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給一些有關地道戰的資料
地道戰中國自古便有,宋,明,清都有記載,但近代抗日戰爭中被我們的先輩發揮到了及至.大概在1942年左右冀中等中國平原地區開始有個別村莊利用地窖的來躲避倭寇的掃蕩直至后來發展到地窖相連甚至村村相連,最終用于殲敵.當然具我所知不僅僅我們在而二戰是用了地道戰,在太平洋戰爭中倭奴也曾用來抵御過美軍對倭國本土的進攻,如硫磺島戰役,其間對美軍造成了教大的傷亡.在后來的美越戰爭中越共也曾用過以抵御外敵.可以看出在戰爭雙方裝備相差較大的情況下利用有利因素是完全可以取到預想不到的效果的.《地道戰》是中國早期創作電影的經典之作。
講述日軍侵華時,1942年的中國冀中平原上,高家莊英勇的男女民兵,從四面八方齊集村口,準備戰斗。為了與日軍展開斗爭,冀中根據地人民展開了群眾性挖地道的高潮,民兵隊長高傳寶被這巧妙的洞口深深吸引。
各村民兵利用野外地道圍困敵人,打死民兵敗類湯丙會,活捉日寇山田,勝利的鐘聲響遍冀中平原。在觀看影片時,觀眾會隨著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而大喜大悲,會為了主人公的幽默而捧腹大笑,會為主人公的英勇、正義而熱烈地鼓掌。
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也將該片做為經典回顧影片多次播放,收視率極高。《地道戰》主要講的是1942到1944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蕩”。
為了粉碎敵人的“掃蕩”,冀中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利用新創造的斗爭方式——地道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冀中人民們那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面對著日本鬼子的"燒光、殺光、搶光"政策,他們臨危不懼,堅貞不屈,仍然英勇奮戰,趕走了侵略者,保住了冀中平原,保住了自己的土地。
是什么促使他們這樣步調統一、攜手并肩地進行戰斗,是我們的民族魂——愛國情。愛國是我們永恒的主題。
《地道戰》中所給予我們的精神要永記于心 地道戰內容介紹:《地道戰》是1960年代中國戰爭電影的經典之作。在**期間,這部電影曾被作為“人民戰爭”教學片,從1966年至1970年,全國只放三部電影:《地道戰》、《南征北戰》、《地雷戰》。
劇情介紹:抗日戰爭中,我敵后抗日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1942年,日寇對我冀中根據地進行“大掃蕩”,我根據地人民為了抵御和打擊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辦法,地道戰就是其中之一。冀中地區高家莊人民,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和民兵隊長高傳寶的帶領下,把幾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幾處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
但是在一天夜里,黑風口據點的日寇偷襲高家莊,高老忠敲鐘警告壯烈犧牲,地道遭到了敵人的破壞。高家莊人民總結教訓,將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擊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傳寶利用地道的翻口擊斃了混進高家莊的特務。日軍分隊長山田糾集了幾個據點的兵力進行報復,但卻被在地道內神出鬼沒的高家莊民兵們狠狠地教訓了一頓。
高家莊人乘勝前進,把地道從村內沿伸到野外,成為縱橫交錯的地道網絡,變防御為進攻。區長趙平原制訂了“圍點打援”的戰術,想吸引黑風口的日偽軍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卻以偷襲高家莊的辦法來解西平之圍。
高家莊民兵和八路軍主力及游擊隊一道并肩作戰,一舉拔掉了黑風口據點,消滅了進犯高家莊的敵人,取得了這場戰斗的勝利。該片以冀中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的地道戰,顯示人民戰爭的無窮威力。
它將豐富多彩的戰爭史實、形象鮮明的英雄人物和軍事教育的內容巧妙地融合為一體,生動地描述了由隱蔽地遭到戰斗地道再到聯防地道這一特殊戰場中的發展過程,展現了抗日軍民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人民游擊戰爭恢宏瑰麗的場景。充滿機趣的細節構思和昂揚。
樂觀的音樂基調,為影片增添了藝術感染力。平原奇觀 --冉莊地道戰遺址簡介 冉莊地道戰遺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領導下的華北抗日斗爭中一處重要的戰爭遺址。
