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節儉的故事要簡短的
有這么一個民間故事: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 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
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 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饑挨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宇去做。”后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 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 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 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沒有一點余糧。
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后,也把“儉”字當作“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 霄云外。他疏于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獲的糧食就不多。
盡管一家幾口節衣縮 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 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只勤不儉, 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兄弟倆恍 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吸取教訓以后,他倆將 “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后日子過得 一天比一天好。 季文子的故事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為相的家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貴族、著名的外交家,為官30多年。
他一生儉樸,以節儉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過儉樸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樸素整潔, 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
見他如此節儉,有個叫仲孫它的人就勸季文子說:“你身為上卿,德高望重,但聽說 你在家里不準妻妾穿絲綢衣服,也不用糧食喂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飾,這樣不是顯 得太寒酸,讓別國的人笑話您嗎?這樣做也有損于我們國家的體面,人家會說魯國的上卿過 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日子啊。
您為什么不改變一下這種生活方式呢?這于己于國都有好處,何 樂而不為呢?” 季文子聽后淡然一笑,對那人嚴肅地說:“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華典雅,但是看 看我們國家的百姓,還有許多人吃著粗糙得難以下咽的食物,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還有 人正在受凍挨餓;想到這些,我怎能忍心去為自己添置家產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 而我則妝扮妻妾,精養糧馬,這哪里還有為官的良心!況且,我聽說一個國家的國強與光榮, 只能通過臣民的高潔品行表現出來,并不是以他們擁有美艷的妻妾和良驥駿馬來評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議呢廣這一番話,說得仲孫它滿臉羞愧之色,同時也使得他 內心對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簡樸,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 的馬匹也只是用谷糠、雜草來喂養。 賣狗嫁女 東晉有個大官叫吳隱之,他幼年喪父,跟母親艱難度日,養成了勤儉樸素的習慣。
做官后,他依然厭惡奢華,不肯搬進朝廷給他準備的官府,多年來全家只住在幾間茅草房里。后來,他的女兒出嫁,人們想他一定會好好操辦一下,誰知大喜這天,吳家仍然冷冷清清。
謝石將軍的管家前來賀喜,看到一個仆人牽著一條狗走出來。管家問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點籌辦的樣子都沒有?”仆人皺著眉說:“別提了,我家主人太過分節儉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準備。
我原以為這回主人該破費一下了,誰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這條狗賣掉,用賣狗的錢再去置辦東西。你說,一條狗能賣多少錢,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兒也比我家主人氣派啊!”管家感嘆道:“人人都說吳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來真是名不虛傳。”
房梁掛錢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于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
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后,按份掛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
拿到一小份錢后,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準剩余,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
2.古代關于勤儉節約的事例
是春秋時代魯國的貴族、朱元璋
朱元璋的故鄉鳳陽,由于薪俸減少了許多,四菜一湯。
1,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飾。見他如此節儉。』朱元璋給皇后過生日時;想到這些,并且要求家人也過儉樸的生活!況且?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他也效仿季文子,還有 人正在受凍挨餓,反對奢侈浪費,誰若違反?”
季文子聽后淡然一笑、季文子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為相的家庭,何 樂而不為呢;小蔥豆腐。
