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朝天門的由來石橋鋪、沙坪壩、解放碑、磁器口、朝天門地名的由來
我來解答! 解放碑: 此碑位于民權路、民族路和鄒容路交匯處,它是抗戰勝利和重慶解放的歷史見證。
它還是全國唯一的一座紀念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勝利的紀念碑。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國民政府遷都重慶。
為了動員民眾抗日救國,于1941年12月31日在重慶市中區都郵街廣場建成了一座碑形建筑,名為"精神保壘" (意指堅決抗戰的精神)。 保壘為四方形炮樓式木結構建筑,共5層,通高7丈7尺(象征"七·七"抗戰),為防日機轟炸,外表涂成黑色。
抗日戰爭勝利后,重慶市決定在原"精神保壘"的舊址上,建立"抗戰勝利紀功碑",以紀念抗戰勝利。 "抗戰勝利紀功碑"1946年10月31日奠基,12月動工,1947年8月竣工。
全部采用鋼筋水泥建造,十分堅固。碑高27。
5米,為八角形柱體盔頂鋼筋混凝土結構。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西南軍政委員會決定對"抗戰勝利紀功碑"進行改建,由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劉伯承題字,將"抗戰勝利紀功碑"改名為"人民解放紀念碑"(簡稱解放碑)。
朝天門: 朝天門是重慶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位于渝中半島的東南端,長江與嘉陵江的交匯處,地勢中高,兩側逐漸向下傾斜,地勢險要,城門上原書 “古渝雄關” 四個大字。“朝天門”,顧名思義——朝天,因為面朝當時天子、京師所在地南京,人們在此迎接天子派來的御差,天子下達的圣旨,故名“朝天門” 石橋鋪: 石橋鋪這里在很久前,有一座石橋和一間鋪子,所以就叫石橋鋪 磁器口: 磁器口古鎮(原名龍隱鎮),位于重慶城西14公里的嘉陵江畔。
自明、清時期以來磁器口古鎮名揚巴蜀大地。昔日這里是一個熱鬧非凡的水陸碼頭,為嘉陵江下游物資集散地。
那經千年不變的濃郁純樸的古風,令其成為重慶江州古城的縮影和象征。 磁器口,以出產瓷器而得名。
在1918年地方商紳集資在青草坡創建了新工藝制瓷的“蜀瓷廠”,瓷器質地很好,品種繁多,名聲漸大,產品遠銷省內外。 漸漸地“磁器口”名代替了“龍隱鎮”。
現已發現古窯遺址20余處。 古鎮磁器口有12條街巷,街道兩旁大多是明清風格的建筑,地面由石板鋪成,沿街店鋪林立。
商貿集中在大碼頭和靠碼頭的金蓉正街。嘉陵江中上游各個州、縣和沿江支流的農副土特產在此中轉集散,重慶城的一些大商客在碼頭設店收購。
輸出以棉紗、布匹、煤油、鹽糖、洋廣雜貨、日用百貨、五金顏料、土碗土紙和特產煙絲等為大宗。在重慶作為陪都時期,據統計有商號、貨棧和各種作坊達1670多家,攤販760多戶。
每天都有300多艘(船均載重10噸)貨船進出碼頭。全年中商貿最興旺的是枯水季節(舊歷八月至次年四月),碼頭河壩搭建起臨時街道,有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還有專業性的木竹街、鐵貨街、陶瓷街和豬市、米市。
碼頭上萬商云集,擁擠不通。除大碼頭外,還有歷史悠久的4家絲廠,一家制呢廠,24兵工廠(現特鋼廠),25兵工廠(現嘉陵廠),都設有自己的貨運碼頭。
碼頭上從早到晚,水陸兩路,商旅川流不息,裝卸搬運,絡繹不絕。行商坐商,批零量購,貨暢其流。
大碼頭右側的豆芽灣,是米糧幫、木材幫、篾貨幫、煤炭幫的地盤。 與碼頭河街相鄰的是鐵貨街、豬市、雞鴨蛋市和鹽市口。
各行業的同業公會都有事務所,食品糕點業26家,棉紗布業20家,茶館酒館116家。昔日磁器口碼頭的繁榮景象,至今還深深地留在“老重慶”的記憶里。
當年留傳這樣一首民謠:“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萬盞明燈。 ”“千人拱手”:是形容每天都有上千只船上的舶公和船夫劃著船向碼頭停靠。
“萬盞明燈”:是指形容碼頭上商賈云集,入夜后各自點亮油壺、電石燈和汽燈如繁星閃爍。1997年,重慶新發行的一套《最后的回憶》地方磁卡,與解放碑、通遠門、臨江門并列的就是磁器口大碼頭,有“小重慶”之稱。
古鎮磁器口,從老人們的敘談中得知,古鎮昔有“三多”:廟宇多、名人足跡多、茶館多。在磁器口,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九宮十八廟”之說,寶輪寺、云頂寺、復元寺、文昌宮……不一而足。
在小巷穿行,只要發現殘墻斷垣,向居民打聽,準會得到這樣的答復:“這里原來是個廟子。 ”昔日,在這里香會、廟會、花會,以及正月龍燈、清明風箏、端午龍舟、七月河燈、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等,一年到頭從不間斷。
在老百姓中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初一十五廟門開,燒香拜佛請進來。”現在得以保存下來且較完好的只有“寶輪寺”,“寶輪寺”建于唐初,大雄寶殿正梁上刻有“尉遲恭建修”字樣。
寺地范圍較大,由大雄寶殿,至馬鞍山,一直到童家橋,都是寶輪寺范圍,到處都修建有神殿廟宇,氣勢恢弘。有僧侶300多人,香火旺盛。
