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給我講講崇禎的故事吧
崇禎是個亡國皇帝,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奇怪的是,他是一個比較不挨罵的亡國之君。
且看看歷史上有名的幾個亡國之君。漢末的漢獻帝,軟弱無能。
陳后主陳叔寶,是個荒淫無恥有了名的皇帝。隋煬帝楊廣,不說了,暴君的名氣可與秦始皇并列。
南唐后主李煜,長于婦人之手,幾曾識過干戈?雖有一手的好詞,卻是以三千里江山為代價,最后做了違命候,連個小周后都保不住,生日都過不了。北宋二帝,徽宗與李煜差不離。
這些人在歷史上,是罵名多于同情(李煜因詞而幸免)。 但崇禎不一樣。
先看看造了他十幾年反的李自成是怎么形容他的:“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登極詔》)李自成是在明朝統治下活不下去才鋌而走險,與崇禎皇帝有不共戴天之仇,但他這段卻說的客氣之極,分明就是“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的文雅說法。
連李自成都是這樣想的,其他人就更不必說了。 清張廷玉在《明史.流賊傳》中這樣評價崇禎:“嗚呼!莊烈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又乏救亡之術,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于上十有七年。
而帷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卒致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 事實上,明朝早在崇禎帝即位之前,就已名存實亡了。明朝的皇帝,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外,真是沒一個說的過去的,有幾十年不上朝的皇帝,有喜歡做木匠的皇帝,有替自己親爹媽爭名分而與大臣打了多年口水仗的皇帝,有喜歡封自己做什么將軍、什么侯的皇帝,有喜歡自己乳母的皇帝,有死于紅丸的皇帝,有喜歡微服私訪調戲良家婦女的皇帝,真是一蹋胡涂到了極致,整個二十五史,沒有這么胡鬧的朝代。
而且,明朝自始至終,外有邊患,蒙古、瓦剌、滿州相繼而起,戰事紛紛。內有奸宦,王振、曹吉祥、劉瑾、谷大用、魏宗賢、王承恩,相繼把持朝政,而且自從有了奸宦的擅權,就有了閹黨與朝黨之間的黨爭,正邪之爭、門戶之見,都使朝政內耗于此。
所以崇禎帝即位時,明朝已是風雨飄搖了。這樣的國家接了手,已無機會可言。
但是崇禎皇帝還是沒有學他的祖先們,登基伊始,他就體現了他高出明朝皇帝的地方。一是果斷,二是勤政。
天啟七年八月丁巳,崇禎即皇帝位。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賢于鳳陽,十一月乙巳,魏忠賢縊死。
十二月,魏良卿、客氏子侯國興伏誅。崇禎元年正月丙戌,戮魏忠賢及其黨崔呈秀尸。
六月,削魏忠賢黨馮銓、魏廣微籍。崇禎二年正月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
這一系列的舉措,雷厲風行地清除了魏忠賢和客氏的勢力,鞏固了自己的政權地位,閹黨之禍逐漸澄清。使得朝野上下精神為之一振,人們仿佛看到了明朝的希望。
(但是他隨后又繼續寵信宦官王承恩,和以前的皇帝犯了同樣的錯)。 至于他的勤政,《明史.本記第二十四》中云:“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
