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終南望余雪》的詩意
終南望余雪
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
【詩文解釋】
終南山北嶺的景色秀麗,積雪好像浮在云端上。初晴的陽光照在樹林末梢,傍晚的長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詞語解釋】
林表:林外。
【詩文賞析】
祖詠年輕時去長安應考,文題是“終南望余雪“,必須寫出一首六韻十二句的無言長律。祖詠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寫完了四句,他感到這四句已經表達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寫成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體,有畫蛇添足的感覺。當考官讓他重寫時,他又堅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興。結果祖詠未被錄取。但這首詩一直流傳至今,被清代詩人王漁稱為詠雪最佳作。詩人描寫了終南山的余雪,遠望積雪,長安城也增添了寒意。這詩精練含蓄,別有新意。
2.終南望余雪的詩意
終南望余雪
年代:【唐】 作者:【祖詠】 體裁:【五絕】 類別:【】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注釋】
【注解】:
1、終南:山名,在陜西省西安市南面。
2、林表:林梢。
3、霽色:雨后的陽光。
【韻譯】:
終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
峰頂上的積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樹林表面一片明亮;
暮色漸生,城中覺得更冷更寒。
【評析】:
據《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這是作者在長安的應試詩。詩寫遙望積雪,頓覺雪
霽之后,暮寒驟增;景色雖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凍。詠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
朗,樸實俏麗。
--引自"超純齋詩詞"* 翻譯、評析:劉建勛
【簡析】:
通過山與陽光的向背表現了各處不同的景象,又聯想到山頭的積雪消融后,叢林明亮,低處的城中反會增寒,使詩達到全新的境界。
據《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這首詩是祖詠在長安應試時作的。按照規定,應該作成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寫了這四句就交卷。有人問他為什么,他說:“意思已經完滿了。”這真是無話即短,不必畫蛇添足。
題意是望終南馀雪。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山北叫“陰”);而且,惟其“陰”,才有“馀雪”。“陰”字下得很確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贊頌了終南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云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這個“浮”字下得多生動!自然,積雪不可能浮在云端。這是說:終南山的陰嶺高出云端,積雪未化。云,總是流動的;而高出云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不正給人以“浮”的感覺嗎?讀者也許要說:“這里并沒有提到陽光呀!”是的,這里是沒有提,但下句卻作了補充。“林表明霽色”中的“霽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時的陽光給“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當然下得好,但“霽”字更重要。作者寫的是從長安遙望終南馀雪的情景。終南山距長安城南約六十華里,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陰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籠罩終南山的蒙蒙霧靄;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時,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賈島的《望(終南)山》詩里是這樣寫的:“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天事不可長,勁風來如奔。陰霾一似掃,浩翠瀉國門。長安百萬家,家家張屏新。”久雨新晴,終南山翠色欲流,長安百萬家,家家門前張開一面新嶄嶄的屏風,多好看!唐時如此,現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如果寫從長安城中望終南馀雪而不用一個“霽”字,卻說望見終南陰嶺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觀真實了。
祖詠不僅用了“霽”,而且選擇的是夕陽西下之時的“霽”。怎見得?他說“林表明霽色”,而不說山腳、山腰或林下“明霽色”,這是很費推敲的。“林表”承“終南陰嶺”而來,自然在終南高處。只有終南高處的林表才明霽色,表明西山已銜半邊日,落日的馀光平射過來,染紅了林表,不用說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積雪。而結句的“暮”字,也已經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寫“望”中所見;末一句,寫“望”中所感。俗諺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場雪后,只有終南陰嶺尚馀積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熱,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時,又比白天寒;望終南馀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終南馀雪的題目,寫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覺,意思的確完滿了;何必死守清規戎律,再湊幾句呢?
王士稹在《漁洋詩話》卷上里,把這首詩和陶潛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等并列,稱為詠雪的“最佳”作,不算過譽。
3.《終南望余雪》這首古詩什么意思
終南望余雪 唐·祖詠
央視國際 2003年03月18日 16:54
終南陰嶺秀,
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
城中增暮寒。
【分析】
祖詠(669—746?),洛陽人。仕途落拓,后歸隱汝水一帶。他的詩以描寫山水為主,辭意清新,文字洗煉。
據說此詩為祖詠在長安的應試之作。詩的意境創造皆從“望”字生發出來。而詩之妙處在于不僅寫所見之景,更寫感覺中之景,出人意料。詩人從側面落墨,虛處生神,林表的霽色,因余雪而增“明”,城中的暮寒因雪消而更烈。不見“余雪”二字,而盡得風流。
4.《終南望余雪》的詩意
終南望余雪 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 【詩文解釋】 終南山北嶺的景色秀麗,積雪好像浮在云端上。
初晴的陽光照在樹林末梢,傍晚的長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詞語解釋】 林表:林外。
【詩文賞析】 祖詠年輕時去長安應考,文題是“終南望余雪“,必須寫出一首六韻十二句的無言長律。祖詠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寫完了四句,他感到這四句已經表達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寫成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體,有畫蛇添足的感覺。
當考官讓他重寫時,他又堅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興。結果祖詠未被錄取。
但這首詩一直流傳至今,被清代詩人王漁稱為詠雪最佳作。詩人描寫了終南山的余雪,遠望積雪,長安城也增添了寒意。
這詩精練含蓄,別有新意。
5.終南望余雪》的詩意
終南望余雪
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
【詩文解釋】
終南山北嶺的景色秀麗,積雪好像浮在云端上。初晴的陽光照在樹林末梢,傍晚的長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詞語解釋】
林表:林外。
【詩文賞析】
祖詠年輕時去長安應考,文題是“終南望余雪“,必須寫出一首六韻十二句的無言長律。祖詠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寫完了四句,他感到這四句已經表達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寫成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體,有畫蛇添足的感覺。當考官讓他重寫時,他又堅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興。結果祖詠未被錄取。但這首詩一直流傳至今,被清代詩人王漁稱為詠雪最佳作。詩人描寫了終南山的余雪,遠望積雪,長安城也增添了寒意。這詩精練含蓄,別有新意。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終南望余雪古詩詩意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