3,弄到一塊地:“你身為上卿,按份掛在房梁上。拿到一小份錢后,還有許多人吃著粗糙得難以下咽的食物,貪官心慌,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讓別國的人笑話您嗎。可是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卻不但生活儉樸。為了不亂花一文錢,有個叫仲孫它的人就勸季文子說,還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謠,然后平均分成12份,不準超支,而我則妝扮妻妾,這樣不是顯得太寒酸、反對奢華、蘇軾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也不用糧食喂馬,蘿卜韭菜,十分注重生活的簡樸,每天清晨取下一包,并不是以他們擁有美艷的妻妾和良驥駿馬來評定的,每天只用一小份,他窮得過不了日子,每月用一份,便自己耕種起來,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金銀財寶任其享用,這哪里還有為官的良心,他還要仔細權衡,古今中外勤儉節約的故事不勝枚舉。您為什么不改變一下這種生活方式呢,我怎能忍心去為自己添置家產呢:今后不論誰擺宴席。作為一國之主皇帝應該說是人間最富有的,宴請眾官員、韭菜,但是看 看我們國家的百姓?這于己于國都有好處,意義深長。公元1080年、著名的外交家, 只能通過臣民的高潔品行表現出來;;天上神仙府,但聽說 你在家里不準妻妾穿絲綢衣服,對那人嚴肅地說。而且約法三章?這樣做也有損于我們國家的體面。
此后,以備意外之需。他穿衣只求樸素整潔,人間帝王家",家里的馬匹也只是用谷糠,精養糧馬、趙匡胤
趙匡胤教女儉樸 "、艱苦奮斗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只許四菜一湯,著實甜香,人家會說魯國的上卿過 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日子啊,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
4、雜草來喂養,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每次外出,以節儉為立身的根本。積攢下來的錢,青菜兩碗:“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華典雅,只準剩余,他還實行計劃開支。 他一生儉樸,小蔥豆腐湯,同時也使得他 內心對季文子更加敬重,為官30多年,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德高望重,一清二白。錢全部分好后, 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
既如此。
2,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議呢廣這一番話,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說得仲孫它滿臉羞愧之色,我聽說一個國家的國強與光榮,嚴懲不貸。歷史上,只用紅蘿卜:『皇帝請客 崇尚儉樸
3.關于儉的故事
(一)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
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饑挨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字去做。”后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年年五谷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沒有一點余糧。
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后,也把“儉”字當作“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獲的糧食就不多。
盡管一家幾口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吸取教訓以后,他倆將“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后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二) 故事講的是一對兄弟,在父親死了以后平分了父親遺留下來的一切財產。
甚至平分了父親的一塊牌匾,上面寫著“勤儉”二字。老大分了一個“勤”字,老二分了一個“儉”字。
從此各過各的生活。 一年過去了,老大因為只勤不儉一點也沒有積蓄,日子過的很艱苦;而老二呢?因為只懂得節儉,衣服是補了又補,穿了又穿,由于舍不得點燈,等太陽下山后,點起了蠟燭。
只懂得一味的節儉,把分到的土地荒蕪了,他生活過得也非常貧寒。 有一天,兄弟兩聚在一起嘆苦,發現分半的匾里有字條,上面寫著:只勤不儉,好比端著無底的碗,糧食總也填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會挨餓受窮。
從此,他們明白了勤儉是不能分開的道理,后來他倆的日子也越過越好了。 從這個故事里,讓我明白了:勤儉節約是我們每個人應有的基本品質。
我們要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不管我們家庭是富裕的,還是貧寒的,都要以勤儉節約為榮,浪費為恥。
4.古代有哪些儉以修身的故事
同學們,今天我在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勤以修身,儉以養德”。
儉樸,勤奮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 儉、勒這兩個字看似尋常,卻不能等閑視之。
它是我們作為一名當代高中生不可缺少的美德,是成才的一種激素。因為只有具備這種美德,才能忘懷得失,努力學習;只有具備這種美德的人,才能胸懷大志,處困境而不沮喪,受窘厄而泰然如常;只有具備這種美德,才能摒棄奢欲,以學業為重,有所成就,有所作為。
綜觀古今中外,就有許多這樣的事例.諸葛亮身任蜀國輔宰,執政二十七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司馬光——一代文宗,名重四野,卻“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饑”,對衣食溫飽向無奢求。然而他對精研學問卻有著無窮的興致和熱情,方志敏身為將軍,經手的款項以百萬計,但他自己的財產卻是幾件破汗衫和破襪子。
一名高中生能學會勤儉,就決不會竭盡心力去裝點自己的生活,把奢侈享樂作為人生的目的,而必然以勤儉樸素作為自己道德的準則,并且身體力行。君不見:古來幾多紈绔子弟干出了大事業?! 但令人擔憂的是,當前,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絕大多數同學又是獨生子女,在家里是“小太陽”、“小公主”,有“父母寵,親友愛”。
父母對孩子“銜在嘴里怕化了,拿在手里怕掉了”,千寵百愛,使許多同學處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求必應的環境中。失卻了可貴的品質——勤勞儉樸,從而產生了依賴心理:在家依賴父母,在校依賴老師,在社會依賴國家;有的只知索取,吃現成飯;有的不愿意刻苦學習,一味追求物質享受——比玩樂、比打扮、比金錢、比消費。
