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寂靜的春天摘抄加賞析
《寂靜的春天》經典語句:1、很多人一旦分開也許會永遠都不再見面。
2、愛情是容易被懷疑的幻覺,一旦被識破就自動灰飛煙滅。3、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4、風,那么輕柔,帶動著小樹、小草一起翩翩起舞,當一陣清風飄來,如同母的手輕輕撫摸自己的臉龐,我喜歡那種感覺,帶有絲絲涼意,讓人心曠神怡。享受生活,不一定要有山珍海味、菱羅綢緞為伴,大自然便是上帝所賜予人類最為珍貴的。
5、很多人不需要再見,因為只是路過而已。遺忘就是我們給彼此最好的紀念。
6、愛的,不愛的。一直在告別中。
7、會過去的,就會過去的。我們的痛苦,我們的悲傷,我們的負罪。
8、就算你留戀開放在水中嬌艷的水仙,別忘了山谷里寂寞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9、快樂的流淚。
10、柳樹舒展開了黃綠嫩葉的枝條,在微微的春風中輕柔地拂動,就像一群群身著綠裝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夾在柳樹中間的桃樹也開出了鮮艷的花朵,綠的柳,紅的花,真是美極了。
《寂靜的春天》賞析:該書以寓言式的開頭描繪了一個美麗村莊的突變。書的前半部分,對土壤、植物、動物、水源等相互聯系的生態網絡的講解,說明了化學藥劑對大自然產生的毒害。
后半部分則針對人類生活所接觸的化學毒害問題,提出嚴重的警告。作者以詳盡的闡釋和獨到的分析,細致地講述了以ddt為代表的殺蟲劑的廣泛使用,給人們的生存環境所造成的難以逆轉的危害——人類不斷想控制自然的結果,卻使生態破壞殆盡,也在不知不覺間累積毒物于自身甚至遺禍子孫。
在《寂靜的春天》中,卡遜向公眾發出呼吁,要求制止使用有毒化學品的私人和公共計劃,這些計劃將最終毀掉地球上的生命。她要求人們了解真相并針對現狀做出行動,因為關注環境不僅是工業界和政府的事情,也是民眾的分內之事,那些陰險的毒物,通過噴霧劑和塵土、食物傳播,要遠比核戰爭的放射性殘骸危險。
卡遜在書中指出花費了數以百萬計的稅款的噴藥計劃一開始就注定要失敗,使用它們或者任何為企圖對付迅速產生的抗藥性的新產品都是無效的,這被越來越多的病蟲害所證實。她詳細描述了消滅吉卜賽蛾的計劃在殺死吉卜賽蛾的同時也殺死了魚、螃蟹和鳥類,她還詳細描述了消滅火蟻的計劃殺死的是牛、雉雞,而不是火蟻。
由于破壞了自然控制(生態)的手段,許多其他計劃導致了更多害蟲的產生。因此卡遜主張用其他方法代替廣泛使用的化學毒劑,她指出了使用瓢蟲控制介殼蟲等成功事例,她認為一旦引入了天敵或者對手,新出現在某地的有害物種就不會造成很大的麻煩。
自然界的生存斗爭能讓害蟲的數量保持在較低水平。
2.《寂靜的春天》讀后感
您好!
