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割席分坐的典故
「管寧割席」的故事,載于《世說新語·德行》: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
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寧依舊揮鋤,視之如同瓦石一樣,華歆卻揀起來給扔了。倆人還曾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有人乘華車經過門前,管寧讀書如故,華歆卻丟下書,出去觀望。管寧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并對華歆說:" 你已經不是我的朋友了。"
2.關于華歆與管寧的文言故事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管寧與華歆本是從小到大的好朋友,恰同學少年結伴讀書。
一次,兩人一同在園中鋤菜,發現地上有塊金子。管寧視而不見,繼續揮鋤,視非己之財與瓦礫無異。
華歆卻將金子拾起察看,仔細想過之后才將金子丟棄了。華歆此舉被管寧視之為見利而動心,非君子所為。
還有一次,兩人同席讀書,附近有官員華麗的轎輿車馬經過,前呼后擁十分熱鬧,管寧依舊同往常一樣安心讀書,而華歆卻忍不住將書本丟到一邊,跑出去看了一下熱鬧。此舉被管寧視之為心慕官紳,亦非君子。
于是,管寧毅然將二人同坐的席子割開,與之分坐,斷了交情,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3.管寧與華歆 這個故事給你怎樣的啟示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傅子》曰:“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人,齊相管仲之后也。”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魏略》曰:“寧少恬靜,常笑邴原、華子魚有仕宦意。及歆為司徒,上書讓寧。寧聞之,笑曰:‘子魚本欲作老吏,故榮之耳!’”
這里我們似乎讀出了管寧的脫俗和華歆的俗,其實有心人還應該讀出管更似為了脫俗而去脫俗少了生活的氣息,而華歆更是有率真之美 .
我覺得管寧連他朋友的一個較為俗氣的向往,愿望都無法包容,他還拿什么說自己是華歆的朋友,他太過于自傲,難道他就從來沒有過華歆的這種想法嗎?感覺管寧在裝文雅,假高清,還是華歆比較真實。
4.“管寧割席”有何典故
管寧割席
三國時候,魏國有個孩子叫管寧。他16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家里的日子過得更加清貧。親戚們看到這種情景,有的給他送來衣服,有的給他送來了糧食。管寧的心里特別感動,他對親戚們說:“謝謝你們的好意,我要靠自己的勞動來養活自己,請你們把這些東西全都拿回去吧!”
從此,管寧離開了家。他一邊給人家干活,一邊到處尋找有學問的老師,學習知識和本領。后來,他終于找到了一位有學問的老師。
這位老師有很多學生,其中有一個叫華歆。初來乍到,華歆對他非常親近,他倆就成了好朋友,學習的時候,兩人坐在一張席子上。
有一天,管寧和華歆正并排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忽然,外面傳來一陣鑼聲。學生們都知道,這準又是哪個大官從這兒路過。大家都習以為常了,沒有一個去看熱鬧的。只有華歆一個人坐不住了,“噌”的一下站起來,跑出去了。這個大官不光前面有鳴鑼開道的,還有一個威風凜凜的儀仗隊。他在儀仗隊的簇擁下,坐著一頂八人抬的大轎子,慢慢悠悠地走著。華歆一動不動地看著,看得眼都直了。
直到大官走出好遠,華歆才回到書房里。他根本不管別人愿不愿意聽,就放開嗓子嚷了起來:“哎呀,瞧瞧人家的排場,多么氣派,多么威風呀!”
這時候,管寧什么話也不說,他找來一把小刀,把他和華歆坐的席子“哧啦”一下割成了兩半。
華歆一看,納悶地問:“哎,我說管寧,你這是干什么?”
管寧沒好氣地說:“你讀書只是為了做官發財,沒有一點為國為民的思想。你我志向不同,從今以后,咱們別坐在一張席子上了,你也不再是我的朋友了。”說完,管寧又專心讀起書來。
【天涯博客】本文地址
5.管寧割席斷交的典故
典故: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
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仍依舊揮動著鋤頭和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坐著有圍棚的車穿著禮服的人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
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華歆因心神不一,管寧割斷席子與之斷交。
后用來形容與朋友斷交。原文: 管寧與華歆,俱為漢末人。
初,二人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視而不見,與瓦石無異。華捉而喜,竊見管神色,乃擲去之。
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華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擴展資料割席斷交成語拼音:gē xí duàn jiāo成語解釋:席:坐席,草席。把席割開分別坐。
比喻朋友絕交成語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成語用法:割席斷交作謂語、定語;比喻朋友絕交。近義詞:割席分坐反義詞:和好如初。
6.管寧華嵌的典故
管寧割席
原文