而且,從崇禎的諸多舉措來看,他也是想有為的,他在位十七年,動輒下《罪已詔》來安撫民心,所用之言都極盡自責之能事。 如在十年閏四月大旱,久祈不雨時的《罪己詔》上,皇帝是如此說的。
“ ……張官設吏,原為治國安民。今出仕專為身謀,居官有同貿易。
催錢糧先比火耗,完正額又欲羨余。甚至已經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議繕修,(輒)乘機自潤。
或召買不給價值,或驛路詭名轎抬。或差派則賣富殊貧,或理讞則以直為枉。
阿堵違心,則敲樸任意。囊橐既富,則好慝可容。
撫按之薦劾失真,要津之毀譽倒置。又如勛戚不知厭足,縱貪橫了京畿。
鄉宦滅棄防維,肆侵凌于閭里。納無賴為爪牙,受奸民之投獻。
不肖官吏,畏勢而曲承。積惡衙蠹,生端而勾引。
嗟此小民,誰能安枕!” (《明季北略》卷十三) 但就這樣一個果斷、勤政、愛民的皇帝,為什么會 亡在煤山的清風明月下?。 崇禎的果斷是有據可查的,誅魏氏,是他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最光輝的事情。
之后,他的果斷就用錯了地方。 懷疑+果斷,是皇帝給所有忠臣良將最大的毒藥。
袁崇煥,一個打死了努爾哈赤的功臣,一個讓所的滿州人心驚膽寒的軍人,一個赤膽忠心,一心想學岳飛的人,最終與岳飛有了同樣的下場,死在了最低劣的抄襲來的反間計上,自毀長城,是崇禎的果斷。“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
(《明史.袁崇煥傳》)。 崇禎的疑心是明朝皇帝中最大的一人。
在殺了袁崇煥后,他越發的不信任大臣,在他的任上,究竟殺了多少封疆大吏,罷了多少內閣首相,沒數過,但若算算年平均數的話,尤其是他在位的最后幾年,可能沒有人能比的上他。 如果一個皇帝在政事上是這般的果敢,那么,亡國也就是遲早的事了。
至于他的愛民,他的《罪已詔》,他動輒就下的“減膳、撤樂”的命令,那真是“汲汲于譽”,掩人耳目。崇禎年間,邊患紛擾,流賊頻仍,戰事紛起十余年,北方大旱十余年,百姓無以為生,已到了易子為食的地步,國庫無錢。
顯而易見。 在崇禎九年,其實就有人提出了解決財政空虛的方案,《明季北略》卷十二載有《錢士升論李琎搜。
2.古代英雄的故事
姓名: 袁崇煥 [1584-1630] 出生時間: 1584-- 逝世時間: 1630-- 民族: 漢族 籍貫: 祖籍廣東東莞,后落籍廣西藤縣 相關圖片: 暫無圖片,歡迎您為我們提供。
人物傳記: 暫無傳記,歡迎您為我們提供。 人物簡述: 字元素。
明代將領,軍事家。民族英雄。
萬歷四十七年(1619) 二月 遼東經略楊鎬誓師遼陽, 率軍二十二萬,兵分四路,大舉攻清。 三月 薩爾滸大戰楊鎬所部三路喪師,明軍慘敗。
三月 袁崇煥中進士。授邵武知縣。
天啟二年(1622) 正月 袁崇煥朝覲在都,御史侯恂請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職方主事。 同年 袁崇煥單騎出閱關內外。
還朝,具言關上形勢。遂超擢僉事,監關外軍. 未幾,經略王在晉題袁崇煥為寧前兵備僉事。
袁以王在晉議筑重城八里鋪為非策,爭不得,奏記首輔葉向高。 大學士孫承宗行邊,主袁崇煥議守寧遠。
天啟三年(1623) 九月 孫承宗決守寧遠。命滿桂偕崇煥往。
依袁崇煥定制筑寧遠城。次年完工。
天啟四年(1624) 九月后 偕大將馬世龍、王世欽率水陸馬步軍萬二千,東巡廣寧,謁北鎮祠,歷十三山,抵右屯,遂由水道泛三岔河而還。 升兵備副使,再升右參政。
袁崇煥東巡,請即復錦州、右屯諸城,承宗以為時未可,乃止。 同年 遭父憂,奪情視事。
