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清照詩中短一點的并有賞析
1. 《夏日絕句》(詩中最短20個字)
2. 原文: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3. 譯文
活著的當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應是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4. 賞析
這首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后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5. 原文:如夢令(詞中最短33個字)
6.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7. 譯文
昨夜雨點稀疏,晚風急猛,我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試問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樣?她說海棠花依然如舊。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8. 賞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詞的寫法別致,側重于從聽覺方面來塑造形象并構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鋪直敘地去描寫百花凋殘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從“昨夜”寫起,通過“雨疏風驟”,從聽覺上展開聯想,然后轉化為視覺形象:“綠肥紅瘦”。值得指出的是,這“綠肥紅瘦”四字只不過是作者內心虛擬想象之詞,它還有一個向客觀現實轉化的過程。正因為這首詞有一個從聽覺到視覺,有一個從內心到客觀現實的轉化過程,所以才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便于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這首詞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這里。
其次,通過問答進行感情上的對比烘托。這種寫法,不僅語言精煉生動,結構也由此顯得分外緊湊,使讀者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養以及感情上的細微差別也都歷歷在目,詞也由此而顯得生動活潑。“卻道”一句,寫出了“卷簾人”觀察上的粗疏與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襯托出作者體察的細膩與情思的深婉。沒有這種細膩的體察與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來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擬人化的手法。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這一句不論是在語言的提煉上還是在修辭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極富創造性的。
前面說過,這首詞很短,總共不過三十三字,但它卻能通過生活中一個極其普通的細節,反映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淺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黃了翁在《蓼園詞選》中說:“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圣于詞者。”這段評語有助于我們對這首詞的理解。
2.李清照詩中短一點的并有賞析
《夏日絕句》(詩中最短20個字)原文: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譯文 活著的當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應是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賞析 這首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
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茍且偷生。
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
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后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
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原文:如夢令(詞中最短33個字)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譯文 昨夜雨點稀疏,晚風急猛,我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試問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樣?她說海棠花依然如舊。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賞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
