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們對孔子的評價(簡單幾句就行了)
兩千多年來,作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直深受尊崇。他不僅棲身于先賢的典籍之中,端坐于官方的廟堂之上,更是牢牢地存在于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靈里。為什么?我想,關鍵在于他是——
中華文化的代表,
民族精神的化身,
和諧社會的象征。
孔子一生,最重要的業績是:創辦私學,有教無類,開創了中國“平民教育”的嶄新格局;創立儒家學說,成為中國思想文化的主脈;整理典籍,對傳統文化的保存、傳播居功至偉。他是人類歷史上僅有的幾位對一個民族的精神生活產生深刻影響,持續兩千余年而不滅的偉大先哲之一。因此,他當之無愧地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
孔子歷經滄桑,飽嘗憂患,卻始終堅持對清平政治的追求,對苛政暴君的批判,對傳統美德的固守。他宏毅堅韌的人格、“仁者愛人”的胸懷、好學不倦的品質、見賢思齊的襟抱、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言必信行必果的處事原則、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浩然正氣,堪稱我們民族精神的化身。
孔子生活的時代,戰爭頻仍,禮崩樂壞,社會矛盾尖銳,誠信受到挑戰。在這世事變幻無常,變革與創新并存的時代,有的人隨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有的人佯狂避世,明哲保身;孔子卻以罕見的擔當精神,周游列國,廣收門徒,大力宣揚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原則、四海之內皆兄弟的人際關系。盡管他的思想中有空想的成分,但可以說,他不懈追求大同世界的一生,正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渴望正義與公理,向往和諧社會的象征。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歷代統治者為了自己的需要,為孔子加上一個又一個神圣的光環,把他抬到嚇人的高位;后世的一些理學家又不斷地附會甚至扭曲他的學說,把他神化為高高在上、面目嚴峻的儒家教主。但從《論語》等早期文獻中,我們看到的孔子,卻是一個寬厚仁愛的長者,一個雍容大度的君子,一個通情達理的老師,一個可親可敬的老先生。
——他是哲人,卻充滿了生活情趣,決非那種不食人間煙火,只知玄思默想的象牙塔中人。
——他是圣人,卻是來自來自民間,由長期實踐而博學多能,由平凡而超凡入圣,決非那種天生神圣、遠離塵世的怪異角色。
——他是偉人,卻是在教書育人、反思歷史、傳播文化的漫長經歷中成就了空前的偉業,決非那種平民大眾無法理解,只能頂禮膜拜的大人物。
這樣的孔子,洋溢著人間氣息,有著與普通人一樣的七情六欲、喜怒哀樂。他的廣博學識和偉大成就,后人固然難以企及,卻有一種強烈的親切感,可以產生“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愿望。他的言行舉止,已經跨越千年歷史,還將繼續跨越時代,如春風化雨般滋潤人心,讓后人效法、學習,在點點滴滴的實踐中逐步提升精神境界,提高文明水平。
不管歷代統治者曾經給他多少頭銜,我們記住的孔子,就是萬世師表!
想想孔子的修己安民,為政者可以深長思之。
想想孔子的誨人不倦,為師者可以反躬自省。
想想孔子的見利思義,為商者可以捫心自問……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人間孔子”。他的形象,既是莊重祥和的,又是和善可親的。這樣的形象,既是歷史人物孔子精神氣質的外化,又是中華民族集體人格的代表。他將隨時激勵我們,伴隨我們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2.名人對孔子的評價,語言要簡潔,不超過200字
最后,假如將孔子和莊子相互比較的話,在主觀上,我更向往莊子那樣逍遙自在的精神境界;但是在客觀上,我更提倡孔子的處世智慧。盡管孔子曾提出“刑不上大夫”這一不平等的法律。但人生孰能無過?孔子還是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孔子的思想包含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為人處世的智慧,給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如流水不絕,激勵著萬代子孫。
對于孔子我們應該客觀的評價,褒貶都有。可以說孔子代表了一個時代,他的思想是超前的,但是也有他的局限性,以及他對于封建勢力的妥協性。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其中的一些思想直到現在仍然受用,感染了每一代人,也影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所以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地方私學的創始人,是世界公認的古代大教育家。日本漢學家井上靖稱“孔子是人類的老師”。
采納我的哦,我費了很大力氣的
3.簡略評價孔子仁的思想
一、對待“仁”的態度。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愿望,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只要自己態度端正,就可以實現“仁”的要求。
二、“仁”的價值內涵。從《論語》中孔子論“仁”來看,其價值內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重要體現就是“已立立人,已達達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從理論源頭上考察,孔子的“愛人”觀點來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
三、“仁”的表現方式。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泛愛眾而親仁。”
四、“仁”的實踐價值。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準則的事 ,必要的時候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就這一事業。
4.關于孔子的小故事,越多越簡潔越好
有關孔子的小故事:
1、孔子有許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后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 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 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
但他從師學習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實踐, 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后 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 都傳誦他的名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 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 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2、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
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里能馬上就做呢?”
