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志摩的兩篇很短的散文
徐志摩經典散文3篇
?
徐志摩經典散文
落葉
我又再次見到了那飄散著的一片片落葉。
見到落葉并不稀奇,但是這是在春天,四月的春天!春天見得最多的應是傲然怒放的鮮花和春風得意的楊柳,而不是這像蝴蝶一般在空中翩翩起舞,縈繞的落葉。我看著地上的落葉,有三種不同的顏色:翡翠般綠的,金子般黃的,火一般紅的,真可以說是色彩繁多了。今年似乎與往年不同,春天的落葉特別多,幾乎在每一棵樹旁,都會有一片片落葉靜靜地躺在那兒等著清潔工人來打掃。
有些地方的葉子更多。我家附近的一個公園里,成堆的落葉鋪散在石路上,沒有什么人來打掃這里。一次,我放學來到這里,踩著已經沒有水分的落葉,發出簌簌的響聲,好像葉子碎了。但細心一點就會發現,這里的落葉竟一片也沒有碎裂。
落葉有很多種,按季節,可以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葉子;按樹木,可以分為梨樹葉、桃樹葉、樟樹葉等形態各異的葉子;按顏色,可以分為紅、綠、黃三種顏色。
誰都知道,落葉是秋的使者,在秋天,會有許許多多的落葉像仙女一樣飄落下來,但在春天,也會有許多落葉的。其實,每一個季節都會有落葉的包括在寒風凜冽的冬天,四季常青的樟樹也會有落葉。
2.徐志摩的兩篇很短的散文
徐志摩經典散文3篇
?
徐志摩經典散文
落葉
我又再次見到了那飄散著的一片片落葉。
見到落葉并不稀奇,但是這是在春天,四月的春天!春天見得最多的應是傲然怒放的鮮花和春風得意的楊柳,而不是這像蝴蝶一般在空中翩翩起舞,縈繞的落葉。我看著地上的落葉,有三種不同的顏色:翡翠般綠的,金子般黃的,火一般紅的,真可以說是色彩繁多了。今年似乎與往年不同,春天的落葉特別多,幾乎在每一棵樹旁,都會有一片片落葉靜靜地躺在那兒等著清潔工人來打掃。
有些地方的葉子更多。我家附近的一個公園里,成堆的落葉鋪散在石路上,沒有什么人來打掃這里。一次,我放學來到這里,踩著已經沒有水分的落葉,發出簌簌的響聲,好像葉子碎了。但細心一點就會發現,這里的落葉竟一片也沒有碎裂。
落葉有很多種,按季節,可以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葉子;按樹木,可以分為梨樹葉、桃樹葉、樟樹葉等形態各異的葉子;按顏色,可以分為紅、綠、黃三種顏色。
誰都知道,落葉是秋的使者,在秋天,會有許許多多的落葉像仙女一樣飄落下來,但在春天,也會有許多落葉的。其實,每一個季節都會有落葉的包括在寒風凜冽的冬天,四季常青的樟樹也會有落葉。
3.徐志摩的散文
一生總要卑微一次 人的一生,總要在某個時候為某個人卑微一次。
周立波曾在他的海派清口中說過,電話,打一次沒有接,就不要打第二次;短信,發兩次不回,就不要在發第三次,沒有這么卑微的等待。如果你是重要的,遲早都會回來,寧可高傲到發霉,也不要死纏到發瘋! 這些話,聽著有些道理,估計是在執著和堅定過后,對自己的勸告吧!人的一生,不知道會有多少次相遇,總會有那么一次讓你銘記于心,讓你忘記自己,任時光流轉飛逝,始終相信那是生命里最美的邂逅。
人生若只如初見,便永遠體會不到那一次的堅強和篤定。 徐志摩也說過: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忘記自己,不求結果,不求同行,只求在最美的年華里,遇見你。
一生一次的花開,無聲無息,卻足以響徹心扉,只是有些喜歡,太過廉價,換不回一個轉身,換不到一個承諾,卑微,僅此而已。 故事中的女主人說:我這一輩子,只能對你卑微一次,你不要,以后再也沒有了。
看到這樣的對白,怎能不讓人潸然淚下?我們在譴責別人無情的同時,可曾想過自己是否也是那樣的無情?人,總是對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人無私,對自己親密的人太過自私。 有時候,明明知道有些堅持沒有結果,卻還是傻傻等待,編織一個個自欺欺人的借口。
