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鄰里團結友愛的小故事
清朝時,在安徽桐城有個一個著名的家族,父子兩代為相,權勢顯赫,這就是張家張英、張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間,張英在朝廷當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老家桐城的老宅與吳家為鄰,兩家府邸之間有個空地,供雙方來往交通使用。
后來鄰居吳家建房,要占用這個通道,張家不同意,雙方將官司打倒縣衙門。縣官考慮糾紛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在這期間,張家人寫了一封信,給在北京當大官的張英,要求張英出面,干涉此事。張英收到信件后,認為應該謙讓鄰里,給家里回信中寫了四句話: 千里來書只為墻,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閱罷,明白其中意思,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出動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6尺的巷子。
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壓人的做法傳為美談。
2.團結的短小故事
團就友愛的十個小故事1、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
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么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
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范。 2、螞蟻的壯舉 突如其來的水包圍了一小塊陸地,那一小塊陸地有許多的螞蟻,是螞蟻的家園。
螞蟻們對水是很敏感的,因為它們不會水。天要是要下大雨了,它們總是能夠預先知道,于是就能看到它們浩浩蕩蕩搬家的場面。
但是這一次它們無法預先知道,因為這一次是人禍,那個人挖開了溝渠,要澆灌他的菜園子。天災可以預知,但是對于人禍螞蟻們就無法預知了。
螞蟻們爬出了洞穴,一陣慌亂,螞蟻們秩序了,它們聚攏,聚攏,聚攏成了一個大大的螞蟻團,這時,水漫了上去,螞蟻團就漂在了水面,而且在微風的吹動下,螞蟻團滾動,在水面上向前滾動。沒有一只螞蟻松手,那螞蟻團好像向前漂得很輕靈。
終于,他們抵達了陸地,它們分散開來,它們一定又一次開始重建家園。 那人看得呆了。
他在想,假如有螞蟻不想在最外邊想在里邊安全著,還會有那緊密的螞蟻團嗎?假如有更多的螞蟻這樣想,還會有螞蟻團嗎?他的腦海閃現了一個詞:團結。這是他因為目睹螞蟻的壯舉而創造的一個詞!他想:這是一個多么好的詞啊! 他把螞蟻的壯舉講給他的子孫,臨了總要說一句:“團結啊!” 他的子孫把螞蟻的壯舉講給他們的子孫,臨了總要說:“這就是團結啊!” 后來螞蟻的故事傳丟了,一代叮囑一代:“團結啊! 3、十兄弟 一個有不少于十個兄弟的家庭,也不曉得是為了女人還是家產的事,鬧得是兄弟不和,外人見笑。
年邁的母親看著兒子們像一盤散沙,心急如焚,趕緊把兒子們召集起來開會。會上,母親拿出一大把筷子,先是分給每個兒子每人一根筷子,讓他們折,結果,個個都輕易折斷了;然后,母親拿出十根捆綁在一起的筷子,再讓他們逐個折,這下誰也沒折斷。
大家也用不著母親說了,心里恍然大悟,明白了只有團結一起,才不受他人欺負。這會開得精短簡約,但收效巨大。
從此,兄弟一笑抿恩仇。4、葫蘆兄弟的故事 傳說葫蘆山里關著蝎子精和蛇精。
一只穿山甲不小心打穿了山洞,兩個妖精逃了出來,從此百姓遭難。穿山甲急忙去告訴一個老漢,只有種出七色葫蘆,才能消滅這兩個妖精。
老漢種出了紅、橙、黃、綠、青、藍、紫七個大葫蘆,卻被妖精從如意鏡中窺見。它們摧毀不了這七個葫蘆,就把老漢和穿山甲抓去。
七個葫蘆成熟了,相繼落地變成七個男孩,穿著七種顏色的服裝。他們為了消滅妖精,救出老漢和穿山甲,一個接一個去與妖精搏斗。
紅娃是大力士,但有勇無謀,落入蜘蛛網被擒。橙娃是千里眼和順風耳,卻被妖精的六棱鏡射瞎了眼睛。
