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體育的由來
體育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根據生產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體身心的發展規律,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達到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豐富社會文化生活而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是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而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個專門的科學領域。
體育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1.體育的廣義概念(亦稱體育運動)。
是指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增強人的體質,促進入的全面發展,豐富社會文化生活和促進精神文明為目的的一種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它是社會總文化的一部分,其發展受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制約,并為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服務。
2.體育的狹義概念(亦稱體育教育)。是一個發展身體,增強體質,傳授鍛煉身體的知識、技能,培養道德和意志品質的教育過程;是對人體進行培育和塑造的過程;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一個重要方面。
3.競技運動亦稱“競技體育”。指為了戰勝對手,取得優異運動成績,最大限度地發揮和提高個人、集體在體格、體能、心理及運動能力等方面的潛力所進行的科學的、系統的訓練和競賽。
含運動訓練和運動競賽兩種形式。特點是:1)充分調動和發揮運動員的體力、智力、心理等方面的潛力;2)激烈的對抗性和競賽性;3)參加者有充沛的體力和高超的技藝;4)按照統一的規則競賽,具有國際性,成績具有公認性;5)娛樂性。
當今世界所開展的競技運動項目是社會歷史的產物。遠在公元前700多年的古希臘時代,就出現了賽跑、投擲、角力等項目,發展至今已有數百種之多。
普遍開展的項目有田徑、體操、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舉重、游泳、自行車等。各國、各地區還有自己特殊的民族傳統項目,如中華武術,東南亞地區的藤球、卡巴迪等。
其發展與國家、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密切相關。4.娛樂體育是指在余暇時間或特定時間所進行的一種以娛悅身心為目的的體育活動。
具有業余性、消遣性、文娛性等特點。內容一般有球類游戲、活動性游戲、旅游、棋類以及傳統民族體育活動等。
按活動的組織方式可分為個人的、家庭的和集體的;按活動條件可分為室內的、室外的;按競爭性可分為競賽性的和非競賽性的;按經營方式可分為商業性的和非商業性的;按參加活動的方式可分為觀賞性活動和運動性活動。開展娛樂性體育活動,有益于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培養高尚品格。
5.大眾體育亦稱“社會體育”、“群眾體育”。是為了娛樂身心,增強體質,防治疾病和培養體育后備人才,在社會上廣泛開展的體育活動的總稱。
包括職工體育、農民體育、社區體育、老年人體育、婦女體育、傷殘人體育等。主要形式有鍛煉小組、運動隊、輔導站、體育之家、體育活動中心、體育俱樂部、棋社,以及個人自由體育鍛煉等。
開展群眾體育活動應遵循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和業余、自愿、小型、多樣、文明的原則。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是發揮體育的社會功能,提高民族素質和完成體育任務的重要途徑。