天啟五年(1625) 十二月 袁崇煥升按察使 天啟六年(1626) 正月 清兵圍寧遠。 正月 崇煥刺血為書,激以忠義,為之下拜,將士咸請效死。
滿桂、袁崇煥固守。圍解。
正月 清分兵數萬略覺華島,殺參將金冠等及軍民數萬。 二月 袁崇煥為僉都御史,專理軍務,仍駐寧遠。
三月 復設遼東巡撫,由袁崇煥升任,巡撫遼東、山海關。 三月 朝廷設各邊鎮監軍內臣。
太監劉應坤鎮守山海關。袁崇煥抗疏諫,不納。
敘功,加兵部右侍郎,賚銀幣,世廕錦衣千戶。 其后 袁崇煥既解圍,與滿桂不協,請移之他鎮,乃召桂還。
袁崇煥以之臣奏留滿桂,又與不協。中朝慮僨事,命遼東經略王之臣專督關內,關外由遼東巡撫袁崇煥指揮。
其冬 袁崇煥偕應坤、用、率教巡歷錦州、大、小凌河,議大興屯田,漸復第所棄舊土。 十月 袁崇煥遣使吊努爾哈赤,且以覘虛實。
十一月 皇太極遣使報之,崇煥欲議和,以書附使者還報. 天啟七年(1627) 正月 皇太極再遣使,致書袁崇煥求和。 正月 朝議召之臣還,罷經略不設,以關內外盡屬崇煥。
四月 袁崇煥為議和之事上言,帝優旨報聞。 五月 清兵圍錦州,攻寧遠。
六月 錦州圍解。時稱寧、錦大捷。
七月 袁崇煥乞休,朝廷允其歸,而以王之臣代為督師兼遼東巡撫,駐寧遠。 八月 天啟帝崩于乾清宮,年二十三。
遺詔以皇第五弟信王由檢嗣皇帝位。 十一月 撤各邊鎮守內臣。
魏忠賢縊死。免天啟時逮死諸臣贓,釋其家屬。
十一月 任袁崇煥為右都御史,視兵部添注左侍郎事。 崇禎元年(1628) 四月 袁崇煥為兵部尚書,督師薊、遼。
七月 崇禎帝召對廷臣及袁崇煥于平臺。 七月 袁以"五年平遼"方略相對. 七月,寧遠兵變,巡撫都御史畢自肅自殺。
崇禎二年(1629) 閏四月 敘春秋兩防功,加太子太保,賜蟒衣、銀幣,錦衣千戶。 六月 袁崇煥殺毛文龍于雙島。
十月 清兵從西路進軍,入大安口。 十一月 京師戒嚴。
十一月 山海關總兵官趙率教戰沒于遵化。 十一月 大清兵入遵化,巡撫都御史王元雅、推官何天球等死之。
十一月 總兵官滿桂入援。 十一月 袁崇煥入援,次薊州。
宣、大、保定兵相繼入援。 十一月 崇禎帝召袁崇煥等于平臺,大加慰勉,賜御饌和貂裘. 崇煥請入城休兵,不許。
十一月 清兵薄德勝門,與滿桂五千兵激戰。袁崇煥以九千關寧軍與十余萬清軍血戰廣渠門外,自上午八時至下午四時,清兵敗退十余里。
十二月 皇太極行反間計。崇禎帝再召袁崇煥于平臺,下錦衣衛獄。
關寧軍聞訊嘩然,總兵官祖大壽憤而領軍東出關,后被袁崇煥手書召回。 十二月 崇禎帝遣中官趨滿桂出戰,滿桂及前總兵官孫祖壽俱戰歿。
十二月 總兵官馬世龍總理援軍。 崇禎三年(1630) 正月 清兵克永平,副使鄭國昌、知府張鳳奇等死之。
不久又克灤州。兵部右侍郎劉之綸敗沒于遵化。
五月 馬世龍、祖大壽諸軍入灤州。清兵東歸,永平、遷安、遵化相繼復。
八月十六日 袁崇煥被凌遲處死。 八月 一佘姓家仆夜收其骸骨葬于廣渠門內廣東義園,并終身守墓不去。
其子孫亦遵祖訓世代相繼守墓至今。
3.關于不幸的故事 (簡短一點的)
明崇禎年,關外女真欲奪大明天下。崇禎帝復召天啟年間還鄉東莞之前將袁崇煥,拜兵部尚書,領尚方寶劍,出山海關御寇。
然是時,皇太極已與蒙古通姻,數度借道蒙古境入京畿北之喜峰口一帶威脅京師。袁崇煥馳援京師。皇太極騷擾挾資而去。時袁崇煥經略遼東,申時度勢,以為強敵不可一日除之,宜暫作妥協。此計一出,朝野嘩然,紛譴袁崇煥殲敵不力。
皇太極用范文程謀:故意泄露與袁崇煥熄兵之機密,令所囚太監悉聽入耳,陰縱之。太監逃回京師,將關外所聞袁崇煥私通外敵具語與崇禎帝,帝大怒,不待其辯,押赴西市凌遲處死。
崇煥既死,大明長城乃自毀。遼東烽煙逾急。
待滿清入主中原,江山易容,清主憶及往昔,慨然道出實情。天下人方知,袁崇煥之死,乃至冤。
4.史可法的簡短故事
