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宗哭竹的寓言故事
晉孟宗,少喪父。母老,病篤,冬日思筍煮羹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持歸作羹奉母。食畢,病愈。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采回做湯,母親喝了后果然病愈。后來他官至大司空。
孟宗哭竹
后人有詩云: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孝感因漢孝子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古代“二十四孝”,孝感占有“三孝”,是全國聞名的“孝子之鄉”,“孟宗哭竹”就是其中一孝。孝子孟宗,三國孫權手下“司空”,幼年他母親病重要吃竹筍,來到了雙峰山竹林,然而寒冷的冬天哪來竹筍,急得小孟宗嚎啕大哭,上天為孟宗的孝心所感動,冒出許多竹筍,終使他母親病愈康復。孟宗哭竹所在地方就是哭竹巷。
2.哭竹生筍的故事
三國時期,有一個吳國人叫孟宗。是母親含辛茹苦地把他撫養成人,所以他非常孝敬母親。
母親年紀越來越大,身體也越來越差了。一年冬天,母親的病情更加沉重了,孟宗偶然聽到母親念叨想吃鮮嫩的竹筍。可是,這寒冬臘月里的竹木全都凋零了,沒有鮮嫩竹筍,街市上自然也沒有人賣,于是他跑到竹林里東翻西找,仍然一無所獲。
想到不能滿足病中老母的愿望,不禁抱著竹子放聲大哭。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地。只見他淚水灑落過的地方,一枝枝鮮嫩的竹筍竟然破土而出。孟宗喜出望外,趕緊擦擦眼淚,挖了些竹筍,回家給母親做了一碗湯。母親大飽口福之后,病情也大有好轉,很快就痊愈了。
擴展資料:
人物介紹
三國時期,江夏鄂城人即今武昌人,是有“孝子”之稱的陽新縣令孟嘉的曾祖父。本名宗,避皓字而改仁,字恭武(《建康實錄》中字子恭)。吳司空。少孤、母老病篤。多月思筍煮羹食。宗無計可得。
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歸持。作羹奉母。食畢疾愈。從南陽李肅學,宗日夜不懈,肅甚奇之,以宗有丞相之器。后為驃騎將軍朱據軍吏,置母營中。后據命之為監池司馬,結網捕魚送母,母不受。升為吳令。
嘉禾六年,吳主權禁官奔喪,后宗喪母奔赴,已而自拘於武昌以聽刑。陸遜陳其素行,因為之請,權乃減宗一等,后不得以為比,因此遂絕。太平三年,遷光祿勛,孫綝廢孫亮為會稽王,令宗告太廟,出屯江夏。永安五年冬,遷右御史大夫。后孫皓登基,宗為避諱,改為仁。寶鼎三年任司空。建衡三年,卒于官。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哭竹生筍
3.給我講一下| 哭竹生筍| 的故事
釋源:《三國志》裴松之注。
《三國志·吳志·孫皓傳》:“右大司馬丁奉、司空孟仁卒。”裴注:《楚國先賢傳》曰:“宗(按:孟仁本名宗,因避孫權之孫皓字元宗之諱,改為孟仁)母嗜筍,冬節將至。
時筍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嘆,而筍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為至孝之所致感。”《說郛》卷五八載《楚國先賢傳》與此同。
元郭居敬《二十四孝》輯入此事,故稱“哭竹生筍”,又稱“哭筍”、“孝筍”。 說解:此事涉荒誕,意在宣揚孝道。
北周庚信《周上柱國齊王憲神道碑》:“忠泉出井,孝筍生庭。”謝靈運《孝感賦》:“孟積雪而抽筍,王斷冰以鲙鯉。”
前句用其事。魯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哭竹生筍’就很可疑,怕我的精誠未必會這樣感動天地。”
白話內容: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采回做湯,母親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來他官至司空。
4.有關竹的小故事簡短
孟宗竹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子倆相依為命。他讀書勤懇,極為孝順。
長大后,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何處能尋得竹筍!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
另有說他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采回做湯,母親喝了后果然病愈。后來他官至司空。
有詩頌曰: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這是中國古時候有名的《二十四孝》中的一個故事。
5.孟宗哭竹主要講了什么
孟宗哭竹生筍”是二十四孝故事之十六。
晉孟宗,少喪父。母老,病篤,冬日思筍煮羹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持歸作羹奉母。食畢,病愈。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采回做湯,母親喝了后果然病愈。后來他官至司空。
后人有詩云: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
孝感 動天
6.與〈哭竹生筍〉類似的故事
二十四孝中 的《臥冰求鯉》
晉王祥,字休征。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于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臥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并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繼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于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7.給我講一下| 哭竹生筍| 的故事
晉朝的孟宗,很小的時候便失去了父親,母親含辛茹苦將他拉扯大,且常教育他勤學苦讀。
在母親的督促下,他終于學有所成。 孟宗非常孝敬母親。
有一年,孟母突然病了,病情日益嚴重,飯食難以下咽,盂宗看在眼里,急在心頭。孟母原本愛吃清新鮮嫩的竹筍,如今身在病中,跟孟宗嘮叨著,說想吃筍煮的羹湯之類的食物。
可是,當時正值數九寒冬,萬木凋零,哪有鮮嫩的竹筍啊?孟宗無計可施,只好獨自跑到竹林里,然而目之所及處,只有一片焦黃。想到母親的病情,想到母親的心愿,他不禁悲從中來,扶著竹子,放聲大哭。
或許孝心感動了天地;就在孟宗哀慟得難以自制的時候,竹林里出現了奇跡:在他的淚水飛灑之處,竟然破土冒出一顆顆竹筍來,尖尖的、綠綠的、毛絨絨的,還沾帶著露滴呢!孟宗喜出望外,馬上掘出幾棵竹筍抱回家,精心做成羹湯,端給母親喝。喝著熱乎乎的湯,孟母樂得眉開眼笑,病情也隨之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