殊不知,等待是人生最初的蒼老,那些天長地久,那些曾經擁有,譏諷了誰的執著,鞭笞誰的承諾?相濡以沫,卻不如相忘于江湖。 誰都年輕過,誰都為愛付出過,總有那么一次,你會放下所有的尊嚴和高傲,低到塵埃,低到泥土,卑微地付出,卑微地承受。
彼岸很美,可蝶終究舞不過滄海,這樣的悲劇總會發生,那些絕美道別,的那些隔世的轉身,便是人世間最遙遠的距離。 曾經那么用心去愛過,多少年后驀然發現,再不渝的愛,也抵不過時間的無情和別人的輕描淡寫。
誰該珍惜誰,誰該成全誰,并沒有一定的答案。那些愛,可能就是明知道犯下去,會不可饒恕,卻堅持錯下去,我們是該原諒年少的無知,還是該喟嘆人生的悲哀? 付出不一定有回報,相愛也不一定能在一起。
徐志摩對林徽因的念念和不忘,胡蘭成對張愛玲的懂得和慈悲,成就了一段段佳話。我們雖是凡人,我們也有我們的偉大,只是不被世人知道罷了,那些泥土里盛開的鮮花,同樣芳香四溢。
歲月輕逝,在一個無人的黃昏,在一個晴朗的早晨,有一個場景,會惹起心中那道明媚的憂傷。不管怎么樣,還是應該感謝那個曾經讓你卑微的人,因為,你會因為那個而高傲起來,就像一株向日葵,經過了風雨,才有了面對太陽的勇氣。
4.徐志摩的散文
《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國訪問,舊地重游,勃發了詩興,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融匯在所抒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里,也馳騁在詩人的想象之中。
全詩以“輕輕的”“走”“來”“招手”“作別云彩”起筆,接著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
這首詩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技巧。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詩的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每節4行,組成兩個平行臺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代化的建筑美。詩的語言清新秀麗,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伴隨著情感的起伏跳躍,猶如一曲悅耳徐緩的散板,輕盈婉轉,撥動著讀者的心弦。
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筑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5.徐志摩寫過哪些散文
徐志摩一共出版過《落葉》、《自剖》、《巴黎的鱗爪》三個散文集和一個單篇散文《秋》,計三十三篇(未收集中還有不少)。除《秋》篇寫于1929年,其余三個集子的大部作品均完成于1925——1926年間。他的散文內容涉及的范圍也較廣泛,有對人生理想的漫評,有觸及時政的論說;有對往事的懷想和追憶,也對藝術發表見解和評說,有一事一議的小品,也有說長道短的書評。他的散文表現了很強的個性,他的自我思想感情的剖露,哲理和詩情的融合,散文的詩化,三者合而為一,構成了他的散文的“別一世界”。
第一個散文集《落葉》,完成于他創作的“泛濫”期,共八篇,內容各異,表情達意的方式也不盡相同。談人生,談社會,談政治,談藝術……不受任何約束。首篇《落葉》是在1924年秋天,他在北京大學任教授期間,應北京師范大學的邀請,所作的講演稿。他企圖回答青年學生提出的如何解決生活的枯燥和苦悶的問題。《落葉》篇貫串其間的是“感情”二字,通篇宣揚人的感情、“真的人情”的重要和作用。要使生活不痛苦,只有“抽出人道的同情的纖微”來綴補這個破爛社會的大網。徐志摩正是基于這種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觀點,執信人的感情的無限作用,在生活本體與大自然里。“他認為人若要擺脫人世的苦惱和壓迫,就要爭得自由發展的“真純的個性”,最好的途徑是到大自然去生活去沐浴。因此,有人說他“《落葉》詩篇是充滿著浪漫蒂克的自白,充滿著康橋時代的憧憬。”(穆木天:《徐志摩論》)