6.醫療體育指運用體育手段治療某些疾病與創傷,恢復和改善機體功能的一種醫療方法。與其他治療方法相比,其特點有:1)是一種主動療法,要求思者主動參加治療過程,通過鍛煉治療疾病;2)是一種全身治療,通過神經、神經反射機制改善全身機能,達到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的目的;3)是一種自然療法,利用人類固有的自然功能(運動)作為治療手段,一般不受時間、地點、設備條件的限制。
通常采用醫療體操、慢跑、散步、自行車、氣功、太極拳和特制的運動器械(如拉力器、自動跑臺等),以及日光浴、空氣浴、水浴等為治療手段。宜因人而異、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并配合藥物或手術治療和心理疏導。
二干多年前已用“導引”、“養生”作為防治疾病的手段,后又不斷發展與提高,成為中國運動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7.體育的本質。
是指體育所固有的根本特性,是人類社會的一種身體教育活動和社會文化活動。8.體育的本質特點。
就是以身體練習為手段,發展身體,增強體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社會發展服務。它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受一定的政治、經濟制約,并為一定的政治、經濟服務。
體育具有自然的和社會的兩重屬性。自然屬性如體育的方法、手段等;社會屬性如體育的思想、制度等。
2.體育的由來
在古希臘,游戲、角力、體操等曾被列為教育內容。在17~18世紀中,西方的教育中也加進了打獵、游泳、爬山、賽跑、跳躍等項活動, 只是尚無統一的名稱。18世紀末,德國的J.C.F.古茨穆茨曾把這些活動分類、綜合 ,統稱為“體操”。進入19世紀,一方面是德國形成了新的體操體系,并廣泛傳播于歐美各國;另一方面是相繼出現了多種新的運動項目。在學校也逐漸開展了超出原來體操范圍的更多的運動項目,建立起“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這一新概念。于是,在相當的一段時間里,“體操”和“體育”兩個詞并存,相互混用,比較混亂,直到20世紀初才逐漸在世界范圍內統一稱為“體育”。
體育一詞在今天雖然被譯作physical education、sport、sports,但是體育一詞卻不是譯自于英文,而是來自于日文,是直接借用日文中的“體育”一詞。不過,日本在physical education一詞的翻譯上并不是一步到位譯作“體育”的,而是經歷了從譯作“身體(之)教育”、“體教”、“身教”到譯作“體育”的日文化過程,這一過程是在19世紀70年代完成的。
3.體育的由來
體育一詞,其英文本是physical education,指的是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直譯為身體的教育,簡稱為體育。
在古希臘,游戲、角力、體操等曾被列為教育內容。17~18世紀,在西方的教育中也加進了打獵、游泳、爬山、賽跑、跳躍等項活動, 只是尚無統一的名稱。
18世紀末,德國的J.C.F.古茨穆茨曾把這些活動分類、綜合 ,統稱為“體操”。進入19世紀,一方面是德國形成了新的體操體系,并廣泛傳播于歐美各國;另一方面是相繼出現了多種新的運動項目。
在學校也逐漸開展了超出原來體操范圍的更多的運動項目,建立起“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這一新概念。于是,在相當的一段時間里,“體操”和“體育”兩個詞并存,相互混用,直到20世紀初才逐漸在世界范圍內統一稱為“體育”。
4.體育的由來
體育一詞雖然被譯作Physical education、Sport、Sports,但是體育一詞卻不是譯自于英文,而是來自于日文,是直接借用日文中的“體育”一詞。
不過,日本在Physical education一詞的翻譯上并不是一步到位譯作“體育”的,而是經歷了從譯作“身體(之)教育”、“體教”、“身教”到譯作“體育”的日文化過程,這一過程是在19世紀70年代完成的。 體育雖然有悠久的歷史,但是“體育”一詞卻出現得較晚。
因為在“體育”一詞出現前,世界各國對體育這一活動過程的稱謂都不相同。 在古希臘,游戲、角力、體操等曾被列為教育內容。
在17~18世紀中,西方的教育中也加進了打獵、游泳、爬山、賽跑、跳躍等項活動, 只是尚無統一的名稱。18世紀末,德國的J.C.F.古茨穆茨曾把這些活動分類、綜合 ,統稱為“體操”。
