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守承諾簡短小故事
季布“一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后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于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無異于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2.關于信守諾言,有哪些既典型又短小的故事
尾生故事始于《莊子·盜跖》篇:“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這是一個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愛情故事,后人譽為守情有義的典范。
曾參的妻子帶孩子去市場買菜,一路上孩子哭鬧不停,曾參的妻子就對兒子說: "你回去吧,等我回去殺豬給你吃。"兒子果然乖乖地回家了。等她回到家里,就看見曾參正準備殺豬,就急忙阻止說:"我不過是想安撫兒子罷了,和孩子不用這么計較。" 但是曾參不同意:"怎么能和孩子開這樣的玩笑呢?孩子現在還小,你這樣說話不算數,他一定有樣學樣。你現在欺騙他,就是教他不守信用,而你不遵守約定,就會讓孩子對你這個母親失去信任,教育孩子可不能這樣做。"說完之后,曾參就把豬殺了。
3.有誰知道古人信守承諾的故事(要簡短)
一諾千金
西漢初年有一個叫季布的人,他為人正直,樂于助人,特別是非常講信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無論有多么困難,他一定要想方設法辦到,所以在當時名聲很好。 季布曾經是項羽的部將,他很會打仗,幾次把劉邦打敗,弄得劉邦很狼狽。后來項被圍自殺,劉邦奪取天下,當上了皇帝。劉邦每想起敗在季布手下的事,就十分生氣。怒憤之下,劉邦下令輯拿季布。
幸好有個姓周的人得到了這個消息,秘密地將季布送到魯地一戶姓朱的人家。朱家是關東一霸,素以“任俠”聞名。此人很欣賞季布的俠義行為,盡力將季布保護起來。不僅如此,還專程到洛陽去找汝陰侯夏侯嬰,請他解救季布。
夏侯嬰從小與劉邦很親近,后來跟劉邦起兵,轉戰各地,為劉邦建立漢王朝立下了漢馬功勞。他很同情季布的不幸處境,在劉邦面前為季布說情,終于使劉邦赦免了季布,還封他為郎中。不久又任命他為河東太守。
當時,楚地有個名叫曹丘生的人,能言善辯,專愛結交權貴。季布和這個人是同鄉,很瞧不起他,并在一些朋友面前表示過厭惡之意,偏偏曹丘生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一心想巴結他,特地請求皇親國戚竇長君寫一封信給季布,介紹自己給季布認識。竇長君早就知道季布對他印象不好,勸他不要去見季布,免得惹出是非來,但曹丘生堅持要竇長君介紹。竇長君無奈,只好勉強寫了一封推薦信,派人送到季布那里。
季布讀了信后,很不高興,準備等曹丘生來時,當面教訓教訓他。過了幾天,曹丘生果然登門拜訪。季布一見曹丘生,就歷露厭惡之情。曹丘生對此毫不在乎,先恭恭敬敬地向季布施禮,然后慢條斯理地說:“我們楚地有句俗語,叫做‘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您是怎樣得到這么高的聲譽的呢?您和我都是楚人,如今我在各處宣揚您的好名聲,這難道不好嗎?您又何必不愿見我呢?”
季布覺得曹丘生說得很有道理,頓時不再討厭他,并熱情款待他,留他在府里住了幾個月。曹丘生臨走時,還送他許多禮物。曹丘生確實也照自己說過的那樣去做,每到一地,就宣揚季布如何禮賢下士,如何仗義疏財。這樣,季布的名聲越來越大。 后人用“一諾千金”亞形容一個人很講信用,說話算數。
4.關于“信守承諾”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人類最不道德處,是不誠實與怯懦。——高爾基
2、實話可能令人悲哀,但勝過謊言。——瓦·阿扎耶夫
3、沒有誠實哪來尊嚴—bai—西塞羅
4、當今世界du的所有惡劣品質中,不真誠是最危險的。——阿爾及利亞
5、生命的短促,只有美德能將它留傳到遙遠的后世。——莎士比亞
6、坦白是誠實和勇敢的產物。——馬克·吐溫
7、你務必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回報。——李嘉誠
8、誠實是一個人得以持續的zhi最高尚的東西。——喬臾
9、失掉信用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已經死了。——哈伯特
10、誠實是力量的一種象征,它顯示著一個人的高dao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艾琳·卡瑟
11、沒有誠實何來尊嚴。——西塞羅
12、誠實是智慧之書的第一章。——杰弗遜
13、失去了信用的人,就再沒有什回么能夠失去的了。——緒儒斯
14、信用難得易失。費年功夫積累的信用往往會由于一時的言行而失掉。——池田大作
15、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德萊答
5.關于信守承諾的作文400字左右
守諾言是為人的一大美德,是回憶中永遠不悔的記憶.看過這個故事后,直到今天故事仍然在我腦海中涌現.
