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泰山的簡介
泰山,通常指我國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又稱東岳,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東省中部,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著名風景名勝有天柱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龍潭飛瀑、云橋飛瀑、三潭飛瀑等。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數千年來,先后有十二位 皇帝來泰山封禪 。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贊嘆,杜甫則留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千古絕唱。另外,泰山還有岳父的意思。
詳情見百度百科——泰山
2.泰山 簡介
泰山
中國五岳(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恒山)之一。位于山東省中部,京滬鐵路東側,綿亙于濟南、泰安、長清等市縣間。古稱岱山、岱宗,從春秋時始稱為泰山。因地處中國東部,故稱為東岳。古人以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東岳泰山有“五岳獨尊”的稱譽。古代帝王曾多次在此舉行封禪大典。文人墨客也多來此探勝訪古,留下無數吟誦的名句。泰山成山于太古宙,距今約25億年,為片麻巖構成的斷塊山地。山勢雄偉,景色壯麗,名勝眾多。總面積426平方千米,主峰天柱峰,海拔1524米。風景名勝有天柱峰、天燭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對松山、五大夫松、望人松、六朝松、龍潭飛瀑、云橋飛瀑等。天柱峰為泰山極頂,因建有玉皇殿而稱為玉皇頂。玉皇殿為明代建筑,造型古樸,內有玉皇大帝像。殿東有觀日亭、西有望河亭。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云海玉盤為岱頂的四大奇觀。天燭峰在泰山后石塢,峰自谷底拔地而起,高擎如燭。在玉皇頂東南,峰坡有一空曠地帶,也是觀日出的佳地。泰山文物古跡甚眾,殿、廡、樓、閣、亭、臺星羅棋布。主要的建筑多達20余處。岱宗坊、王母池、南天門、碧霞祠、普照寺等都極有名。岱宗坊是泰山門戶。始建于明代,清雍正九年(1731)重修。以泰山花崗石為材造成。
3.關于泰山的資料和簡介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位于山東省中部,隸屬于泰安市,綿亙于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00公頃。
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長”、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
擴展資料:
按形態和成因可將其發育的侵蝕地貌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1)侵蝕構造中山:集中分布在泰山主峰玉皇頂周圍以及老平臺、黃石崖和黃崖山一帶,海拔高度在1000—1500米左右,組成山體的巖性主要是變質巖和花崗巖。
是區域內地勢最高、抬升幅度最大、侵蝕切割最強的山地。這里峰高谷深,地形陡峻,切割的最大深度達500—800米,谷坡陡,跌水多,重力崩塌作用顯著,崩塌后形成的絕壁陡崖和倒石堆隨處可見。
(2)侵蝕構造低山:分布在傲徠峰、中天門及尖頂山一帶,海拔高度在700—100米之間,相對高度在200米以上,組成山體的巖性主要是變質巖和花崗巖及閃長巖。侵蝕切割強度較主峰一帶稍弱。但地形仍然十分陡峻,深溝峽谷、尖頂山頭、鋸齒狀山脊、絕壁陡峰,舉目可見。
(3)溶蝕侵蝕構造低山:多分布在主峰東北的雞冠山至青山一帶,海拔高度一般為500—700米,相對高度在200米以上,山體主要由變質巖和古生代寒武紀的石灰巖組成。侵蝕切割強度中等。
山脈綿延,如頂部覆蓋有厚層石灰巖,常形成四壁陡峭頂部平緩的“方山”或“桌狀山”,當地稱為“尚”,諸如張夏和尚山一帶的山頭,有時由于石灰巖的溶蝕作用,可形成洞穴和“透明山”一類的溶蝕地貌。
(4)溶蝕侵蝕丘陵:多分布在泰山北部邊緣的寒武紀石灰巖地區,海拔高度在300—500米之間。相對高差小于200米。侵蝕切割程度比較微弱,地形低矮平緩,溝谷不發育,形成一種圓頂脊緩的“豬背山”,溶溝和溶洞等現象比較常見。
(5)錫蝕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南低山的邊緣,大河至虎山及黃前一線,海拔高度在200米左右,基巖多為變質巖及花崗巖,侵蝕強度十分微弱,以剝蝕風化作用為主,多形成孤丘緩嶺。
泰山常規的是四條線:
1.第一條:最經典的紅門路徒步中線,其實是中線登封御道。
岱廟—紅門—岱頂這條古老的傳統線路。
2.第二條是坐汽車上山的環山公路線,也可以徒步爬山。
天外村(天地廣場)—環山路—竹林寺—黃溪河水庫—中天門—南天門—玉皇頂
3.第三條是從西北側山口進,也就是是桃花源入口,為環山公路,也可徒步爬山。
桃花峪入口—環山公路—彩石溪—赤磷魚保護區—桃花源索道—南天門—玉皇頂
4.第四條是東北側山口方向,一般說是天燭峰,也就是后山。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泰山