進入19世紀,一方面是德國形成了新的體操體系,并廣泛傳播于歐美各國;另一方面是相繼出現了多種新的運動項目。在學校也逐漸開展了超出原來體操范圍的更多的運動項目,建立起“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這一新概念。
于是,在相當的一段時間里,“體操”和“體育”兩個詞并存,相互混用,比較混亂,直到20世紀初才逐漸在世界范圍內統一稱為“體育”。 中國體育歷史悠久,但“體育”卻是一個外來詞。
它最早見于20世紀初的清末,當時,我國有大批留學生東渡去日本求學,僅1901年至1906年間,就有13000多人。其中,學體育的就有很多。
回國后,他們將“體育”一詞引進到中國。 在中國,“體育”這個詞最早見于1904年,在湖北幼稚園開辦章程中提到對幼兒進行全面教育時說:“保全身體之健旺,體育發達基地。”
在1905年《湖南蒙養院教課說略》上也提到:“體育功夫,體操發達其表,樂歌發達其里。” 在中國,最早創辦的體育團體是1906年上海的“滬西士商體育會”。
1907年我國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在紹興也創辦了體育會。同年,清皇朝學部的奏折中也開始有“體育”這個詞。
辛亥革命以后,“體育”一詞就逐漸運用開來。 1762年,盧梭在法國出版了《愛彌爾》一書。
他使用“體育”一詞來描述對愛彌爾進行身體的養護、培養和訓練等身體教育過程。由于這本書激烈地批判了當時的教會教育,而在世界引起很大反響,因此“體育”一詞同時也在世界各國流傳開來。
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體育”一詞的最初產生是起自于“教育”一詞,它最早的含意是指教育體系中的一個專門領域。到19世紀,世界上教育發達國家都普遍使用了“體育”一詞。
而我國由于閉關自守,直到19世紀中葉,德國和瑞典的體操傳入中國,隨后清政府在興辦的“洋學堂” 中設置了“體操課”。1902年左右,一些在日本留學的學生從日本傳來了“體育”這一術語。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涌入我國,學校體育的內容也從單一的體操向多元化發展,課堂上出現了籃球、田徑、足球等。許多有識之士提出不能把學校體育課稱體操課了,必須理清概念層次。
1923年,在《中小學課程綱要草案》中,正式把“體操課”改為“體育課”。 從此“體育”一詞成了標記學校中身體教育的專門術語。
“體育”一詞在含義上也有一個演化過程。它剛傳入我國時,是指身體的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出現的,是一種與維持和發展身體的各種活動有關聯的一種教育過程,與國際上理解的“體育”(Physical education)是一致的。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其目的和內容都大大超出了原來“體育”的范疇,體育的概念也出現了“廣義”與“狹義”解釋。當用于廣義時,一般是指體育運動,其中包括了體育教育、競技運動和身體鍛煉三個方面;用于狹義時,一般是指體育教育。
不少學者對“體育”的概 念提出了一些解釋,但比較趨于一致的解釋為:“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媒介,以謀求個體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直接目的,并以培養完善的社會公民為終極目標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教育過程”。體育的這一定義既說明了它的本質屬性,又指出了它的歸屬范疇,同時也把自身從與其鄰近或相似的社會現象中區別出來。
但是,體育的概念并非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體育的認識也將有所發展。
5.體育的來歷
體育的來歷:
體育一詞雖然被譯作Physical education、Sport、Sports,但是體育一詞卻不是譯自于英文,而是來自于日文,是直接借用日文中的“體育”一詞。不過,日本在Physical education一詞的翻譯上并不是一步到位譯作“體育”的,而是經歷了從譯作“身體(之)教育”、“體教”、“身教”到譯作“體育”的日文化過程,這一過程是在19世紀70年代完成的。