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
“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詞的寫法別致,側重于從聽覺方面來塑造形象并構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鋪直敘地去描寫百花凋殘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從“昨夜”寫起,通過“雨疏風驟”,從聽覺上展開聯想,然后轉化為視覺形象:“綠肥紅瘦”。值得指出的是,這“綠肥紅瘦”四字只不過是作者內心虛擬想象之詞,它還有一個向客觀現實轉化的過程。
正因為這首詞有一個從聽覺到視覺,有一個從內心到客觀現實的轉化過程,所以才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便于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這首詞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這里。
其次,通過問答進行感情上的對比烘托。這種寫法,不僅語言精煉生動,結構也由此顯得分外緊湊,使讀者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養以及感情上的細微差別也都歷歷在目,詞也由此而顯得生動活潑。“卻道”一句,寫出了“卷簾人”觀察上的粗疏與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襯托出作者體察的細膩與情思的深婉。
沒有這種細膩的體察與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來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擬人化的手法。
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這一句不論是在語言的提煉上還是在修辭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極富創造性的。
前面說過,這首詞很短,總共不過三十三字,但它卻能通過生活中一個極其普通的細節,反映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淺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黃了翁在《蓼園詞選》中說:“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
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圣于詞者。”
這段評語有助于我們對這首詞的理解。
3.李清照的詞賞析(詞要短)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賞析一】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
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
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
于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
然后一個“卷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于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賞析二】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
小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令人玩味不已。起首兩句,如何理解頗有爭議。
蓋推以事理邏輯:既然是“濃睡不消殘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風驟”,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其實對這兩句詞,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簡單事理去體會理解的,因為詞人的本意實不在此,而是通過這兩句詞表達無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詩詞都言及風雨。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詩:“明朝風起花應盡,夜惜衰紅把火看。”馮延巳《長相思》詞:“紅滿枝,綠滿枝,宿雨厭厭睡起遲。”
周邦彥《少年游》詞:“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花在風雨中零落,這層意思是容易理解的。
但是說“濃睡不消殘酒”也是寫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過只要多讀些前人寫的惜花詩詞,也就不難體會了。
杜甫《三絕句》詩:“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韋莊《又玄集》卷下錄鮑征君(文姬)《惜花吟》詩:“枝上花,花下人,可憐顏色俱青春。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盡此花下飲,莫待春風總吹卻。”
這些詩句正可用來作為“濃睡不消殘酒”的注腳。易安在其詠紅梅的《玉樓春》詞中所云:“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
……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亦可視為對“濃睡”一句的自注。