繼《落葉》之后,在1927年和1928年,徐志摩又相繼出版了《巴黎的鱗爪》和《自剖》兩個散文集。這兩個集子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寫他在1925年出國歐游的所見所感,以及解剖、省察自己的思想靈魂,因此,在“自我”和“感情”這兩點上都比《落葉》集更為突出和顯露。《巴黎的麟爪》集中的《巴黎的鱗爪》、《翡冷翠山居閑話》、《我所知道的康橋〉、《天目山中筆記》、《吸煙與文化》等篇,是屬于寫景抒情散文一類。醇厚的興趣,活潑的情緒,叢集于筆端,便構成了這類散文的抒情特色了。
郁達夫曾把徐志摩一路的散文家寫作的散文的共同特征,歸結為“帶有自敘傳的色彩”(《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徐志摩《自剖》集的第一輯《自剖》輯共六篇,大部可以歸入這一類。這些自剖性的散文,作者的心胸是暢露的,文筆也是生動的,然而,調子是低沉的,認識是空幻的。
徐志摩的一部分散文,如同他的一些哲理詩一樣,具有啟迪思考的哲理性,又具有濃郁的詩情,使得哲理和詩情兩相融合,這構成了他的散文又一特點。作者在獨自領略風光妙處的同時,總在宣揚他那“人類應該回歸自然,與自然融合”的觀點。他的階級立場和政治觀點是顯而易見的。
徐志摩散文藝術上另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他的不少散文和詩很難嚴格的區分。他將詩和散文二者黏合在一起,難以分開,是他“自己的另創一格的詩的散文”(趙家璧:《寫給飛去了的志摩》)。是一種詩化的散文,或散文的詩化。徐志摩這種散文詩化的傾向,是與他在接觸社會現實過程中,思想產生振動和郁積,而又急于表達的一種“急不可待”情緒的反映。
6.徐志摩的短一點的詩歌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作者: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一詩寫于1924年5月徐志摩陪泰戈爾訪日期間。1924年5月,泰戈爾、徐志摩攜手游歷了東瀛島國。在回國后撰寫的《落葉》一文中,他盛贊日本人民在經歷了毀滅性大地震后,萬眾一心重建家園的勇毅精神,并呼吁中國青年也要永遠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人生。
除此之外,作者在日本也深深感受到日本女郎的獨特風情。因而扶桑之行的另一個紀念作品便是長詩《沙揚娜拉》。最初的規模是18個小節,收入1925年8月版的《志摩的詩》。再版時,詩人拿掉了前面17個小節,只剩下題獻為“贈日本女郎”的最后一個小節。
擴展資料: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這首詩的作者是徐志摩,它也是組詩《沙揚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后一首。《沙揚娜拉十八首》收入1925年8月版《志摩的詩》,再版時刪去前十七首(見《集外詩集》),僅留此一首,題作《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這首詩寫于1924年作者隨印度詩人泰戈爾訪日期間,這首送別詩也是徐志摩抒情詩的絕唱,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活躍一時并有一定影響的作家,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他的思想、創作呈現的面貌,發展的趨勢,都說明他是個布爾喬亞詩人。他的思想的發展變化,他的創作前后期的不同狀況,是和當時社會歷史特點關聯著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沙揚娜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徐志摩