《寂靜的春天》讀后感
《寂靜的春天》是一本很有爭議的書。它那驚世駭俗的關于農藥危害人類環境的預言,不僅受到與之利害攸關的生產與經濟部門的猛烈抨擊,而且也強烈震撼了社會廣大民眾。你若有心去翻閱本世紀60年代以前的報紙或書刊,你將會發現幾乎找不到“環境保護”這個詞。這就是說,環境保護在那時并不是一個存在于社會意識和科學討論中的概念。確實,回想一下長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號——“向大自然宣戰”、“征服大自然”,在這兒,大自然僅僅是人們征服與控制的對象,而非保護并與之和諧相處的對象。人類的這種意識大概起源于洪荒的原始年月,一直持續到20世紀。沒有人懷疑它的正確性,因為人類文明的許多進展是基于此意識而獲得的,人類當前的許多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也是基于此意識而制定的。蕾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第一次對這一人類意識的絕對正確性提出了質疑。這位瘦弱、身患癌癥的女學者,她是否知道她是在向人類的基本意識和幾千年的社會傳統挑戰?《寂靜的春天》出版兩年之后,她心力交瘁,與世長辭。作為一個學者與作家,卡遜所遭受的詆毀和攻擊是空前的,但她所堅持的思想終于為人類環境意識的啟蒙點燃了一盞明亮的燈。
3.《寂靜的春天》賞析
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如果沒有這本書,環境運動也許會被延誤很長時間,或者現在還沒有開始。”
該書連載了一些片段后,數十種報紙和雜志紛紛轉載。書正式出版后,先期銷量便達4000冊,到1962年12月賣出了10萬冊。1962年的整個秋季,《寂靜的春天》都是《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一名。據統計,在該書出版25周年之際,霍頓·米夫林出版公司已售出了16.5萬冊精裝本和180萬冊平裝本《寂靜的春天》。這種銷量足以說明它受歡迎的程度。[5]
在該書的影響下,僅至1962年底,就有40多個提案在美國各州通過立法以限制殺蟲劑的使用;曾獲得諾貝爾獎金的DDT和其他幾種劇毒殺蟲劑也被從生產與使用的名單中清除。該書同時引發了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各種環境保護組織紛紛成立,從而促使聯合國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大會”,并由各國簽署了《人類環境宣言》,開始了世界范圍的環境保護事業。
1992年,在卡遜逝世后的第28年,《寂靜的春天》被推選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圖書之一,被譽為“世界環境保護運動的里程碑”。
4.高分《寂靜的春天》讀后感
《寂靜的春天》簡介與賞析評論及讀后感2008-06-06 09:32《寂靜的春天》作者簡介 蕾切爾·卡遜1907年5月27日生于賓夕法尼亞州泉溪鎮,并在那兒度過童年。
她1935年至1952年間供職于美國聯邦政府所屬的魚類及野生生物調查所,這使她有機會接觸到許多環境問題。在此期間,她曾寫過一些有關海洋生態的著作,如《在海風下》,《海的邊緣》和《環繞著我們的海洋》。
這些著作使她獲得了第一流作家的聲譽。《寂靜的春天》賞析評論 《寂靜的春天》1962年在美國問世時,是一本很有爭議的書。
它那驚世駭俗的關于農藥危害人類環境的預言,不僅受到與之利害攸關的生產與經濟部門的猛烈抨擊,而且也強烈震撼了社會廣大民眾。你若有心去翻閱本世紀60年代以前的報紙或書刊,你將會發現幾乎找不到“環境保護”這個詞。
這就是說,環境保護在那時并不是一個存在于社會意識和科學討論中的概念。確實,回想一下長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號——“向大自然宣戰”、“征服大自然”,在這兒,大自然僅僅是人們征服與控制的對象,而非保護并與之和諧相處的對象。
人類的這種意識大概起源于洪荒的原始年月,一直持續到20世紀。沒有人懷疑它的正確性,因為人類文明的許多進展是基于此意識而獲得的,人類當前的許多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也是基于此意識而制定的。
蕾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第一次對這一人類意識的絕對正確性提出了質疑。這位瘦弱、身患癌癥的女學者,她是否知道她是在向人類的基本意識和幾千年的社會傳統挑戰?《寂靜的春天》出版兩年之后,她心力交瘁,與世長辭。
作為一個學者與作家,卡遜所遭受的詆毀和攻擊是空前的,但她所堅持的思想終于為人類環境意識的啟蒙點燃了一盞明亮的燈。《寂靜的春天》讀后感 我家在農村,對農藥比較熟悉。