真的,讀完了秦文君的《一諾千金》后,我深深地被文中的那個小男孩感動了,那個小男孩為了還“我”的錢,居然去賣菜。
如今,像那位小男孩那樣的人已經非常少有了,甚至有些地方根本就沒有!誠信,兩個多么簡單的字眼兒啊,可它們包含了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最基本的條件!誠信,這可是中國人的祖先留下來的傳統美德呀,現在,幾乎找不到它們的蹤跡。
它們到哪兒了?是被人吃掉了?還是被人們忽略了?不不,都不是。應該是被人們丟掉了,被人們拋棄了!
當今社會,沒有幾個人是講誠信的。就拿我們班來說吧。我們班馨鈺同學,欠了我們班許多同學的錢,而她說話都不算數。一次,她欠了欣瑤十多元錢。當欣瑤問她時,她說下午帶錢來,下午欣瑤來找馨鈺還錢,馨鈺非常干脆地說:“沒帶錢!” 欣瑤的期待轉眼間變成了失望,好像上午馨鈺根本沒有講這句話一般。馨鈺總是不把自己說的活放在心上。一天,準備要大掃除。由于中午午托,所以托馨鈺回家幫我拿塊抹布。盡管我千叮嚀,萬囑咐,可下午來時,我問她要抹布,她這才想起來:“啊,忘記回家幫你拿了!”氣得我差點揮拳頭要打她。
其實,這些例子在生活中十分的多見,受托人往往不能執行受托之事。想想我國的古人吧,為了提醒大家要講誠信,編了多少條名言警句啊!有“言必信,行必果”,“人無信不立”,“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火心要寬,人心要實”等,難道不值得我們去深思、感悟嗎?
誠信,一個人的尊嚴。要是沒有了誠信,將會沒有尊嚴。要是沒有了尊嚴,不免遭到別人的嘲笑,就會變得失魂落魄。如果一個人沒有了誠信,將會丟失許多。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繼承中華民族的品德,也為維護自己的尊嚴努力吧
6.信守諾言的事例
故事(一) 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晏殊,14歲被地方官作為“神童”推薦給朝廷。
他本來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便能得到官職,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毅然參加了考試。事情十分湊巧,那次的考試題目是他曾經做過的,得到過好幾位名師的指點。
這樣,他不費力氣就從千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贊賞。但晏殊并沒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復試時,把情況如實地告訴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題目,當堂考他。
皇帝與大臣們商議后出了一道難度更大的題目,讓晏殊當堂作文。結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獎。
晏殊當官后,每日辦完公事,總是回到家里閉門讀書。后來皇帝了解到這個情況,十分高興,就點名讓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員。
當晏殊去向皇帝謝恩時,皇帝又稱贊他能夠閉門苦讀。晏殊卻說:“我不是不想去宴飲游樂,只是因為家貧無錢,才不去參加。
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獎的。”皇帝又稱贊他既有真實才學,又質樸誠實,是個難得的人才,過了幾年便把他提拔上來,讓他當了宰相。
晏殊為人誠實,表里如一,不弄虛作假,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只賺一文錢 古時候,有個年輕人叫趙二。
在集市上開了酒館,取名“實惠酒家”。 開始的時候,東西賣得很實惠,碗大,酒香,價錢便宜。
每天生意興隆,客人爆滿,不到天黑,酒就賣完了。趙二看在眼里,樂在心里。
就動了歪點子,把大碗變成小碗,但還是大碗的價錢,并且欺騙客人說在酒里加了名貴的中草藥。 客人相信趙二的話,客人不但沒少,比以前更多了。
趙二賺了不少錢,趙二嘗到甜頭,又往酒里加水,而且越加越多,幾天后,客人越來越少了。 一天, 進一位白胡子老頭,問趙二:“你這店里怎么會這么冷清啊?”拿筆來,我告訴你一個秘方。
趙二拿來紙筆,老頭寫了兩個字:誠信。趙二于是把酒店改為“只賺一文錢”。
從此誠實經營,堅持一碗酒就賺一文錢。人不能貪得無厭,否則會失信于民啊! 故事(二) 皇甫績是隋朝有名的大臣。
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難以維持家里的生活,就帶著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見皇甫績聰明伶俐,又沒了父親,怪可憐的,因此格外疼愛他。
外公叫韋孝寬,韋家是當地有名的大戶人家,家里很富裕。由于家里上學的孩子多,外公就請了個教書先生,辦了個自家學堂,當時叫私塾。
皇甫績;就和表兄弟們都在自家的學堂里上學。 外公是個很嚴厲的老人,尤其是對他的孫輩們,更是嚴加管教。
私塾開學的時候,就立下規矩,誰要是無故不完成作業,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課后,皇甫績和他的幾個表兄躲在一個已經廢棄的小屋子里下棋。