也許有同學會說,現在條件好了,花點兒錢有什么呢!確實,你們大多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里,幾十、幾百元并不在話下,但你是否想過,西部地區有多少失學孩子需要幫助,有多少人還處于貧困線下,有多少人還在為溫飽而面朝黃土背朝天。中國經濟總量雖然名列全球第六,但人均才達到1000美元,是美國的1∕25,日本的1∕18。
我們更忘不了150多年屈辱的近代史。中華民族有待振興,民族的振興還離不開“勤勞儉樸”。
人類在勤勞中既創造了豐裕的物質財富,也創造了瑰麗的精神世界。可以說沒有勤勞,就沒有文明,世界將永遠是一片荒原;沒有儉省樸素,就沒有今天的物質積累,就沒有建設國家的資本,更談不上中華民族的復興。
俗話說:“一勤天下無難事”。匡衡鑿壁勤學,終成大學;馬克思辛勤耕耘,艱苦奮斗,遂成《資本論》。
“勤” 可以修身,修勤勞勇敢之身,“勤”可以養性,養堅忍不拔之性,培養我們堅強的意志,使我們克服艱難險阻,無往而不勝。“儉”可以養德,養儉省樸素之德,使我們更加珍惜時間,珍惜青春,珍惜擁有的一切。
同學們,我們是繼往開來的新一代,在享受父輩創造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更要自覺地繼承他們留下來的精神財富——勤于學習,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實踐,儉省自律;比學習,比能力,比貢獻,這樣才是真正灑脫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人生。 由于寒冷加劇,田野的病情急速惡化。
最危險的信號就是他的眼睛已經完全失明。 但是病魔并沒有消磨掉他的意志,他反而變得更強了,他必須和黑暗作斗爭。
沒有了眼睛,他可以用耳朵。只要身體能緩過來一點點,稍微積蓄了一點力氣,他就能夠傾聽。
不論說什么事,討論什么問題,他總是認真傾聽別人說話。這是長期養成的一種認真的態度。
他決不因為嚴重的疾病壓身,或者所面對的問題和事情是屬雞毛蒜皮一類,就讓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處于麻痹松懈狀態。 田野在模模糊糊中聽到了熟悉的腳步聲,他知道是南教授來了。
他沒有動,只是輕聲說了句:“來了,請坐。” 南教授說:“吵醒了你,不好意思。”
田總說:“沒有,知道你要來,我睡不著。” 看著田總那瘦骨嶙峋的身軀,南教授一股悲傷涌上心頭。
他現在可以流淚了,因為田總已經看不見。南教授淚眼滿眶地說:“如果能夠交換,我情愿躺在床上的是我。”
田總說:“那怎么行?那不就論道我傷心了嗎?我可不干。” 田總在生命垂危的時候還能保持如此的幽默,實屬不易。
南教授打心眼里佩服他的堅韌和剛強。 南教授看到桌上有一瓶沒有喝完的礦泉水,順手拿起來扔進垃圾桶去。
田總聽到了響聲,問道:“你扔掉的那瓶水沒有喝完吧?” 南教授說:“是的,還有小半瓶。” 田總說:“那水可不能浪費啊。”
南教授說:“那水已經不能喝了。” 田總說:“不能喝,但是可以用來澆花啊。”
南教授羞愧自己怎么沒有想到呢,他回頭撿回了那半瓶水,擰開蓋子,將水倒進了桌上水快干了的花瓶里。 “沒想到田總不僅勤儉節約,還做得那么細致,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像你這樣做,地球就成了美麗的花園。”
南教授感慨地說。 田總說:“是啊,每個人都應該養成節約的習慣。
記得在我小的時候,父親帶我去海邊玩。兒時的我充滿天真,玩起了堆沙丘的游戲。
正當我慶祝勝利的時候,一個大浪撲過來,我辛苦堆起來的沙丘頃刻化為烏有,我氣得直跺腳。父親在一旁笑道:‘要做成一件事情是多么地難,而要毀壞它是一瞬間就可以做到的。
’” 南教授說:“攻城容易守城難啊。” 田總說。
5.節儉的故事要簡短的
有這么一個民間故事: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 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
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 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饑挨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宇去做。”后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 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 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 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沒有一點余糧。
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后,也把“儉”字當作“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 霄云外。他疏于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獲的糧食就不多。
盡管一家幾口節衣縮 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 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只勤不儉, 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兄弟倆恍 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吸取教訓以后,他倆將 “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后日子過得 一天比一天好。 季文子的故事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為相的家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貴族、著名的外交家,為官30多年。
他一生儉樸,以節儉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過儉樸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樸素整潔, 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
見他如此節儉,有個叫仲孫它的人就勸季文子說:“你身為上卿,德高望重,但聽說 你在家里不準妻妾穿絲綢衣服,也不用糧食喂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飾,這樣不是顯 得太寒酸,讓別國的人笑話您嗎?這樣做也有損于我們國家的體面,人家會說魯國的上卿過 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日子啊。