在上大學學習環境專業前,覺得使用農藥是很正常的,不然莊稼怎么樣才能長勢良好,不受蟲害?但是現在經過近4年的環境專業的學習,我的想法和以前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農藥的害處不一而足,在讀了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后,我對農藥的害處更有了個清楚的認識! 第一章寫明天的寓言,試想如果我們自己生活在那樣的地方,該是一件怎樣的可怕事情啊!是什么使我們的美好世界變的那樣恐怖?“不是魔法,也不是敵人的活動使這個受損害的世界的生命無法復生,而是人們自己使自己受害。”書中這句話給我的震撼非常大,原來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用雙手造成的!農藥的使用已經讓我們的明天蒙上了恐怖的陰影,我們該如何的擺脫這樣的景象,我們要為次付出什么樣的代價,一切的一切都讓我陷入沉思中…… 農藥在我國使用極其平長,不過在農村還是在城市,農藥極大的方便了我們的生活,我們沉浸在人類的發明創造中而沾沾自喜,對危險的到來卻一無所知!農藥的廣泛使用使農田的生態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農藥殺死了害蟲,同時它也殺死了害蟲的天敵-蛇;農藥使我們的莊稼長勢良好,同時它使我們的土地慢慢硬化;農藥使田里的水受到污染,田里的水流進小河,小河里的水流進江水……,水的地表徑流使污染的范圍越來越大,像這樣積累下去,后果不敢想象。
但是我們有大多數人依然如此,因為他的生活還沒有出現什么大變化,但出現的時候一切都晚了! 有人說了,不用農藥,我們如何殺滅害蟲?像書中所提,可以用生物的方法,這種方法非常的有用,而且不會污染環境,當然科學的研究還不是很成熟,但已有了極大的前途!有很多方法已可以用與實踐中,我們應該去嘗試,農藥已經讓死神離我們太近!我們應該警惕了! 一人的呼告不能起到大的作用,但是眾人的力量卻是很大!我們經過近4年的學習,環保觀念應該植入我們的內心,以后我們應該在社會宣傳環保的思想,不要使用農藥了,我們自己做的錯事,還要我們自己來收拾。
5.寂靜的春天 讀后感
《寂寞的春天》是由美國海洋生物學家RachelCarson所著。
她是現代環境保護運動先驅,她著有《在海風下》、《環繞我們的
海洋》等多部科學人文作品。
《寂寞的春天》最觸動我心的是本書開頭作者所虛設的那個故事。從前,在美國中部有一個城鎮,這里的一切生物看來都與周圍環境相處得很和諧。這里的莊稼地遍布,小山下果園成林;這里春暖花開,秋高氣爽;這里鳥類豐富多彩,人們都會長途跋涉來這里觀鳥;這里的小溪清澈見底,也有人會來小溪邊釣魚。
直到許多年前的一天,第一批居民來到這兒建房,這里平靜的生活被打破了。
從那時起,一切都改變了,成群的小雞、牛羊病倒和死去;在孩子中也出現了一些突然的、不可解釋的死亡現象,這些孩子在玩耍時突然倒下,并在幾小時內死去;鳥兒也氣息奄奄,飛不起來了;釣魚的人不再來訪,魚兒已經死亡。這是一個沒有聲音的春天!
曾經是多么吸引人的城鎮,現在卻只有一片寂靜。是人類自己使自己受害。
雖然這是作者虛設的,但現實中卻有很多地方是它的翻版。
是什么使這樣的悲劇發生?
地球上的生命的歷史一直是生物及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地球上植物和動物的自然形態和習性都是由環境造成的。所以環境的好壞對于生物來說是尤為重要的。
而人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大肆地使用噴霧劑、粉劑、氣霧劑和殺蟲劑,并不加以正確的選擇,“好的”和“壞的”昆蟲都被殺死,使世界披上了一層致命的薄膜。
荷蘭生物學家CJ布里捷說過:“昆蟲世界是大自然中最驚人的現象。對昆蟲世界來說,沒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通常看來最不可能的事情也會在昆蟲世界里出現。”昆蟲通過遺傳選擇,正在發生應變以抵抗化學藥物。而我們使用化學藥物的大舉進攻正在削弱環境本身所固有的、阻止昆蟲發展的天然防線。
殺蟲劑主要用于防治農業害蟲和城市衛生害蟲的藥品.使用歷史長遠、用量大、品種多。而農民使用殺蟲劑最為廣泛,他們使用殺蟲劑來保護糧食免遭昆蟲的襲擊;此外,家居用殺蟲劑也占一定的比例,為了殺死居室內的蟑螂、蚊子、蒼蠅等昆蟲,家庭使用的殺蟲劑種類越來越多。古代人類滅蟲,多采用有毒的動植物體或礦物,較少對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現代人則不然,使用了各種含汞、含砷、含氰化物的殺蟲劑消滅室內的昆蟲。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危害性較大的殺蟲劑使得環境越加地惡劣,而殺蟲劑對于人體的傷害是日積月累的。
雖然廣泛使用殺蟲劑對于維持農場生產是需要的,但使用殺蟲劑的同時也在破壞糧食的生長,生產量就會下降,那這是不是說就沒有控制害蟲的必要了呢?很顯然不是。害蟲依然要除,但控制工作一定要立足于現實。現在我們大量使用殺蟲劑消滅害蟲,其實也在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我們應當改變使用殺蟲劑的方法,正確使用,不要造成對人體、對糧食的傷害。在使用殺蟲劑前,應該做好防護措施,最好能穿上長袖衣服,戴上口罩,防止皮膚或呼吸道中毒;不能過度使用此類東西,,許多人為了增強殺蟲效果而使用很多,這不僅會破壞糧食的生長,還會對人類自己造成危害;農民可以選在昆蟲仍在萌芽狀態下就消滅它們……
RachelCarson在很多年前已經意識到殺蟲劑的危害有多大,難道我們就沒有一點的意識嗎?我們真的愿意“自生自滅”嗎?讓我們找回那已失去的預見和自制能力,讓我們自己“拯救”自己,用今后的行為“彌補”先前所犯下的錯誤。毀滅環境,就是在毀滅人類自己!
