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短的寓言故事(含道理)
三人成虎
魏國大夫龐恭和魏國太子一起作為趙國的人質,定于某日啟程赴趙都邯鄲。臨行時,龐恭向魏王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如果有一個人對您說,我看見鬧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嗎?”魏王說:“我當然不信。”龐恭又問:“如果是兩個人對您這樣說呢?”魏王說:“那我也不信。”龐恭緊接著追問了一句道:“如果有三個人都說親眼看見了鬧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還不相信?”魏王說道:“既然這么多人都說看見了老虎,肯定確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龐恭聽了這話以后,深有感觸地說:“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問題就出在這里!事實上,人虎相怕,各占幾分。具體地說,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還是虎怕人,要根據力量對比來論。眾所周知,一只老虎是決不敢闖入鬧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顧及情理、不深入調查,只憑三人說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鬧市還遠的邯鄲,您要是聽見三個或更多不喜歡我的人說我的壞話,豈不是要斷言我是壞人嗎?臨別之前,我向您說出這點疑慮,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輕信人言。”
龐恭走后,一些平時對他心懷不滿的人開始在魏王面前說他的壞話。時間一長,魏王果然聽信了這些讒言。當龐恭從邯鄲回魏國時,魏王再也不愿意召見他了。
看起來,謠言惑眾,流言蜚語多了,的確足以毀掉一個人。隨聲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會被說成黑的,真是叫做“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所以我們對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
2.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
亡羊補牢:犯了錯誤,遭到挫折,這是常見的現象。只要能認真吸取教訓,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繼續犯錯誤,遭受更大的損失。
南轅北轍:想到達南方,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葉公好龍:口頭上表示喜歡或者不喜歡,未必是真實的。只有通過實踐檢驗,才能驗證這種喜歡或者不喜歡是否真實可信。
濫竽充數: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里充數。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畫蛇添足: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無益,徒勞無功。
買櫝還珠:買下盛裝珍珠的木匣,退還了木匣中的珍珠。比喻沒有眼光,取舍不當。
鄭人買履:講了鄭國有個打算買鞋的人,先在家里量好了腳的尺碼,到了集市上卻忘記拿尺碼,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碼再返回時,集市已經散了。有人問他為什么不用腳去試試,他卻回答,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不從實際出發,信守教條辦事呆板的人。
你想要外國的,可以看《伊索寓言》。
3.短篇寓言故事 要能告訴我們道理的
穿井得人①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②,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③,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
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
井中也。”
【字詞注釋】
①選自《呂氏春秋》。②溉汲:取水。③穿井:挖井。
【詩文翻譯】
宋國有一戶姓丁的人家,家里沒有水井,要到外邊去取水,所以總有一個人
在外邊奔波。后來他家挖了一口井,于是對人說:“我挖了一口井,家里就
多了一個人。”有人聽見這話,就向另外的人傳話說:“丁家挖了一口井,
井里出來一個人。”于是全國的人都爭相傳播這樣一條奇聞。消息傳到了宋國國君那里。國君派人到丁家去查問。丁家的人回答說:“我們是說挖井之后多出一個人的勞力可供使用,不是說從井里挖出一個人來。”
啟發:這個故事從丁氏的穿井引出傳話的出入,說明傳言易訛,凡事須親自調查,這樣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文言文最簡單
4.簡短的寓言故事(含道理)
三人成虎 魏國大夫龐恭和魏國太子一起作為趙國的人質,定于某日啟程赴趙都邯鄲。
臨行時,龐恭向魏王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如果有一個人對您說,我看見鬧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嗎?”魏王說:“我當然不信。”龐恭又問:“如果是兩個人對您這樣說呢?”魏王說:“那我也不信。”
龐恭緊接著追問了一句道:“如果有三個人都說親眼看見了鬧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還不相信?”魏王說道:“既然這么多人都說看見了老虎,肯定確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龐恭聽了這話以后,深有感觸地說:“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問題就出在這里!事實上,人虎相怕,各占幾分。
具體地說,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還是虎怕人,要根據力量對比來論。眾所周知,一只老虎是決不敢闖入鬧市之中的。
如今君王不顧及情理、不深入調查,只憑三人說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鬧市還遠的邯鄲,您要是聽見三個或更多不喜歡我的人說我的壞話,豈不是要斷言我是壞人嗎?臨別之前,我向您說出這點疑慮,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輕信人言。” 龐恭走后,一些平時對他心懷不滿的人開始在魏王面前說他的壞話。
時間一長,魏王果然聽信了這些讒言。當龐恭從邯鄲回魏國時,魏王再也不愿意召見他了。
看起來,謠言惑眾,流言蜚語多了,的確足以毀掉一個人。隨聲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會被說成黑的,真是叫做“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所以我們對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
5.告訴我們什么道理的簡短小故事.
1.碎罐
過去,有一個人提著一個非常精美的罐子趕路,走著走著,一不小心,“啪”的一聲,罐子摔在路邊一塊大石頭上,頓時成了碎片。路人見了,唏噓不已,都為這么精美的罐子成了碎片而惋惜。可是那個摔破罐子的人,卻像沒這么回事一樣,頭也不扭一下,看都不看那罐子一眼,照舊趕他的路。
這時過路的人都很吃驚,為什么此人如此灑脫,多么精美的罐子啊,摔碎了多么可惜呀!甚至有人還懷疑此人的神經是否正常。
事后,有人問這個人為什么要這樣?