這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廣鐵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東有保衡公路,張望公路穿境而過。 1937年“七·七”事變后,冉莊人民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于1938年春開始挖地洞,并由單口洞逐步發展成為雙口洞、多口洞,最后挖成長達32華里的地道網。
整個村落設有各種構思巧妙的地道口,并筑有多處戰斗工事,構成一個立體火力交叉網。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
冉莊民兵利用地道優勢,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配合武工隊、野戰軍對敵作戰157次,殲敵2100余名,曾榮獲“地道戰模范村”稱號。冉莊地道戰遺址現仍保留著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
還保留著當年構筑的地道及各種作戰工事,且在附近修復日寇侵華炮樓一處。展廳內珍藏著大批寶貴的地道戰文物,輔之以聲光電等現代化展覽手段展現當年情景,多處舊址復原陳列,使人如置身于戰爭歲月。
1959年8月建冉莊地道戰紀念館,1961年3月4日冉莊地道戰遺址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冉莊地道戰遺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莊180公里,西北距滿城漢墓。
2.地道戰的資料~~~急
冉莊的地道及其工事,群眾在村 里,南北 支線13條,實用價值很高 冉莊地道戰遺址在河北省清苑縣冉莊,各種火力 相交叉,把地道與地面工事有機地結合起來,修 筑了工事和槍眼,有東西南北主要干線4條、廚房,踏上“翻板”。 為了充分發揮地道的優勢, 也是冀中人民在極端殘酷的戰爭環境里,再把單口洞改為雙口 洞。由于冉莊人民開展地道戰功績卓著,致使敵人“寧繞黑風口(張登)、廁所和戰斗人員休息室。從 用途來看,東北通姜莊的聯村地道,上距地面2米多, 配合地方武裝出村作戰85次,既可作為氣眼流通空氣,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重大貢獻的一個典型實例,形成了村村相通.8米,分別在小廟。這些地道口選址時都充分利用了 地形地物、鍋臺,同時進行伏擊,四通八 達。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它是一種 防衛設施,成為地道的雛形,既能了望、墻角或墻根等處。地道的出入口都是從實戰。所有這些工 事都和地道相通。現在的冉莊地道戰遺址。開始、風箱。其中5次規模較大的地道戰、三交叉,墻壁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五防即防破壞。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稱為蛤蟆蹲、村外挖隱蔽洞,冉莊的民兵和群眾曾經利用這種神秘莫測的地 道與日偽軍, 在地面修建了地平堡,是在與敵人的斗爭中創造和逐步完善起來的,使敵人很難發現、五防的地道 , 不從冉莊走”。此外,冉莊人 民積極開展地道戰,地 道相通、井口等作為出入口,地平堡14處;三交叉即明槍眼與暗槍眼交叉、追擊戰55次。這樣.7至0,還在村里各要道口的房頂上修建了高房工事,高房火力與地平堡火力交 叉、炕面。后來把隱蔽洞加長,東西支線11條、碾子,井上設“翻板”,構成了密集的火力網;有 向東南通隋家墳和河坡的村外地道。 地道結構復雜,經歷 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燒餅爐工事1處,小廟工事6處,堡壘相通,經過精心選址和設計 后修建的。全長約30里,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有的則利用牲口 槽,痛殲來犯之敵,設計十分巧 妙,防火 燒,長4,曾榮獲“抗日模范村”的 光榮稱號,設有照 明燈和路標,充分發揮地道的威力,高約1-1,防封鎖。還有西通東孫莊,可分為作戰用的軍用地和供群眾隱蔽用的民用地道 兩種。
冉莊地道以十字街為中心,柜臺工事1處。地道總指揮部附近挖有很深的陷阱、國民黨軍隊進行地道戰17次,還根據相同 的地形地物,地道和地面相配合,能攻能守的地道網,能進能退、燒餅爐。其中高房工事7處。地道又與水井 相通,又能射擊,又解決了地道內群眾的用水問題,就是冉莊人民光輝斗爭業績的歷史見證。因此,內部建有儲糧室,碾子工 事2處,有的建在靠墻垠的地面,敵人萬一進入地道。 地道一般寬約0、暗室,同單純防御到主動打擊敵人的過程。有的修在屋內墻根壁上。最后發展成三通。三通即高房相通,防水灌防毒氣,就斃傷敵人163人,就會落井淹死,暗室及墻角槍眼8處.5里、三交叉和五防,偽裝得與原建筑物一模一樣。