一貪玩,不知不覺就到了下午上課的時間。大家都忘記做教師上午留的作業。
第二天,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幾個孫子叫到書房里,狠狠地訓斥了一頓。然后按照規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績年齡最小,平時又很乖巧,再加上沒有爸爸,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邊,慈祥地對他說:“你還小,這次我就不罰你了。
不過,以后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不做功課,不學好本領,將來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績和表兄們相處得很好,小哥哥們都很愛護他。
看到小皇甫績沒有被罰,心里都很高興。可是,小皇甫績心里很難過,他想:我和哥哥們犯了一樣的錯誤,耽誤了功課。
外公沒有責罰我,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縱自己,應該也按照私墊的規矩,被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績就找到表兄們,求他們代外公責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們一聽,都撲哧一聲笑了出來。
皇甫績一本正經地說:“這是私塾里的規矩,我們都向外公保證過觸犯規矩甘愿受罰,不然的話就不遵守諾言。你們都按規矩受罰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們都被皇甫績這種信守學堂的規矩,誠心改過的精神感動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績二十大板。
后來皇甫績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這種從小養成的信守諾言、勇于承認錯誤的品德一直沒有丟,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聲望。 關于外國的誠信故事 (三) 1809年2月12日,亞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個農民的家庭。
小時候,家里很窮,他沒機會上學,每天跟著父親在西部荒原上開墾、勞動。他自己說:“我一生中進學校的時候,加在一起總共不到一年。”
但林肯勤奮好學,一有機會就向別人請教。沒錢買紙、筆,他放牛、砍柴、挖地時懷里也總揣著一本書,休息的時候,一邊啃著粗硬冰涼的面包,一邊津津有味地看書。
晚上,他在小油類下常讀書讀到深夜。 長大后,林肯離開家鄉獨自一人外出謀生。
他什么活兒都干,打過短工,當過水手、店員、鄉村郵遞員、土地測量員,還干過伐木、劈木頭的重力氣活兒。不管干什么,他都非常認真負責,誠實而且守信用。
他十幾歲時當過村了里雜貨店的店員。有一次,一個顧客多付了幾分錢,他為了退這幾分錢跑了十幾里路。
還有一次,他發現少給了顧客二兩茶葉,就跑了幾里路把茶葉送到那人家中。他誠實、好學、謙虛,每到一處,都受到周圍人的喜愛。
1834年,25歲的林肯當選為伊利諾斯州議員,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過考試當上了律師。
當律師以后,。
7.誰能給我講幾個關于信守承諾的故事
故事(一) 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晏殊,14歲被地方官作為“神童”推薦給朝廷。
他本來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便能得到官職,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毅然參加了考試。事情十分湊巧,那次的考試題目是他曾經做過的,得到過好幾位名師的指點。
這樣,他不費力氣就從千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贊賞。但晏殊并沒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復試時,把情況如實地告訴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題目,當堂考他。
皇帝與大臣們商議后出了一道難度更大的題目,讓晏殊當堂作文。結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獎。
晏殊當官后,每日辦完公事,總是回到家里閉門讀書。后來皇帝了解到這個情況,十分高興,就點名讓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員。
當晏殊去向皇帝謝恩時,皇帝又稱贊他能夠閉門苦讀。晏殊卻說:“我不是不想去宴飲游樂,只是因為家貧無錢,才不去參加。
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獎的。”皇帝又稱贊他既有真實才學,又質樸誠實,是個難得的人才,過了幾年便把他提拔上來,讓他當了宰相。
