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破壞自然之道的故事,簡短些,待會要做
在大西北的森林里,狼是鹿的天敵。
無數美麗,溫柔,善良的鹿被兇惡,殘忍,狡猾的狼吃掉。 人類為了保護鹿,采取了捕狼行動,槍聲在森林中震蕩,在獵人冰冷的槍口下,狼接連發出慘叫……鹿成了森林中的“寵兒”。
在這個“自由王國”中,它們自由自在的生長繁育,過著沒有危險,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 一只美麗的小鹿以輕捷的腳步飛奔在森林的陰影里,那是一個微風和煦的三月天,春的細語是慵倦的,俯伏的樹影伸出手臂,挽住匆忙的小鹿的雙足…… 小鹿緩步前行,它感到生活多么美好……它不知不覺離開了森林來到蒼茫大草原……草坡是翠綠的,野花是數不盡的…… 夜影漸濃,孤寂的草原上暮色蒼茫,早升的黃昏星消失了,在殘月的光華下,聽見豺狼的齊聲嗥叫…… 小鹿迷失了回家的路,彷徨歧途…… 突然從它的身后傳來低沉的哀嚎聲……轉身看見一只閃爍著狡黠青光的孤狼…冷冷的…小鹿的心狂野的跳動…… 它們就這樣緘默,似乎并不向空虛伸手要求超乎希望的事物…… 小鹿聽父輩們說過,狼是兇殘的,是它們的敵人。
可是這只孤狼為何不過來吃自己,只是發出低沉凄慘的嗥叫……小鹿斷定它受了傷…… 沉默的星辰越過黑暗向它們凝視,沉醉的風從四面八方朝它們涌來。孤狼兩眼射出陰森森的綠光,它非常清楚的知道:就是因為對方,人類才毀滅了它們的家族,使它們流離失所…… 它們如今只能沿著血跡斑斑的路獨自前進,若不是自己被瘋狂的狩獵者射中,無論如何也要把眼前的敵人撕成碎片,然后慢慢的咀嚼品味…… 孤狼的腿正在流血不能前行,它只能用痛苦的雷霆之火點燃自己的心……讓它獨自燃燒……不時發出“嗷……嗷……嗷……”的幾聲怪叫,象是在對小鹿發出警告…… 小鹿望著冷漠無情而又無助的孤狼,它明白眼前的這只狼對它構不成任何威脅…… 善良是小鹿的天性,它忘記了它們互為敵人,開始同情憐憫那只受傷的孤狼。
它不忍心看見它痛苦的模樣,但它又不忍心離去……進退兩難…… 它小心翼翼抬起腿準備朝孤狼走去,想看看它傷成什么成度,卻被孤狼低沉的嗥叫制止住,那聲音如同電光閃耀,散布到遠而又遠的天邊,攪亂了寂靜中的黑夜。小鹿在黑沉沉的夜里顫抖……蒼茫的草原也不寒而栗…… 一切又陷入死一樣的寂靜,既不要左顧,又不要右盼,更無需隱藏……小鹿戰戰兢兢瞧著孤狼,好奇心使它想看狼如何自救…… 夜盡天明,太陽從東方升起…… 小鹿從黑沉沉的惡夢中醒過來,它看見那只受傷的孤狼蜷臥在原地,沒有了動靜……它飛奔過去,只見孤狼微閉雙,奄奄一息,腿上血跡斑斑…… 天哪,它死了嗎?小鹿急忙用鼻子嗅了嗅狼的鼻子,還有一絲氣息。
小鹿認得一種草叫吉心草,是可以止血止痛的。小鹿離開狼,在草原上開始尋找吉心草……小鹿跑了很遠的路,終于找到了吉心草,它回到孤狼身邊,把吉心草放進嘴里咀嚼碎后小心的吐到狼的傷腿上…… 狼微微抽搐了一下,睜開渾濁的雙眼,卻動彈不得……血很快止住了……小鹿輕輕的舒了一口氣,看來有救了…… 小鹿不希望一個生命就這樣死去,不管狼多么兇惡多么殘忍,它畢竟有生存的權利……它的世界需要它為了捍衛自己的信仰而進行貪婪利齒的爭奪,掀起食肉風暴,進行可惡的鮮血淋漓的褻瀆行為…… 想到這里,小鹿不僅悲傷起來,自己為何救這只狼呢?它生存下來后不又要殘害生靈嗎?……自己不是將罪孽深重嗎?…………………… 小鹿的心在風里搖曳……它竭力想通過意識感受在這撒遍青草的晨光中沒有善也沒有惡,沒有贊美也沒有責備的念想…… 狼從死亡的痛苦呻吟里醒了過來,突然的猛醒驚的它想沖出不確定的現狀,它記得小鹿曾是它幻想的口中餐,是它的美味,如今卻在拯救自己的生命。
小鹿看見狼那不再渾濁的眼睛放射出幽幽的迷離的寒光,不再猶豫,自己該做的和不該做的都已經做了,現在起身,轉身,離開這只已浮上生存邊緣的孤狼…… 時間一天天,一月月過去了……由于沒有野獸的造訪,鹿的家族越來越龐大,它們在森林里東啃西啃,灌木叢吃光了就啃食小樹,小樹吃光了又啃食大樹的皮……森林中的綠色植被一天天在減少,大地露出的枯黃一天天在擴大…… 災難終于降臨到鹿群頭上,先是饑餓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著又是疾病流行,無數只鹿消失了蹤影,森林中只剩下為數不多的病鹿在茍延殘喘…… 那只善良的小鹿也難逃厄運,饑餓,疾病……它快不行了。它靜靜的臥在面目全非的灌木叢中,等待著死亡的護照。