管寧、華歆共②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礫不異,華捉③而擲④去之。又嘗⑤同席讀書,有乘軒冕⑥(miǎn)過門者,寧讀書如故⑦,歆廢書⑧出觀⑨。寧割席⑩分坐,曰:"子非吾友也⑾。"
——《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譯文
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仍依舊揮動著鋤頭不停,把它和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后來,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座位上讀書,有個坐著華貴車輛帶著官帽的人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再不是我的好朋友了。”
7.管寧與華歆
世說新語〔南朝。
宋〕劉義慶 復制這個網址,可以看全文 原文:13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
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今山東臨朐東南)人,是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管仲的后代。
管寧于東漢末避世亂于遼東三十多年,后還鄉入魏,朝廷屢次征之入仕而不就,以布衣身份終老。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人,東漢末年桓帝時候曾經入仕尚書令,入魏后官至太尉,為官有清譽傳世。
《世說新語》中,關于管寧和華歆的直接記載一共有五條,其中四條位置在《德行》門,一條在《方正》門。根據《世說新語》的編排體系,顯然這兩個人的言行是被當作了士人的典范,并以如此尊崇的安排表示了對他們言行的景仰。
不過按照這五條的內容,準確點說,直接提到管寧的記載只有一條,其他的四條記載,從本文的寫作角度來說,只是關于華歆的故事。 但是這兩個人是如此的親密,生活道路、人生準則又是如此的迥異,又有著一個非常著名的共同的故事,所以有必要放在一起來品鑒思量一番。
先說他們共同的故事: 《世說新語》中《德行》一門記載:“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 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這里有兩個故事,記載了他們的兩個生活細節:一、管寧和華歆一起鋤菜園子,掘出了一塊金子,管寧如同沒見到一樣,照常干活;華歆將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
二、管寧和華歆一起同席讀書,門外邊有官員的儀仗喧嘩而來,管寧聽而不聞照樣念書,華歆則放下書跑出去看熱鬧去了。 等華歆回來,管寧已經將坐席割開,表示志趣不同,要和華歆分座。
這個故事流傳得實在是太廣了,以至于“割席斷交”成了一個成語,后世常被用來表示自己的高潔不愿意同流合污。金塊代表的是世人夢寐以求的財富,官員的豪華儀仗代表的是世人無限向往的尊貴。
但是對于知識分子來說,富和貴都和所謂的“清名”成了矛盾,正因為大多數世俗的人追求富貴,所以少數士族讀書人的特立獨行才有著“世人皆濁我獨清”的傲立于世的姿態,仿佛這是一種時尚一種無上的光榮。后人讀這個故事,大多在自覺不自覺地接受一種道德評判,即管寧是清高的,華歆是世俗的;管寧相對來說是正面的人物值得學習,華歆相對來說是反面人物,要接受世俗的唾棄與不屑。
認真再讀一下這個故事,發現那個故事其實漏洞很多。管寧見了金子“揮鋤與瓦石不異”,也許他本來就高度近視沒看到呢?華歆拿起來,知道自己手里揀到了金子,但是隨手拋棄,這不更能說明他根本不在意金子嗎?華歆之出去看熱鬧,其實只能說明他讀書注意力不集中這一點,怎么就能夠上升到人生志趣評判上呢?即使這些問題實際上都不存在,一個人的一生所做的事情那么多,單憑這兩點并非人生關鍵的小事情,怎么就能夠將人的高下清濁都給定了性了呢?還有,史載,管寧、華歆和同是山東老鄉的另一個才子炳原,他們都是好朋友,號稱是一條龍,華歆是龍頭,管寧是龍腹,炳原為龍尾。
既然是朋友,當然關系要非比尋常,怎么就能夠因為朋友出去看了一下外邊的熱鬧,就輕易將交情“喀嚓”割斷了呢?如此輕率脆弱的友情不要也罷,何必還要擔待呢? 很多時候,寫文章的人尤其是寫歷史文章的人因了語言的特權,會給讀者乃至后世人留下一個帶有明顯個人色彩的結論。 他沒去褒誰,也似乎沒去貶誰,但是總是能夠給人以深刻的暗示。
從個人生活態度的角度來說,任何人的任何選擇都有各自的道理,甚至能夠實現自己的選擇,也體現了時政對人權的充分尊重。但是從社會人的角度來說,知識分子本身站在充分領略人類文明結晶的優先角度,卻不能夠為社會作出相對稱的貢獻,似乎是非常自私的行為。
今天讀管寧和華歆的故事,不由得為那個婦孺皆知的“斷席”故事中所蘊涵的道德標準評價所不解:華歆做錯了什么? 管寧一生不曾進仕,晚年有機會也堅決不干。《資治通鑒》第七十卷記載,明帝“徵寧為光祿大夫,敕青州給安車吏從,以禮發遣,寧復不至。”
意思是管寧遼東避難南歸后,魏明帝賜管寧為光祿大夫,給了他儀仗車馬侍從,可是他就是不去接受。 后人稱他為一代“高士”。
據說管寧故鄉的人們為懷念他,褒揚他的高風亮節,特建管寧祠,筑管寧冢,鄰近5村無不以“管公”名村。這個人也夠倔脾氣的,無論如何是一直尊照著自己的心意在生活。
相對而言華歆的仕途一生都比較順利:漢靈帝時舉孝廉,任郎中,后稱病辭官。 后何進征召為尚書郎。
官渡之戰時,曹操“表天子征歆”,任為議郎,參司空軍事,入為尚書,轉侍中,代替荀???惺榱睢2懿僬魈炙鍶ǎ氨盱?Α薄:筧斡反蠓頡2茇Ъ賜蹺緩螅菹喙獍怖窒綰睢:蟾娜嗡就健C韉奐次唬獠┢膠睢W溱志春睢U饈歉鲆懷爻跡?芪毫⑾鋁撕蘸展停一菡歡希度盡紛髡叱率倨蘭鬯扒宕康濾亍薄;?迪至松獎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