7.關于徐志摩的散文
,有的是純感情作用,有的 殉教,有的殉禮,有的殉懦怯,有的殉主義。
有的我們絕對鄙 薄,有的我們憐憫,有的使我們悲憤,有的使我們崇拜。有的 連累自殺者的家庭或社會;有的形成人類永久的靈感。
“死有 輕于鴻毛,有重于泰山”,這一句話概括盡了。 但是我們還不曾討論出我們應得拿什么標準去評判自殺。
陶孟和先生似乎主張以自殺能否感化社會為標準( 消極的自殺 當然是單純懦怯, 不成問題) 。陳衡哲女士似乎主張自殺的發愿 或發心在當事人有提高品格的影響。
我答陶先生的話是社會是 根本不能感化的,圣人早已死完了,我們活著都無能為力。何 況斷氣以后,陶先生的話對的。
陳女士的發愿說亦似不盡然。 你說曾經想自殺而不能實行的人,就會比從沒有想過自殺的人 不怕死,更有膽量?我說不敢肯定這一說。
就說我自己,并且 我想在這時代十個里至少九個半的青年,曾經不但想而且實際 準備過自殺,還不止一次;但卻不敢自信我們因此就在道德上 升了格。不再是“畏葸的細士”。
不,我想單這發愿是不夠的, 并且我們還得看為什么發愿。要不然鄉下養媳婦幾乎沒有不想 尋死過的,這也是發愿,可有什么價值?反面說,玖麗亞與維 特事前并不存心死,他們都要認真的活,但他們所處的境地連 著他們特有的思想的邏輯逼迫他們最后的舍生,他們也就不沾 戀,我們旁觀人感受的是一種純精神性的感奮,道德性的你也 可以說,但在這里你就說不上發愿不發愿。
熱戀中人思想的邏 輯是最簡單不過的:我到生命里來求愛,現在我在某人身上發 徐志摩散文 · 2 9 9 · 見了一生的大愿,但為某種不可克勝的阻力我不能在活著時實 現我的心愿,因此我勉強活著是痛苦,不如到死的境界里去求 平安,我就自殺吧。他死因為他到了某時候某境地在他是不得 不死。
同樣的,你一生的大愿如其是忠君或是愛國,或是別的 什么,你事實上思想上找不到出路時你就望最消極或是最積極 的方向——死——走去完事。 這里我想我們得到了一點評判的消息。
就是自殺不僅必得 是有意識的,而且在自殺者必定得在他的思想上達到一個“不 得不”的境界,然后這自殺才值得我們同情的考量。這有意識 的涵義就是自殺動機相對的純粹性,就是自殺者是否憑借自殺 的手段去達到他要的“有甚于生”的那一點。
我同‘隋梁巨 川先生的自殺就為在他的遺集里我發見他的自殺不僅是有意識 的,而且在他的思想上的確達到了一個“不得不”的境界。此 外憤世類的自殺,乃至存心感化類的自殺我都看不出許可的理 由,而且我怕我們只能看作一種消極的自殺,借口頭的飾詞自 掩背后或許不可告人的動機——因為老實說,活比死難得多, 我們不能輕易獎勵避難就易的行為,這一點我與孟和先生完全 同意。
( 原刊1925 年10 月24 日《晨報副刊》,收入 《落葉》 徐志摩散文 · 300 · 秋 兩年前,在北京,有一次,也是這么一個秋風生動的日子, 我把一個人的感想比作落葉,從生命那樹上掉下來的葉子。落 葉,不錯,是衰敗和凋零的象征,它的情調幾乎是悲哀的。
但 是那些在半空里飄搖,在街道上顛倒的小樹葉兒,也未嘗沒有 它們的嫵媚,它們的顏色,它們的意味,在少數有心人看來, 它們在這宇宙間并不是完全沒有地位的。“多謝你們的摧殘, 使我們得到解放,得到自由。”
它們仿佛對無情的秋風說:“ 勞駕你們了,把我們踹成粉,蹂成泥,使我們得到解脫,實現 消滅,”它們又仿佛對不經心的人們這么說。因為看著,在春 風回來的那一天,這叫卑微的生命的種子又會從冰封的泥土里 翻成一個新鮮的世界。
它們的力量,雖則是看不見,可是不容 疑惑的。 我那是感著的沉悶,真是一種不可形容的沉悶。
