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單描述梅花鹿的樣子和生活習慣
梅花鹿圓圓的腦袋上長著一對樹杈形的鹿角,鹿角下面藏著喇叭似的耳朵,像在偷聽周圍的動靜,隨時準備逃命似的。梅花鹿身體的兩側生著整齊而明顯的白色圓斑,遠看好像一朵朵梅花,這花斑一到冬季便漸漸地消失了。
屬中型鹿類,體長125~145厘米,尾長12~13厘米,體重85~110千克。頭部略圓,顏面部較長,鼻端裸露,眼大而圓,眶下腺呈裂縫狀,淚窩明顯,耳長且直立。頸部長。四肢細長,主蹄狹而尖,側蹄小。尾較短。
外部特征:
毛色隨季節的改變而改變,夏季體毛為棕黃色或栗紅色,無絨毛,在背脊兩旁和體側下緣鑲嵌著有許多排列無序的白色斑點,狀似梅花,因而得名。冬季體毛呈煙褐色,白斑不明顯,與枯茅草的顏色類似。頸部和耳背呈灰棕色,一條黑色的背中線從耳尖貫穿到尾的基部,腹部為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塊,其周圍有黑色毛圈。尾背面呈黑色,腹面為白色。
雌獸無角,雄獸的頭上具有一對雄偉的實角,角上共有4個杈,眉杈和主干成一個鈍角,在近基部向前伸出,次杈和眉杈距離較大,位置較高,常被誤以為沒有次杈,主干在其末端再次分成兩個小枝。主干一般向兩側彎曲,略呈半弧形,眉叉向前上方橫抱,角尖稍向內彎曲,非常銳利。
生活習性:
梅花鹿生活于森林邊緣和山地草原地區,不在茂密的森林或灌叢中,這樣有利于快速奔跑。白天和夜間的棲息地有著明顯的差異,白天多選擇在向陽的山坡,茅草叢較為深密,并與其體色基本相似的地方棲息,這樣可以較早地發現敵害,以便迅速逃離,夜間則棲息于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坡向不定,但仍以向陽的山坡為多,棲息的地方茅草則相對低矮稀少。
群居性:在自然條件下,梅花鹿是群居的,少則十幾頭,多到幾十頭。在寒冷的冬季比其他季節的集群性更大,人工圈養的梅花鹿群其群居性仍然沒有改變,鹿群中的頭鹿常會影響整個鹿群的行動,為逃避傷害,眾多的鹿都會按照頭鹿或少數幾頭鹿的躲避方向和路線奔跑。偶爾因病或其他原因令個別鹿離群單獨飼養,則表現膽怯不安,在圈內不停地來回走動,甚至拒絕采食和飲水。外來的鹿只很可能受到本群中一些鹿的攻擊,人們利用梅花鹿的這種有群居性,對梅花鹿進行馴養、放牧和控制整個鹿群。
2.梅花鹿的特征
形態特征 屬中型鹿類,體長125~145厘米,尾長12~13厘米,體重70~100千克。
頭部略圓,顏面部較長,鼻端裸露,眼大而圓,眶下腺呈裂縫狀,淚窩明顯,耳長且直立。頸部長。
四肢細長,主蹄狹而尖,側蹄小。尾較短。
毛色特征 毛色隨季節的改變而改變,夏季體毛為棕黃色或栗紅色,無絨毛,在背脊兩旁和體側下緣鑲嵌著有許多排列無序的白色斑點,狀似梅花,因而得名。冬季體毛呈煙褐色,白斑不明顯,與枯茅草的顏色類似。
頸部和耳背呈灰棕色,一條黑色的背中線從耳尖貫穿到尾的基部,腹部為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塊,其周圍有黑色毛圈。尾背面呈黑色,腹面為白色。
3.梅花鹿的特征有什么
梅花鹿形態特征:梅花鹿為中型鹿。
體長1.3-1.5米,肩高0.85-1.0米,尾長約0.2米,體重80-130公斤。體為棕紅色,有白色斑點,酷似 梅花而得名,頭略圓,顏面部較長,鼻端裸露,眼大而圓,眶下腺呈裂狀,淚窩明顯,耳大直立。
頸細長,軀干適中。四肢細長,主蹄狹尖,側啼小。
尾短。臀部有明顯的白色塊斑。
體毛棕色,夏毛較鮮艷,白色梅花斑明顯,冬毛略比夏毛深,有絨毛,但無白色斑點,有的僅隱約看到。僅雄性具角,共有四叉,眉叉向前斜伸,與主干呈一鈍角,第二枝位較高,因此常被誤認為它沒有第二枝,主干在末端分成兩小枝。
幼獸體色較鮮艷,體背及體側有密集的白色斑點。
4.梅花鹿的活動特點
生活習性梅花鹿生活于森林邊緣和山地草原地區,不在茂密的森林或灌叢中,這樣有利于快速奔跑。
白天和夜間的棲息地有著明顯的差異,白天多選擇在向陽的山坡,茅草叢較為深密,并與其體色基本相似的地方棲息,這樣可以較早地發現敵害,以便迅速逃離,夜間則棲息于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坡向不定,但仍以向陽的山坡為多,棲息的地方茅草則相對低矮稀少。群居性:在自然條件下,梅花鹿是群居的,少則十幾頭,多到幾十頭。