這句詞的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后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漱玉詞》中曾多處寫到飲酒,可見易安居士是善飲的。善飲尚且酒醉而致濃睡,一夜濃睡之后酒力還未全消,這就不是一般的過量了。
我們只要思索一下詞人為什么要寫“濃睡不消殘酒”這句詞,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這句詞的立意而言,與上引杜甫和鮑文姬的詩句都是同一機杼,并無二致。
但易安的高處正在于不落窠臼,獨辟蹊徑。一旦領悟了潛藏在“濃睡不消殘酒”背后的這層“惜花”之意,那么對以下數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后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
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于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
相比之下,周邦彥《少年游》:“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便顯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蠟了。
“試問”的結果如何呢?——“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后,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
是啊,“雨疏風驟”之后,“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象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余地。
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
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
4.李清照詩詞賞析
《如夢令》1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此時會留戀自己喜愛的即將消逝的春日美景,惋惜美好時光的短暫,這閨中寂寞愁緒的背后,隱然飄蕩著一絲少女“思春”的情懷. 昨夜一場“雨疏風驟”,摧殘海棠,催送春天歸去,敏感的詞人不用到戶外觀察,用細膩的心靈去感覺,就能知道肯定是一幅“綠肥紅瘦”的狼藉景象。
以淡淡的愁懷去體察自然景致的細微變化,也是由詞人的特定心境決定的。昨夜的飲酒入睡,是否有什么寬慰不了的私人情懷呢?結合下文對春日景色漸漸離去的著急,不難體會出少女對自己虛度閨中光陰的焦慮。
“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
(《古詩十九首·冉冉孤生竹》)這一份對青春美好年華的珍惜,是古往今來的感情敏銳細膩的女子所共有的。古代女子的唯一好出路就是尋覓到一位如意郎君,嫁一位好丈夫。
所以,少女珍惜青春年華之時,就抑制不住內心的絲絲縷縷的“思春”情懷,李清照也不例外。日后,李清照對自己的婚姻有如此深沉的一份情感投入,在早期這些傷春傷懷的作品里已經可以看出端倪來了。
這首詞的構思也十分巧妙,詞人用對話構成情感的遞進深入,用粗心的“卷簾人”來反襯自己的敏感細膩,將少女幽隱不可明說的情懷含蓄展示在讀者的面前。 詞中所表達的意境,前人、今人詩詞中也屢屢涉及。
盛唐孟浩然《春曉》說:“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春眠是舒適的,酣恬沉睡的詩人不知拂曉已到,是處處啼鳥聲驚醒了詩人。
春天清晨的勃勃生機透過“啼鳥聲”顯露出來。醒來后,詩人立即想起昨夜的風雨,于是便關心有多少花瓣被催落。
詩人聽聞啼鳥聲的欣喜,對落花的關心,都表現了對大自然的熱愛。這首五言絕句著重表現的是抒情主人公春曉之際的舒適甜暢,語意緩緩,對“花落”的擔憂也是淡淡而來,漸見深情的。
晚唐韓偓將這一番詩意改用問句表達,《懶起》說:“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臥卷簾看。”
對落花投以更多的關注,但“側臥”的從容姿勢說明詩人的心情并不那么緊張迫切。與李清照同時的大詞人周邦彥也有過類似的藝術構思,其《六丑》說:“為問花何在?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
吐辭典雅的詞人,將落花比擬作“楚宮傾國”般的美人,語意又婉轉一層。李清照的詞顯然直接從韓偓作品中變化而來。
這種被他人反復表述過的詩意,李清照出之以全新的構思。對話的雙方身份明確了,反襯的作用更加明顯。
“綠肥紅瘦”的比擬,令人耳目一新。小詞用語淺近平白,語意卻深沉含蓄,表現了花季少女的朦朧淡約愁思。
宋人對這首詞就非常賞識,《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六十說:“近時婦人能文詞如李易安,頗多佳句。小詞云:(詞略),‘綠肥紅瘦’,此語甚新。”
《藏一話腴》甲集卷一則說:“李易安工造語,如《如夢令》‘綠肥紅瘦’之句,天下稱之。” 《如夢令》2 李清照有《如夢令》詞,描述自己少女時代的生活,是最好的文獻資料。
詞云: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里的“溪亭”、“藕花”、“鷗鷺”都是泛指,是李清照某次出游時的所見所聞。
這時,李清照應該已經來到汴京父親的身邊,歌詞所寫的是汴京周圍某處的景色。這首詞記載了李清照自在浪漫的閨中少女生活。
詞寫自己由于醉酒貪玩而高興忘歸,最后誤入“藕花深處”。由于不期而來的劃船趕路少女,卻把已經棲息下來的“一灘鷗鷺”嚇得四下飛起。
小詞的筆調極其輕松、歡快、活躍,語言樸素、自然、流暢。令人詫異的是一位大家閨秀,居然可以外出盡興游玩到天色昏黑,而且喝得酩酊大醉,以致“不辨歸路”,“誤入藕花深處”。
