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落葉》原文,如下:
落葉
朝代:現代 作者:徐志摩
我又再次見到了那飄散著的一片片落葉。
見到落葉并不稀奇,但是這是在春天,四月的春天!春天見得最多的應是傲然怒放的鮮花和春風得意的楊柳,而不是這像蝴蝶一般在空中翩翩起舞,縈繞的落葉。
我看著地上的落葉,有三種不同的顏色:翡翠般綠的,金子般黃的,火一般紅的,真可以說是色彩繁多了。
今年似乎與往年不同,春天的落葉特別多,幾乎在每一棵樹旁,都會有一片片落葉靜靜地躺在那兒等著清潔工人來打掃。
有些地方的葉子更多。
我家附近的一個公園里,成堆的落葉鋪散在石路上,沒有什么人來打掃這里。
一次,我放學來到這里,踩著已經沒有水分的落葉,發出簌簌的響聲,好像葉子碎了。
但細心一點就會發現,這里的落葉竟一片也沒有碎裂。
落葉有很多種,按季節,可以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葉子;按樹木,可以分為梨樹葉、桃樹葉、樟樹葉等形態各異的葉子;按顏色,可以分為紅、綠、黃三種顏色。
誰都知道,落葉是秋的使者,在秋天,會有許許多多的落葉像仙女一樣飄落下來,但在春天,也會有許多落葉的。
其實,每一個季節都會有落葉的包括在寒風凜冽的冬天,四季常青的樟樹也會有落葉。
徐志摩《落葉》賞析:
《落葉》是在1924年秋天,徐志摩在北京大學任教授期同,應北京師范大學的邀請,所作的講演稿,他企圖回答年學生提出的如何解決生活的枯燥和苦的可題。
《落葉》篇貫串其間的是感情”二字,通篇宣揚人的感情、“真的人生的重要和作用。
要使生活不痛苦,只有“抽出人道的同的纖微”來綴補這個破爛社會的大網。
徐志摩正是基于這種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觀點,執信人的感情的無限作用,在生活本體與大自然里。
“他認為人若要擺脫人世的苦惱和壓迫,就要爭得自由發展的“純的個性”,最好的途徑是到大自然去生活去沐浴。
因此,有人說他“《落葉》詩篇是充滿著浪漫的自白,充滿著康橋時代的懂憬。
”這首詩是徐追求愛情、美與自由的集中體現之一。
擴展資料
《落葉》表達的情感:
《落葉》這篇講演稿盡管如大多數徐志摩的文章一般力度不夠,又沒有過硬的理論依據,卻依然有著自己的閃光點。
《落葉》的風格好似信馬韁,聽憑馳騁。
開篇下筆沉重,卻又透出一絲平淡,接著娓娓道來。
一接觸到生活中的苦悶問題,小河般平穩流淌的文章旋然泛起波瀾。
作者完全是以朋友的口氣說話,接下去筆鋒輕轉,開始自我剖析,把無用的落葉比做自己的思想,任憑大家“取舍”,又給人以親切之感。
文章或起或落,似不受任何約束,東淡西扯,跌宕有致,不覺間將讀者順著苦悶一真情一命運這一無形的軌跡,突然引到要緊處:我們周圍事實的真相。
這里沒有一塊干凈的土地,而且“你即使忘得了外面的世界,你還是躲不了你自身的煩悶與痛苦。
”原來人人靈魂里都躲不了罪惡的“大謊”。
行云流水的文字猛地激起沖天的浪濤。
可惜的是,在作品達到高潮之時,作者蒼白的思想顯露無遺,至使全篇大為減色。
讀罷掩卷,能留在腦海里的,只有作者的坦率與真誠,以及他那顆向往光明漂泊無蕩的心。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徐志摩落葉全文加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