皮擰成一條繩子,把馬頭綁好,慢慢牽出來。然后又跳上馬背。
馬仍像頭一次一樣,四蹄騰空,飛奔起來。這回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訓,一只手緊緊抓住綁在馬頭上的繩子,另一只手又緊馬鬃,任憑馬怎么飛跑,王亥總是不松手。
跑了一陣后,馬的速度減慢下來,直到馬不再跑時,王亥這才勒過馬頭,緩緩地騎著回去。 王亥騎馬成功后,一下子轟動了許多人,風后、應龍、常先、大鴻等前來觀看,很快黃帝也知道了。
應龍是黃帝身邊的一員大將,對騎馬當然更感興趣。他積極協助王亥馴馬,練習騎馬。
就在這時,一件不幸的事發生了,一天清早,王亥、應龍起來練馬,忘記把欄桿門關上,一只老虎乘無人時闖進圈里,把可愛的小馬駒咬死,正張口要吃的時候,被人們發現了。老虎來不及吃掉小馬駒,跳出欄桿逃走了。
王亥和應龍一見小馬駒被老虎咬死,氣得快要發病,立刻帶上弓箭,騎上馬向老虎逃去的方向追去。他們一口氣奔跑了幾十座山。
終于找到了這只老虎。兩人看準目標,連發幾箭,把老虎射死在山谷中。
在返回路上,王亥、應龍又騎在馬上順便射死了幾只鹿。不料他們的行動,引起了風后的注意。
風后一向智多謀廣,他腦子一動,便對黃帝說:“既然騎在馬上能追老虎,能射殺野獸,那么,打仗時能不能也騎在馬上,追殺敵人?”風后建議黃帝下一道命令:“各部落所有打獵的人,今后出外打獵,一律不許射殺野馬。凡能捉回野馬者,給予獎勵。”
黃帝不僅同意這個建議,而且自己也開始練習騎馬。他命應龍、王亥對捉回來的200多匹野馬要精心飼養,進行訓練。
應龍專門挑選200多名精干的小伙子,每天從早到晚,既馴馬,又練人。經過兩年多的訓練,中華民族最早的一支騎兵就這樣誕生了。
這支騎兵在后來的涿鹿大戰中起了重大作用。 白馬馱經 相傳東漢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經,印度僧人竺法蘭、摩騰用白馬載佛經至洛陽,后在洛陽建白馬寺,為中國佛寺之始。
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谷水》。清丘逢甲《歲暮雜感》詩之一:"黃犀入貢非今日,白馬馱經異昔時。
" 白馬青絲 南朝梁普通年間,有童謠說;"青絲白把壽陽來。"后來侯景叛亂,果然乘白馬,兵都穿著青衣。
見《梁書·侯景傳》。后以"白馬青絲"指叛亂。
清黃景仁《壽陽》詩;"地經白馬青絲后,山在風聲鶴唳中。" 白馬清流 唐末,朱溫謀士李振不是進士出身,很痛恨進士出身的大臣,他慫恿朱溫,將宰相裴樞以下的大臣三十多人殺于白馬驛,投尸黃河。
而且說:這些人自稱清流,是應該把他們投入濁流。見《資治通鑒·唐昭宣帝天佑二年》。
后稱其事為"白馬清流"。清錢謙益《吳門送福清公還閩》詩之五:"恩牛怨李誰家事?白馬清流異代悲。
" 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
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只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
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里是馬,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說:“請陛下看清楚了,這的的確確是一匹千里好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么會長角呢?”趙高一看時機到了,轉過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們,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這個趙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