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陳太丘與友期行 元方是個怎樣的人
一、陳元方是一個聰敏,懂禮的孩子。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無禮在先,批評對方“無信”“無禮”,維護父親尊嚴,令人欽佩。
二、《陳太丘與友期》這一則記陳紀七歲時的故事,表現了他的聰敏,但主要是寫他懂得為人的道理,“無信”“無禮”二語為全篇核心。附原文如下: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
陳太丘(寔)和朋友相約外出,約定的時間是中午,可到了中午了,朋友還沒來,太丘就自己走了,太丘剛走朋友到了。太丘的兒子元方當時七歲,正在門外玩,客人問元方:“你父親在嗎?”元方回答:“等你不來,他已經走了。”朋友大怒道:“真不是人啊!和人約好出去,現在卻丟下我自己走了。”元方說:“你和我父親約在中午,到了中午你卻沒來,這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兒子罵他的父親,這就是不懂禮貌。”朋友很慚愧,下車來拉元方想表示親近,元方走進家門,不再理他。
三、人物簡介:
陳元方,名紀,字元方,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陳寔之子,享年七十一歲。與弟陳諶俱以至德稱,兄弟孝養,閨門雍和。與父親陳寔和弟弟陳諶在當時并稱為“三君”。遭父喪,哀痛歐血豫州刺史表上尚書,繪象百城,以勵風俗。遭黨錮后,累辟不就。董卓入洛陽,就家拜五官中郎將。紀不得已而到京師。累遷尚書令。建安元年(196),袁紹為太尉,欲讓于紀,紀不受。拜太鴻臚,卒于官。紀子群嘗諶子忠各譽其父公德,相爭不決,質于祖父實。實道:“元方難為兄,季方(諶字)難為弟。”紀于遭黨錮后,發憤著書,號曰《陳子》,凡數萬言。
2.陳太丘與友期行中 你認為元方與友人各是什么樣的人 你如何評價
這則短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陳寔和一個朋友約定正午一起外出。朋友過了正午還沒到,陳寔就一個人走了。他走了之后,朋友才到。這時陳寔七歲的兒子陳元方正在家門口玩耍。朋友從陳元方那里得知陳寔走了,非常生氣,罵陳寔不是君子。陳紀據理反駁了父親的這個朋友,說他不守信還怨別人,是無信無禮之人。朋友聽后覺得很慚愧,想和陳紀道歉,想表示歉意,陳紀不理他,頭也不回地向屋內走去。
本文講的是“信”和“禮”。陳太丘與友人相約,友人失信,沒按時來,陳太丘就走了。友人對此不但不自責,反而辱罵陳太丘無信、“非人”。元方是怎樣面對的呢?首先,他提出什么是“無信”?“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是誰無信呢?話說在點子上,友人無言以對。其次,當著兒子罵他的父親,這又是失禮。簡短兩句話,使友人慚隗得下車來拉他。文章贊揚小元方明禮又善言,也肯定了友人知錯能改的正確態度。
3.陳太丘與友期譯文簡短一點的
陳太丘跟朋友相約同行,約定在正午碰面。
正午已過,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就離開了。
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只有七歲,正在門外嬉戲。
朋友就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
元方答道:“我父親等您很久,而您沒到,他已經離開了。”
友人便生氣地說:“簡直不是人做的事啊!和別人約好一起出行,卻丟下別人自己離開了。”
元方答道:“您跟父親約好正午見,正午時您還不到,就是沒有信用;對著人家的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
友人感到慚愧,下車想拉元方的手。陳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大門。
4.陳太丘與友期譯文
譯文: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是正午,過了正午那個朋友卻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朋友便走了,(陳太丘)走后,(朋友)才到。元方年僅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父親在嗎?”元方說:“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還沒有到,他已經先走了。”友人便發怒罵道:“(你父親)真不守信!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自己先走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
告訴我們的道理: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否則會喪失朋友,失去友誼。
1.通過元方的言行舉止,讓我們知道了要做一個堅持原則的人。
2.通過友人的行為,讓我們知道了知錯就改。而友人又作為一個反面教材告訴我們信用的重要性。
3.通過陳太丘的行為,讓我們知道了要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陳太丘之友:急躁,無信,無禮,知錯能改
元方:聰慧明理,有膽識,正直,愛憎分明
5.陳太丘與友期行的簡短意思
《陳太丘與友期行》的簡短意思:《陳太丘與友期》這一章出自劉義慶編寫的《世說新語》,記述了陳元方與來客對話時的場景,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同時贊揚了陳元方維護父親尊嚴的責任感和無畏精神。
《陳太丘與友期》原文:
南北朝:劉義慶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翻譯: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出去游玩,約定在中午。但是過了中午他的朋友還沒到,陳太丘不再等候就離開了,他離開后朋友才到。
元方當時年七歲,正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還沒到,已經離開了。”朋友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君子!和別人約好了一起出行,卻丟下我自己走了。
元方說:“您和我父親約在正中午。我父親等了您很久,但您沒有準時到,這是您不守信用;當著孩子的面罵他父親,這是沒有禮貌。”朋友慚愧,下車去討好元方,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了大門。
擴展資料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學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武帝時襲封臨川王。官至兗州刺史、都督加開府儀同三司。