黃娃是硬鐵頭,由于寡不敵眾,被妖精用磁石吸住。綠娃有水性,被妖精用罌粟花醉倒。
青娃會火功,又被妖鏡的寒光變成冰人。藍娃有隱身術,想去偷妖精的如意寶鏡,反被他們吸進自己的寶葫蘆,也被他們活捉。
妖精把七兄弟送進煉丹爐,想煉成七心丹。這時,他們聯合起來,發揮各人的法術,沖出煉丹爐,終于打敗妖精,并把他們收進寶葫蘆里。
故事啟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可以戰勝一切的困難。5、偷油的老鼠 - 三只老鼠同去一個很深的油缸偷油喝,夠不到油喝的它們想了一個辦法,就是一只老鼠咬著另一只老鼠的尾巴,吊下缸底去喝油,大家輪流喝,有福同享。
第一只老鼠最先吊下去喝油,它想:“油就這么多,大家輪流喝一點兒也不過癮,今天算我運氣好,干脆自己跳下去喝個飽。”夾在中間的老鼠想:“下面的油沒多少,萬一讓第一只老鼠喝光了,那我怎么辦?我看還是把它放了,自己跳下去喝個痛快!”第三只老鼠也暗自嘀咕:“油那么少,等它們兩個吃飽喝足,哪里還有我的份兒?倒不如趁這個時候把它們放了,自己跳到缸底飽喝一頓。”
于是,第二只老鼠狠心地放開第一只老鼠的尾巴,第三只老鼠也迅速放開第三只老鼠的尾巴,它們爭先恐后地跳到缸里去了。最后,三只老鼠都淹死在油缸里。
故事啟示:團隊成員之間只有真誠合作,才能順利實現團隊目標。6、兩驢吃草 兩頭驢,被一根繩拴住了,它們的兩邊各有一堆草。
它們反向走各去吃自己這邊的草,可是繩子不夠長,兩頭驢吃不到各自方向的那堆草。經過思考,它們共同協作先吃一邊的草再吃另一堆草。
它們能看到共同的利益而進行協作,如果它們互不相讓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將誰也吃不到草。7、將相和 秋戰國時期,趙國優秀將領廉頗以英勇善戰聞名立下無數戰功,地位很高。
藺相如當時是一位趙王身邊宦官的門客,被推薦完成送和氏璧換取秦國十五做城的任務。當時。
3.團結互助 主要事跡 怎么寫
家住錫山新村的退休女工李繼蘭因病癱瘓在床,多年來得到了眾多熱心鄰居的關懷和照顧,在當地傳為美談。
錫山新村70號之二是幢七層居民樓,共有35戶人家。十年前,住在701室的李繼蘭連遭厄運,丈夫病故,自己罹患重病引起肌肉萎縮,半身不遂。
同住一樓的熱心鄰居們主動做起了志愿者,義務輪流照顧她,使她渡過了一個個難關。如今,她的病情有了好轉,感到生活 的陽光和溫暖。
前年,李繼蘭突然癱瘓,鄰居們幫忙把她送到醫院搶救。出院后,鄰居們議論起如何幫助照顧她的生活。
李繼蘭有一個兒子,兒媳也很孝順,但他們白天上班,無法照料病母。鄰居們經商量,決定關心幫助這家人家。
505室的夏招娣替李繼蘭照看小孫子。 105室的王三媛到她家去做義務“保姆”,每天干數個小時的家務活。
其他人則平時經常到李繼蘭家去問寒問暖,幫助做一些家務事。多年來,鄰居張金華、夏招娣等人還主動承擔起為她帶買小菜的義務。
經熱心鄰居們和兒子、兒媳的照料,李繼蘭終于從床上坐了起來,可以憑靠著拐杖下地慢慢移著走動。只要是天晴的日子,四五個鄰居會扶著她到樓下去行走鍛煉、曬太陽、購物。
鄰居們做好事從不計報酬,她們樂于助人的行為,感染了樓道里的其他人。如今,這個樓道里的居民和睦相處,互幫互助,敬老愛幼蔚然成風,積極參與社區組織的每項公益活動,2002年被迎龍橋街道授予“團結互助樓”的稱號。
(介生)。
4.關于團結的故事(要簡短的)
某王國,傳說中的王國,擁有巨大的財富,成千上萬的人民在這片和平的土地上幸福地生活著,王國因為和平存在了很多年,沒有任何戰爭,人們逐漸忘卻了自我保護,只知道和平、快樂地生活著。
終于,人們缺少防范意識引來了魔族的入侵。魔族控制了野外的動物,使它們成為怪物,向MU王國發起進攻,人民因為長時間沒有經歷戰爭,所以根本不是怪物的對手,只有退回城鎮,只有在這里才是安全的,魔鬼的怪物是不敢進入城鎮的。
為了保衛家園,全體人民團結在了一起,人們開始鍛煉自己,王國開始訓練自己的軍隊,無數的勇士誕生了,英勇的反擊戰開始了,人們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而團結在了一起。
強大的敵人節節深入,人們終于明白敵人是有備而來的,在人們幸福和平的生活的時候敵人早就已經開始蠢蠢欲動了。雖然眼前的敵人十分強大,但是,只要大家團結在一起,就有希望,就有奇跡,所有的人都堅信這一點。
人們的團結終于沒有使MU王國遭到毀滅,在最后的關頭堅持了下來,守住了幾座重要的城池,等待自己的勇士成長起來之后再把入侵者開出自己的家園。
