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隨波逐流、走自己的路的名人事例
不隨波逐流、走自己的路的名人事例:一、孔子 孔子周游列國時,路過呂梁瀑布。
它從高處傾瀉下來,水聲訇訇。這時孔子看見一位老者走了下去。
孔子想那位老者可能是輕生,就急忙叫一名弟子去救他。可瞬間那老者竟又重現在百步之外。
他白發飄飄邊走邊唱,神形瀟灑。孔子趕上他,虛心請教:請告訴我,你有什么秘訣可以對付這樣的水流?老者笑道:我只是隨著漩渦進入,又隨著漩渦出來,我讓自己適應水流,而不是讓水流適應我。
二、撒切爾 在瑪格麗特6歲那年,一個星期天的上午,一家人從教堂做完禮拜回來,走在回家的路上。星期天是基督教徒聚到教堂做禮拜的日子,瑪格麗特一家篤信宗教,自然一次也不會錯過這樣的活動。
瑪格麗特在路上一邊走,一邊回想著牧師布道的內容。正想得入迷,突然被一串銀鈴般的笑聲打斷了。
那笑聲響亮、悅耳,使她不由得轉過頭去看:“是什么人這么高興呢?”原來是一群在街角玩耍的孩子。他們與瑪格麗特年齡相仿,有男孩也有女孩,一群孩子像小鹿一樣奔跑著,互相追逐,推推搡搡,不時地爆發出開心的笑聲。
瑪格麗特不知道他們玩的是什么游戲,因為自己從來不玩游戲,但那歡快的氣氛深深地吸引了她。她不由得放慢了腳步,腦袋扭過去,目不轉睛地盯著那些孩子,直到走遠了……回到家里,瑪格麗特的心總是無法平靜。
她內心深處孩子的天性被突然間喚醒了,使她一心向往玩樂。可是在以往的生活中,她就像個小大人,不茍言笑,天天跟在父親的后面,不是忙著店鋪的生意,就是干家務活,要么就是參加各種大人的活動。
她的生活和年齡十分不相稱,這雖然使她養成了勤勞儉樸的性格,長了不少見識,卻也使她的童年歡樂過早地失去了。今天,她才發現,其他同齡的孩子簡直是與她生活在兩個世界里。
她是那樣的無聊!一想到自己錯過了那么多的歡樂,如此多的游戲,瑪格麗特不由得委屈起來。她忍不住問父親:“爸爸,為什么我不能像別人家的孩子一樣,經常出去游戲玩耍呢?” 父親聽到瑪格麗特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一點也沒有表現出吃驚的樣子。
他既沒有責備瑪格麗特,也沒有像一般父母一樣哄著委屈的孩子,而是非常親切地說:“孩子,你做事情必須有自己的主見。不能因為你的朋友在做某種事情,你也去做或者想去做。
不要因為怕與眾不同而隨波逐流,要決定自己該怎么辦。如果有必要,就去領導群眾,但不要隨大流。”
聰明的瑪格麗特聽了父親的話,頓時恍然大悟。她的童心被渴望成功的心理代替了,委屈也立刻煙消云散了。
她深深地明白,父親之所以用特殊的方法教育她,是為了讓她將來有所作為。從此以后,她把父親的話當作“終生奉行的準則”,直到她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
三、嵇康 嵇康對那些傳世久遠、名目堂皇的教條禮法不以為然,更深惡痛絕那些烏煙瘴氣、爾諛我詐的官場仕途。他寧愿在洛陽城外做一個默默無聞而自由自在的打鐵匠,也不愿與豎子們同流合污。
他如癡如醉地追求著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擺脫約束,釋放人性,回歸自然,享受悠閑。成為“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
三國時魏末詩人與音樂家,玄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從小喜愛音樂,有極高的音樂天賦。
他精于笛,妙于琴,善于音律。他創作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被稱為“嵇氏四弄”,是中國古代一組著名琴曲,與東漢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尤其善于演奏《廣陵散》。
四、石油大亨 一位石油大亨死后到天堂去參加會議,一進會議室發現已經座無虛席,沒有地方落座,于是他靈機一動,大喊一聲:“地獄里發現石油了~”這一喊不要緊,天堂里的石油大亨們紛紛向地獄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大亨了。這時,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過去,莫非地獄里真的發現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獄跑去。
地獄里也許沒有一滴石油,但跑去那里受苦卻是一個事實。世界上所有人都有盲目從眾的心理,因而我們要學會避免它。
五、米勒 米勒從偏僻的農村來到繁華的巴黎,為了換錢吃飯,他只能畫最暢銷的裸體畫。一天晚上,他孤獨地躑躅于巴黎街頭,在一個明亮的櫥窗前,他聽到兩位青年在議論著陳列在這里的一幅少女裸體畫:“這幅畫糟糕透了,簡直令人厭惡。”
“是啊,米勒畫的吆。他是個除了裸體女人,什么也畫不出來的人!” 他回到家中,痛苦地對妻子說:“我決定今后不再畫裸體畫了,即使生活將會變得更苦,又有什么辦法呢?我已經厭惡巴黎,我想回到農村去,住到農民中間去!”米勒很快移居到巴黎附近的巴比松。
在這里,他用自己燒的木炭畫素描,靠朋友的接濟度過最困難的日子,還要經常對付資產階級文人學士在藝術上對他的詆毀和攻擊。但是,他始終沒有動搖,堅持表現農民題材,他畫的《播種》《拾穗者》《扶鋤的人》等都是世界美術史上十分著名的作品。
