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揚州瘦西湖導游詞
去百度文庫,查看完整內容>內容來自用戶:三一作文 三一文庫()/其他范文/導游詞江蘇揚州瘦西湖導游詞 各位游客: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豐滿嫵媚的少婦,那么揚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切娜的少女,因為杭州西湖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韻味,而揚州瘦西湖卻給人幾分纖柔羞怯的情意。
多少年來,她那獨具的魅力,不僅使揚州人民喜往樂游,也使不少海內外的文人名士為之傾倒,單單一個“瘦”字,就引出許許多多詩人的佳句。早些年,鄧拓游湖時,就對湖山風光贊賞不已,欣然成詩:“板橋歌吹古揚州,我作揚州三日游;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勝收。”
【名稱來歷—大虹橋—南門】 各位游客:我國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瘦西湖”僅揚州一個。那么她為什么要定名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
它有50多公頃的游覽面積,6公里多的游程,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后來改稱“瘦西湖”,是因為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將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各位游客: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組恢宏建筑,就是今日瘦西湖的南大門,她正敞開懷抱,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瘦西湖南大門像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 如果。
2.瘦西湖導游詞
揚州瘦西湖導游詞
各位游客: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豐滿嫵媚的少婦,那么揚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切娜的少女,因為杭州西湖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韻味,而揚州瘦西湖卻給人幾分纖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來,她那獨具的魅力,不僅使揚州人民喜往樂游,也使不少海內外的文人名士為之傾倒,單單一個“瘦”字,就引出許許多多詩人的佳句。早些年,鄧拓游湖時,就對湖山風光贊賞不已,欣然成詩:“板橋歌吹古揚州,我作揚州三日游;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勝收。”
【名稱來歷—大虹橋—南門】
各位游客:我國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瘦西湖”僅揚州一個。那么她為什么要定名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頃的游覽面積,6公里多的游程,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后來改稱“瘦西湖”,是因為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將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作為正式名稱,名聞中外。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就是名聞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橋。這座橋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建于明崇份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橋。十五年后,巡鹽御史吉慶、普福、高恒相繼重建,并在橋上建橋亭,改“紅”為“虹”,意思是橋如彩虹。現已改建為7.6米寬的3孔低坡青石橋。虹橋在歷史上曾經名噪一時,乾隆皇帝游揚州時也作詩贊賞虹橋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游船到虹橋,見一乞丐手執長竿,長竿端頭置一布袋,口中念念有詞,便門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紀曉嵐(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專在河邊吟詩乞討為生。乾隆聞聽下旨命令乞丐當面吟詩,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煙花風流在,一代天君過紅橋。錦帆徐牽碧鏡里,落霞貧賤照天燒。”乾隆不得不感嘆:“揚州乞兒尚能作此詩,果然不愧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動詩興,出詩應和:“綠濃春水飲長虹,錦纜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里過,平山迎面送春風。”今日大虹橋已成為進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橋遠望,不僅可見湖水如帶,桃紅柳綠,畫航簽歌,更可見遠處小金山上的山亭,隱隱約約,似在招引我們,步入佳境。
各位游客: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組恢宏建筑,就是今日瘦西湖的南大門,她正敞開懷抱,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瘦西湖南大門像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門廳檐口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揚州已故書法家孫龍父的手筆。門廳廊柱上一副檻聯這樣寫道:“天地本無私,春花秋月盡我留連,得閑便是主人,且莫間平泉草木;湖山倍多麗,杰閣幽亭憑誰點綴,到處別開生面,真不減清閟畫圖。”是晚清揚州詩人李逸休撰題,并由其女兒揚州著名書法家李圣和書寫的。有了這副祖聯,瘦西湖風光也更添了幾分滋力。幾年前,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的那場重頭戲就是在這地拍攝的,讓我們像當年的元妃那樣登上掛揖蘭橈,透過珠簾繡幕,去縱情領略瘦西湖的風光吧!