在勇者大陸和仙蹤林,王國的勇士開始了自己艱難的歷練,他們不斷的與敵人抗爭和周旋,在不斷的斗爭中使自己逐漸成長起來,他們始終把抗擊侵略者,保衛自己的家園作為與敵人做斗爭的動力,在此過程中,勇士們發現單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團結的力量是強大的,只有大家團結在一起,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勇氣和力量。
王國的智者時刻告誡人民要團結,這是他們最厲害的武器,為了把敵人趕出自己的家園,為了讓人民能過上平安、幸福的生活,所有的人都團結在了一起,現在,驅逐入侵者的時機到來了,無數的勇士發誓保衛自己的國家,保衛自己的人民。
有了團結以后,人民和勇士有了力量的源泉,在勇者大陸的劍士和魔法師,以及仙蹤林的弓箭手迅速成為了勇士的領袖,他們成為了最強的勇士,在抗擊外來入侵的斗爭中成為了主力軍,他們之間相互團結,人們也相信他們,支持他們。
敵人的力量開始減弱,也許是害怕了人們團結一致造成的強大力量源泉,他們開始逐步撤退,人民的勇士趁勝追擊,把入侵者趕出了自己的家園。一場可歌可泣的的保衛家園,抗擊侵略的戰爭終于結束了,人民團結一致,共同抗敵,最終正義戰勝了邪惡,人民取得了勝利!
長短可以自己縮一下
5.有沒有有關團結的短小事例
團結協作 畫《兩驢吃草》畫的是兩頭驢,被一根繩拴住了,它們的兩邊各有一堆草。
它們反向走各去吃自己這邊的草,可是繩子不夠長,兩頭驢吃不到各自方向的那堆草。經過思考,它們共同協作先吃一邊的草再吃另一堆草。
它們能看到共同的利益而進行協作,如果它們互不相讓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將誰也吃不到草。 秋戰國時期,趙國優秀將領廉頗以英勇善戰聞名立下無數戰功,地位很高。
藺相如當時是一位趙王身邊宦官的門客,被推薦完成送和氏璧換取秦國十五做城的任務。當時秦國強大,大家都知道送去和氏璧也得不到秦國的城池,不送又怕得罪秦國,藺相如肩負國家利益和榮辱,冒生命危險以聰明才智和膽識完壁歸趙,得到趙王賞識和封賞。
不久秦趙兩國國君在滇池相會,藺相如又立大功為、找國挽回面子。趙王封他為上卿,官位在廉頗之上。
廉頗對藺相如不滿,覺得自己在沙場上為趙國拼命,攻下無數城池立下汗馬功勞,藺相如動動嘴皮字就比自己功勞還大,很不服氣。藺相如得知廉頗對自己有意見處處忍讓,別人說他是怕廉頗,他卻說:“秦王我都不怕,難道能怕廉將軍?現在秦國不敢入侵,因為趙國有得力將相,一旦我們不和,就會削弱趙國力量,秦國趁機入侵怎么辦?我不論功爭權,為的是國家大局,將相的共同利益!”此話傳到廉頗耳里,廉頗也是身明大義之人,主動負荊請罪。
將相和的佳話流傳至今。如果兩人爭權奪利,只顧自己利益,國家都有可能因此滅亡,更別提兩人自己的利益了,所以說團結協作使他們將相都吃到了“草”。
我很小的時候就聽過山羊過河的寓言。寫的是兩只小羊在一座只能走一人的獨木橋中間相遇,它們互不相讓最后一同掉進河里。
本來只要有一只羊肯協作,兩只羊都可以過河的。可是它們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沒有團結協作的精神,最后只能是沒“草”吃,眼睜睜的“餓”死。
結協作不只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更是一種道德品質。它體現了人們的智慧,是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就像有一根無形的線把人們都串起來。如果沒有團結協作的精神,可能會什么事都做不成。
學生要和老師協作,工人要和管理人員協作…… 總而言之,在一個人曲折漫長的生命之路上,少不了遇到坎坷,這時就需要和別人團結協作才能渡過難關吃到你眼前的“青草”。 一個和尚挑水喝, 二個和尚抬水喝, 三個和尚沒水喝。
一只螞蟻來搬米,搬來搬去搬不起, 兩只螞蟻來搬米,身體晃來又晃去, 三只螞蟻來搬米,輕輕抬著進洞里。 兩首童謠,敘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三個和尚”之所以“沒水喝”,是因為不負責任,互相推諉;“三只螞蟻來搬米”之所以能“輕輕抬著進洞里”,是團結合作的結果。
6.與鄰居和睦相處的事例
孩子,你發錯地方了,不過,我還是能很好的告訴你!