恍恍惚惚中,它想起了被自己救治過得那只孤狼,今天心靈目睹了家族漫長自殺的痛苦,它不再為曾經救治過那只孤狼而惴惴不安……那些惡狼居然也是森林的保護者!盡管狼吃鹿,但它們卻維護著鹿的家族的穩定…… “嗷……嗷……嗷……”遠處傳來凄涼的震撼森林的狼嗥聲,西方的地平線上,夕照的天空里充滿著塵土的風暴……是一群兇猛的豺狼,是血腥和死亡之氣使它們疾卷而來…… 領頭的那只狼兩眼好似深邃隱秘的黑洞,顯得可怖,它并沒有象它的同類那樣饑餓貪婪的吞噬癱瘓的那些病鹿,它在四處尋找什么…… 它發現了它……那只曾經救治過自己的小鹿,小鹿已經奄奄一息,但看上去很安祥。
2.自然之道簡短的小故事
我和七個旅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向導,結隊到達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這個海島上有許多太平洋綠海龜用來孵化小龜的巢穴,我們去那里旅游的一個目的是,想實地觀察一下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
太平洋綠龜的體重在150公斤左右,幼龜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幼龜一般在四五月間離巢而出,爭先恐后爬向大海。只是從龜巢到大海需要經過一段不短的沙灘,稍不留心便可能成為鷹等食肉鳥的食物。
那天我們上島時,已近黃昏,我們很快就發現一只大龜巢。突然,一只幼龜率先把頭探出龜巢,卻又欲出而止,似乎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正當幼龜躑躅不前時,一只嘲鷹突兀而來,它用尖嘴啄幼龜的頭,企圖把它拉到沙灘上去。
我和同伴緊張地看著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問向導:“你得想想辦法啊?選”向導卻若無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界之道,就是這樣的。”
向導的冷淡,招來了同伴們一片“不能見死不救”的呼喚。向導極不情愿地抱起小龜,把它引向大海,那只嘲鷹眼見著到手的美食給抱走,只能頹喪地飛走了。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卻使大家極為震驚。向導抱走幼龜不久,成群成群的幼龜從巢口魚貫而出。現實很快使我們明白:我們原來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那只先出來的幼龜,原來是龜群“偵察兵”,一旦遇到危險,它便會返回龜巢。現在做向導的幼龜被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龜得到錯誤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于是爭先恐后地結伴而行。
黃昏的海島,陽光仍很明媚。從龜巢到海邊的一大段沙灘,無遮無擋,成百上千的幼龜結群而出,很快引來許多食肉鳥,它們確實可以飽餐一頓了。
“天啊? ”我聽到背后有人說:“看我們做了些什么? ”
這時,數十只幼龜已成了嘲鷹、海鷗、鏗鳥的口中之物,我們的向導趕緊脫下頭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十數只幼龜,放進帽中,向海邊奔去。我們也學著他的樣子,氣喘吁吁地來回奔跑,算是對自己過錯的一種補救吧。
一切都過去之后,數十只食肉鳥已吃得飽飽的,發出歡樂的叫聲,響徹云霄。兩只嘲鷹仍靜靜地佇立在沙灘上,希望能捕捉到最后一只迷路的幼龜做佳肴。我和同伴們低垂著頭,在沙灘上慢慢前行。似乎在這群凡人中間,一切都寂然靜止了。終于,向導發出了他的悲嘆:“如果不是我們人類,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危害。”
人是萬物之靈。然而,當人自作聰明時,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3.有沒有關于破壞自然之道的故事
既然萬物都從自然而來,名教亦不例外。
所以王弼就認為名教也是從自然而來的,也就是名教的存在和發展是一種自然的過程,名教的存在是具有合理性的。因為社會進步到一定階段,就會有相應的制度出現。
所以當人群眾多后,為了方便管理眾人,就會出現‘官長’。而仁義道德等價值,也是因為能夠安定社會,才成為被眾人所推崇的德性。
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產生,所以王弼要君主切記自然才是治國之本,名教是治國之末,執本統末,才能成功。否則就會過份追求名號,破壞自然的統一和諧,招致危殆。