它仿佛是 一座大山,我整個的生命叫它壓在底下。我那是的思想簡直是 毒的,我有一首詩,題目就叫《毒藥》,開頭的兩行是—— 今天不是,我唱歌的日子,我口邊涎著獰惡的冷笑,不是 我說笑的日子,我胸懷間插著發冷光的刀劍;相信我,我的思 想是惡毒的,因為這世界是惡毒的,我的靈魂是黑暗的,因為 太陽已經滅絕了光彩,我的聲調,像是墳堆里的夜梟,因為人 徐志摩散文 · 301 · 間巳經殺盡了一切的和諧,我的口音,像是冤鬼責問他的仇人, 因為一切的恩已經讓路一切的怨。
我借這一首不成形的咒詛的詩,發泄了成一腔的悶氣,但 我卻并不絕望,并不悲觀,在極深刻的沉悶的底里,我那時 還摸著了希望。所以我在《嬰兒》——那首不成形詩的最 后一節——那詩的后段,在描寫一個產婦在她生產的受罪中, 還能含有希余下請看地址:/*。
8.徐志摩的一首簡短簡短一點的詩,還要賞析,不要再別康橋
沙揚娜拉
——致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沙揚娜拉》這組詩無論在情趣和文體上,都明顯受泰翁田園小詩的影響,所短的只是長者的睿智和徹悟,所長的卻是浪漫詩人的靈動和風流情懷。誠如徐志摩后來在《猛虎集·序文》里所說的:“在這集子里(指《志摩的詩》)初期的洶涌性雖已消減,但大部分還是情感的無關攔的泛濫,……”不過這情實在是“濫”得可以,“濫”得美麗,特別是“贈日本女郎”這一節,那萍水相逢、執手相看的朦朧情意,被詩人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詩的伊始,以一個構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嬌羞之態。“低頭的溫柔”與“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兩個并列的意象妥貼地重疊在一起,人耶?花耶?抑或花亦人,人亦花?我們已分辨不清了,但感到一股朦朧的美感透徹肺腑,象吸進了水仙花的香氣一樣。接下來,是陽關三疊式的互道珍重,情透紙背,濃得化不開。“甜蜜的憂愁”當是全詩的詩眼,使用矛盾修辭法,不僅拉大了情感之間的張力,而且使其更趨于飽滿。“沙揚娜拉”是迄今為止對日語“再見”一詞最美麗的移譯,既是楊柳依依的揮手作別,又仿佛在呼喚那女郎溫柔的名字。悠悠離愁,千種風情,盡在不言之中! 這詩是簡單的,也是美麗的;其美麗也許正因為其簡單。詩人僅以廖廖數語,便構建起一座審美的舞臺,將司空見慣的人生戲劇搬演上去,讓人們品味其中亙古不變的世道人情!這一份駕詩馭詞的功力,即使在現代詩人中也是罕有其匹的。而隱在詩后面的態度則無疑是:既然歲月荏苒,光陰似箭,我們更應該以審美的態度,對待每一寸人生!
9.徐志摩的散文 想飛
很喜歡徐志摩~~~才子啊~~~ 徐志摩《想飛》 想 飛 假如這時候窗子外有雪——街上,城墻上,屋脊上,都是雪,胡同口一家屋檐下偎 著一個戴黑兜帽的巡警,半攏著睡眼,看棉團似的雪花在半空中跳著玩……假如這夜是 一個深極了的啊,不是壁上掛鐘的時針指示給我們看的深夜,這深就比是一個山洞的深, 一個往下鉆螺旋形的山洞的深…… 假如我能有這樣一個深夜,它那無底的陰森捻起我遍體的毫管;再能有窗子外不住 往下篩的雪,篩淡了遠近間飏動的市謠;篩泯了在泥道上掙扎的車輪;篩滅了腦殼中不 妥協的潛流…… 我要那深,我要那靜。
那在樹蔭濃密處躲著的夜鷹,輕易不敢在天光還在照亮時出 來睜眼。思想:它也得等。
青天里有一點子黑的。正沖著太陽耀眼,望不真,你把手遮著眼,對著那兩株樹縫 里瞧,黑的,有榧子來大,不,有桃子來大——嘿,又移著往西了! 我們吃了中飯出來到海邊去。
(這是英國康槐爾極南的一角,三面是大西洋)。勖 麗麗的叫響從我們的腳底下勻勻的往上顫,齊著腰,到了肩高,過了頭頂,高入了云, 高出了云。
啊!你能不能把一種急震的樂音想象成一陣光明的細雨,從藍天里沖著這平 鋪著青綠的地面不住的下?不,那雨點都是跳舞的小腳,安琪兒的。云雀們也吃過了飯, 離開了它們卑微的地巢飛往高處做工去。