迷路之后,沒有迷途的驚慌,沒有歸家惟恐父母責怪的懼怕,反而又興致勃勃地發現了“鷗鷺”驚起后的另一幅色彩鮮明、生機昂然的畫面,歡樂的氣氛洋溢始終。這樣自由放縱的生活對少女李清照來說顯然并不陌生,也是充分地獲得父母家長許可的。
否則,只要一次嚴厲的責罵,美好的經歷就可能化作痛苦的記憶。這首詞顯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真率、大膽和對自然風光的喜愛,這樣的作為及個性與李格非自由的家教、家庭環境的寬松密切相關。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元代伊世珍的《瑯嬛記》卷中對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有過一段記載:“易安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今人王仲聞在《李清照集校注》中則指出:“清照適趙明誠時,兩家俱在東京,明誠正為太學生,無負笈遠游事。
此則所云,顯非事實。”(第25頁)王說甚是。
這首詞肯定不會寫于新婚后不久。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后的前六年時間,兩人共同居住在汴京,后來近十年時間又一起屏居山東青州,一直到李清照34歲左右,趙明誠起復再次出來做官,兩人才有了分手離別的時候,這首詞應該作于這。
5.關于李清照詩詞的賞析
醉花陰(重陽)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醉花陰,詞牌名。初見于毛滂《東堂詞》,詞中有“人在翠陰中,欲覓殘春,春在屏風曲。勸君對客杯須覆”,詞牌取義于此。雙調五十二字,上下闋各五句,三仄韻。
曲牌名。北曲入黃鐘呂,共八句,前五句系詞牌的上闋,略有變化。一般用作黃鐘套曲的第一曲。
本詞為節令抒懷之作。時逢重陽,作者通過獨守閨房,寂寞抒懷,及把酒黃昏,賞花東籬等諸多真實的生活場景,表達了于佳節思親的人之常情。然而也是這最為生活化的描寫,造就了千古名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以花擬人,以景托情,情真意切,意趣峰奇,思意絕美,為后世所贊。
集評:
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明誠。明誠嘆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誠詰之。曰:“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政易安作也(《瑯寰記》卷中引《外傳》)。
寫景貴淡遠有神,勿墮而奇情;言情貴蘊藉,勿浸而淫褻。“曉風殘月”、“衰莫微云”,寫景之善者也;“紅雨飛愁”、“黃花比瘦”,言情之善者也(《論詞隨筆》)。
詞之用字,務在精擇:腐者、啞者、笨者、弱者、粗俗者、生硬者、詞中所未經見者,皆不可用,而葉韻字尤宜留意。古人名句,末字必清雋響亮,如“人比黃花瘦”之“瘦”字,“紅杏枝頭春意鬧”之“鬧”字,皆是,然有同此字而用之善不善,則存乎其人之意與筆(《論詞隨毛》)。
無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調,元人詞曲往往宗之(《云韶集》)。
此闋為李易安早期代表詞作之一。以“重陽”為題,抒節令思親之情。
首先我們看到,這道詞寫的是重陽,既為農歷九月九日,已到秋之時令,白晝應是越來越短,這里首句卻是“薄霧濃云愁永晝”,何來“永晝”之說?顯然這是作者自身的一種心理感知,于心理上說,時間對于快樂與痛苦的心境是分別具有相對意義的,樂而忘時,愁而步艱。作者正是對“薄霧濃云”特別敏感,以心愁之,心緒凝結,不得舒暢,當然就自以為是“永晝”之愁了。而這一切皆源于兩地分別的相思之苦。
“瑞腦銷金獸”,瑞腦,即龍腦,瑞龍腦,一種名貴的香料,金獸者,指獸形的香爐。“淡煙爐中起,裊裊浮清室”作者感懷之時,枯座房中,對著“金獸”出神。爐上輕煙正如心頭情思,悠悠無盡。瑞腦雖有盡時,時光亦有老時,唯孤寂苦悶之情思難了難終,有之增而無之減,更勿言排遣。
首兩句,一句言外,一句言內。云煙霧氣相溶相合,情景相交,整篇詞作就在這種陰郁迷離的氛圍中鋪展開來。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雖是夜晚,卻又是輾轉反側,不能成眠,秋意寒思透過帷帳侵入不眠人肌膚。好一句“涼初透”,秋寒、心冷,字字點睛,意氣滿紙。重陽日,本為賞菊登高之佳節,當是味意盎然。無奈何,親人不在身旁,一個“又”字惶恐、憂怨、無奈,道盡心中離愁別恨。
“東籬把酒黃昏后”,“東籬”出自陶淵明《飲酒》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潛之意,悠然自在,超脫化外。而作者酒在飲,花在賞,卻是應景聊復,借酒澆愁之態,奈何愁上添愁,更對日落昏老的蒼涼暮景。怎不惹人傷懷悲愁。
北宋詩人林逋詠梅名句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里以暗香指梅花。而易安詞中“有暗香盈香”的“暗香”代指菊花,菊花經霜不落,傲骨迎風,風格近梅花,指標作者意趣脫俗,胸懷高潔。
尾句“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為全篇高潮,“莫道不銷魂”破空而出,道破多少含之無露的情感,是人性無可壓抑的真實情感的爆發。用江郎《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的“銷魂”二字,點出種種愁苦皆源自離別之痛。用于尾句,如燈啟航、如鐘醒目。尾句雙重否定的語氣仿佛不是出自詞中女主人公之口,倒更像是在旁為之動情感傷的第三者。這種書寫作角度的改變,正是易安行文大膽出奇、峰巒突起的獨特魅力。作者超越了詞中的那個小我,對自滿懷同情,以“莫道不銷魂”感慨之。更指點讀者“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樣作者的情感通過第三者語氣的渲泄,這種自我反觀,將愁苦對象具體對象化,加以觀照和呤味。可謂情境深沉,掠人心魄。