史可法,字憲之,號道鄰,河南樣符(今河南省開封縣)人,祖籍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市)。我國南明大臣,明末抗清名將。生于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卒于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
明朝神宗萬歷年間(1573一1619年),史可法由河南到原籍大興趕考,因家境窮困,曾借住在一座古廟里。后在一次考試中以第一名考中。主考官左光斗得到了一個出奇的學生,史可法找到了一位品德高尚、學識淵博的老師,師生二人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系。公元1625年,左光斗被捕含冤死在獄中,史可法把對老師的悼念,化作了努力救國的實際行動。
崇禎元年(1628年),史可法中進士,授西安府推官,不久,遷調戶部主事,歷任員外郎、郎中。明崇禎八年(1635年),遷為右參議,分守池州(今安徽省貴池)、太平(今安徽省當涂).是年秋,大將盧象升大舉鎮壓農民起義軍,改史可法為副使,分巡安慶、‘池州,監江北諸軍。他率軍駐防六安時,曾上書奏請皇帝,免除當地百姓田租,還下了一道命令,免除這里百姓每年替官府養馬二十六匹的搖役,改由官府雇人養馬。
起義軍進攻安慶,史可法督軍追擊至潛山縣的天堂寨。明崇禎九年十二月(1636年),為防羅汝才、李萬慶兩支義軍東下,史可法率軍馳駐太湖縣,扼其要沖,越年,義軍從間道突入石牌(今安徽省懷寧),史可法與參將潘大可回軍往襲,復又與義軍轉戰廬江、潛山、桐城之間.是年七月,搖升為右金都御史,巡撫安慶、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太平、池州四府,及河南光山、固始,湖北薪州、廣濟、黃梅,江西湖口、德化(江西省九江市)諸縣,提督軍務。
嗣后,又調任戶部侍郎兼右金都御史,復代朱大典總督潛運。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他因多次參加鎮壓明末起義軍,升任陪都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
明祟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李自成
5.明.清短歷史故事,急求
要說起來,明清交替時,皇帝故事最多的就是崇禎與皇太極了!!崇禎是從他的哥哥朱由校手中接過皇位的!當時明朝已經岌岌可危,從萬歷數十年不理政開始,明朝就已經變成一棵中空的參天大樹了!!圖有強大的外表,實則脆弱不堪!崇禎上位以后第一件事就是除掉宦官魏忠賢一黨!!因為宦官與朝臣爭斗由來已久,讓大明朝在內耗中一步步走向衰亡!除去宦官一黨后崇禎開始了挽救大明王朝的最后努力!憑心而論,崇禎是一個合格的皇帝,自身十分節檢,對臣下要求也十分苛刻!但他最大的弱點就在于多疑,而且犯了一個戰略性錯誤!!那就是他把全國最精銳的十萬鐵騎駐守在東北,防滿清入侵,但國內的流民作亂卻愈演愈烈!到最后北京城破之前,也是可以先暫撤南京的!!再怎么說南京也是當時的陪都!!六部俱在,糧草兵器都全有的!!不過崇禎就是不肯,最后吊死在煤山!其實崇禎大可以采取采取緩兵之計,給滿清一點利益,爭取時間利用精兵先將國內的內患平了再圖強國!!這在歷史上事例太多了!!說到底,明代亡就亡在萬歷,不能全怪崇禎!!誰都不是圣人,都會犯錯!。