和老子不同的是,老子認為社會處于未經人文化的素樸狀態,才是符合自然之道。一旦制定名分次序、設立官長,就是背離了自然。
王弼卻認為綱常名教、尊卑貴賤都是合理的,更認為圣人制定這些社會等級的劃分,是順勢而為,無為而為,不得不然的。所以王弼把名教視作圣人無心的產物,也是一種屬于自然之道的體現。
自然為本,名教為末,本末一體,名教的產生是完全合理的。而且名教設施并不是沒有作用,關鍵在于對待它的方式。
若能把名教置之于自然之道的根基上,則其自有調節社會關系的功能,可以成為利國之器。
4.有哪些違背自然之道的故事
今天我讀了《自然之道》這篇文章,首先我明白了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界的規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太陽東升西落;人的生老病死 ……這些都是最普遍的自然之道。其次,大自然中有許許多多的植物和動物,它們在大自然中承擔著不同的角色,它們都有自己的生存規律,一旦破壞,就會違背自然之道,帶來嚴重的后果。《自然之道》這篇文章講了游客強烈要求向導把一只打探的幼龜抱進大海,其他的海龜獲得了錯誤信息被食肉鳥吞吃的事。表面看人們有同情心,實際人們違背了自然之道,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人們違背自然之道的事例很多很多,還比如:人類大量的砍伐樹木,污染水資源,捕殺動物,導致綠色植被越來越少,土地松散,沙塵暴肆虐,這樣人類也跟著受罪。土地松散,江河邊沒有樹木,沙土流進江河,河床漫漫抬高,就會發生洪澇災害。人們把污水,垃圾投入了江河湖海,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沒有干凈的水資源,大海里的生物可糟了殃。人們捕殺飛禽,蟲子沒有了“眼中釘肉中刺”的天敵,更加猖狂,陸地上本來就少的綠洲沙漠化。
所以人們切記,不能破壞自然之道,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這是讀后感
5.自然之道簡短的小故事
我和七個旅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向導,結隊到達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
這個海島上有許多太平洋綠海龜用來孵化小龜的巢穴,我們去那里旅游的一個目的是,想實地觀察一下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 太平洋綠龜的體重在150公斤左右,幼龜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幼龜一般在四五月間離巢而出,爭先恐后爬向大海。
只是從龜巢到大海需要經過一段不短的沙灘,稍不留心便可能成為鷹等食肉鳥的食物。 那天我們上島時,已近黃昏,我們很快就發現一只大龜巢。
突然,一只幼龜率先把頭探出龜巢,卻又欲出而止,似乎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正當幼龜躑躅不前時,一只嘲鷹突兀而來,它用尖嘴啄幼龜的頭,企圖把它拉到沙灘上去。
我和同伴緊張地看著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問向導:“你得想想辦法啊?選”向導卻若無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界之道,就是這樣的。” 向導的冷淡,招來了同伴們一片“不能見死不救”的呼喚。
向導極不情愿地抱起小龜,把它引向大海,那只嘲鷹眼見著到手的美食給抱走,只能頹喪地飛走了。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卻使大家極為震驚。
向導抱走幼龜不久,成群成群的幼龜從巢口魚貫而出。現實很快使我們明白:我們原來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那只先出來的幼龜,原來是龜群“偵察兵”,一旦遇到危險,它便會返回龜巢。現在做向導的幼龜被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龜得到錯誤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于是爭先恐后地結伴而行。