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喜納文士,其撰筆記小說集《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記敘漢末至東晉士族階層人物的言談軼事,生動形象地反映出當時士族的生活方式與精神面貌。語言精煉、生動傳神,對后世小說影響極大。
其中“周處除三害”、“望梅止渴”、“擊鼓罵曹”等故事,成為后世戲曲小說的素材,“新亭對泣”、“子猷獻戴”等也成為后世詩文常用的典故。梁劉孝標作注,旁征博引,為后人所重。另有《幽明錄》,今佚。魯迅《古小說鉤沉》輯其佚文200余條,皆記詭異之事。
6.簡要概括《陳太丘與友期》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好人指點~
記述了陳元方與友人的對話,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
【譯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
客問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1] 譯文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出行,約定的時間在中午,過了中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
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
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人!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
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住元方,元方走進家門不理會父親的朋友。解釋 元方:即,字元方,陳寔的長子。
陳太丘:即陳寔(shí),字仲弓,東漢穎川(今河南許昌)人,做過太丘縣令。太丘:縣名;長:長官。
古代常以地名稱其官長。期行:相約同行。
期:約定,今義為日期,行:出行。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正午。
日中:正午時分。過中:過了正午。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離開了。舍,丟下;去,離開 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戲:玩耍,游戲。
尊君在不(fǒu):你父親在嗎?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不,通假字,通“否”。
家君:家父,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引:拉,這里是表示友好的動作。
顧:回頭看。信:誠信,講信用。
時年:這年(那時)。非:不是。
相委而去:相委,丟下別人;相:副詞,表示動作偏向一方;委,丟下,舍棄。 而:表示修飾。
君:古代尊稱對方,現可譯為“您”。慚:感到慚愧。
禮:禮貌。已去:已經 離開。
哉:助詞,語氣詞,并無實際意義。曰:說 則:就是 信(則是無信):信用 古今異義詞1.去 古意:離開 ;今意:往、到。
2.委 古意:丟下、舍棄 ; 今意:委屈、委托。3.顧 古意:回頭看 ;今意:照顧4兒女 古意:子侄輩 今意:兒子女兒 詞類活用1、友人慚 意動用法,感到慚愧 賞析 本文講的是“信”和“禮”。
陳太丘與友人相約,友人失信,沒按時來,陳太丘就走了。友人對此不但不自責,反而辱罵陳太丘無信、“非人”。
元方是怎樣面對的呢?首先,他提出什么是“無信”?“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是誰無信呢?話說在點子上,友人無言以對。其次,當著兒子罵他的父親,這又是失禮。
簡短兩句話,使友人慚愧得下車來拉他。文章贊揚小元方明禮又善言,也肯定了友人知錯能改的正確態度。
[2] 編輯本段 課文 題目解說 陳太丘,漢朝人,字仲弓,原名叫做陳寔太丘縣令。古代習慣將官員所任職的地名附在姓氏后。
“期”是約定的意思。標題概括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文章鑒賞 該文選自劉義慶《世說新語》陳太丘之友:急躁,無信,無禮,知錯能改 不善自省,責備他人 元方:正直,機智,率真 這是一個,很有教育意義的故事。陳太丘依照約會行事,當他的朋友失約時,他決然舍去一點也不姑息。
七歲兒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這父子二人身上體現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誠信為本的觀念。春秋時期政治家管仲說:“誠信是天下的關鍵。”
孔子也說:“做了個人,卻不講信實,不曉得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車子沒有安橫木的犁(lí),小車子沒有安橫木的輒(zhé),如何能走呢?”正因誠信是一個人立身行事的根本,是事業成敗的關鍵,所以古代有許多“不重千金重一諾”的美談,有許多以生命兌現諾言的故事,而鄙視不講信譽的品行。
但是對元方,不好的話就是:元方剛才還批評友人不講禮貌,而他自己卻沒有以身作則,友人畢竟還是元方的長輩,元方只是個小孩,他不尊重長輩,所以入門不顧不對。這是一種沒禮貌的行為,雖然友人不守信,還罵人,但是我覺的元方應該表現的有禮貌。
“友人”已經深感慚愧并向他表達歉意,可他卻“入門不顧”,這雖是天真率直的表現,但他還缺乏寬容大度的胸懷。好的話就是:友人沒有講禮貌,所以元方也可以不講,況且友人罵了元方的父親,所以元方入門不顧對。
文章表現了陳元方的聰慧,懂得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道理: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否則會喪失朋友,失去友誼。
通過元方的言行舉止,讓我們知道了要做一個堅持原則的人。2.通過友人的行為,讓我們知道了知錯就改。
而友人又作為一個反面教材告訴我們信用的重要性。3.通過陳太丘的行為,讓我們知道了要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簡析】 這是一個很有教育意義的故事。陳太丘依照約會行事,當他的朋友失約時,他決然舍去,一點也不姑息。
七歲兒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這父子二人身上體現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誠信為本的觀念。
春秋時期政治家管仲說:“誠信是天下的關鍵。”孔子也說:“做了個人,卻不講信實,不曉得那怎么可以。
譬如大車子沒有安橫木的?(ní),小車子沒有安橫木的輒(yuè),。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陳太丘與友期元方和友期四個怎樣得人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