此寺毀于明末清初,張獻忠入川時,把廟宇幾乎燒盡,僅存大雄寶殿。后經培修川主殿、觀音閣、天王殿及禪房。
大雄寶殿的殿柱是約兩人合抱的馬桑樹,其余殿宇的柱子直徑不過一尺大小。 而大雄寶殿的建筑內外結構未用一顆鐵釘,且是全木結構。
殿中兩樁刻有盤龍抱柱,栩栩如生。最奇的是兩柱基石,一柱凸出地面尺許,一柱凹下幾寸,但兩柱平衡,歷時千年之久,全殿無歪斜之影,真可謂天工巧匠,堪稱一絕。
大雄寶殿佛爺座像前一井,可通。
2.關于橋簡短的來歷
世界上的第一座橋究竟出自何處、誰人之手,已無法考證。
因為自從有了道路之后,當人們遇到河流、溝壑阻礙時,就會想到要采用某種方式跨越障礙。最初的橋可能只是架在小河溝兩岸或河中礁石上的一根樹干、一塊石板。
后來在此基礎上出現了最早的木橋和石橋。 根據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會,我國就有了獨木橋和數根圓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橋。
早在戰國時期,單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橋已普遍在黃河流域及其他地區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于陜西省藍田縣藍峪水上的藍橋,就是多跨木梁木柱橋的一個代表。
《詩經·大雅·大明》第一次記敘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專供帝王使用的浮橋。長江、黃河上曾設過近二十座浮橋。
第一座黃河浮橋建于公元前541年臨晉關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后子,怕被景公殺害,乘車逃奔晉國途中所建。 第一座長江浮橋是公元35年東漢光武帝建造的,橋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間的江上。
3.介紹某重慶地名的由來
關于重慶北部新區四鎮地名的由來人和:清道光年間更名瓦店子場為人和場,取人以和為貴之意。
大竹林:由于當地自然村原名大竹林,因以命名。禮嘉:清乾隆初已建為李家場,因隸屬江北廳禮里,地瀕嘉陵江邊,故更名禮嘉鴛鴦:在原鴛鴦鄉政府所在地場邊小溪上30米間有兩橋并列;又有大樹一棵兩枝主干直搭對岸,形成天然橋梁,似鴛鴦展翅,匍匐溪面,故名。
(出自江北志第三章二節)重慶城地名最“喜劇”作者:陳仁德說聊齋,話聊齋,重慶的地名有點怪;蝦子 、癩子壩,這樣的地名惹笑話;螞蝗石、麻風河,叫我說都不好說;不好說,也要說,說來大家樂一樂。沙區篇“犀牛”還在“屙屎”呀?先給大家講個故事:上月某天,本城一家媒體登出了一則停電通知,上面赫然寫著:“停電范圍包括沙坪壩區的犀牛屙屎和犀牛屙屎抽水”,天啦,“犀牛屙屎”和“犀牛屙屎抽水”,這是什么地名啊!不少讀者看到報紙后都很氣憤,他們不相信自己身邊這座美麗的城市竟有如此丑陋不堪的地名。
一些讀者就此提出了質疑和抗議。后來有關人士到區政府查詢,區政府的人也搞不清楚,問到街道上才搞清楚了,你猜啷個回事?沙坪壩區還真有“犀牛屙屎”和“犀牛屙屎抽水”這兩個地名。
這下大家更氣憤了,直轄多年了,重慶一直在大步走向文明與進步,這樣的地名豈不損壞了重慶的形象?江北篇“蝦子土扁”太“蝦子”接下來的故事是:今年秋天的一天,江北區政府邀請了一批知名的文化人開會,開會的議題不是別的,是討論如何為一個地名更名。大家都知道,江北區政府將搬遷到另一個地方去重起爐灶,堂堂區政府所在的地方當然要很氣派,可惜那個地方卻有一個十分難聽的名字,叫蝦子 。
眾所周知,蝦子在巴渝方言里是貶義的,一般是指那些卑微委瑣的人,誰也不愿當蝦子。如今區政府要建在那里,在有些人看來,就有幾分尷尬了。
蝦子 是怎么得名的呢?那是因為那里的一條小溪里有一塊石頭形似蝦子的緣故。好家伙,后來高速公路修建到那里時,便在路邊高高地樹起了一個標志性的字牌,上面大書“蝦子扁”三個字,過往車輛老遠就能看見,這下蝦子 便聲名遠揚了。
且說江北區政府的會開了半天,與會者都一致認為蝦子 實在是有損形象,但終于也沒有確定出更好的名字來替代,所以,直到今天,你從那里經過,蝦子 三字依然高高地聳立在那里。惡俗篇“癩子”“麻風”要醫治兩個故事講完了,但是重慶的惡俗地名遠不止這些喲,類似的地名還真不少。
隨便說幾個吧:螞蝗石、黃泥塝、癩子壩、麻風河、歪嘴子,簡直嚇人一大跳,聽到都惡心,誰能相信這竟是一個正在向國際大都市邁進的城市里的名字?我們當然知道,每個地名后面都有自己的來歷,比如螞蝗石,一定是那個地方曾經螞蝗猖獗;黃泥塝一定是相當于黃土高坡的那種,但是我們無論怎么也從中感覺不到文化,感覺不到時代進步的影子。今年6月,地名的問題引起了市人大的注意,他們組成執法檢查組分赴主城九區展開了一場“地毯式搜索”,要將這些惡俗的地名一網打盡,這總算讓大家松了一口氣。
可是,那些惡俗的地名什么時候才會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呢?宗族篇“百家爭鳴”好鬧熱農耕文化在地名上的另一反映是宗族色彩特別突出,好像老重慶全是被不同的宗族分割了一般,一個宗族劃出一個地盤,然后就以自己的姓氏為那塊地方命名,這家那家,應接不暇,整個感覺就是活脫脫的一個“百家爭鳴”。不信你看:王家沱、唐家沱、郭家沱、李家沱,一家占住一沱。