3.寫一段瘦西湖的導游詞八十字
瘦西湖(Slender West Lake)原名保障湖,位于江蘇省揚州市城西北郊,總面積103.7公頃,其中水面面積49.9公頃,游覽區面積100公頃。保障湖因湖心淤塞,鹽商出資疏浚,后由一書生改名瘦西湖。
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時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園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譽。瘦西湖主要分為14大景點,包括五亭橋、二十四橋、荷花池、釣魚臺等。
1988年被**列為“具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和揚州園林特色的國家重點名勝區”。2010年被授予全國AAAAA級景區 。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4.寫揚州瘦西湖的作文的導游詞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國慶節期間,我們一家去南京三日游。揚州瘦西湖是南京三日游的最后一站。
那是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我們先來到盆景園,里面有各式各樣珍貴的花草樹木,有五針松、三角梅、一品紅 ……
觀賞完花木,我們就來到了湖邊,只見 一泓曲水宛如錦帶,如飄如拂,時放時收,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種清瘦的神韻。 湖上橫著幾艘游船,船上有人舞著扇子在唱曲,引得游人駐足聆聽。湖旁邊的柳樹仿佛一個個姑娘甩著長長的綠辮子,臨水照影。
湖邊的花叢里有些開敗的瓊花,那是揚州的市花。它的果實紅紅黃黃的像豆子一一簇簇掛在枝頭上。
沿著湖邊,我看到了一個石碑,上面寫著“二十四橋”。二十四橋的名字有好幾種說法。有的說古時有二十四個美女,坐在二十四條船上,后來為了紀念她們就建了一座橋叫二十四橋;有的說二十四橋是指揚州的第二十四座橋 …… 不過現在的這座橋是后來造的,二十四個臺階,二十四根欄桿。
最后,我們又來到了壯觀的五亭橋,它是揚州的標志。 五亭橋上建有五座風亭,挺拔秀麗的風亭就象五朵冉冉出水的蓮花,所以它又叫蓮花橋。 秋風吹來,檐角的鈴鐺丁丁當當地響著,在這鈴鐺聲中我們結束了南京之旅。
5.瘦西湖的導游詞怎么寫
您好,揚州百問 知道團隊為您解答!
你可以借鑒下如下瘦西湖的導游詞:
揚州瘦西湖其實是揚州城外一條較寬的河。、冶春園、綠楊村、卷石洞天、西園曲水、四橋煙雨、虹橋、長春嶺、琴室、月觀、梅嶺春深、五亭橋、白塔晴云、二十四橋景區等景點。
在瘦西湖“L”形狹長河道的頂點上,是眺景最佳處。由歷代挖湖后的泥堆積成嶺,登高極目,全湖景色盡收眼底。文人雅士看中此地,構堂疊石代有增添,至清代成為瘦西湖最引人處。有“湖上蓬萊”之稱。
嶺上為風亭,連同嶺下的琴室、月觀,近處的吹臺,遠景近收,近景烘托,把整個瘦西湖景區裝扮的比“借”用的原景多了許多嫵媚之氣。
近人巧取瘦西湖之“瘦”,小金山之“小”,點明揚州園林之妙在于巧“借”:借得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
各位游客: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豐滿嫵媚的少婦,那么揚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切娜的少女,因為杭州西湖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韻味,而揚州瘦西湖卻給人幾分纖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來,她那獨具的魅力,不僅使揚州人民喜往樂游,也使不少海內外的文人名士為之傾倒,單單一個“瘦”字,就引出許許多多詩人的佳句。早些年,鄧拓游湖時,就對湖山風光贊賞不已,欣然成詩:“板橋歌吹古揚州,我作揚州三日游;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勝收。”
各位游客:我國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瘦西湖”僅揚州一個。那么她為什么要定名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頃的游覽面積,6公里多的游程,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后來改稱“瘦西湖”,是因為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將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作為正式名稱,名聞中外。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就是名聞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橋。這座橋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建于明崇份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橋。