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
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復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
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
3、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游列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有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兒,擋住我們的車!”
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么?”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
孔子被問住了,他覺得這孩子很懂禮貌,便問,“你叫什么名字,幾歲了?”孩子說:“我叫項襄。7歲!”
孔子對學生們說:“項襄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4、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墻東門旁發呆。
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告訴了孔子。
孔子說:“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夸過頭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
5、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
孔子得知后,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么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
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涂啊,現在我終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
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孔子 (儒家學派創始人)
5.人們對孔子有什么樣的評價
1.人們對孔子的評價答:魯迅對孔子有批評,但又是心存敬意的。
見《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在人們心中,孔子大抵就是“圣人”了。
其實,他就是一個文人。2.人們對孔子的評價(簡單幾句就行了)答:兩千多年來,作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直深受尊崇。
他不僅棲身于先賢的典籍之中,端坐于官方的廟堂之上,更是牢牢地存在于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靈里。為什么?我想,關鍵在于他是—— 中華文化的代表, 民族精神的化身, 和諧社會的象征。
3.古代歷史人們對孔子地評價和成就答:古代歷史名人對孔子的評價 伏爾泰說“東方找到一位智者” 德國萊布尼茨熱烈地贊美儒學 李約瑟評價“孔子是‘無冕皇帝“ 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哲學上的華盛頓”并且說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 司馬遷表示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4.人們對孔子以及《論語》的評價答:孔子出生于周朝的禮制和統一遭到破壞的時代,所以孔子的理想是“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孔子實現理想的方法是推行“仁愛”和“禮制”,為此他創立了儒家學派。儒家學派在產生之初就形成了成熟的書面文字記錄和系統的理論。
而且,。5.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尊重他們的品行想一想。
問: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尊重他們的品行想一想當時的人們會怎樣評價。6.古往今來,人們為什么崇拜孔子呢?問:簡短!急!7.孔子的什么,什么對干今天的人們都有很大意義答:因材施教 有教無類8.人們不僅佩服老子和孔子的淵博的學識而且敬重他們 。
答:人們不僅佩服老子和孔子的淵博的學識而且敬重他們 (謙虛好學 不恥下問) 的高尚品行。9.孔子一直被人們推崇為“什么”答:1、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定基礎 2、隋唐時期,作為開科取士的應試教材得到普及 3、宋時,經程、朱等人整理形成理學體系,并顯現出“醬缸”特質 總之,作為科舉的必備科目,孔子所著的《論語》在讀書人中有廣泛的市常而中國自古以來推崇“。
10.人們會怎樣評價孔子和老子答:孔拜師閱讀理解佩服孔與問敬重自品行文孔與問高自必說孔問千迢迢拜師謙虛、求知若渴呀并孔拜師擺架算特跑城門迎候孔謙虛至極啊所光佩服孔與問敬重品行。
6.評論孔子的文章
淺析孔子的仁 內容提要:仁最基本的含義應該有兩個:克己復禮和愛人。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主要不是一個倫理學范疇而是一個政治學或政治學范疇。關鍵詞:仁 克己復禮 愛人 政治學孔子思想中的仁,我國理論界爭論很大,通常認為仁最基本的含義是愛人,仁是一個倫理學的范疇。