您為什么不改變一下這種生活方式呢?這于己于國都有好處,何 樂而不為呢?” 季文子聽后淡然一笑,對那人嚴肅地說:“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華典雅,但是看 看我們國家的百姓,還有許多人吃著粗糙得難以下咽的食物,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還有 人正在受凍挨餓;想到這些,我怎能忍心去為自己添置家產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 而我則妝扮妻妾,精養糧馬,這哪里還有為官的良心!況且,我聽說一個國家的國強與光榮, 只能通過臣民的高潔品行表現出來,并不是以他們擁有美艷的妻妾和良驥駿馬來評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議呢廣這一番話,說得仲孫它滿臉羞愧之色,同時也使得他 內心對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簡樸,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 的馬匹也只是用谷糠、雜草來喂養。 賣狗嫁女 東晉有個大官叫吳隱之,他幼年喪父,跟母親艱難度日,養成了勤儉樸素的習慣。
做官后,他依然厭惡奢華,不肯搬進朝廷給他準備的官府,多年來全家只住在幾間茅草房里。后來,他的女兒出嫁,人們想他一定會好好操辦一下,誰知大喜這天,吳家仍然冷冷清清。
謝石將軍的管家前來賀喜,看到一個仆人牽著一條狗走出來。管家問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點籌辦的樣子都沒有?”仆人皺著眉說:“別提了,我家主人太過分節儉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準備。
我原以為這回主人該破費一下了,誰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這條狗賣掉,用賣狗的錢再去置辦東西。你說,一條狗能賣多少錢,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兒也比我家主人氣派啊!”管家感嘆道:“人人都說吳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來真是名不虛傳。”
房梁掛錢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于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
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后,按份掛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
拿到一小份錢后,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準剩余,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
6.關于儉的故事
1、**新中國成立后,**長期擔任黨和國家領導人,依然保持著簡樸的作風。
他僅有難得的兩身較好的外衣,也只在參加重要國家大事或者外出時才穿,只要一回到家里,就換上原來的舊衣服。那些舊衣服都已經洗得發白,領口和袖口都打了補丁。
有的衣服實在太破,不能再補,**還舍不得扔掉,還要求給他兩件拼成一件。2、雷鋒雷鋒在生活中處處注意節約,他參軍后,每月領到的津貼費 ,除了交團費,買書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儲蓄所。
他的襪子總是補了穿,穿了又補。變得面目全非了還舍不得買雙新的。
搪瓷臉盆和洗口杯有許多疤子,還不愿意丟掉另買。他的內衣也補了許多補丁。
但部隊發夏裝時,按規定每人可領兩套單軍裝,兩 件襯衣、兩雙鞋,而雷鋒卻只領一份,說是是“夠穿了”。3、****要求別人的自己首先做到。
他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樸,一件睡衣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準,不吃魚肉、水果。
上世紀60年代,有一次他召開會議到中午還沒有結束,他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幾小碟咸菜,主食是燒餅。偉人在勤儉節約方面為國人做出了表率。
4、蘇軾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于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
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后,按份掛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
拿到一小份錢后,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準剩余,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
5、****總理一貫倡導勤儉建國、艱苦奮斗,他勤儉節約的故事,婦孺皆知,成為美談。1962年夏,**到遼寧省視察工作,剛一住下,他就從口袋里掏出一張紙,交給負責接待的同志,說:“上面寫的東西都不能做。”
原來,這張單子開著20多種禁吃的菜名,雞鴨魚肉之類都包括在內。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雷鋒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蘇軾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7.要名人節儉的故事要簡短的不要超過五百字
"只要勤奮,肯去求知,肯去創新,對自己節儉,對別人慷慨, 對朋友講義氣,再加上自己的努力,遲早會有所成就,生活無憂。
"——李嘉誠 君子以儉德辟難。 【出處】《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儉樸的德行來避免危難。 【提示】《周易》含有樸素的辯證思想,有許多地方闡述事物變化的道理。
這句話就有辯證的思想。一方面,闡明儉樸的德行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為;另一方面,在面臨危難的時候,特別是在面臨物質匱乏的困難時,具備儉樸的德行有助于克服危難。
《周易》的作者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順與不順、通與不通之時,不順不通,就要修身養德,不能過分彰顯自己,以渡過難關。 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出處】《尚書·大禹謨》。 【大意】在國家事業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儉。
【提示】克勤克儉,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傳說中的古代圣賢都是這樣做的,他們對于國家大事盡心盡力。
大禹勤勞于治水大業,數過家門而不入。堯特別關心群眾,認為別人挨餓受凍,是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到家,是自己的過錯。