清代中期,有個“六尺巷”的故事。據說當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待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臨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英出面干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墻主動退后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墻讓后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墻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六尺巷”的故事告訴今天的我們禮讓,和睦,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古代開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間、鄰里之間處理小事小非,更應該比封建時代做的更好。事情就是這樣: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
在今天到處都在講和諧,“和諧社會”、“和諧團隊”、“和諧家庭”。弘揚一種美德,體現一種胸懷。人人都能做到,我們的社會就和諧了。
這可是很有名的!
7.關于團結的現實生活中簡短的小故事或事例、感謝、
1.一個有不少于十個兄弟的家庭(那父母也確實能干,居然搞出了差不多一打的兒子),也不曉得是為了女人還是家產的事,鬧得是兄弟不和,外人見笑。年邁的母親看著兒子們像一盤散沙,心急如焚,趕緊把兒子們召集起來開會。會上,母親拿出一大把筷子,先是分給每個兒子每人一根筷子,讓他們折,結果,個個都輕易折斷了;然后,母親拿出十根捆綁在一起的筷子,再讓他們逐個折,這下誰也沒折斷。大家也用不著母親說了,心里恍然大悟,明白了只有團結一起,才不受他人欺負。這會開得精短簡約,但收效巨大。從此,兄弟一笑抿恩仇 有一位著名的節目主持人,在一個談話節目中設置了這樣一個情景,一架飛機滿載乘客,飛行途中沒油了,可飛機上只有一個降落傘,他問參與做節目的孩子,你看這傘給誰用?孩子幾乎不假思索回答:“給我自己用”。這時,臺下一片騷動,很多觀眾想:多么自私的孩子啊?我頓了頓,感覺到臺下的學生也是這種想法。我就接著講:可是主持人沒有急于下定義,而是蹲下來,耐心地問孩子“為什么呢?”孩子滿臉淚水,清晰地說道:“我要跳下去,找到油后,回來救飛機上所有的人”。我又頓了頓,發現學生有點動起來,就追問:“你覺得這個孩子做得好不好?”馬上就有學生舉起手來,隨著一個又一個學生的發言,學生明白了那孩子心中想的不僅僅是自己,而想得更多的是他人。我再聯系剛才發生的事談一談,學生就很容易聽進去,而且印象深刻。
2.在遼寧省師范大學教育系里,有兩位特殊的學生,一位叫周婷婷,另一位叫王錚。她們一個雙目失明,一個雙耳失聰。然而,就是這樣的兩個人組成了“海倫`凱勒”號聯合艦隊,兩人在生活上、學習上互幫互助,周婷婷聽不清看得清,她做了王錚的眼睛;王錚看不清,她做了婷婷的耳朵,兩人取長補短,揚長避短,在學習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他們為什么會取得成功?那是因為她們掌握了成功的一個法寶——團結友愛,互相協作
8.關于團結的名人事例 速度啊
1三國時期的蜀國,蔣琬的屬下有個叫楊戲。
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只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對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話了!”蔣琬一笑,說:“人都有各的脾氣秉性。
讓楊戲當面說贊揚我的話,那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說我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臺。所以,他不做聲了。
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后來,有人贊蔣琬“宰相肚里能撐船”。
2藺相如因“完璧歸趙”有功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
藺相如得知后,盡量回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
我對廉將軍容忍,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3明朝年間,董篤行在京城做官。
一天,他接到家信,說家里蓋房為地基與鄰居爭吵,希望他來出面解決。董篤行看后馬上修書,道:“千里捎書只為墻,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
家人讀后,覺得有道理,便主動讓出幾尺。而鄰居見董家如此,也有感悟,同樣效法。
結果兩家共讓出八尺寬的地方,房子蓋成后,就有了一條胡同,世稱“仁義胡同”。 4唐代的婁師德在教育他弟弟為官待人要寬容的時候。
他弟弟卻說:“有人往我臉上吐唾沫,我自己伸手把它擦去了。”婁師德想了想說:“這還不行。
如果你把它擦去了,還是違背發火人家要侮辱你的意愿。我看還不如讓唾沫自然干掉為好。”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團結鄰里個人簡短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