十五年后,巡鹽御史吉慶、普福、高恒相繼重建,并在橋上建橋亭,改“紅”為“虹”,意思是橋如彩虹。現已改建為7.6米寬的3孔低坡青石橋。虹橋在歷史上曾經名噪一時,乾隆皇帝游揚州時也作詩贊賞虹橋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游船到虹橋,見一乞丐手執長竿,長竿端頭置一布袋,口中念念有詞,便門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紀曉嵐(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專在河邊吟詩乞討為生。乾隆聞聽下旨命令乞丐當面吟詩,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煙花風流在,一代天君過紅橋。錦帆徐牽碧鏡里,落霞貧賤照天燒。”乾隆不得不感嘆:“揚州乞兒尚能作此詩,果然不愧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動詩興,出詩應和:“綠濃春水飲長虹,錦纜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里過,平山迎面送春風。”今日大虹橋已成為進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橋遠望,不僅可見湖水如帶,桃紅柳綠,畫航簽歌,更可見遠處小金山上的山亭,隱隱約約,似在招引我們,步入佳境。
各位游客: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組恢宏建筑,就是今日瘦西湖的南大門,她正敞開懷抱,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瘦西湖南大門像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門廳檐口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揚州已故書法家孫龍父的手筆。門廳廊柱上一副檻聯這樣寫道:“天地本無私,春花秋月盡我留連,得閑便是主人,且莫間平泉草木;湖山倍多麗,杰閣幽亭憑誰點綴,到處別開生面,真不減清閟畫圖。”是晚清揚州詩人李逸休撰題,并由其女兒揚州著名書法家李圣和書寫的。有了這副祖聯,瘦西湖風光也更添了幾分滋力。幾年前,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的那場重頭戲就是在這地拍攝的,讓我們像當年的元妃那樣登上掛揖蘭橈,透過珠簾繡幕,去縱情領略瘦西湖的風光吧!
6.瘦西湖的長亭導游詞
乾隆年間寓居揚州的詩人汪沆的一首感慨富商揮金如土的詩作:“垂柳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瘦西湖的特點是湖面瘦長,蜿蜒曲折,“十余家之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瘦西湖位于江蘇省揚州市城西北郊,景區面積33.66平方公里(Slender West Lake),1988年被**列為“具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和揚州園林特色的國家重點名勝區”。
2010年被授予中國旅游界含金量最高榮譽——全國AAAAA級景區,成為揚州首家景區。
7.關于冬天揚州瘦西湖導游詞的開頭
路線:西大門進
1. 二十四橋 2. 五亭橋 3. 白塔 4. 徐園 5. 過小虹橋 6. 小金山 7. 釣魚臺 8. 玉板橋
9. 過五亭橋或再往前過二十四橋 10. 原路返回,出西大門
揚州瘦西湖導游詞
各位游客: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豐滿嫵媚的少婦,那么揚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切娜的少女,因為杭州西湖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韻味,而揚州瘦西湖卻給人幾分纖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來,她那獨具的魅力,不僅使揚州人民喜往樂游,也使不少海內外的文人名士為之傾倒,單單一個“瘦”字,就引出許許多多詩人的佳句。早些年,鄧拓游湖時,就對湖山風光贊賞不已,欣然成詩:“板橋歌吹古揚州,我作揚州三日游;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勝收。” 【名稱來歷—大虹橋—南門】
各位游客:我國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瘦西湖”僅揚州一個。那么她為什么要定名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頃的游覽面積,6公里多的游程,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后來改稱“瘦西湖”,是因為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將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作為正式名稱,名聞中外。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就是名聞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橋。這座橋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