4.泰山簡介
中文名稱:泰山十八盤
英文名稱: Mount Tai
泰山 又稱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等。名稱之多,實為全國名山之冠。他與我國的衡山、恒山、華山、嵩山并稱五岳。位于山東泰安境內。
泰山之稱最早見于《詩經》,“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五經通義》云:“宗,長也,言為群岳之長”。泰山突兀的立于華北大平原邊上的齊魯古國,同衡山、恒山、華山、嵩山合稱五岳,因地處東部,故稱東岳。泰山地處山東中部,泰山南麓,北依省會濟南,南臨“圣城”曲阜,東連“齊都”淄博,西濱黃河(北緯36°16'8",東經117°6'2")。泰山形成于太古代,因受來自西南和東北兩方面的擠壓力,褶皺隆起;經深度變質而形成中國最古老的地層——泰山群;后因地殼變動,被多組斷裂分割,形成塊狀山體。現每年以0.5毫米的速度繼續增高。它東臨波瀾壯闊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凌駕于齊魯大地,幾千年來一直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泰山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其古建筑主要為明清的風格,將建筑、繪畫、雕刻、山石、林木融為一體,是東方文明偉大而莊重的象征。
幾千年來,泰山成為歷代帝王封禪祭天的神山,隨著帝王封禪,泰山被神化,因而又享有“五岳之長”的稱號。2009年,泰山以12位皇帝到泰山封禪的紀錄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封禪第一山,成為又一中國之最。佛道兩家,文人名人紛至沓來,給泰山與泰安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跡。道教稱第二小洞天,名其岳神為天齊王。泰山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而被稱為“五岳之首”,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縮影,而今又成為世界珍貴遺產。泰山風景名勝以泰山主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合而成。從祭地經帝王駐地的泰城岱廟,到封天的玉皇頂,構成長達十公里的地府——人間——天堂的一條軸線。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歷史中天門索道長河,使泰山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氣勢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與萬里長城媲美。從司馬遷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到“泰山壓頂不彎腰”,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都在不斷加深著我們對泰山的向往。登臨泰山,猶如攀登長城一樣,成為許多中國人的夢想。泰山雄峙于山東中部,泰安城北,人稱“五岳之首”。東岳泰山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面積達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6米[1],氣勢雄偉,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
泰山是五岳之一,古名“岱宗”,春秋時始稱泰山。它在山東省中部,津浦鐵路的東側,因位于我國東部,故稱東岳。 泰山山勢雄奇,景色秀美,居五岳之首,故古時被稱為“五岳之長”、“五岳獨宗”、“五岳獨尊”。
碧霞祠泰山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泰山是中國歷史上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同時泰山也是佛、道兩教興盛之地,是歷代帝王朝拜之山。歷代帝王所到之處,建廟塑像,刻石題字,。岱廟內,漢武帝植下的柏樹翠影婆娑;紅門宮前,孔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余音繚繞;回馬山上,唐玄宗勒馬而回的怯懦,神態猶現;云步橋畔,秦始皇敕封的五大夫松,瘦骨昂藏;十八盤道,李白、杜甫歷代文人“笑拍紅崖詠新作”,墨意未盡,豪風猶在;碧霞祠里,隆重的封禪儀式綽綽伊始。此外還有岱廟、普照寺、王母池、經石峪、碧霞祠、日觀峰、南天門、玉 皇頂等主要名勝古跡。
泰山兼具古、麗、幽、妙,摩崖碑碣數不勝數,廟宇觀堂滿山遍布,山勢壯麗,[2]自然景觀巍峨、雄奇、沉渾、峻秀。全山有古建筑群20多處,歷史文化遺跡2000多處,歷代文人雅士吟詠題刻和碑記無數。泰山的自然風光更是泰山引人之處,泰山高峰峻拔,雄偉多姿,既是“天然山岳公園”,又是“東方歷史文化縮影”。泰山山谷幽深,松柏漫山,著名風景名勝有天柱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龍潭飛瀑、云橋飛瀑、三潭飛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