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最欣賞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王昭君享有“落雁”美譽的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人物。
千百年來,除了貌美之外,更為后世所稱頌的是她那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生,以及她在特定歷史時期所做出的特殊貢獻,從而為中國的歷史長卷中,增添了具有深遠意義的光輝的一頁。 王昭君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
她被選入漢宮,數年未被召幸。當匈奴單于向漢元帝請求“愿婿漢氏以自親”時,帝命傳到掖庭之后,昭君自愿請嫁和親,以公主的名份千里迢迢到了塞外,成為呼韓邪的閼氏。
做為漢、匈之間的和平使者,昭君出塞后,維系了邊境六十余年的安寧,為我國古代各民族之間的友好關系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可謂功不可歿。 對于王昭君這樣一位可敬、可贊、可歌、可頌的女性歷史人物,因其和親故事的奇特,所以歷代的文人騷客競相為之吟詩、潑墨。
縱觀包括野史、詩文、戲曲、和繪畫中昭君的藝術形象,可謂琳瑯滿目、異彩紛呈。不同時期的不同作者,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側面,對昭君進行了不同的藝術創造,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便有了各有所別的昭君形象。
總體來講,除一部分以贊頌為主外,大多數作品中的王昭君,留給后人的不外乎是以“憐其遠嫁”為主線的集“怨”、“恨”于一身的近乎悲劇式的人物,己與正史所載的真實的昭君有了很大程度的演繹和杜撰。 我以為,由于昭君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因之,我們在創作任何形式的文學作品時,只能在尊重基本史實和人物原型,并把握住人、事的主流本質的基礎上,給予藝術創造,而不應以主觀想象和揣度為基礎,硬把昭君“創造”成一個與事實大相徑庭的“悲、怨、凄、哀”的總成,從而歪曲了廣為人民贊頌的、具有傳奇人生經歷的昭君所應有的藝術形象。
然而,我們卻每每看到,古今以昭君為素材的作品,光以《昭君怨》命題的詩、詞、歌、曲的各類作品,卻不厭其煩地重復使用,比比皆是。這就不能不令人尤感遺憾、不平,甚而忿忿了。
那么,在歷代詩人的筆下,王昭君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呢? 我國是詩的王國。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歷代的詩家,從來沒有對任何一位古代女子象對王昭君那樣青睞過。
詠嘆昭君的詩詞,豈止千計,單只留傳下來的名篇也是俯拾即是。下面摘引幾句影響較大的,以便評說。
李白在《王昭君》中曰:“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顏。今日漢宮人,明朝故地妾。”
在這首五絕中,“今日”與“明朝”,“漢宮人”與“胡地妾”,對仗何其工整!但卻是“憐其遠嫁”的典型。他在另一首詩中“天涯去不歸……明妃西嫁無來日……蛾眉憔悴沒胡沙……死留青冢使人嗟”的描述,則把昭君的所謂孤、寂、悲、凄,渲染得淋漓盡致,對昭君的“不幸遭遇”給了無限的哀嘆! 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之一》是一首詠昭君的名篇。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前邊的六句可謂“風流搖曳”、極有韻致,沒想到這最后的應為點蜻的兩句,卻未能從昭君和親的的歷史意義著眼,而落入了“怨恨”的巢臼。 白居易在17歲時寫下了備受關注的昭君詩《王明君》:“滿面胡沙滿鬢風,眉銷殊黛臉銷紅。
愁苦辛勤憔悴盡,如今卻似畫圖中。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娥眉。