晏殊為人誠實,表里如一,不弄虛作假,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只賺一文錢 古時候,有個年輕人叫趙二。
在集市上開了酒館,取名“實惠酒家”。 開始的時候,東西賣得很實惠,碗大,酒香,價錢便宜。
每天生意興隆,客人爆滿,不到天黑,酒就賣完了。趙二看在眼里,樂在心里。
就動了歪點子,把大碗變成小碗,但還是大碗的價錢,并且欺騙客人說在酒里加了名貴的中草藥。 客人相信趙二的話,客人不但沒少,比以前更多了。
趙二賺了不少錢,趙二嘗到甜頭,又往酒里加水,而且越加越多,幾天后,客人越來越少了。 一天, 進一位白胡子老頭,問趙二:“你這店里怎么會這么冷清啊?”拿筆來,我告訴你一個秘方。
趙二拿來紙筆,老頭寫了兩個字:誠信。趙二于是把酒店改為“只賺一文錢”。
從此誠實經營,堅持一碗酒就賺一文錢。人不能貪得無厭,否則會失信于民啊! 故事(二) 皇甫績是隋朝有名的大臣。
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難以維持家里的生活,就帶著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見皇甫績聰明伶俐,又沒了父親,怪可憐的,因此格外疼愛他。
外公叫韋孝寬,韋家是當地有名的大戶人家,家里很富裕。由于家里上學的孩子多,外公就請了個教書先生,辦了個自家學堂,當時叫私塾。
皇甫績;就和表兄弟們都在自家的學堂里上學。 外公是個很嚴厲的老人,尤其是對他的孫輩們,更是嚴加管教。
私塾開學的時候,就立下規矩,誰要是無故不完成作業,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課后,皇甫績和他的幾個表兄躲在一個已經廢棄的小屋子里下棋。
一貪玩,不知不覺就到了下午上課的時間。大家都忘記做教師上午留的作業。
第二天,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幾個孫子叫到書房里,狠狠地訓斥了一頓。然后按照規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績年齡最小,平時又很乖巧,再加上沒有爸爸,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邊,慈祥地對他說:“你還小,這次我就不罰你了。
不過,以后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不做功課,不學好本領,將來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績和表兄們相處得很好,小哥哥們都很愛護他。
看到小皇甫績沒有被罰,心里都很高興。可是,小皇甫績心里很難過,他想:我和哥哥們犯了一樣的錯誤,耽誤了功課。
外公沒有責罰我,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縱自己,應該也按照私墊的規矩,被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績就找到表兄們,求他們代外公責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們一聽,都撲哧一聲笑了出來。
皇甫績一本正經地說:“這是私塾里的規矩,我們都向外公保證過觸犯規矩甘愿受罰,不然的話就不遵守諾言。你們都按規矩受罰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們都被皇甫績這種信守學堂的規矩,誠心改過的精神感動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績二十大板。
后來皇甫績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這種從小養成的信守諾言、勇于承認錯誤的品德一直沒有丟,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聲望。 關于外國的誠信故事 (三) 1809年2月12日,亞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個農民的家庭。
小時候,家里很窮,他沒機會上學,每天跟著父親在西部荒原上開墾、勞動。他自己說:“我一生中進學校的時候,加在一起總共不到一年。”
但林肯勤奮好學,一有機會就向別人請教。沒錢買紙、筆,他放牛、砍柴、挖地時懷里也總揣著一本書,休息的時候,一邊啃著粗硬冰涼的面包,一邊津津有味地看書。
晚上,他在小油類下常讀書讀到深夜。 長大后,林肯離開家鄉獨自一人外出謀生。
他什么活兒都干,打過短工,當過水手、店員、鄉村郵遞員、土地測量員,還干過伐木、劈木頭的重力氣活兒。不管干什么,他都非常認真負責,誠實而且守信用。
他十幾歲時當過村了里雜貨店的店員。有一次,一個顧客多付了幾分錢,他為了退這幾分錢跑了十幾里路。
還有一次,他發現少給了顧客二兩茶葉,就跑了幾里路把茶葉送到那人家中。他誠實、好學、謙虛,每到一處,都受到周圍人的喜愛。
1834年,25歲的林肯當選為伊利諾斯州議員,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過考試當上了律師。
當律師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