這人說:“已經摔碎了的罐子,何必再去留戀呢?”
大道理:灑脫是一種擺脫了失去和痛苦的超級享受。失去了就是失去了,何必還要空留戀呢?如果留戀有用,還要繼續努力干什么?
2.路上的石頭
國王費迪南決定從他的十位王子中選一位做繼承人。他私下吩咐一位大臣在一條兩旁臨水的大道上放置了一塊“巨石”,任何人想要通過這條路,都得面臨這塊“巨石”,要么把它推開,要么爬過去,要么繞過去。然后,國王吩咐王子先后通過那條大路,分別把一封密信盡快送到一位大臣手里。王子們很快完成了任務。費迪南開始詢問王子們:“你們是怎么把信送到的?”
一個說:“我是爬過那塊巨石的。”
一個說:“我是劃船過去的。”
也有的說:“我是從水里游過去的。”
只有小王子說:“我是從大路上跑過去的。”
“難道巨石沒有攔你的路?”費迪南問。
“我用手使勁一推,它就滾到河里去了。”
“這么大的石頭,你怎么想用手去推呢?”
“我不過試了試,”小王子說,“誰知我一推,它就動了。”
原來,那塊“巨石”是費迪南和大臣用很輕的材料仿造的。自然,這位善于嘗試的王子繼承了王位。
大道理: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甚至交給某一個人,自己一點兒也不動腦筋,只是相信別人那太危險了。自己要學會掌握自己的命運。
3.一面鏡子
一個年輕人正值人生巔峰時卻被查出患了白血病,無邊無際的絕望一下子籠罩了他的心,他覺得生活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拒絕接受任何治療。
一個深秋的午后,他從醫院里逃出來,漫無目的地在街上游蕩。忽然,一陣略帶嘶啞又異常豪邁的樂曲吸引了他。不遠處,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正把弄著一件磨得發亮的樂器,向著寥落的人流動情地彈奏著。還有一點引人注目的是,盲人的懷中掛著一面鏡子!
年輕人好奇地上前,趁盲人一曲彈奏完畢時問道:“對不起,打擾了,請問這鏡子是你的嗎?”
“是的,我的樂器和鏡子是我的兩件寶貝!音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我常常靠這個自娛自樂,可以感到生活是多么的美好……”
“可這面鏡子對你有什么意義呢?”他迫不及待地問。
盲人微微一笑,說:“我希望有一天出現奇跡,并且也相信有朝一日我能用這面鏡子看見自己的臉,因此不管到哪兒,不管什么時候我都帶著它。”
白血病患者的心一下子被震撼了:一個盲人尚且如此熱愛生活,而我……他突然徹悟了,又坦然地回到醫院接受治療,盡管每次化療他都會感受到死去活來的痛楚,但從那以后他再也沒有逃跑過。
他堅強地忍受痛苦的治療,終于出現了奇跡,他恢復了健康。從此,他也擁有了人生彌足珍貴的兩件寶貝: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屹立不倒的信念。
大道理:想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和命運的人,一定要有樂觀和堅強的品質,因為樂觀和堅強是掌管人生航向的舵手,是把握命運之船的動力槳。
6.40字以內的伊索寓言讀書筆記 簡短的內容 和告訴我們的道理
《農夫和蛇》的故事勸告人們不要對敵人仁慈;
《狗和公雞與狐貍》告訴人們要善于運用智慧,戰勝敵人;
在《獅子與鹿》、《捕鳥人與冠雀》、《兩個鍋》等故事里,作者揭露出當政權掌握在貪婪殘暴的 統治者手中時,貧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烏龜和老鷹》通過一只烏龜非要讓老鷹教它學飛翔,結果從高空中落下來從而摔死的悲劇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規律性,決不可違背這個規律。
《揠苗助長》這個小小的成語故事和《老鷹和烏龜》的意思相同,它讓我們懂得:一切事物都要有順其自然.
《蟬與狐貍》教會了我要從別人的不幸中吸取教訓;《狼與狗》打仗讓我領悟到了人們必須團結一致,一心一意,才能戰勝敵人;《漁夫和鰻魚》告訴了我不要一心去追求渺茫的大希望,應當注重現實的利益;《貓和梭子魚》也道出了“不是天高地厚,超越自己的能力去冒險,是注定要失敗的”這一條真理。
若您還滿意的話請及時采納呦親!~
7.這篇簡短的寓言告訴我們什么
寓意就是最后一句:Children are not to be blamed for the faults of their parents.
有些事情你不能責怪孩子,因為那是父母的錯。
這個故事就是主人養了兩條狗,一條打獵一條看家。獵狗覺得主人差別待遇,很生氣看門狗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分享它大半的辛勞成果。而看門狗反駁說,這又不是我的錯,要怪就怪主人吧。他又沒教我勞作,只讓我依賴別人的勞碌成果就好。
或者你也可以說,父母有責任教育他們的孩子。
Parents are responsible for educating their children.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簡短的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