體育雖然有悠久的歷史,但是“體育”一詞卻出現得較晚。因為在“體育”一詞出現前,世界各國對體育這一活動過程的稱謂都不相同。
在古希臘,游戲、角力、體操等曾被列為教育內容。在17~18世紀中,西方的教育中也加進了打獵、游泳、爬山、賽跑、跳躍等項活動, 只是尚無統一的名稱。18世紀末,德國的J.C.F.古茨穆茨曾把這些活動分類、綜合 ,統稱為“體操”。進入19世紀,一方面是德國形成了新的體操體系,并廣泛傳播于歐美各國;另一方面是相繼出現了多種新的運動項目。在學校也逐漸開展了超出原來體操范圍的更多的運動項目,建立起“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這一新概念。于是,在相當的一段時間里,“體操”和“體育”兩個詞并存,相互混用,比較混亂,直到20世紀初才逐漸在世界范圍內統一稱為“體育”。
中國體育歷史悠久,但“體育”卻是一個外來詞。它最早見于20世紀初的清末,當時,我國有大批留學生東渡去日本求學,僅1901年至1906年間,就有13000多人。其中,學體育的就有很多。回國后,他們將“體育”一詞引進到中國。
在中國,“體育”這個詞最早見于1904年,在湖北幼稚園開辦章程中提到對幼兒進行全面教育時說:“保全身體之健旺,體育發達基地。”在1905年《湖南蒙養院教課說略》上也提到:“體育功夫,體操發達其表,樂歌發達其里。”
在中國,最早創辦的體育團體是1906年上海的“滬西士商體育會”。1907年我國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在紹興也創辦了體育會。同年,清皇朝學部的奏折中也開始有“體育”這個詞。辛亥革命以后,“體育”一詞就逐漸運用開來。
1762年,盧梭在法國出版了《愛彌爾》一書。他使用“體育”一詞來描述對愛彌爾進行身體的養護、培養和訓練等身體教育過程。由于這本書激烈地批判了當時的教會教育,而在世界引起很大反響,因此“體育”一詞同時也在世界各國流傳開來。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體育”一詞的最初產生是起自于“教育”一詞,它最早的含意是指教育體系中的一個專門領域。到19世紀,世界上教育發達國家都普遍使用了“體育”一詞。而我國由于閉關自守,直到19世紀中葉,德國和瑞典的體操傳入中國,隨后清政府在興辦的“洋學堂” 中設置了“體操課”。1902年左右,一些在日本留學的學生從日本傳來了“體育”這一術語。隨著西方文化不斷涌入我國,學校體育的內容也從單一的體操向多元化發展,課堂上出現了籃球、田徑、足球等。許多有識之士提出不能把學校體育課稱體操課了,必須理清概念層次。1923年,在《中小學課程綱要草案》中,正式把“體操課”改為“體育課”。
從此“體育”一詞成了標記學校中身體教育的專門術語。
“體育”一詞在含義上也有一個演化過程。它剛傳入我國時,是指身體的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出現的,是一種與維持和發展身體的各種活動有關聯的一種教育過程,與國際上理解的“體育”(Physical education)是一致的。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其目的和內容都大大超出了原來“體育”的范疇,體育的概念也出現了“廣義”與“狹義”解釋。當用于廣義時,一般是指體育運動,其中包括了體育教育、競技運動和身體鍛煉三個方面;用于狹義時,一般是指體育教育。不少學者對“體育”的概 念提出了一些解釋,但比較趨于一致的解釋為:“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媒介,以謀求個體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直接目的,并以培養完善的社會公民為終極目標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教育過程”。體育的這一定義既說明了它的本質屬性,又指出了它的歸屬范疇,同時也把自身從與其鄰近或相似的社會現象中區別出來。但是,體育的概念并非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體育的認識也將有所發展。
6.體育小故事30字有哪些
給你提供一些關于體育的小故事,你自己概括一下,讓每個故事變成30字應該不難。
奧運會上連奪3塊金牌的李寧是帶傷參加比賽的。1984年5月,嚴重的傷痛使他放棄了在南昌舉行的全國體操賽。