巴比松風景優美,附近就是楓丹白露森林,后來一群畫家聚集到這里,形成了著名的巴比松畫派,米勒是這個畫派的代表。這位享有“農民畫家”之譽的法國現實主義藝術大師說過:“我生來。
2.不隨波逐流,逆行的事例有什么
1、朱自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 朱自清是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1948年初,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最后階段,6月,北平學生掀起了反對美國扶植日本軍國主義的運動。當時,朱自清身患重病,又無錢醫治,但他毫不猶豫地在寫著“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舍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
的宣言上簽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療無效,12日逝世。
那時他年僅50歲。臨終前,朱自清以微弱的聲音諄諄叮囑家人:“有件事要記住,我是在拒絕美國面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后不買國x黨配合給的美國面粉!"2、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譯:大家都腐敗,大家都沉醉,而我是一個清廉、清醒的人) 屈原“淈泥揚波”、“哺糟歠釃”,走一條與世浮沉、遠害全身的自我保護的道路。從思想到行為無不高標獨立,以致為自己招來流放之禍。
屈原放逐后和漁父的對話,顯示出屈原的忠君愛國的崇高品質.大家都污濁,只有我一個人清廉;大家都沉醉,只有我一個人清醒,這就是被放逐原因。這話聽起來似乎很離奇,但仔細一想,這真是亙古不易的道理。
試想,大家都腐敗,大家都沉醉,又怎能容得一個清廉、清醒的人呢?被排擠,被放逐了,還要落下奸邪的罪名.短短的兩句話,把楚國的昏庸、腐朽概括得淋漓盡致;從另一個方面,則又把屈原的忠實、高潔對比地顯示了出來。3、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東晉后期的大詩人陶淵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于蒼生”之志,可是,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年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為了生存,陶淵明最初做過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慣官場上的那一套惡劣作風,不久便辭職回家了。后來,為了生活他還陸續做過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
陶淵明最后一次做官,是義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過“不惑之年”(四十一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
有一次,縣里派督郵來了解情況。有人告訴陶淵明說:那是上面派下來的人,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淵明聽后長長嘆了一口氣:“我不愿為了小小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家伙獻殷勤。”說完,就辭掉官職,回家去了。
陶淵明當彭澤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他這次棄職而去,便永遠脫離了官場。
此后,他一面讀書為文,一面參加農業勞動。后來由于農田不斷受災,房屋又被火燒,家境越來越惡化。
但他始終不愿再為官受祿,甚至連江州刺使送來的米和肉也堅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了。
陶淵明是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適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氣節為代價。
陶淵明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寫出了一代文風并流傳百世的詩文。在為后人留下寶貴文學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他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成為中國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4、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譯:豈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權貴,使我不能有舒心暢意的笑顏。) 出處:唐代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