上帝給它們的工作,替上帝做的工作。瞧著, 這兒一只,那邊又起了兩!一起就沖著天頂飛,小翅膀活動的多快活,圓圓的,不躊躇 的飛,——它們就認識青天。
一起就開口唱,小嗓子活動的多快活,一顆顆小精圓珠子 直往外唾,亮亮的唾,脆脆的唾,——它們贊美的是青天。瞧著,這飛得多高,有豆子 大,有芝麻大,黑刺刺的一屑,直頂著無底的天頂細細的搖,——這全看不見了,影子 都沒了!但這光明的細雨還是不住的下著…… 飛。
“其翼若垂天之云……背負蒼天,而莫之夭閼者;”那不容易見著。我們鎮上 東關廂外有一座黃泥山,山頂上有一座七層的塔,塔尖頂著天。
塔院里常常打鐘,鐘聲 響動時,那在太陽西曬的時候多,一枝艷艷的大紅花貼在西山的鬢邊回照著塔山上的云 彩,——鐘聲響動時,繞著塔頂尖,摩著塔頂天,穿著塔頂云,有一只兩只,有時三只 四只有時五只六只蜷著爪往地面瞧的“餓老鷹,”撐開了它們灰蒼蒼的大翅膀沒掛戀似 的在盤旋,在半空中浮著,在晚風中泅著,仿佛是按著塔院鐘的波蕩來練習圓舞似的。 那是我做孩子時的“大鵬”。
有時好天抬頭不見一瓣云的時候聽著猇憂憂的叫響,我們 就知道那是寶塔上的餓老鷹尋食吃來了,這一想象半天里禿頂圓睛的英雄,我們背上的 小翅膀骨上就仿佛豁出了一銼銼鐵刷似的羽毛,搖起來呼呼響的,只一擺就沖出了書房 門,鉆入了玳瑁鑲邊的白云里玩兒去,誰耐煩站在先生書桌前晃著身子背早上上的多難 背的書!啊飛!不是那在樹枝上矮矮的跳著的麻雀兒的飛;不是那湊天黑從堂匾后背沖 出來趕蚊子吃的蝙蝠的飛;也不是那軟尾巴軟嗓子做窠在堂檐上的燕子的飛。要飛就得 滿天飛,風攔不住云擋不住的飛,一翅膀就跳過一座山頭,影子下來遮得陰二十畝稻田 的飛,到天晚飛倦了就來繞著那塔頂尖順著風向打圓圈做夢……聽說餓老鷹會抓小雞! 飛。
人們原來都是會飛的。天使們有翅膀,會飛,我們初來時也有翅膀,會飛。
我 們最初來就是飛了來的,有的做完了事還是飛了去,他們是可羨慕的。但大多數人是忘 了飛的,有的翅膀上掉了毛不長再也飛不起來,有的翅膀叫膠水給膠住了,再也拉不開, 有的羽毛叫人給修短了像鴿子似的只會在地上跳,有的拿背上一對翅膀上當鋪去典錢使 過了期再也贖不回……真的,我們一過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飛的本領。
但沒了翅膀或 是翅膀壞了不能用是一件可怕的事。因為你再也飛不回去,你蹲在地上呆望著飛不上去 的天,看旁人有福氣的一程一程的在青云里逍遙,那多可憐。
而且翅膀又不比是你腳上 的鞋,穿爛了可以再問媽要一雙去,翅膀可不成,折了一根毛就是一根,沒法給補的。 還有,單顧著你翅膀也還不定規到時候能飛,你這身子要是不謹慎養太肥了,翅膀力量 小再也拖不起,也是一樣難不是?一對小翅膀馱不起一個胖肚子,那情形多可笑!到時 候你聽人家高聲的招呼說,朋友,回去吧,趁這天還有紫色的光,你聽他們的翅膀在半 空中沙沙的搖響,朵朵的春云跳過來擁著他們的肩背,望著最光明的來處翩翩的,冉冉 的,輕煙似的化出了你的視域,像云雀似的只留下一瀉光明的驟雨——“Thou art u nseen but yet I hear thy shrill delight”①——那你,獨自在泥涂里淹著, 夠多難受,夠多懊惱,夠多寒傖!趁早留神你的翅膀,朋友? 是人沒有不想飛的,老是在這地面上爬著夠多厭煩,不說別的。
飛出這圈子,飛出 這圈子!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哪個心里不成天千百遍的這么想?飛上天空去浮著, 看地球這彈丸在大空里滾著,從陸地看到海,從海再看回陸地。凌空去看一個明白—— 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權威,做人的交代。
這皮囊要是太重挪不動,就擲了它,可 能的話,飛出這圈子,飛出這圈子! 人類初發明用石器的時候,已經想長翅膀。想飛。
原人洞壁上畫的四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