在我看來,仁最基本的含義應該有兩個:克己復禮和愛人。在孔子的思想中,仁主要不是一個倫理學范疇而是一個政治學或政治學范疇。
一在孔子之前,仁這個范疇就已經出現了,當時主要是被用作對有善良品德的人們的贊美詞。孔子最早把它系統化,并把它作為自己思想的核心。
孔子講到仁的地方很多,據統計,《論語》中仁出現了109次,含義也多種多樣。但最基本的含義是什么?仁最基本的含義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克己復禮,二是愛人。
克己復禮主要是個人的內在修養,愛人則是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言的。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孔子生活的時代,禮已名存實亡,流于形式,撍越篡弒的現象屢見不鮮。
當時,人民的反抗斗爭固然是會“破壞”禮,但破壞禮更主要的還有統治階級自己。“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的現象并不鮮見。
孔子對這種現象極為關注,認為這樣現象之所以發生主要是因為統治階級內部各成員缺乏自我克制的精神,缺乏遵守禮的自覺,因而在行動上就越出了禮的堤防。為此,他向統治階級提出了“克己復禮”的要求。
只要統治階級自覺克制自己的欲望,約束自己的行為,嚴格在禮的范圍內行事,統治階級才能和睦相處,天下才會太平。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克己復禮?孔子認為關鍵在于個人的自覺。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修己以敬。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論語·憲問》)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論語·顏淵》)孔子的這些話都是勸告人們自覺以仁的標準來約束自己。克己復禮,主要是對自己的要求,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對統治階級而言,不僅希望他們自我克制,自我完善,而且希望他們做天下的表率。子路問政。
子曰:“先之勞之。”(《論語·子路》)季康子問政于孔子。
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在孔子看來,春秋時代社會動蕩的根源就在于統治階級自身,在于他們不守本分,沒有起天下表率的作用。
要結束這種局面,關鍵在于統治階級。只要統治階級“其身正”,作天下的“表率”,老百姓就安分守己了,天下也就太平了。
孔子并沒有看到社會危機的深層原因,但他敢于指正在位者,希望他們作天下的榜樣,仍不失為一位大膽直言的思想家。他希望在位者有仁德,以身作則,也是一種有一定價值的政治思想。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論語·顏淵》)愛人,這是仁的另一個基本含義。有些研究者認為,愛人中的人僅僅是指統治階級,不包括勞動人民。
這種見解并不符合孔子的思想。愛人中的人應當包括勞動人民在內。
(《論語·鄉黨》)中的記載,有一次孔子家的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來,問道:“傷人乎?”不問馬。郭沫若認為,孔子把奴隸也當人看待,這是“人的發現”。
①綜觀孔子一生的言行和政治主張,他無疑是關心民眾疾苦的。子路曾問過孔子的理想是什么?孔子作了這樣的回答:“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論語·公冶長》)愛人,作為仁的一項重要內容,不僅僅是希望人們相互敬愛,而且希望統治階級施政要愛民、順民、惠民,憐恤百姓的疾苦。孔子固然不相信勞動者能夠成為仁者,但他希望統治階級同情人民的疾苦,給人民以實惠。
他曾提出“泛愛眾”的主張,他認為:“道千乘之國,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因民這所利而利之,擇可勞而勞之。”
(《論語·堯曰》)“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孔子的這些話固然是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上說的,其目的也是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
但他主張統治者施政要愛惜民力,減輕人民的負擔,客觀上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就孔子的政治主張而言,他是反對暴政的。
他認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論語·衛靈公》)季康子問政,子曰:“子為政,焉用殺?”(《論語·顏淵》)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問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論語·顏淵》)從孔子的政治主張可以看出,他的愛人是包括勞動人民在內的。二孔子的仁,含義非常廣泛,大至為政治國,小至待人接物,都可以用仁去衡量。
仁既包括了各種道德,又包括了立身處世,為政治國的方略。一方面孔子把仁看成是最高的道德,另一方面又把仁看成是。
7.人們對孔子有什么樣的評價
伏爾泰:東方找到一位智者。
德國萊布尼茨:熱烈地贊美儒學。
李約瑟:孔子是“無冕皇帝”。
愛默生:孔子是哲學上的華盛頓。
司馬遷: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