表現了詩人的傲氣和不屈,其中當然也流露著對權貴的蔑視,他和陶潛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操守,是一脈相承的。5、陳勝:“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燕雀怎么能知道鴻鵠的遠大志向,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秦朝陽城(今河南方城縣)有一個叫陳涉(名勝,字涉)的人,年輕時曾經跟別人一起受雇傭給富人家種地。有一天,他放下農活到田埂上休息,對秦王朝肆無忌憚的征調勞役、不斷加重對老百姓的壓迫和剝削的社會現實忿恨不平,就決心擺脫壓迫和剝削,改變目前的社會地位,并對他的同伴們說:“假如將來我們中間有誰發跡富貴了,可不能相互忘記啊。”
同伴們譏笑他:“受雇給人家種地,怎么能發跡富貴呢?”陳涉長長地嘆了一口氣道:“燕雀哪里會懂得鴻鵠的凌云壯志呢!”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年)七月,陳涉與吳廣發動農民起義,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這個政權雖然持續時間不長,但終于推翻了秦朝的嚴酷統治。
3.給自己定位,不隨波逐流的偉人的事例
廬山會議期間,**要給彭德懷定為**反社會主義分子,要撤職,開除黨籍處理。
與會人員都附合,表示同意,而**認為,彭德懷反映“**”的問題正當的,正是對黨和人民負責,堅決不同意處理彭德懷,并批評**說“這次會議不民主”,開會表決時,只舉的很低,幾乎沒有舉。結果會后不僅處理了彭德懷,而且因為彭德懷說了幾句公道話,**被撤銷了軍委第一副主席的職務,并不讓其參加中央重要決策,甚至不讓參加中央重要會議。
對此,**并不后悔,繼續憑良心處事,在**中針對**的“頂峰論”,多次在會上發表“**思想不是頂峰”“**思想也是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等“不合時宜”的言論,因而多次受到誣蔑和迫害。
4.不隨波逐流的歷史名人人物
【音樂】 嵇康: 嵇康,字叔夜,本姓奚,祖籍會稽(今浙江紹興),“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
三國時魏末詩人與音樂家,玄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嵇康從小喜愛音樂,有極高的音樂天賦。
他精于笛,妙于琴,善于音律。他創作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被稱為“嵇氏四弄”,是中國古代一組著名琴曲,與東漢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尤其善于演奏《廣陵散》。
嵇康對那些傳世久遠、名目堂皇的教條禮法不以為然,更深惡痛絕那些烏煙瘴氣、爾諛我詐的官場仕途。他寧愿在洛陽城外做一個默默無聞而自由自在的打鐵匠,也不愿與豎子們同流合污。
他如癡如醉地追求著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擺脫約束,釋放人性,回歸自然,享受悠閑。 【詩文】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國為民,英年早衰,詩圣,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并稱“李杜”。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
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
【醫藥】 李時珍: 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州人,漢族。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
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并富有實踐精神,肯于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在李時珍任職太醫院前后的一段時期,經長時間準備之后,李時珍開始了《本草綱目》的寫作。
在編寫過程中,他腳穿草鞋,身背藥簍,帶著學生和兒子建元,翻山越嶺,訪醫采藥,傾聽了千萬人的意見,參閱各種書籍800多種,歷時27年,終于在他61歲那年(1578年)寫成。 【兵法】 孫武 也就是孫子,出生于約公元前552年,字長卿,后人又尊稱孫武子,齊國樂安人,漢族。
公元前552年,即孔子出生的前一年,在齊國都城臨淄以北的莒邑,誕生了一位偉大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他就是被后世并稱為山東文武兩圣人之一的武圣,也稱“兵圣”——孫武。