8.瘦西湖導游詞
Now we come to “Changdichunliu” (“Long Bank of Spring Willows”). Along the 600-odd-meter bank plant peach flowers and willows alternate with each other. The third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sees the dancing catkins in gentle breeze, showing different colors: dark yellow, light white, dense emerald green and light green. Willow leaves are dancing gracefully and peach flowers are showy and blazing with colors. No wonder the famous poet Lipo in Tang Dynasty suggested, “Tour in Yangzhou during the flowery season.” “Flowery” represents the romantic and artistic ambience in Yangzhou in spring. “Flowery” might refer to the drizzles in spring as well as the catkins of willows dancing in the air. On a spring day, wandering along the long bank, enjoying the beautiful flowers and green leaves will fill us with poetic flavor. “Yangzhou, the suitable place for the growth of willows” and the Slender West Lake now also distinguishes itself for 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willows. The old sayings go, “Willows in Yangzhou are the most amourous”, and “Yangzhou is a city famous for willows”. Today, willow is the civic tree of Yangzhou. Stories say that Emperor Yangdi of the Sui Dynasty used to be in Yangzhou, presiding the excavation of the ancient canal. After the watercourse had been finished, Yu Shiji, the Hanlin Academician of Feudal China, suggested planting willows along the two sides of the river, to keep out the sun and to protect the mound as well. Emporer Yangdi planted the first willow in person and granted it with his surname “Yang”. Later on, willows are called “yangliu”.。
9.瘦西湖玲瓏花界導游詞
二十四橋景區包括熙春臺、玲瓏花界、小李將軍畫本、望春樓和二十四橋。
熙春臺為二十四橋景區的主體建筑。“熙春”一詞出自于老子的“眾人熙熙,如登春臺”。
表現了這里人來人往非常熱鬧的景象,表現了揚州唐代和清代經濟的繁榮,這里曾是二十四景之一的“春臺明月”鷹他被中國著名散文家郁達夫譽為中國四大秋色之一,所以秋天到揚州來賞月是必不可少的。相傳揚州鹽商曾在此為乾隆皇帝祝壽,所以這一景又名“春臺祝壽”。
門前的平臺橫可躍馬,縱可放軌,規模非常大。整個熙春臺一帶建筑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與五亭橋遙遙相對,具有北方皇家園林的華貴氣派。
對岸的這組建筑叫玲瓏花界,它以栽種芍藥牡丹為特色。宋朝有“洛陽牡丹,廣陵芍藥''之說。
歐陽修有過這樣的詩句:“瓊花芍藥世無倫,偶不題詩便怨人;且向無雙亭下醉,自知不負廣陵春。”二十四橋又名芍藥橋。
大家可以在春末夏初之時到揚州觀賞早在宋代就有“甲天下”之美譽的廣陵芍藥。
10.揚州景點的導游詞
揚州旅游 揚州,是一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東端,江蘇省中部,東近黃海,與南通、鹽城市交界;西通南京,與六合、天長縣接壤;南臨長江,與鎮江、無錫市隔江相望;北接淮水,與淮陰市毗鄰,中有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