奧運會臨近,傷痛稍有好轉,他就參加訓練,去洛杉磯后,有一天做雙杠后滾翻直倒立拉臂時,一使勁,胸肌拉傷了,肩背也受傷,痛得他痙攣抽搐,攥緊拳頭。可他瞞著教練,暗暗發誓:“拼吧,就是比賽后肩膀斷了,我也認了!”就這樣,李寧不僅靠他的體力、技術,還靠他的堅強意志奪得了3塊金牌。
分析:金牌是重要的,比金牌更重要的是精神。體育場上最感動人們的,就是這種拼搏精神。
射擊項目冠軍李對紅的故事資料1、李對紅是一名軍人,有一個孿生姐姐,二人同時是軍區神槍手。2、因為長年練習射擊,導致頸椎椎管狹小和小關節錯位、腰脫嚴重,發病的時候,躺在床上不能動,衣服穿不上,**也要人幫忙。
3、雅典奧運會后,她的愛人因心臟病突發,過早離開人世,讓她遭受了沉重的打擊。近兩年,成績發揮不穩定,讓她更感到無助和委屈。
但在2005年1月,她還是回到了國家隊。4、失去丈夫的她更渴望親人的支持和幫助。
在南京日報的幫助下,她與失散多年的伯父一家終于順利見面,再次找到遺失的親情,她的內心終于又充盈了溫暖。
田徑項目冠軍王軍霞的故事資料1、做運動員是要吃苦的。為了鐘愛的體育事業,王軍霞付出了許多許多。
在參加93年世錦賽時,她的哥哥因車禍去世,家人怕影響她的成績一直隱瞞情況。2、做運動員她又嘗到了甘甜。
在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獲得冠軍的她身披國旗繞場一周,向世界露出燦爛的笑容,她被人們譽為“東方神鹿”,那時的她最美。3、退役后,去上大學只因為需要,從未想過文憑。
基礎差,功課憋得她心急火燎,嘴上起泡。走在路上,回到家里,嘴里仍然嘟囔著英語單詞兒。
4、當母親,幸福欣慰。由于工作原因不能經常與兒子在一起,無盡的思念都化成夢境:有一天她做了個夢,夢見打了兒子,孩子還過來安慰她,睡夢中,她早已淚流滿面。
游泳項目冠軍樂靖宜的故事資料1、樂靖宜天生就是塊游泳的料:肩寬、臀小、腿長、爆發力強,水感又輕又飄。但卻不喜歡游泳。
當年因為有氣管炎,家人本著強身健體的目的把她送去學游泳。2、因為小時候體質過于單薄,素質太差,被不少教練“割愛”:先被推薦去跳高,因腿沒勁,缺乏爆發力,被淘汰;后去花樣游泳隊,又因柔韌性太差,腿又太長,伸出水面后與同伴的腿不協調,被退回來;最后只得再學游泳。
3、經過刻苦的訓練,在26屆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她奪得了女子100米自由泳冠軍。4、退役后,她一直難舍游泳情結,很想辦一家游泳學校。
乒乓球項目冠軍喬紅的故事資料1、喬紅出生在武漢市被人們稱之為“世界冠軍的搖籃”的體育強區。7歲開始打球,良好的體育氛圍,為她成為奧運會冠軍奠定了基礎。
2、喬紅小時候學習成績很好,老師說她能上外語學院。但啟蒙教練說她悟性好,將來一定能練出名堂。
母親希望她讀書,父親希望她打球。最終父親讓她承諾在完成好學習任務的同時打球。
3、兒時,在一次區級比賽中,喬紅比分領先,眼看冠軍就要到手,但老師和教練提出讓喬紅把冠軍讓給對手,因為對手馬上就要小學畢業,這場比賽要給她留下小學階段最美好的回憶。年幼的喬紅不能理解,當場就哭了起來,但最終還是讓出了冠軍。
4、成人后,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乒乓球女子雙打決賽時,她帶傷上陣,激烈的爭奪讓她腿傷難耐,汗水淋漓,但她依然拼斗兇狠,終于和鄧亞萍一起奪得女子雙打金牌。體操項目冠軍李小雙的故事資料1、李小雙和孿生兄弟李大雙出生在一個并不富裕的家庭里。
6歲時,家人讓他倆選擇體操只是為了減輕經濟負擔。10歲時,爺爺挑著擔子送二人到了省隊。
2、小雙訓練十分刻苦,為了拉韌帶,教練自己壓在他細嫩的腿上,他卻不掉淚,直至過關。為了練單杠,他磨破了雙手,鮮血染紅了單杠。
3、但命運卻一直捉弄這個小伙子。兩次被國家隊拒絕。
進入后也不被重視,為此,小雙心想十一屆亞運會一定要讓教練看看自己的本領,并最終如愿奪得自由操個人金牌。4、1991年開始,命運再次捉弄他。
他身體多次受傷,在測試三周新動作時,摔成輕微腦震蕩。接著,在世錦賽上發揮失常,被擠出決賽圈。
但他沒有退縮,在巴塞羅那奧運會隊友連續失利的情況下,他不負眾望,大膽使用“后空翻三周”,為中國體操隊在巴塞羅那奧運會奪得了唯一的一塊體操金牌。舉重項目冠軍占旭剛的故事資料1、1974年5月15日下午,衢州市開化縣上營盤山的占家傳來一聲嬰兒的啼哭聲,10斤4兩重的胖小子占旭剛出生了!出生后,他就表現出了不一般的健壯,手腳比一般孩子粗一倍,也很少得病。
2、10歲為了農轉非戶口而開始練習舉重,并一發不可收拾。成為中國舉重歷史上蟬聯兩屆奧運會冠軍的第一人。
后退役。3、2003年2月再度復出,年紀和傷病成了他提高成績的攔路虎。