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里時。”該詩的寫作技巧和語言功力堪稱上佳,但其立意卻首開了宣揚封建倫理道德之先河!《鶴林玉露》中有“唯樂天作有戀戀不忘君之意”的評論,真正道出了白詩的本質。
說到王昭君在文學作品中的“悲怨”形象,其祖師爺應是西晉石崇的《王明君辭》中的描述:“仆御涕流離,轅馬悲且鳴。哀郁傷五內,泣淚濕朱纓。
……殊類非所安,雖貴非所榮。父子見凌辱,對之慚且驚。
殺生良不易,默默以茍生。……昔為匣中玉,今為糞上英。”
這位擁有百十位妻妾的石崇,無由揣度昭君的悲、怨、哀、傷倒也罷了!最可恨的是,他對昭君竭盡污蔑之能事。在他看來,不同民族不可通婚;即使成為閼氏(皇妃)也不為貴;按胡俗單于死后,子娶父妃也是羞恥之至;又把出塞和親視為茍且偷生,甚至比作是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由于西晉距漢代較近,所以,漢曲中雖然己有了哀怨之聲,但石崇的《王明君辭》卻實實在在地和極大地影響了后人的亦步亦趨。
故曰,石崇乃是在文學作品中篡改歷史、宣揚大漢族正統、歪曲昭君形象的罪魁禍首。 同樣是以昭君為題材,但在另一些詩詞作品中,卻賦于昭君以有別于“悲怨”的全新的藝術形象,佳作頗多。
請看唐代王睿的《解昭君怨》:“莫怨工人丑畫身,莫嫌明主遣和親。當時若不嫁胡虜,只是宮中一舞人。”
王睿因不茍同強加給昭君的“怨”的觀點,故以“解”的方式,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他把“莫怨”、“莫嫌”的同情心送給了昭君,又為脫離深宮、遠嫁匈奴而為昭君慶幸。
元代張翥的《昭君怨》則展示了耳目一新的昭君形象:“隊隊氈車、細馬,簇擁閼氏如畫。卻勝漢宮人,閉長門。
看取娥眉妒寵,身后誰如遺冢。千載草青青,有芳名。”
張翥的這闕詞,一掃昭君的“悲怨”,不但把出塞和親視為昭君的有幸,而且還為后世留下了“。
2.文學作品塑造人物形象
小說能夠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畫人物,它可以憑借各種藝術手段,從各個角度對人物進行肖像描寫、心理描寫、對話描寫、行為描寫和環境描寫,既能展現人物音容笑貌、言談舉止和衣著服飾等外在形態,也能呈現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內在活動,還能完整展現人物與環境互為作用的關系,從而塑造出豐滿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肖象 1、從作者觀察的角度寫 2、從其他人物觀察的角度寫 3、從人物自我觀察的角度寫 4、描寫人物在不同場合下的不同特點 5、描寫人物在不同場合的同一特點 6、工筆細 7、簡筆勾勒 8、側面渲染 (二)語言 高爾基說:“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文學本身即是語言的藝術,它是靠語言來塑造形象和反映生活的。
文學語言本來包括人物的語言和敘述人的語言,我這里談的是人物的語言描寫方法。人物語言包括獨白和對話兩種。
獨白指人物的自言自語,對話是兩個人或多個人之間的相互交談。 人物的語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古人說“言為心聲”,可見語言是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鏡子,是袒露人物內心世界的窗戶。
歷來優秀作家都十分重視人物語言的描寫,常說的“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既是對作家塑生動人物形象的高明技法的贊譽。也正是語言描寫的功能和作用的體現。
那么,常用的語言描寫技法有哪些呢?1、只言片語勾輪廓 2、間接描寫人景物 3、一樣言語多樣說 4、用敘述的方法寫語言 (三)行為描寫 一部《水滸傳》因精彩曲折的故事情節和鮮活典型的人物形象被著名文學評論家金圣嘆譽為從先秦到明清中國文學史上的“六大才子書”之一,與《史記》、《離騷》等并列。倘若沒有類似“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樣極富魅力的支傷描寫,整部小說就會頓時暗然失色,一個個梁山好漢也都英雄不再了。