黃昏的海島,陽光仍很明媚。從龜巢到海邊的一大段沙灘,無遮無擋,成百上千的幼龜結群而出,很快引來許多食肉鳥,它們確實可以飽餐一頓了。
“天啊? ”我聽到背后有人說:“看我們做了些什么? ” 這時,數十只幼龜已成了嘲鷹、海鷗、鏗鳥的口中之物,我們的向導趕緊脫下頭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十數只幼龜,放進帽中,向海邊奔去。我們也學著他的樣子,氣喘吁吁地來回奔跑,算是對自己過錯的一種補救吧。
一切都過去之后,數十只食肉鳥已吃得飽飽的,發出歡樂的叫聲,響徹云霄。兩只嘲鷹仍靜靜地佇立在沙灘上,希望能捕捉到最后一只迷路的幼龜做佳肴。
我和同伴們低垂著頭,在沙灘上慢慢前行。似乎在這群凡人中間,一切都寂然靜止了。
終于,向導發出了他的悲嘆:“如果不是我們人類,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危害。” 人是萬物之靈。
然而,當人自作聰明時,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6.有哪些違背自然之道的故事
今天我讀了《自然之道》這篇文章,首先我明白了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界的規律。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太陽東升西落;人的生老病死 ……這些都是最普遍的自然之道。其次,大自然中有許許多多的植物和動物,它們在大自然中承擔著不同的角色,它們都有自己的生存規律,一旦破壞,就會違背自然之道,帶來嚴重的后果。
《自然之道》這篇文章講了游客強烈要求向導把一只打探的幼龜抱進大海,其他的海龜獲得了錯誤信息被食肉鳥吞吃的事。表面看人們有同情心,實際人們違背了自然之道,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人們違背自然之道的事例很多很多,還比如:人類大量的砍伐樹木,污染水資源,捕殺動物,導致綠色植被越來越少,土地松散,沙塵暴肆虐,這樣人類也跟著受罪。土地松散,江河邊沒有樹木,沙土流進江河,河床漫漫抬高,就會發生洪澇災害。
人們把污水,垃圾投入了江河湖海,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沒有干凈的水資源,大海里的生物可糟了殃。人們捕殺飛禽,蟲子沒有了“眼中釘肉中刺”的天敵,更加猖狂,陸地上本來就少的綠洲沙漠化。
所以人們切記,不能破壞自然之道,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這是讀后感。
7.自然之道的小故事要簡短的
古時候宋國有個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太慢,心里很著急。
這天,他干脆下田動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節。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里,對家里的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一下子讓禾苗長高了許多!" 他的兒子聽了,連忙跑到田里去看。
田里的禾苗全部枯萎了。 寓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規律;誰如果違背規律蠻干,就必然受到懲罰。
原文: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稿矣。 孟 子《孟子·公孫丑上》 孟 子(約公元前390-前305),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是當時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曾一度為齊宣王客卿。
他死后,門徒把他的著述編輯為《孟子》。《孟子》和論語一樣,是問答語錄體,但篇幅略長。
書中引用的寓言故事,精粹深刻,風趣幽默,標志著中國寓言的成熟。
8.人們破壞自然之道的事情