6.清太宗 皇太極在位時間,他和明思宗朱由檢是不是同時在位,這中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生于明萬歷二十年十月廿五,在位17年(1626-1643年)。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晚十時入關前夕突然病故,年52歲。
明思宗朱由檢(1610-1644),、于公元1622年被冊封為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沒有子嗣,他受遺命于同月丁巳日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崇禎”。1627-1644在位。在位17年。
很明顯兩人幾乎是宿命的對頭朱由檢比皇太極晚一年掌權,17年皇帝有16年共同在位。不過中間前十年皇太極只是大汗,第十年他才建立大清正式稱帝。且不管崇禎的評價如何,皇太極的歷史評價卻很一致,他是滿清的實質創立者,能力手段都沒有異議。本人看過所有起點中幾乎所有50萬字以上的歷史小說,即使是最排滿的憤青小說中,也會承認他的歷史地位和能力。在兩人的交鋒中崇禎幾乎淪為皇太極的陪襯。
7.三十六計的故事,要簡短的
《瞞天過海》:
戰國末期,衛國大商人呂不韋與他的龐妾趙姬,共同推動一件將政商合一、以換取最大投機報酬的“企劃案”、把被視如敝屣的秦國王孫異人,一步一步推向秦王寶座,合演了一出驚心動魄的“切鼎切”,并協助秦王贏政統一了六國。
《借刀殺人》:
新興的大清勢力,為了拔掉袁崇煥這個明王朝的中流砥柱,在謀士范文程策劃下,利用亂世危局下的人性弱點,挑動崇禎皇帝的猜疑、孤傲心理而殺害了袁崇煥,導致大明江山的滅亡。
《聲東擊西》:
漢明帝時,將軍竇固、東平王劉蒼,與班超共同似定“聲東擊西”策略,由班超前往西域經營,以謀取整個西域。然后再以西域諸國之力量牽制匈奴,擾其后方,亂其陣腳。漢朝遠征軍乘虛征伐,終于一舉掃平匈奴,奠定漢朝對西域的長遠影響。
《暗渡陳倉》:
楚霸王項羽強勢作為,分封諸王。策略家張量在劉邦前往封地途中,將懸崖上的棧道燒毀。這一招等于宣示劉邦一入漢中便不再回頭,使項羽失去戒心。后又以“明休棧道”蒙蔽敵人,以“暗渡陳倉”突襲三秦,扭轉了楚漢的競爭態勢,改寫了歷史。
8.明朝皇帝崇禎與田貴妃的生活故事
田秀英恭淑貴妃田秀英,1643年病死。
謚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葬昌平天壽山,即思陵也。 如果問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的那個夫人最漂亮,答案就是這位田貴妃。
她的祖籍是陜西西安,但她是在父親田弘遇在揚州任千總時生下的,故稱田貴妃為揚州人。估計是揚州的靈氣感染了她,田秀英自幼生而纖妍,性寡言,多才藝,琴棋書畫、騎馬打獵、吹簫調絲,無所不精,長相甜美可人,更重要的是她天生帶香,“雖酷暑熱食,或行烈日中,肌無纖汗,枕席間皆有香氣”,深得信王朱由檢的喜愛。
16歲(1627年)時便入選為信王妃。 在明朝最昏庸的天啟皇帝死后,田貴妃的老公朱由檢接任,周氏被立為皇后。
但是朱由檢心中的最愛其實是貌美無雙、多才多藝的田秀英,然而她的嫂子懿安皇后執意要立周氏為后,所以崇禎皇帝只能將其封為禮妃,所能做的補償是將東六宮之一的永寧宮更名為承乾宮,給她居住。不久以后,朱由檢擇機將田禮妃擢升為貴妃。
田貴妃色冠六宮、藝壓群芳,屢屢展現出不同凡響的財富,令明思宗倍加寵愛。田貴妃吹笛,被思宗贊為“裂石穿云”。
一日,朱由檢在射場騎馬奔馳,聞聽田貴妃亦善騎馬打獵,便命其上馬,田貴妃優雅的馳騁姿態令人無不稱贊。崇禎皇帝驚嘆于天貴妃的文韜武略,便問在場的周皇后為何不諳此道。
周皇后不慌不忙地答道:“妾本儒家,惟知蠶織耳,妃從何人授指法?”她這一說,令思宗滿腹狐疑,于是詰問田貴妃何處習得。田貴妃答曰得蒙母親親授。