四周被邗江縣所圍,歷來是水陸交通樞紐,南北漕運的咽喉,蘇北的重要門戶。(07/13/2006 00:24:59) 大明寺-揚州旅游景點 古城揚州北郊,蜀岡如臥龍般蜿蜒綿亙。
名揚四海的千年古剎大明寺,就雄踞在蜀岡中峰之上。大明寺及其附屬建筑,因其集佛教廟宇、文物古跡和園林風光于一體而歷代享有盛名,是一處歷史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的民族文化寶藏。
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而得名。1500余年來,寺名多有變化,如隋代稱“棲靈寺”、“西寺”,唐末稱“秤平”等。
清代,因諱“大明(07/13/2006 00:24:59) 何園-揚州旅游景點 原名寄嘯山莊,位于古運河畔的徐凝門街,是晚清揚州最有特色的一座名園。園主人何姓,故名何家花園,簡稱“何園” 。
何園,為清光緒年間道臺何芷?于“雙槐園”舊址上所筑,園內有大槐樹兩株,傳為雙槐園故物,今仍有一株。(07/13/2006 00:24:59) 馬可波羅紀念館-揚州旅游景點 揚州最早的佛教名剎,其極盛時期是清代康熙、乾隆年間,不僅是康熙和乾隆南巡時的行宮所在,而且是曹寅受命設局刊刻《全唐詩》,纂修《佩文韻府》的場所,與曹雪芹的家事有緊密聯系,成為國內外紅學家所矚目的重要遺跡。
而今天寧寺已辟為揚州博物館,典藏揚州這個中國古代重要商業都會的歷史文物三萬多件,有漢代漆器、玉器、銅器、陶器、中晚唐的瓷器以及以揚州八怪為主的清代書畫等。并辟有馬可波羅(07/13/2006 00:24:59) 冶春園-揚州旅游景點 冶春園原是清代詩人王漁洋的私園,位于大虹橋以西,后圮廢。
解放后,揚州市為增添瘦西湖沿岸景色,在乾隆御碼頭以西,將沿湖的升慶茶社、香影廊茶社、冶春花社等連成一片,建成園林。取用“冶春園”舊名。
園內建有水繪閣、香影廊、餐英別野、問月山房等古典建筑。臨水而筑,水景天成,以水取勝。
狹長的瘦西湖從冶春園南面而過,臨湖筑有草廬水榭,古樸清雅。憑欄觀景,樹影(07/13/2006 00:24:59) 石塔-揚州旅游景點 石塔建于唐代的五級六面石塔,原在古木蘭院,現立于新辟的石塔路街心綠地內,塔身石龕有浮雕佛像26尊,具有唐代風格。
塔側的一棵銀杏為揚州的著名古樹。石塔寺在石塔路北側。
原在揚州西門外,本晉代遺剎,名蒙因顯慶禪院。南朝劉宋元嘉十七年(440年),改為惠昭寺(一作慧昭寺)。
唐先天元年(712年)改名安國寺,乾元中(758-7(07/13/2006 00:24:59) 觀音山禪寺-揚州旅游景點 觀音山是隋代迷樓故址,據《迷樓記》載,迷樓是隋煬帝行宮,浙江匠人項升設計,“凡役夫數萬,經歲而成。”隋煬帝曾說:“使真仙游此,亦當自迷。”
隋亡樓毀,明代雇桐曾題匾“鑒樓”,分明取“前車之鑒,以警后世”之意,以隋煬帝的教訓鑒戒后人。從元代至元年間開始,歷經明、清兩代,屢廢屢修,現在寺的建筑多為光緒年間所建,佛像均為1984年以后(07/13/2006 00:24:59) 文峰塔-揚州旅游景點 文峰塔位于揚州城南古運河東岸寶塔旁文峰寺內。
建于明朝萬歷10年,相傳是為鎮住揚州之文風,使學子在科舉場上出頭而得名。文峰寺位於揚州南郊古運河畔,始建於明朝萬歷十年(1582),由僧人鎮存募化,知府虞德曄建浮屠,邵御史題名“文峰塔”,寺亦名“文峰寺”。
兵部尚書王世貞作記。清康熙七年(1668)夏六月地震,塔尖墜地,第二年天都閔象南捐資修葺。
咸豐三年寺毀于兵火(07/13/2006 00:24:59) 仙鶴寺-揚州旅游景點 仙鶴寺,伊斯蘭教建筑,又名禮拜寺。位于市區南門街,背靠汶河南路,該寺為南宋德佑元年(1275)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第十六世裔孫阿拉伯人普哈丁來揚州傳教時募款所建。
它與廣州懷仁寺、泉州麒麟寺、杭州鳳凰寺同為東南沿海地區伊斯蘭教的四大名寺,明洪武二十三年(1380)重建。嘉靖二年(1523)商人馬道同、住持哈銘重修。
清代亦有修建。(07/13/2006 00:24:58) 史可法紀念館-揚州旅游景點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揚州市區廣儲門外街24號,梅花嶺畔。清順治二年(1645)四月,南明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在揚州就義,嗣子副將史德威尋遺體不得,乃葬其衣冠于梅花嶺下。
清初曾建祠于大東門外,后毀圮。乾隆年間于墓西側建祠,并謚“忠正”。
咸豐間毀于兵燹,同治九年(1870)重建。 1935年和1948年兩度維修。
現存建筑除遺墨廳、梅花仙館外,大部為晚清所(07/13/2006 00:24:58) 澄虛道院-揚州旅游景點 位于中市街上,面對普慶橋,俗稱“圣堂”,建于宋元佑年間,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前后三進,占地1500平方米,為吳中地區知名道院之一。
院內主要建筑有玉皇閣、文昌閣、圣帝閣等。(07/13/2006 00:24:58) 瘦西湖公園-揚州旅游景點 瘦西湖位于揚州西北郊,是著名的風景游覽點。
它原來是一段自然河道,經過歷代的疏浚治理,建造園林,逐步發展而成。美在蜿蜒曲折,古樸多姿。
瘦西湖的美主要在于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