6.《寂靜的春天》讀后感
您好! 《寂靜的春天》讀后感 《寂靜的春天》是一本很有爭議的書。
它那驚世駭俗的關于農藥危害人類環境的預言,不僅受到與之利害攸關的生產與經濟部門的猛烈抨擊,而且也強烈震撼了社會廣大民眾。你若有心去翻閱本世紀60年代以前的報紙或書刊,你將會發現幾乎找不到“環境保護”這個詞。
這就是說,環境保護在那時并不是一個存在于社會意識和科學討論中的概念。確實,回想一下長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號——“向大自然宣戰”、“征服大自然”,在這兒,大自然僅僅是人們征服與控制的對象,而非保護并與之和諧相處的對象。
人類的這種意識大概起源于洪荒的原始年月,一直持續到20世紀。沒有人懷疑它的正確性,因為人類文明的許多進展是基于此意識而獲得的,人類當前的許多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也是基于此意識而制定的。
蕾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第一次對這一人類意識的絕對正確性提出了質疑。這位瘦弱、身患癌癥的女學者,她是否知道她是在向人類的基本意識和幾千年的社會傳統挑戰?《寂靜的春天》出版兩年之后,她心力交瘁,與世長辭。
作為一個學者與作家,卡遜所遭受的詆毀和攻擊是空前的,但她所堅持的思想終于為人類環境意識的啟蒙點燃了一盞明亮的燈。
7.《寂靜的春天》讀后感2000字
[《寂靜的春天》讀后感2000字]《寂靜的春天》讀后感 人類與大自然,本應是和諧相處的,我們這個可愛的地球早已傷痕累累,《寂靜的春天》讀后感2000字.人們對環境的破壞,使我們不斷遭到地球的\"報復\".想想看,就近兩年看,各種的環境問題,從2008的四川地震,到海地地震再到玉樹地震,每一次都是那么的震撼,多少人民流離失所處于動蕩之中.每一次都是這樣的心痛,就這樣還不夠讓我們有所警示嗎?還有南方百年不遇的旱災,看到那些圖片,是那么得讓人揪心.回首往事,像沙塵暴,使人們患上呼吸方面的疾病.臭氧空洞,使人們患上皮膚癌.地球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懲罰著我們.在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方面,人們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喪失了自己的本性.從白色污染到亂砍濫伐,我們是在破環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還是在傷害我們自己呢.太多太多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了.人們總想著靠自己的力量來征服大自然,但目前的狀態來看,我們人類仿佛要被大自然所淹沒.所以說我們應該加強保護環境的意識,這樣做其實就是在善待我們自己. 《寂靜的春天》這本書就是描寫人們由于過度使用化學藥品和肥料而導致環境污染,生態遭到破壞,最終給人們帶來不可彌補的后果.這本書的作者是蕾切爾卡遜(rachelcarson).她是一位身體瘦弱而且身患絕癥的女學者,但他以其獨特的視角,對人們過度使用化肥的行,為提出了質疑,這是空前的,更是一個歷史性的挑戰.可以想象,對于這樣的一個弱女子來說,所面對的壓力和遭受的質疑都是常人無法忍受的.也就是這樣的一個女子,憑著自己堅強的意志,為人們指引了前進的方向,所有的困難都讓它變得更加堅強.我們需要感謝這位偉大的女性,是她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是她讓我們更愛我們的地球,更是她為我們敲了一次警鐘.通過讀者本書,我作為當代一名大學生來說,身上更有一份責任感,保護環境不僅要從自身做起,還需要帶動身邊的家人朋友一起加入到這次的行動中,地球需要我們用行動去愛護她,而不是一度的開采,無節制的破壞. 想想看,我們應該用怎樣的實際行動來保護我們的地球呢?各種保護環境珍惜水源的宣傳片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但還是有人在破壞,我們應將保護環境融入我們的意識中,這樣人們就會很自然的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來保護環境.還記得嗎?:馬斯河谷煙霧事件:1930年比利時馬斯河谷工業區由于二氧化硫和粉塵污染,一周內有近60人死亡,數千人患呼吸系統疾病. 還記得嗎?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1943年美國洛杉磯市汽車排放的大量尾氣在紫外線照射下產生化學煙霧,使大量居民出現眼睛紅腫、流淚、喉痛等,死亡率大大增加,讀后感《《寂靜的春天》讀后感2000字》.還記得嗎?