減體重,讓年過三十的他非常痛苦,不能吃飯不能喝水,最后餓得連別人吐出來的東西都想吃!4、雅典奧運會一直夢想“三連冠”的他失利了。
7.體育的來源100字
體育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據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研究,人類早在原始時代就把走、跑、跳躍、投擲、攀登、爬越等作為最基本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的技能和本領傳授給下一代。這是人類教學的萌芽,也是體育活動的萌芽。
體育的發展與教育、軍事、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的宗教活動、休閑娛樂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必需指出,體育在其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是受一定的政治經濟所制約,并為一定的政治經濟服務。
體育的發展大致經過了以下三個時期:原始的體育萌芽時期;自覺從事體育時期;形成與完善體育制度時期。經過這三個時期,逐步形成了現代的體育體系;其中競技體育的發展更是推動現代體育發展的主要動力。
體育概念 “體育”一詞,據世界體育資料記載,最早是法國人于1760年在法國的報刊上論述兒童身體教育問題的論文時首先起用的(撣姬側肯乇廄岔詢唱墨Education Physique<法>)現在國際上普遍用“Physical Eduation”泛指“體育”。它的本意是指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直譯為身體的教育。
“Sport”一詞一般認為源于拉丁“Disport”它的本意是指離開工作去游戲、玩耍、進行娛樂活動等。后來逐漸形成具有新含義的一個概念,即---競技運動(競技體育)。
8.體育的來歷
體育的來歷: 體育一詞雖然被譯作Physical education、Sport、Sports,但是體育一詞卻不是譯自于英文,而是來自于日文,是直接借用日文中的“體育”一詞。
不過,日本在Physical education一詞的翻譯上并不是一步到位譯作“體育”的,而是經歷了從譯作“身體(之)教育”、“體教”、“身教”到譯作“體育”的日文化過程,這一過程是在19世紀70年代完成的。 體育雖然有悠久的歷史,但是“體育”一詞卻出現得較晚。
因為在“體育”一詞出現前,世界各國對體育這一活動過程的稱謂都不相同。 在古希臘,游戲、角力、體操等曾被列為教育內容。
在17~18世紀中,西方的教育中也加進了打獵、游泳、爬山、賽跑、跳躍等項活動, 只是尚無統一的名稱。18世紀末,德國的J.C.F.古茨穆茨曾把這些活動分類、綜合 ,統稱為“體操”。
進入19世紀,一方面是德國形成了新的體操體系,并廣泛傳播于歐美各國;另一方面是相繼出現了多種新的運動項目。在學校也逐漸開展了超出原來體操范圍的更多的運動項目,建立起“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這一新概念。
于是,在相當的一段時間里,“體操”和“體育”兩個詞并存,相互混用,比較混亂,直到20世紀初才逐漸在世界范圍內統一稱為“體育”。 中國體育歷史悠久,但“體育”卻是一個外來詞。
它最早見于20世紀初的清末,當時,我國有大批留學生東渡去日本求學,僅1901年至1906年間,就有13000多人。其中,學體育的就有很多。
回國后,他們將“體育”一詞引進到中國。 在中國,“體育”這個詞最早見于1904年,在湖北幼稚園開辦章程中提到對幼兒進行全面教育時說:“保全身體之健旺,體育發達基地。”
在1905年《湖南蒙養院教課說略》上也提到:“體育功夫,體操發達其表,樂歌發達其里。” 在中國,最早創辦的體育團體是1906年上海的“滬西士商體育會”。
1907年我國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在紹興也創辦了體育會。同年,清皇朝學部的奏折中也開始有“體育”這個詞。
辛亥革命以后,“體育”一詞就逐漸運用開來。 1762年,盧梭在法國出版了《愛彌爾》一書。
他使用“體育”一詞來描述對愛彌爾進行身體的養護、培養和訓練等身體教育過程。由于這本書激烈地批判了當時的教會教育,而在世界引起很大反響,因此“體育”一詞同時也在世界各國流傳開來。