老子提出的“道”,獨特之處在哪兒呢?他不是在歷史的文化積累里邊找一個原則來指引我們的行為,他認為這不行,他找到了自然世界,他認為自然界里邊的“道”,才是一個在混亂的崩潰的時代,人們可以由此來重建政治,重建合理人生的一個最好的憑借。相反,如果相信歷史上建立起來的那些“規矩”,人類要出大毛病。所以老子提出的“道”,后來在古代思想史上影響那么大,主要的特點就是:它是一個自然之道。
老子的自然之道,又不僅僅是以自然來指導我們,他對自然有一種特殊的理解,他實際上是建立了一種信仰,他認為自然世界就是我們的文化規范。人類的社會習俗以外的那個世界,是深奧不可測的,是充滿活力的,這個自然的深奧,自然的活力,遠遠超過人的智力和理解力。這就引出了老子,也引出了后來所有道家思想家一個重要的信念,就是人要信任自然,要信任自然的指引,而不能信任那些“規矩”,特別不能信任自己的智力,不能自高自大,在自然面前要謙卑,這是道家最重要的一個原則。
老子固然提出“道”的偉大和深邃,人在自然的原則面前要謙卑,但他并不是要貶低人,他認為人應該擔當起偉大的使命,人是了不起的,人的生命是了不起的,他的偉大的潛力恰恰來自自然的稟賦。信任自然,不是為了貶低人,信任自然恰恰是為了打破“規矩”的蔽障,打破習俗的蔽障,回歸到人原始的偉大的可能性上,這是我理解老子思想里邊最有原創價值、對后來人最有啟示的一點。人要時時注意自己的處境,人是很容易自大的,人創造了文化,創造了文字,創造了制度,看上去很輝煌,很巍峨,老子提示人回到根本處,想一想自己的處境,想一想自己的立足地究竟在哪兒?那是對自然的一種深刻理解。
老子首先提出“道”是宇宙萬物的一個根源,一個本原,萬事萬物都從“道”里產生出來。對這一點,老子五千言里邊有好些描述,有的時候他還打比方說“道”像什么?他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就是一個雌性的**,“道”就像一個偉大的生殖之門一樣,在遠古的時候,宇宙萬物從生殖之門產生出來。這樣一種比喻反映了老子江淮流域文化背景的特色。
老子在描述自然之道是萬事萬物的起始者、原始推動者的時候,他極力想說明一點,就是這個“道”是非常玄奧的。他用了一些模模糊糊的詞:幽冥,恍惚。我覺得這是老子故意這么講的。他一定要讓你知道,“道”這個東西你是不可以用常規的詞來描述的。這反映了一個什么思想呢?我覺得,它反映了老子想強調,作為宇宙萬物根源的這個“道”,它不是你用常規的文化手段能夠描述的。換句話說,也不是人的智力能夠理解的。它高于人的智力和理解力。“道”是玄奧的,是玄奧不可測的。這個思想給后來道家思想的發展有很大的啟示。
老子提出自然之道,他主要的目的還不是只談一個自然哲學,他主要的目的不是想去給你描述自然的法則是什么樣子的。他也描述生成宇宙萬物的根源是什么,生成萬物的過程怎樣。但他主要的興趣不在這兒。他主要的興趣是什么?是想以自然之道,是想以自然世界這樣一個偉大的示范來糾正人類的錯誤。人類的錯誤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人類的政治,一個是人類的日常的生活。
老子五千言八十一章,可以說實際上主要的內容都是談政治。所以,有的學者認為老子實際上就是以自然之道來介入政治的。老子談的政治,我們知道是“無為而治”。老子認為應該以自然的原則來處理政治問題。為什么以自然的原則來處理政治的問題呢?因為人類社會是特別復雜的。在這個復雜社會的面前,過去我們已經有的那些規范,不能解決問題。老子說,你看天地它做什么?它什么也不做,結果把萬事萬物安排得非常好。
你如果要問:無為而治是一種什么樣的政治?這個政治為什么能使社會治理得很好?社會為什么能夠在無為而治的情況下發展得很好?你找不到答案,老子沒有解釋。他只是提出自然本身能夠協調得很好。那么依此類推,社會生活本身你如果不去管它,它也能協調得很好。這就是道家的一個基本信念,信任自然本身的活力,這包括認為社會生活的過程也是一種自然。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你老去管它干嗎?所以老子給我們一個印象,他好像主張不要政府,但是,他又不是一種無政府主義,他還是認為要有一個政府,這個政府最好是信任社會生活本身的內在活力。
我認為老子的自然之道,它最重要的靈魂,就是要尊重自然,要遵循自然的法則,對自然世界本身的活力信任,對自然的潛能信任。追隨自然之道就是要打破社會習俗、傳統規范等條條框框的障礙,讓這個潛能發揮出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簡短破壞自然界之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