可見,行為描寫與肖象、語言、心理描寫相比,在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上更具有特殊作用。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個人物的性格,不僅表現在他做什么,更表現在怎樣做。”
足見舉手投足直接關系人物性格、形象。 下邊舉例談談行為描寫的一些技法。
1、具體描寫人物的連貫動作 2、人物行動對比著描寫 3、運用特寫鏡頭 4、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 5、矛盾沖突中寫行為 6、側面烘托寫人物 (四)心理 人生活在矛盾重重的社會中,人、物于己,悲喜各異: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有睛、耳、鼻、舌、身、意“六欲”。這種種心理反應,支配著人物的語言和行動,顯示出人物的性格精神。
于是,開發人類的精神大陸,探索人物的心靈奧秘,成為寫作的基本要求。 細致入微的心理描寫,有著許多獨特的作用。
它可以表現人物的面貌,如:“‘夜里寫文章’。奧勃洛摩夫想,‘那他什么時候睡覺?……盡寫盡寫,要把一個人的思想和精神全消磨在雞毛蒜皮的事情上,要改變一個人的信念,要出賣一個人的智慧和想象,要戕害一個人的天性……要象一個車輪子,象一架機器一樣,盡寫,盡寫,明天寫,后天寫;假期快到了,夏天臨近了——他還非寫不可!什么時候他才可以休息呢?真是不幸!’”岡察洛夫用鋪陳心緒的手法,給我們刻畫了一個天天無所事事、苦思冥想和懶惰成性的寄生蟲形象。
他認為夜里寫文章真是不可思議,真是“不幸”。心理描寫還可以透露人物的心靈變幻,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交待人際關系情節發展趨向,和反映生活本質,突出作品主題等作用。
比如魯迅先生用心理描寫刻畫阿Q的“精神勝利法”這一典型的性格特征:他分明窮困潦倒,卻幻想著“先前闊”過,“我的兒子會鬧得多啦”(其實連丈母娘出生與否尚未可知);他分明生了丟人的癩瘡疤,卻偏偏心里說人家“還不配”;他分明被人家痛打了一頓,卻偏偏自嘲解痛,“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兒子打老子……”下列示例介紹幾種常用的心理描寫技法,希望對學寫作的人有所裨益。 1、人物獨白展示心理 2、摹寫“意識流”流露心理 3、借夢境幻覺反映心理 4、讓環境襯托心理 (五)細節描寫 優秀的文學作品,常常因其某一獨特而極具個性的細節描寫,而令我們過目不忘。
什么是細節描寫呢?簡潔地說,就是情節中那些極富個性特點的細枝末節方面的描寫。細節細小,卻往往通過文學作品給人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
讀過《儒林外史》的人,可能對嚴監生臨死時伸出兩個手指頭不肯閉目歸天的細節記憶猶新吧。他看見屋里的燈盞里燃著兩根燈草,心疼費油,放不下心,閉不上眼。
只到他小老婆走過去挑掉了一根燈草時,慳吝鬼才“點一點頭,把頭垂下,頓時就沒了氣。”這個藝術形象的不朽魅力,不能不說得力于這樣入木三分的細節描寫。
1、攝取細小動作 2、抓住細微的痕跡 3、勾勒細小的景物 4、描摹個性神態。
3.鑒賞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抓住特征 在描寫人物肖像的時候,作家一般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最能體現人物精神面貌、神情的突出特征加以描繪。
如蒲松齡在《聊齋志異·嬰寧》中對嬰寧的描寫:媼曰:“喚寧姑來。”婢應去。
良久,聞戶外隱有笑聲。媼又喚曰:“嬰寧,汝姨兄在此。”
戶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猶掩其口,笑不可遏。
媼嗔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生揖之,媼曰:“此王郎,汝姨子,一家尚不相識,可笑人也。”