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體育”一詞的最初產生是起自于“教育”一詞,它最早的含意是指教育體系中的一個專門領域。到19世紀,世界上教育發達國家都普遍使用了“體育”一詞。
而我國由于閉關自守,直到19世紀中葉,德國和瑞典的體操傳入中國,隨后清政府在興辦的“洋學堂” 中設置了“體操課”。1902年左右,一些在日本留學的學生從日本傳來了“體育”這一術語。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涌入我國,學校體育的內容也從單一的體操向多元化發展,課堂上出現了籃球、田徑、足球等。許多有識之士提出不能把學校體育課稱體操課了,必須理清概念層次。
1923年,在《中小學課程綱要草案》中,正式把“體操課”改為“體育課”。 從此“體育”一詞成了標記學校中身體教育的專門術語。
“體育”一詞在含義上也有一個演化過程。它剛傳入我國時,是指身體的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出現的,是一種與維持和發展身體的各種活動有關聯的一種教育過程,與國際上理解的“體育”(Physical education)是一致的。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其目的和內容都大大超出了原來“體育”的范疇,體育的概念也出現了“廣義”與“狹義”解釋。當用于廣義時,一般是指體育運動,其中包括了體育教育、競技運動和身體鍛煉三個方面;用于狹義時,一般是指體育教育。
不少學者對“體育”的概 念提出了一些解釋,但比較趨于一致的解釋為:“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媒介,以謀求個體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直接目的,并以培養完善的社會公民為終極目標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教育過程”。體育的這一定義既說明了它的本質屬性,又指出了它的歸屬范疇,同時也把自身從與其鄰近或相似的社會現象中區別出來。
但是,體育的概念并非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體育的認識也將有所發展。
9.體育的由來是什么
體育一詞最早出現在1762年出版的盧梭的《愛彌爾》一書中。意思是身體的教育。以后,又有德國、丹麥、瑞典的號稱體育之父的先驅者們,著書立說,形成一套較完整的體操練身體系。1868年,日本從歐洲引進了體操一詞,1878年近滕鎮三正式使用了體育一詞。戌戊變法前后,中國派大批學生到日本,體育一詞便通過留日學生傳入中國。
體育包括三大類:
1、大眾體育
亦稱“社會體育”和“群眾體育”。是為了娛樂身心,增強體質,防治疾病和培養體育后備人才,在社會上廣泛開展的體育活動的總稱。包括職工體育、農民體育、社區體育、老年人體育、婦女體育、傷殘人體育等。
主要形式有鍛煉小組、運動隊、輔導站、體育之家、體育活動中心、體育俱樂部、棋社,以及個人自由體育鍛煉等。開展群眾體育活動應遵循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和業余、自愿、小型、多樣、文明的原則。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是發揮體育的社會功能,提高民族素質和完成體育任務的重要途徑。
2、娛樂體育
娛樂體育是指在余暇時間或特定時間所進行的一種以娛悅身心為目的的體育活動。具有業余性、消遣性、文娛性等特點。內容一般有球類游戲、活動性游戲、旅游、棋類以及傳統民族體育活動等。按活動的組織方式可分為個人的、家庭的和集體的。
按活動條件可分為室內的、室外的。按競爭性可分為競賽性的和非競賽性的。按經營方式可分為商業性的和非商業性的。按參加活動的方式可分為觀賞性活動和運動性活動。開展娛樂性體育活動,有益于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培養高尚品格。
3、醫療體育
指運用體育手段治療某些疾病與創傷,恢復和改善機體功能的一種醫療方法。醫療體育側重論述體育的醫療效果和實施完成的方式方法,這是體育的主要效應之一。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體育的由來簡短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