春秋時期最優秀的統帥無疑是孫武,即使在世界上,他也是最偉大的軍事理論家,我曾說過,只要《孫子兵法》存在,世界上一切偉大的兵書都只能是第二流的。《孫子兵法》是無與倫比的。
孫武同樣也擅長指揮,柏舉之戰就是中國戰爭史上靈活用兵,以少勝多的典型戰役。 【思想家】 孔子(前551.9.28—前479.4.11)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漢族,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
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對后世影響深遠,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千古圣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萬世師表。
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儒家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5.隨波逐流的反面例子
1、邯鄲學步
燕國有個壽陵少年聽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便跑到邯鄲來學習這種很美的走路姿勢。但是這個壽陵少年的學習方法不對。
他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就學習小孩子走路;他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就學習老人的走路姿勢;他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覺得很美,就學習婦女的走路姿勢。
到最后,他不但沒學到趙國人走路的優美姿勢反而將自己原來怎么走路也忘掉了,到頭來居然不會走路,只好以手著地爬回老家去。
2、東施效顰
有一次,她在河邊洗完衣服準備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胸口疼痛,所以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皺著眉頭,但是見到她的村民們卻都稱贊說她這樣比平時更美麗。
同村有位名叫東施的女孩,長相并不好看。她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贊西施用手扶心的樣子很美麗,于是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扶住胸口,皺著眉頭,在人們面前慢慢地走動,認為這樣就有人稱贊她。
由于她本來就長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動作,裝腔作勢,讓人更加厭惡。有人看到之后,趕緊關上大門;有些人則是急忙拉妻子和孩子躲得遠遠的,他們比以前更加瞧不起東施了。
3、照貓畫虎
明末年間,登州府蓬萊城有個非常出名的畫家。他特別喜歡水滸故事,擅長畫梁山好漢。這一年他得了重病,臨死前只畫了梁山一百零七個好漢,只剩下武松沒畫,他覺得畫武松離不開老虎,可他又不熟悉老虎,所以拖到最后。
他咽氣之前,把徒弟叫到面前說:徒兒啊,我還有武松打虎沒有畫,你要在我死后把畫完成。你一定要到后山上去找到老虎,看仔細了再動筆,他說完便斷了氣。 徒弟遵照師傅的囑咐,帶著干糧和防身的刀棍便到山上尋虎去了。
可是,他找了數天也沒找到,有些灰心喪氣。 這一天他遇見一個小和尚,說明來意。小和尚聽后笑笑說:這有何難,你去找只貓不就行了嗎?它倆長得一樣。 徒弟說:貓太小了。 小和尚說:畫大一些不就行了嗎?
再說,貓還是老虎的師傅呢!你照貓畫虎準成。 徒弟覺得有理,就回家找了一只大黃貓,照著樣子把虎畫成了。畫成了一幅武松打虎圖。有個文人看了后,在武松打虎圖邊上題詞道:佳作名畫,一百擔八將個個英雄,唯有武二郎誤把黃貓作虎。
4、鄭人買履
有個鄭國人,打算到集市買雙鞋,去之前他先把自己的腳長量了一下。走到集市,他才發現自己忘了帶量好的尺碼,于是匆忙跑回家拿了尺碼,回到集上時,集市已經散了。
他白跑了兩趟,卻沒買到鞋子。有人問他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去試鞋,他說:我寧肯尺碼,也不想念自己的腳。
5、鸚鵡學舌
人們用網捕到鸚鵡后,便訓練它模仿人說話。日久天長,鸚鵡就能跟人學舌了。它每天顛來倒去就那么幾句話,但是卻自以為了不起,把誰都不放在眼里。
一天,一只蟬在院子里不停地叫著,鸚鵡聽到蟬的叫聲后,便對它說:“喂,歇會兒行不行? 就會發出單調難聽的叫聲,還叫起來沒完沒了,我會說人話,也不像你那么炫耀。”
微微一笑:“你能模仿人說話,這固然很好;然而你說的不是自己的話,實際上等于沒說;我雖然叫的單調一些,可這些畢竟都是我自己的意思啊!”
鸚鵡聽了這席話,滿臉通紅,羞愧地低下了頭。從此以后,鸚鵡再也不跟主人學舌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不隨波逐流的事例8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