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楓橋夜泊》詩的詩意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 · 張繼
楓橋夜泊的詩意
月已落下,烏鴉仍然在啼叫著,幕色朦朧漫天霜色。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一人傍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分開解釋
月落烏啼霜滿天——月已落下,烏鴉仍然在啼叫著,幕色朦朧漫天霜色。
江楓漁火對愁眠——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一人傍愁而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的寒山古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半夜里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注釋
楓橋:在今日蘇州市閶門外。(楓橋景區距蘇州古城3.5公里,占地面積10公頃。)
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月落:月亮落下
烏啼:烏鴉啼叫
霜滿天:霜華滿天,寒氣逼人。
江楓:寒山寺旁邊的兩座橋“江村橋”和“楓橋”。詩人合二為一為“江楓”
漁火:穿上的漁火
對愁眠:“愁眠”,指懷著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對”字包含了“伴”的意蘊,不過不象“伴”字外露。
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城外:蘇州城的外面
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
夜半鐘聲:當時僧寺有半夜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鐘"。
到客船: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古詩評析
這是記敘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感受的詩。首句寫所見(月落),所聞(烏啼),所 感(霜滿天);二句描繪楓橋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寫客船臥聽古剎鐘 聲。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鐘,經過詩人藝術的再創 造,就構成了一幅情味雋永幽靜誘人的江南水鄉的夜景圖,成為流傳古今的名作、名 勝。此詩自從歐陽修說了“三更不是打鐘時”之后,議論頗多。其實寒山寺夜半鳴鐘 卻是事實,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孫覿的《過楓橋寺》詩:“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 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鐘。”即可為證。張繼大概也以夜半鳴鐘 為異,故有“夜半鐘聲”一句。今人或以為“烏啼”乃寒山寺以西有“烏啼山”,非 指“烏鴉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憂愁難眠”。殊不知 “烏啼山”與“愁眠山”,卻是因張繼詩而得名。孫覿的“烏啼月落橋邊寺”句中的 “烏啼”,即是明顯指“烏啼山”。
2.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翻譯詩句個人認為還是整體來看才更為通暢,而且可以使人更加明白理解作者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意境。
《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月亮沉落后烏鴉發出聲聲的啼叫,寒冷的秋霜充滿著四周
.看著江上的漁火.勾起了我對故鄉的懷念,使滿懷愁緒的我難以入睡.
【夜半時分,疏落的鐘聲,悠悠地從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傳到我泊居的小船上.】你問的這句詩的翻譯。
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意思 越簡單越好
月亮已落下,烏鴉不停啼叫,秋霜滿天,
江邊楓樹映襯著船上漁火點點,只剩我獨自對愁而眠。
詩: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意思:
月亮已落下,烏鴉不停啼叫,秋霜滿天,
江邊楓樹映襯著船上漁火點點,只剩我獨自對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響的鐘聲悠揚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為什么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后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后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楓橋夜泊,山行,江雪,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楓橋夜泊 張 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注釋] 1.楓橋:橋名,在今蘇州城外。
2.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3.江楓:江邊的楓樹。
4.漁火:漁船上的燈火。 5.愁眠:船上的旅人懷著旅愁,難以入睡。
6.姑蘇:即蘇州。 7.寒山寺:在楓橋西一里,因唐初一個叫寒山的詩僧在這里住過而得名。
〔今譯〕 月已落下烏鴉啼叫秋霜滿天, 江邊楓樹漁火點點對愁而眠。 姑蘇城外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里鐘聲悠揚傳到了客船。
[賞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日已經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這清冷的水鄉秋夜,陪伴著舟中的游子,讓他感到是多么凄涼。
此詩只用兩句話,就寫出了詩人所見、所聞、所感,并繪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羈旅圖。但此詩更具神韻的卻是后兩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夜的寧靜,更在重重地撞擊著詩人那顆孤寂的心靈,讓人感到時空的永恒和寂寞,產生出有關人生和歷史的無邊遐想。
這種動靜結合的意境創造,最為典型地傳達了中國詩歌藝術的韻味。 〔作者簡介〕:張繼,(生卒年不祥)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陽)人。
中唐時候的詩人。他的詩多登臨記行,不假雕琢。
《楓橋夜泊》是廣為流傳的名作。 張繼,字懿孫,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
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
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后世頗有影響。
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劉長卿有《哭張員外繼》詩,自注云:“公及夫人相次沒于洪州。”大約就在大歷末年。
他的朋友,除劉長卿以外,有皇甫冉、竇叔向、章八元、顧況,都是詩人。高仲武編《中興間氣集》,選錄至德元年至大歷暮年詩人二十六家的詩一百三十二首,其中有張繼詩三首。
高仲武評云:“員外累代詞伯,積習弓裘。其于為文,不自雕飾。
及爾登第,秀發當時。詩體清迥,有道者風。
如‘女停襄邑杼,農廢汶陽耕’,可謂事理雙切。又‘火燎原猶熱,風搖海未平’,比興深矣。”
從評語看來,可知他家世代是詩人,現在我們已無法知道他是誰的子孫。他的詩見于《全唐詩》者,只有四十馀首,其中還混入了別人的詩。
但宋人葉夢得曾說:“張繼詩三十馀篇,余家有之,”(《石林詩話》)可知他的詩,在南宋時已僅存三十馀首了。 在唐代詩人中,張繼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詩品匯》把他的七言絕句列入“接武”一級中。
如果千年絕唱《楓橋夜泊》詩沒有流存下來,可能今天我們已忘記了他的名字。這首詩首先被選入《中興間氣集》,題目是《夜泊松江》。
以后歷代詩選,都收入此詩,直到《唐詩三百首》,使這首詩成為唐詩三百名篇之一,傳誦于眾口了。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杜牧 (803~852) 唐代詩人。
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有比較正確的理解。
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
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
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
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致婉約。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詩。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
“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次句“白云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
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
(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
5.簡短古詩加意思
鹿柴 (唐) 王維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譯詩1 幽靜的山谷里不見人影,只能聽到那說話的聲音。 落日的余輝映入了深林,返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譯詩2 山中空空蕩蕩不見人影, 只聽得喧嘩的人語聲響。 夕陽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著昏黃的微光。
譯詩3 空曠的山林里看不到一個人影,只是能聽到有人說話的聲音。 一抹夕陽返照著茂密的深林,余光又投射到林中的苔蘚之上。
這是王維后期的山水詩代表作——五絕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寨),是輞川的地名。
送別 [唐]王維 下馬飲君酒①, 問君何所之②。 君言不得意, 歸臥③南山陲④。
但去莫復問, 白云無盡時。 【注解】 ①飲君酒:勸君喝酒。
②何所之:去哪里。 ③歸臥:隱居。
④南山陲:終南山邊。 【韻譯】: 請你下馬來喝一杯酒, 敢問你要到哪里去? 你說人生之事不如意, 要到終南山那邊隱居。
只管去吧,我不再多問, 那白云沒有窮盡的時候 相思 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注釋】 1、紅豆:又名相思子,一種生在嶺南地區的植物,結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鮮紅。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楓橋夜泊的意思簡短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