問:“妹子年幾何矣?”媼未能解。生又言之,女復笑,不可仰視。
┅┅生無語,目注嬰寧,不遑他瞬。婢向女小語云:“目灼灼賊腔未改。”
女又大笑,顧婢曰:“視碧桃開未。”遽起,以袖掩口,細碎步而出。
至門外,笑聲始縱。在這段描寫中,作家對嬰寧的外貌沒有任何描述,寫嬰寧就抓住一點:笑態。
“隱有笑聲”,“嗤嗤笑不已”,“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復笑,不可仰視”,“女又大笑”,“笑聲始縱”,一路笑來,一路笑去,走到哪里,笑到哪里。這樣,一個天真、爽朗、笑態可掬,可愛迷人的妙齡女郎就活生生地站在了讀者的面前。
“笑”是嬰寧最突出的特征,作者只是在不斷點染她那天真爽朗的笑聲,再加上具有象征意義的鮮花,烘染出主人公天真無邪、富于詩意的美好性格。注意下意識動作 讀者在鑒賞人物的時候,也應注意作家對人物下意識動作的描寫,由于這種動作基本不受意識的支配,所以往往能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很好地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紅樓夢》第三十六回“繡鴛鴦夢兆絳蕓軒,識分定情悟梨香院”中,有一段薛寶釵繡鴛鴦的細節描寫:(寶釵)說著,一面就瞧他手里的針線。原來是個白綾紅里的兜肚,上面扎著鴛鴦戲蓮的花樣,紅蓮綠葉,五色鴛鴦。
┅┅(襲人)又笑道:“好姑娘,你略坐一坐,我出去走走就來。”說著,就走了。
寶釵只顧看著活計,便不留心,一蹲身,剛剛的也坐在襲人方才坐著的那個所在,因又見那個活計實在可愛,不由的拿起針來,就替他作。┅┅那黛玉卻來至窗外,隔著窗紗往里一看,只見寶玉穿著銀紅紗衫子,隨便睡著在床上,寶釵在身旁做針線,旁邊放著蠅刷子。
黛玉見了這個景況,早已呆了┅┅ 鴛鴦在中國人心目中是有著特殊含義的,寶釵看了襲人繡的鴛鴦不僅喜歡,還情不自禁、下意識地繡了起來。在幽靜的怡紅院,一個多情公子穿著銀紅紗衫子,隨便睡著在床上,一個情竇初開的妙齡女郎貼身坐在他的身邊,纖纖玉手拿著針線忘情地繡著戲蓮鴛鴦,這是一幅多么富有浪漫情調的構圖啊!難怪黛玉看見,早已呆了。
寶釵平時十分注意自己行為的規范性,別管真假,她給人留下的印象是非禮勿聽、非禮勿視,何時敢于如此的大膽?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一個下意識的動作。但是讀者正是通過這一平時難以見到的動作,覺察到深藏在寶釵內心的綿綿情思。
鑒賞人物語言 人物語言是敘事性作品的靈魂,高明的作者往往在人物語言的描寫上花費較大的力氣,以人物語言代替自己的敘述語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物語言一般包括對話和獨白。
鑒賞人物語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由語言看性格 語言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外化,通過人物不同的語言風格,我們可以看出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文化修養和品格性情。
《紅樓夢》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金鴛鴦三宣牙牌令”寫賈府飲酒行令賦詩:鴛鴦道:“有了一副了。左邊是‘長三’。”
寶釵道:“雙雙燕子語梁間。”鴛鴦道:“右邊是三長。”
寶釵道:“水荇牽風翠帶長。”鴛鴦道:“當中‘三六’九點在。”
寶釵道:“三山半落青天外。”鴛鴦道:“湊成‘鐵鎖練孤舟’。”
寶釵道:“處處風波處處愁。”說完飲畢。
┅┅ 鴛鴦笑道:“左邊‘大四’是個人。”劉姥姥聽了,想了半日,說道:“是個莊家人罷!”眾人哄堂笑了。
賈母笑道:“說得好,就是這么說。”劉姥姥也笑道:“我們莊家人不過是現成的本色兒,姑娘姐姐別笑。”
鴛鴦道:“中間‘三四’綠配紅。”劉姥姥道:“大火燒了毛毛蟲。”
眾人笑道:“這是有的,還說你的本色。”鴛鴦笑道:“右邊‘么’四,真好看。”
劉姥姥道:“一個蘿卜一頭蒜。”眾人又笑了。
鴛鴦笑道:“湊成便是‘一枝花’。”劉姥姥兩手比著,也要笑,卻又掌住了,說道:“花兒落了結個大倭瓜。”