思宗便招田母薛氏入宮,當中演奏“朝天”一曲,解開眾人之惑,更增添思宗對于田貴妃之寵愛。 但有句話說的好——自古紅顏多薄命,田貴妃就是這么一個人。
她薄命的原因不是林妹妹式的體弱多病,也不是楊貴妃式的政治犧牲,而是因為兒子。田貴妃共為皇上生下四子:永王慈炤、悼靈王慈煥、悼懷王及皇七子,除了四皇子永王慈炤活了下來,其他王子皆早夭逝。
孩子連續夭折對于母親的打擊可想而知,田貴妃因此終日以淚洗面,終因悲傷過度,于崇禎十五年(1642年)七月與世長辭,謚“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葬昌平天壽山。兩年后,清兵攻入北京,找到朱由檢和周皇后的尸首,將他們用柳木棺收殮,寄于寺廟。
當時清兵入關打著為明報仇的旗號,因此不能不善待明朝皇室。在多爾袞的支持下,明廷謚周皇后為“莊烈愍皇后”,并將她與思宗一同葬入已葬田貴妃的思陵。
而思陵中的棺床恰好十分寬大,足以安放三副棺木,就這樣,生前關系難以融洽的帝、后、妃終在死后同居一窟,這在明朝的歷史上絕無僅有。 后記:評定一件文物的價值首先是看歷史價值,其次是文化價值,最后是藝術價值,評定古代美女的地位也是同樣的道理,首先是看歷史魅力,其次是文化魅力,最后才是臉蛋魅力。
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能魅壓群芳,登上四大美女的寶座,最重要的一個共因就是她們影響了中國的歷史,所以女人最大的魅力不是她們長得怎樣,而是她們做得怎樣。如果你覺得遙遠,那就看看今天的楊瀾。
田秀英,為明朝明思宗的妃子,出身陜西,父親客商田弘遇,自幼喪母,后舉家遷往揚州。 遷往揚州后,田弘遇聘請一位薛姓琴師教授田秀英鼓琴之技,而這位琴師后來也成為她的繼母,同時田秀英還學習繪畫,之后入信王邸為側妃。
田秀英在信王(日后的明思宗)未登基前即以入信王府為側妃,之后信王登基為明思宗,田秀英和信王正妃(莊烈愍皇后)及另一位側妃(袁貴妃)一同入帝宮。 入宮后初封禮妃,而明思宗又將東六宮之一的永寧宮更名為承乾宮,令受寵的田禮妃居住。
藝壓群芳 受寵的田禮妃不久晉升為貴妃,她色冠六宮、藝壓群芳,屢屢展現出不同于人的才賦。 明思宗曾聽田貴妃吹笛,不禁贊賞道;“裂石穿云”,除此外,明朝時后宮女眷好玩蹴鞠,田貴妃亦不時參與;明思宗在射場騎馬奔馳時,聽聞田貴妃會騎,便命她上馬,只見田貴妃從容上馬,輕松安閑的馳騁一回,其風雅的姿態令人無不稱賞。
田貴妃素喜丹青,經常臨習宮中所藏之帖,或在花前描摹,她所畫就的群芳圖和一幅蘭花,都令明思宗十分喜愛。 由于自小跟隨繼母習琴,田貴妃也經常在御前獻藝,一次聽完田貴妃鼓琴,癡醉的明思宗便問在場的周皇后為何不諳此道,皇后便正色面嚴的答到;“妾本儒家,惟知蠶織耳,妃從何人授指法?” 皇后這么一問,使人不禁懷疑起田貴妃的出身,明思宗便詰問田貴妃從何習得琴藝,田貴妃當然回答是母親傳授,于是明思宗便召田貴妃之母薛氏入宮,當眾演奏“朝天”一曲,才解開眾人之疑惑。
田貴妃出身江南,入宮后也將江南服飾帶入宮中,稱之“蘇樣”,而平日服侍田貴妃的宮女們在過節時,身上的飾物也都由田貴妃所插戴,風格清奇令其他宮院的宮女為之稱羨。 后妃沖突 雖然田貴妃深得明思宗之寵,但卻和周皇后之間的關系很是緊張,而另一位寵妃袁貴妃,卻和周皇后處的很好,因此周皇后 經常以六宮之主的身分借助禮法讓田貴妃難堪。
崇禎十三年(1640年)正月,宮中嬪妃向例都需向皇后朝賀,田貴妃依例來到周皇后所在的交泰殿準備向皇后朝賀,周皇后知道田貴妃在殿外,卻故意不宣她進殿,當時天寒地凍、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