冉莊地道戰工事的主要特點是三通.5米、柜臺,實用和隱蔽的原則出發,距保定市約30公里,冉莊成為冀中地道戰的一面紅旗
3.我要地道戰的詳細資料
抗日戰爭開始后不久,日本侵略者占領了中國許多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但由于兵力不足,無法占領整個農村,使農村成了敵人統治的薄弱環節和后方。
面對日軍不斷向我內地深入侵犯的形勢,中國**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分成許多支隊,奮勇向敵人后方挺進,與廣大民兵一起點燃游擊戰的烽火,在廣闊的地域上開辟了抗日戰爭的敵后戰場。盡管當時我軍武器裝備最差、生活條件最苦,斗爭環境最惡劣,但是抗日根據地的軍民團結一心,采取游擊戰術為主的靈活主動戰法,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因地制宜、隨時尋機、因敵而異,運用了“地道戰”“伏擊戰”“襲擊戰”“破擊戰”“地雷戰”“麻雀戰”等20余種游擊戰術。
松花江畔、長城內外、中原大地……游擊戰的烽火遍地燃燒,打得裝備精良的日本侵略者膽戰心驚、防不勝防 這是八路軍利用地道戰向日寇展開攻勢。 這是平原地區的民兵正在地道里從一個射擊口轉移到另一個射擊口去消滅敵人。
為了更多地殺傷敵人,地道戰與地雷戰密切結合,把地雷埋在敵人要經過的路口,等敵人走近就拉導火線。
4.地道戰的主要內容
1942年,日軍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蕩。
當地高家莊群眾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民兵隊長高傳寶的領導下,及時應變,把土洞、地窖改造成幾家相通的多口地道。某夜,黑風口據點的日軍偷襲高家莊,高老忠為敲鐘報警獻出了生命,地道遭到破壞,幸虧區長趙平原帶領游擊隊和民兵及時趕到,群眾始免于難。
此后,高傳寶和新支書林霞認真學習**的《論持久戰》,總結了地道斗爭的經驗教訓,帶領高家莊人民把原來只能藏身的地道,改造成能藏又能打的地道。次年初夏,日偽特務冒充武工隊混進莊內刺探情報。
高傳寶看出破綻,便將計就計,利用戰斗地道的翻口,將他們一網打盡。日軍隊長山田糾集幾個據點的兵力進行報復。
高家莊人民利用戰斗地道,沉著應戰,狠煞了敵人的囂張氣焰。通過實戰,他們進一步把地道由村內擴展到野外,形成地下網絡,變單純防御性地道為能守能攻的地道。
為了全殲黑風口據點的敵人,趙平原決定采用“圍點打援”的戰術。但山田狡詐善變,他集中兵力偷襲高家莊,企圖解救西平之圍。
高傳寶領導高家莊民兵,配合八路軍主力部隊和游擊隊,一舉拔掉了黑風口的敵人據點,又回戈全殲了進犯高家莊的敵人。
5.地道戰的資料~~~急
冉莊地道戰遺址在河北省清苑縣冉莊,距保定市約30公里。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冉莊人 民積極開展地道戰,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致使敵人“寧繞黑風口(張登), 不從冉莊走”。由于冉莊人民開展地道戰功績卓著,曾榮獲“抗日模范村”的 光榮稱號。
現在的冉莊地道戰遺址,就是冉莊人民光輝斗爭業績的歷史見證, 也是冀中人民在極端殘酷的戰爭環境里,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重大貢獻的一個典型實例。 冉莊的地道及其工事,是在與敵人的斗爭中創造和逐步完善起來的,經歷 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同單純防御到主動打擊敵人的過程。
開始,群眾在村 里、村外挖隱蔽洞,稱為蛤蟆蹲。后來把隱蔽洞加長,再把單口洞改為雙口 洞,成為地道的雛形。
最后發展成三通、三交叉、五防的地道 。 冉莊地道以十字街為中心,有東西南北主要干線4條,長4.5里,南北 支線13條,東西支線11條。
還有西通東孫莊,東北通姜莊的聯村地道;有 向東南通隋家墳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全長約30里,形成了村村相通,四通八 達,能進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網。
地道一般寬約0.7至0.8米,高約1-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從 用途來看,可分為作戰用的軍用地和供群眾隱蔽用的民用地道 兩種。
地道結構復雜,內部建有儲糧室、廚房、廁所和戰斗人員休息室,設有照 明燈和路標。地道總指揮部附近挖有很深的陷阱,井上設“翻板”。
它是一種 防衛設施,敵人萬一進入地道,踏上“翻板”,就會落井淹死。地道又與水井 相通,既可作為氣眼流通空氣,又解決了地道內群眾的用水問題,設計十分巧 妙,實用價值很高。
地道的出入口都是從實戰,實用和隱蔽的原則出發,經過精心選址和設計 后修建的。有的修在屋內墻根壁上,有的建在靠墻垠的地面,有的則利用牲口 槽、炕面、鍋臺、風箱、井口等作為出入口。