眾人聽了,由不得大笑起來。根據這兩段語言描寫,就能夠看出薛寶釵、劉姥姥兩人的修養和身份。
通過薛寶釵的語言,我們可以看出她是一個知書達禮、文雅多情的富家才女。通過劉姥姥的語言,我們可以看出她是一個粗俗爽快的農家婦女。
薛寶釵說不出劉姥姥的話,劉姥姥也說不出薛寶釵的話。所以老舍說:“要知道對話是人物性格的‘聲音’,性格各殊,談吐亦異。”
(二)從語言矛盾看人物特點 作家常通過人物語言的前后矛盾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和處事行為,這是諷刺性作品經常采用的手法。閱讀此類作品讀者要細心體會人物語言的前后矛盾,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
如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對胡屠戶語言的描寫。范進中舉前:不覺到了六月間,這些同案的人約范進去鄉試。
范進因沒有盤費,走去同丈人商議,被胡屠戶一口啐在。
4.介紹一部文學作品或一個人物形象,不超過50字
孔乙己是清末一個下層知識分子。
他苦讀半生,熱衷科舉,一心向上爬,在“四書”、“五經”中耗掉了年華,落到即將求乞的境地。他不肯脫下那件象征讀書人身份的、又臟又破的長衫,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時刻不忘在人們面前顯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讀書人,甚至當別人戲弄他時,他還一再表現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賞的傲氣。
只有當人們觸到他靈魂深處的瘡疤:“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時,他才立刻頹唐不安。在長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中,他和一般“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士大夫一樣,養成懶惰的惡習,不會營生。
為生計,免不了偶爾做些偷竊的事。即使落到被打折腿的慘境,他還要用手慢慢地走到酒店去喝酒。
面對這樣冷酷的現實,孔乙己卻能在瞞和騙中偷生,自欺欺人,以別人難懂的之乎者也為自己遮丑,顯示自己的學問,并以腿是“跌斷”的謊言來維護自己的“尊嚴”。封建科舉制度無情地摧殘了他的肉體和靈魂,然而他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終不明白自己窮困落魄終生的原因。
這正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東西。作者用無情嘲諷的筆觸,通過對孔乙己思想性格的刻畫,把批判的矛頭直指封建制a度。
然而,作者在批判他的封建意識時,也表現了一定的同情心,特別是寫到他教“我”識字,給孩子分茴香豆,從不拖欠等情節,一再表現了他心地善良,從而更激起讀者對迫害他的封建制度的憤恨。
5.文學作品中人物性格突出的有哪些呢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桑提亞哥的硬漢形象。
果戈里的《死魂靈》中乞乞科夫的油滑狡詐,潑留希金的貪婪狠毒。
福樓的小說《包法利夫人》中,包法利的懦弱無能,包法利夫人的虛榮。
巴爾扎克的《高老頭》里野心勃勃的拉斯蒂涅,由于過份的溺愛而即毀了女兒也毀了自已的高老頭。
司湯達《紅與黑》中,即一心向上爬而不擇手段的于連
《紅樓夢》中口蜜腹劍,一萬個男人也及不上的王熙鳳
《西游記》中集神性、人性、猴子性于一身的猴王孫悟空
《三國演義》中智慧近于妖的諸葛亮。
以及《聊齋志異》中的嬰寧,連城、聶小倩、屢試不中最后變為鬼也要顯名葉生等
這些都是文學畫廊中大家筆下流出的擁有超越時空的藝術魅力的人物形象。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簡短的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