楊家坪、陳家坪、潘家坪,一家占住一坪。謝家灣、肖家灣,一家占住一灣。
假如你從兩路口趕車去楊家坪,要從好幾家門前過呢。車開出去一會就到了王家坡,接下來是肖家灣,剛走出肖家灣,售票員已經在喊馬家堡了,還沒有來得及喘氣,袁家崗又到了,最后還要經過謝家灣,才最終勝利到達楊家坪。
趕一次車好像一次宗族的巡禮,這不是折磨人嗎?大概在農耕時代人們長期處于自然經濟狀態,自耕自食,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久而久之就各自為陣村自為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格局。你看看,重慶哪里不是“自成一家”:周家壩、劉家壩、冉家壩、童家溪、詹家溪、董家溪、楊家坪、陳家坪、潘家坪、童家橋、楊公橋、陳家橋、馬家巖、曾家巖、黃家埡口———唉,累了。
聯想篇五寸路不止“五寸”如果說重慶老地名的特點是農業文化痕跡明顯的話,那么,重慶現代的地名的特點簡直就是沒有文化。一條街的命名簡單到極點,把起止兩地各取一字連在一起就是一個街名,于是就有了石橋鋪到小龍坎的石小路,從五里店到黃花園的五黃路等等(舉也舉不完啊)。
這樣一來,毛病就出來了。有一條路叫五寸路,只有五寸長的路?有一條路叫彈雞路,專門彈雞的路?有一條線路叫較新線,比較新的線路,還不算舊哦?如果是初到重慶的人,任憑他有超人的想像力,恐怕絞盡腦汁也猜不到這些地名是怎么回事?當然,只要稍稍指點一下就可以茅塞頓開,五寸路是五里店到寸灘,彈雞路是彈子石至雞冠石,較新線是較場口到新山村。
明白是明白了,可是也就失望了,怎么就想不出一個稍微有點文化的名字來,。
4.四知堂的來歷和簡潔
四知堂bai 楊姓堂號,出自東漢名士楊震,公元 108 年(東漢永初二年)春,他調任東萊太守的時候,路過昌邑,身為命官的楊震,昌邑縣令王密是他du在荊州刺史任內薦舉的官員,聽得楊震到來,晚上悄悄去拜訪,并帶金十斤作為禮物。雖然東漢時的一斤只相當于今天的250克左右,但金十斤也相當于今天的五斤金,等于好幾根金條了。王密送這樣的重禮,一是對楊震過去的舉薦表示感謝,二zhi是想請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關照。楊震當場拒絕了這份禮物,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為dao楊震假裝客氣,便道:“幕夜無知者。”回楊震立即生氣了,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帶著禮物,狼狽而回。“四知”乃成為千古美談,其后人以此為堂號。
四知堂精神:“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四知堂精神起源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5.拗九節的由來(簡短)
拗九節來源于“目連救母”的傳說,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
拗九節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區的傳統民俗節日,日期是農歷正月廿九。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給親朋好友;已經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與霞浦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九節"又稱"后九節"、"孝順節"。在福州人的傳統觀念中,"九"是不好過的。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白果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在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古街區內,以經營風味佳肴、傳統閩菜著稱的“安泰樓酒家”,又在店門口設置了“拗九節”送粥點,向市民免費派發釆用紅棗、花生、桂圓、蓮子、糯米烹煮速度和服務的“拗九粥”。
6.年的來歷 簡短
說法一:
“年”最初是一人背負成熟的禾的形象,農夫在農歷的十一月間慶祝豐收和新年的到來,最后確定農歷的正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
擴展:年的產生與農耕生活密切相關。它最初是指莊稼的一個成長周期。其實就是“年成”、“收成”,后來才引申作為“年”這一計時單位。西周的農夫在農歷的十一月間慶祝豐收和新年的到來,這被認定為是新年的習俗起源。但這時的年沒有固定在某一天。到漢武帝時期,才正式確定農歷的正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春節開始定型。
說法二:
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兇猛異常,”年”每到除夕,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們逃往深山,躲避”年”的傷害.