這些地道口選址時都充分利用了 地形地物,偽裝得與原建筑物一模一樣,使敵人很難發現。 為了充分發揮地道的優勢,還在村里各要道口的房頂上修建了高房工事, 在地面修建了地平堡,把地道與地面工事有機地結合起來。
此外,還根據相同 的地形地物,分別在小廟、碾子、燒餅爐、柜臺、暗室、墻角或墻根等處,修 筑了工事和槍眼。其中高房工事7處,地平堡14處,小廟工事6處,碾子工 事2處,燒餅爐工事1處,柜臺工事1處,暗室及墻角槍眼8處。
所有這些工 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了望,又能射擊。這樣,地道和地面相配合,各種火力 相交叉,構成了密集的火力網,充分發揮地道的威力,痛殲來犯之敵。
冉莊地道戰工事的主要特點是三通、三交叉和五防。三通即高房相通,地 道相通,堡壘相通;三交叉即明槍眼與暗槍眼交叉,高房火力與地平堡火力交 叉,墻壁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五防即防破壞,防封鎖,防水灌防毒氣,防火 燒。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冉莊的民兵和群眾曾經利用這種神秘莫測的地 道與日偽軍、國民黨軍隊進行地道戰17次,同時進行伏擊、追擊戰55次, 配合地方武裝出村作戰85次。其中5次規模較大的地道戰,就斃傷敵人163人。
因此,冉莊成為冀中地道戰的一面紅旗。
6.冀中的地道戰資料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領導下經過八年艱苦奮戰,最終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最偉大的反侵略戰爭,也是一場最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侵華戰爭,侵入中國東北地區。又以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蘆溝橋發動的“七·七事變”為起點,進一步侵略中國的華北地區,中國的歷史由此進入抗日戰爭階段。此后,由紅軍主力改編的第八路軍進入華北,抗擊日軍,南方紅軍也改編為新四軍進入華中戰場。在中國***的正確領導下,抗日軍民經受了嚴峻考驗,經歷了八年艱苦卓絕的奮戰,最終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日本帝國主義于1945年8月14日宣布無條件投降。
冀中冀是河北省的別稱,冀中即指河北省的中部平原地區。
掃蕩在抗日戰爭中,由于我抗日軍民團結一致,全民皆兵,日本侵略者根本分不清哪是正規軍,哪是游擊隊,哪是老百姓,因此,在進攻我解放區時,采取了滅絕人性的“三光”政策:燒光、殺光、搶光,妄圖把抗日力量鏟除凈盡,所以叫“掃蕩”。我抗日軍民則利用各種有利條件,靈活多變地進行還擊,因此叫作“反掃蕩”。
游擊戰爭為了更有力地打擊敵人,在黨的領導下,許多地方都成立了有武裝的組織,稱作游擊隊、獨立大隊、武工隊等等。他們由于人數較少,裝備也輕便,因而行動靈活,神出鬼沒,采取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疲我打、打完就走等靈活多樣的戰術,需要時聚零為整,必要時又化整為零,小組作戰或單兵作戰,最大限度地打擊敵人,又保存自己的實力,配合正規部隊作戰,保護地方黨政組織和人民群眾,使敵人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碉堡也叫“炮樓”,是建在交通要道和關卡上的軍事設施,主要用于打仗時的保護、射擊和了望,底層也可住兵員,簡單的僅作射擊掩體用。一般建在既可殺傷對方,卡住對方前進路徑,又隱蔽,不易被對方發現摧毀的地方,多為磚、石、混凝土結構。
7.地道戰的梗概(很短)
1942年,日軍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蕩。
當地高家莊群眾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民兵隊長高傳寶的領導下,及時應變,把土洞、地窖改造成幾家相通的多口地道。某夜,黑風口據點的日軍偷襲高家莊,高老忠為敲鐘報警獻出了生命,地道遭到破壞,幸虧區長趙平原帶領游擊隊和民兵及時趕到,群眾始免于難。
此后,高傳寶和新支書林霞認真學習**的《論持久戰》,總結了地道斗爭的經驗教訓,帶領高家莊人民把原來只能藏身的地道,改造成能藏又能打的地道。次年初夏,日偽特務冒充武工隊混進莊內刺探情報。
高傳寶看出破綻,便將計就計,利用戰斗地道的翻口,將他們一網打盡。日軍隊長山田糾集幾個據點的兵力進行報復。
高家莊人民利用戰斗地道,沉著應戰,狠煞了敵人的囂張氣焰。通過實戰,他們進一步把地道由村內擴展到野外,形成地下網絡,變單純防御性地道為能守能攻的地道。
為了全殲黑風口據點的敵人,趙平原決定采用“圍點打援”的戰術。但山田狡詐善變,他集中兵力偷襲高家莊,企圖解救西平之圍。
高傳寶領導高家莊民兵,配合八路軍主力部隊和游擊隊,一舉拔掉了黑風口的敵人據點,又回戈全殲了進犯高家莊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