多諾拉煙霧事件:1948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多諾拉鎮,因煉鋅廠、鋼鐵廠、硫酸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及氧化物和粉塵造成大氣嚴重污染,使5900多居民患病,事件發生的第三天有17人死亡.還記得嗎?倫敦煙霧事件:1952年英國倫敦由于冬季燃煤排放的煙塵和二氧化硫在濃霧中積聚不散,頭兩個星期死亡4000人,以后的兩個月內又有8000多人死亡.還記得嗎?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61年前后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化工和工業燃燒重油排放的廢氣嚴重污染大氣,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驟增,尤其是哮喘病的發病率大大提高,50歲以上的老人發病率約為8%,死亡10余人.還記得嗎?水俁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本縣水俁市因石油化工廠排放含汞廢水,人們食用被汞污染和富集了甲基汞的 魚、蝦、貝類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樞神經中毒,死亡率達38%,汞中毒者達283人,其中60余人死亡.還記得嗎?富山痛痛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縣神痛川流域,因鋅、鉛冶煉廠等排放的含鎘廢水污染了河水和稻米,居民食用后中毒,1972年患病者達258人,死亡128人.還記得嗎?愛知米糠油事件:1968年日本北九州市愛知縣一帶,因食用油廠在生產米糠油時,使用多氯聯苯作脫臭工藝中的熱載體,這種毒物混入米糠油中被人食用后造成中毒,患病者超過10000人,16人死亡.還記得嗎?博帕爾事件:1984年設在印度中央邦博帕爾市的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農藥廠儲罐爆裂,大量劇毒甲基異氰酸酯外泄,造成至少2500多人死亡,十幾萬人受傷的慘劇.還記得嗎?切爾諾貝利核污染事件:1986年原蘇聯基輔地區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反應堆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質外泄,上萬人受到輻射傷害,直接死亡31人,13萬居民被疏散,污染范圍波及鄰國,核塵埃遍布歐洲.這些難道不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嗎?更加可笑的是破壞環境的是我們生活在陸地上的人們,而承擔這種后果的竟然是那群無辜的人,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想想看,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地球就不會遭到如此大的破壞,而我們所要承擔的后果自然也就不會如此嚴重.看完了這本書,心里的想法真的太多太多了,在書中特別提到的農藥問題.農藥在我國的使用是極其平常的,農民大批量使用農藥自然是為了提高產量,而產量是來自我們永遠不會滿足的貪婪的胃口.我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對吃的也挑剔了,不但要更好,還要更多,于是,各地。
8.寂靜的春天讀后感2000字
《寂靜的春天》讀后感
《寂靜的春天》是一本很有爭議的書。它那驚世駭俗的關于農藥危害人類環境的預言,不僅受到與之利害攸關的生產與經濟部門的猛烈抨擊,而且也強烈震撼了社會廣大民眾。你若有心去翻閱本世紀60年代以前的報紙或書刊,你將會發現幾乎找不到“環境保護”這個詞。這就是說,環境保護在那時并不是一個存在于社會意識和科學討論中的概念。確實,回想一下長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號——“向大自然宣戰”、“征服大自然”,在這兒,大自然僅僅是人們征服與控制的對象,而非保護并與之和諧相處的對象。人類的這種意識大概起源于洪荒的原始年月,一直持續到20世紀。沒有人懷疑它的正確性,因為人類文明的許多進展是基于此意識而獲得的,人類當前的許多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也是基于此意識而制定的。蕾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第一次對這一人類意識的絕對正確性提出了質疑。這位瘦弱、身患癌癥的女學者,她是否知道她是在向人類的基本意識和幾千年的社會傳統挑戰?《寂靜的春天》出版兩年之后,她心力交瘁,與世長辭。作為一個學者與作家,卡遜所遭受的詆毀和攻擊是空前的,但她所堅持的思想終于為人類環境意識的啟蒙點燃了一盞明亮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