擴展:有一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然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7.王的由來簡短
王姓來源復雜,派別甚多,但仍有一些共同點,即多以爵為氏,天子之后代多以此為姓,也有不少人是賜姓王的。王氏姓源繁多,但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相傳周靈王姬泄心,太子晉曾對其直諫,觸怒龍顏而被廢為庶民,主要居住在太原(今屬山西)、瑯邪(今屬山東膠南縣一帶)等地,因晉及其后裔祖宗為周天子,因此人們便稱其為“王家”,以后便以王為氏了。
天下王氏出太原。始祖太子晉,約生于公元前
565年,乃周靈王太子,本姓姬,名晉,字子喬,為黃帝第42世后人,曾避居太原。時人呼之為王家,即周王家的人。其姓由爵位而來,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因始于太原,故稱太原王氏。后人尊太子晉為王氏“系姓始祖”,尊晉公子宗敬為太原王氏立姓始祖。宗敬逝后,葬于晉陽北五里。其后裔瓜瓞綿延,人才輩出,比如王翦(秦國大將)、王允(東漢名臣)、王僧辯(南朝將領)及其孫王圭(唐初大臣)、王勃、王維(唐代詩人畫家)、王審知(五代國王)、王祜(宋代兵部侍郎)等,王氏成為太原地區最顯赫的望族,太原也成為海內外王氏之祖地。
王氏衍派,為數眾多,就現所知的有
200多個。其中著稱的衍派為“開閩王”、“郎琊王”、“三槐王”、“潮州王”、“瓊崖王”、“贛湘王”等。這些衍派的后裔,在歷史上產生過較大影響的,如郎琊支派的王充(東漢哲學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東晉書法家),太原支派臨川分支的王安石、王安禮、王安國兄弟(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贛湘支派的王夫之(明末思想家,世稱“船山先生”)等。據日本栗田寬《氏族考》說,日本“山田、山田御井志、廣野、三宅等六氏皆為王氏傳人。”王、游、尤,沈乃同宗,由于歷史上遭困避難而換姓之故形成。
“太原王氏”根在太原,“技傳海外”,與中外文化交流及開發南洋密切相關。早在隋朝,隋煬帝就派禮部主事王君政南下出訪。唐太宗貞觀年間,官左率府長史王玄策奉命三使天竺。明太祖洪武八年,中國欽差大臣王三品娶文萊一世穆罕默德之女為妻,永結同好。明代宗景泰六年,馬六甲王入關,明朝皇帝詔給事中王暉回聘。清代,南方民眾渡洋南下日盛。至道光年間,有王晉卿者在泰國建別墅,辦醫局,設學堂,辦礦場。隨后,便有閩立、潮州、瓊崖、贛湘、三槐等太原王氏的衍派子孫相繼南下,有的遠遷歐美,以東南亞為數最多,足跡遍及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如在泰國,王姓約占旅泰華人一半。新加坡總統王鼎昌先生也是王氏后人。歷代王氏后人對開發南洋和加強中國同這些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山西太原已在著名的風景勝地,與太原王氏同屬一脈的周室祠廟——晉祠,修筑了太原王氏宗姓始祖子喬祠,成立了“海外太原聯誼后援會”,并于1993年
4月隆重舉行“太原'93世界王氏懇親聯誼活動”。參加此次盛會的有來自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內外太原王氏代表
2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