宋詞人程垓《攤破江城子》曾將人與梅花比擬,“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似有神韻。唐司空圖《詩品·典雅》“落花無言,人淡于菊”易安之“人比黃花瘦”似更勝一籌。
6.李清照詩詞賞析
《一剪梅》 本篇抒寫的是普通的秋日別情,是作者為懷念其夫趙明誠所作,上闋從秋日獨自泛舟出游寫到明月高照閨樓,無論是白天或晚上,出外或者歸家,無時無刻不在掛念著心上之人,盼望他從遠方寄來“錦書”。
下闋以花落水流比擬丈夫離開自己以后的寂寞寥落之感,說明彼此伉儷情深,兩地相思難以消除。我們可以見到,柳眉剛剛舒展,心中又見翻騰,詞語淺近,感情深摯,體現了漱玉詞的藝術風格。
詞一開篇:“紅藕香殘玉簟秋”,荷花已然凋殘,盡是一片清秋冷落時節,這個“秋”字,正是作者觸發情懷的節點,是緣景生情的根本,也是文章情氣的基礎。作者把“秋”這個抽象化的季節概念,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象特征的“紅藕香殘”來表達。
同時,秋涼的“香殘”景象和清颯氛圍最能激起人們的愁情幽緒,這在古典詩詞是極為常見的,這說明了其審美上的對象特征和心理意緒上的對應同構關系。作者巧妙的避免了自然景象可能的對主體心理意緒的掩蔽,使讀者產生審美上的偏向,而是把客體的自然物象作為引發情緒的媒介。
即不是意大境小,也不是境大意小,而是微衰的秋境和幽然的秋思之間的相互契合。 作者淡起微推,首先用淡筆勾勒季節特征,其后輕推出抒情主體的形象。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兩句足可玩味,“輕”,言其悄悄然;“獨”,曰其僅然一身。何以如此?詞至此可謂不著一字,然而其意脈潛隱其中,直到“云中誰寄錦書來”,其潛隱之意脈方才顯豁,終顯其表層意象。
作者眺望秋際云天,原是企盼丈夫的“錦書來”,于是緊接“雁字回時”一句。“雁字”既是眼前實景,雁陣歸然,長空嘹唳;也是寄興之景,所謂鴻雁傳書,本就是具有民族本色的傳統意象,含有象征意義。
當這這種翹首引懷,待書于景的意識,最終成為顯性意識時,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所內蘊的深意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釋。其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孑然一身,靜靜地等待雁傳尺素,獨自咀嚼那離別的傷情,悄然的排遣那銘心的思念。
在這“輕”與“獨”中不事張揚,無需為伴的去回味、咀嚼、體驗、領略。上闋煞尾處,忽見“月滿西樓”這一景象描述。
這一收筆,絕極妙極。不但呼應了首句“紅藕香殘”的景象,且同時組成了一個空間上的立體環境體;紅藕、蘭舟、雁字、西樓。
作者亦身在其中,獨處一角,可謂身入詞境。這時候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空間感下透現的時態感觀,時空的靈動躍然紙上,此時流轉在我們心間的是作者的情與意的深度交融,于是從最初的繪畫美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美學層面,意境美。
本篇詞作,上闋隱然相思之意,下闋則直宣情愫。“花自飄零水自流”,乃借景抒懷,暗中又扣合流水落花的傷感與無奈。
可以說字字緊扣“相思”這一詞中意脈。“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作者述及與丈夫身處兩地,共處一種思緒之間,表明了作者與丈夫的心靈感應同為一律。
可見此處是為雙向而動。這與前人所作大部為對月獨抒懷的感情脈思有著顯著區別。
然而“此情無計可消除”,作者如何為之?結尾處“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兩句絕妙好詞,除讓人啞然稱絕之外,唯有嘆然。
作者一路寫來,或寄情于景,或景中含情,意象時露時顯,于結尾處猛然一收,如群山之玉,塔頂明珠,給讀者以強烈的審美刺激,使之心靈為之震動,深思、遐想。長時間的體驗個中三味。
作者以其獨特的方式感知著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自然情感,并以她獨特的藝術技巧將之呈現,并在這一瞬間凝為審美的精華,使之作品產生永恒的藝術魅力。這就是所有傳世巨作所共有的,在各個層面上以獨具個性化的表現手法傳達出人類的普遍意識情感,喚起不同時代、民族、國界的人們的善良的審美體驗。
《如夢令》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
最后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后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 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
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么,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
7.夏日絕句鑒賞 李清照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后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按一下手機右上角的采納或者電腦上的好評哦!謝謝
8.李清照詩詞賞析
李清照:(1084-約1151)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并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如夢令【宋】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