古代圣賢的生活卻十分節儉,經常穿著粗布衣裳,吃粗米飯,喝野菜湯。由于堯、舜、禹在事業和生活上克勤克儉,所以贏得了百姓的擁戴。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出處】《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大意】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提示】魯莊公命人在廟堂的柱子上涂紅漆,在椽子上雕花紋,這都是奢侈而不合禮法的事情。
大夫御孫勸諫他時,說了這句話,并指出這樣做實際上是在先人的“大德”中注入了“大惡”,不但不能取悅先人,反而是辱沒了他們。可見,古人是從禮的規范和德的大小的高度來看待節儉,而把奢侈浪費看做一種惡行。
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戒奢以儉,不靡費財物,仍是值得我們崇尚的美德。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計在于辛勤勞作,只有勤于勞作,財物才不會匱乏。
【提示】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古人明白,只要老百姓辛勤勞動,社會安定,百姓和國家都會隨之富足起來。
我們現在仍應保持以勤為本的美德,在各自的崗位上辛勤勞動,這樣,國家才會更加富強,人民生活才會更加富裕。 儉節則昌,淫佚則亡。
【出處】《墨子·辭過》。 【大意】節儉就會昌盛,淫佚享樂就會敗亡。
【提示】在先秦諸子之中,墨子以樂于過類似苦行僧的生活而聞名。他痛恨統治者的驕奢淫逸、靡費財物,提倡節儉。
他到處宣揚自己的觀點,吸引了大批人做他的弟子,在先秦諸子中獨樹一幟。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處】李紳《憫農》。
【大意】農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鋤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長禾苗的土中。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一粒都是這樣辛苦得來。
【提示】這首詩語言淺顯而內涵深邃。有一個故事說,一個財主的兒子不知道稼穡之艱難,常到一個飯館里吃餃子,但把餃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餡。
后來家里遭遇火災,麗樓美閣一夕之間夷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飯要到這個飯館,老板以餃子皮招待他,他深為感動。老板說,不用謝,這都是你當初扔掉的皮,我揀起曬干了而已。
財主的兒子很慚愧,后來勤奮勞動,生活節儉,家道重又殷富起來。這個故事,也印證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出處】李商隱《詠史》。
【大意】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于勤儉,亡于奢靡。 【提示】古往今來,成功的創業者大都經過艱苦奮斗的階段,所以比較注意勤儉節約。
但是對守業者來說則正好相反,他們沒有經歷過創業的艱辛,容易貪圖奢侈享樂,最終的命運必然是事業的衰敗,國家的滅亡。這是幾千年的歷史所昭示的真理。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出處】《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大意】憂慮操勞國事可以使國家興盛發達,追求安逸享樂可以招致自己的滅亡。 【提示】五代時的后唐莊宗李存勖,一開始勵精圖治,奮發有為,擊敗各個敵手稱帝。
但他后來沉湎于音樂戲曲,寵愛伶人,不思進取,部下作亂,伶人發難,在位三年就死于兵亂之中。歐陽修在撰寫《伶官傳》時,有感于這段歷史,闡發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中國文化有著很強的憂患意識,特別是在國家動蕩、民不聊生時更是如此。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孟子講“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就是分別從個人與國家的角度強調了保持憂患意識的重要性。
魏征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規勸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以實現長治久安。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出處】司馬光《訓儉示康》。 【大意】從節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到節儉則很困難。
【提示】這是司馬光引述他人的話,用來訓誡子孫。它強調要自覺保持儉樸,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
人都想過好日子,這本無可厚非。但是過于奢華是不可取的,而且這種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商紂王用了雙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了紂王的貪欲一發,將不可遏止。所以,堅持節儉要有自律的能力。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出處】。
8.有哪些古人勤儉節約的故事
田 禾 宋朝司馬光不僅對史學有卓越的貢獻,而且以遠見卓識,精心教育下一代,在一篇題為《訓儉示康》的文章里,深刻地分析了何以要節儉的道理。
他說:“儉能立名成業,侈必隨落自敗。”這篇文章是寫給兒子司馬康看的。
看似信筆寫來,卻條理清晰,寓意深刻。由于他是著名的歷史學家,以事實說話,很有說服力。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樸素為美”。他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饑”而矣。
何以要“儉素”?司馬光以豐富的史實作了論證。例如,晉代的何曾,當了太傅,喜歡奢侈,“日食萬錢”,還說“無下箸處”。
到了孫子這一代便因驕奢而家業敗落。又如“石崇以奢靡夸人”,便引來了殺身之禍。
司馬光從這些史實中得出結論:講奢侈者,“居官必賄,居鄉必盜”,必然落得個“敗家喪身”的下場。司馬光還舉了許多正面的事例,講明節儉是“大賢之深謀遠慮”。
毫無疑問,作為封建時代的政治家司馬光訓子是為了“齊家”,他的思想是有局限性的,只會養成一些紈绔子弟。今天,無論從強國還是從育人出發,都要力戒奢侈,崇尚節儉,這是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美德。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古代關于儉的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