在寒冷的冬季比其他季節的集群性更大,人工圈養的梅花鹿群其群居性仍然沒有改變,鹿群中的頭鹿常會影響整個鹿群的行動,為逃避傷害,眾多的鹿都會按照頭鹿或少數幾頭鹿的躲避方向和路線奔跑。偶爾因病或其他原因令個別鹿離群單獨飼養,則表現膽怯不安,在圈內不停地來回走動,甚至拒絕采食和飲水。
外來的鹿只很可能受到本群中一些鹿的攻擊,人們利用梅花鹿的這種有群居性,對梅花鹿進行馴養、放牧和控制整個鹿群。梅花鹿大部分時間結群活動,群體的大小隨季節、天敵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而變化,通常為3~5只,多時可達20多只。
在春季和夏季,群體主要是由雌獸和幼仔所組成,雄獸多單獨活動,發情交配時歸群。每年8~10月開始發情交配,雌獸發情時發出特有的求偶叫聲,大約要持續一個月左右,而雄獸在求偶時則發出像老綿羊一樣的“咩咩”叫聲。
5.梅花鹿的外形特征
梅花鹿屬中型鹿類,體長125-145厘米,尾長12-13厘米,體重70-100千克。
頭部略圓,顏面部較長,鼻端裸露,眼大而圓,眶下腺呈裂縫狀,淚窩明顯,耳長且直立。頸部長。
四肢細長,主蹄狹而尖,側蹄小。尾較短。
毛色隨季節的改變而改變,夏季體毛為棕黃色或栗紅色,無絨毛,在背脊兩旁和體側下緣鑲嵌著有許多排列有序的白色斑點,狀似梅花,因而得名。冬季體毛呈煙褐色,白斑不明顯,與枯茅草的顏色類似。
頸部和耳背呈灰棕色,一條黑色的背中線從耳尖貫穿到尾的基部,腹部為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塊,其周圍有黑色毛圈。尾背面呈黑色,腹面為白色。
雌獸無角,雄獸的頭上具有一對雄偉的實角,角上共有4個杈,眉杈和主干成一個鈍角,在近基部向前伸出,次杈和眉杈距離較大,位置較高,常被誤以為沒有次杈,主干在其末端再次分成兩個小枝。主干一般向兩側彎曲,略呈半弧形,眉叉向前上方橫抱,角尖稍向內彎曲,非常銳利。
6.東北梅花鹿
東北梅花鹿耐粗飼,適應性、生活力、抗病力均強,茸高產質優,繁殖力高。
1986年我國培育的雙陽梅花鹿產茸最佳年齡4—6歲,2—9歲公鹿鮮茸年平均單產為2.9公斤。1995年選育的西豐梅花鹿產茸最佳年齡為6—7歲,2—9歲公鹿鮮茸平均單產3.06公斤。
1993年選育的長白山梅花鹿產茸最佳年齡4—9歲,2—14歲公鹿頭茬鮮茸單產為3.96公斤。另外,東北梅花鹿的長白山型梅花鹿的茸質優,茸型為典型的三圓:即主干圓、虎口圓、嘴頭圓,這種鹿茸被譽為“馬記鹿茸”,聞名于海內外。
7.梅花鹿有哪些特點
梅花鹿是中型鹿,體重80~130千克,夏毛為棕褐色、黃褐色或棕紅色,周身布滿白斑,如梅花一樣,故稱梅花鹿。
我國的梅花鹿共有6個亞種,現僅存原產東北長白山地區的東北梅花鹿亞種和四川梅花鹿亞種,四川梅花鹿亞種僅數百只。東北梅花鹿亞種野生的已不多,較多的是家養梅花鹿,全國約有40萬?50萬只。
吉林省伺養梅花鹿約有300年歷史,現存欄15萬只,由于地域的隔離,生態條件的差異,在生理解剖、生產性能方面各有不同的特點,據此又將吉林省梅花鹿分為5個類型群,它們是雙陽型梅花鹿、東豐型梅花鹿、伊通型梅花鹿、龍潭山型梅花鹿和撫松型梅花鹿。在這些梅花鹿類型群基礎上,經過人工多年選種選育,又培育成雙陽梅花鹿品種、長白山梅花鹿品系和西豐梅花鹿品種。
這些鹿具有生產能力強、遺傳性穩定等特點,對推動養鹿業生產作出了很大貢獻。
8.梅花鹿有哪些外形特征
梅花鹿是一種中型的鹿類,體長125—145厘米,尾長12—13厘米,體重70—100千克。
它的體形勻稱,體態優美,毛色隨季節的改變而改變,夏季體毛為棕黃色或栗紅色,無絨毛,在背脊兩旁和體側下緣鑲嵌著有許多排列有序的白色斑點,狀似梅花,在陽光下還會發出絢麗的光澤,因而得名。冬季體毛呈煙褐色,白斑不明顯,與枯茅草的顏色差不多,借以隱蔽自己。
頸部和耳背呈灰棕色,一條黑色的背中線從耳尖貫穿到尾的基部,腹部為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塊,其周圍有黑色毛圈。頭部略圓,顏面部較長,鼻端裸露,眼大而圓,眶下腺呈裂縫狀,淚窩明顯,耳長且直立。
頸部長。四肢細長,主蹄狹而尖,側蹄小。
尾較短,背面呈黑色,腹面為白色。雌獸無角,雄獸的頭上具有一對雄偉的實角,角上共有4個杈,眉杈和主干成一個鈍角,在近基部向前伸出,次杈和眉杈距離較大,位置較高,故人們往往以為它沒有次杈,主干在其末端再次分成兩個小枝。
主干一般向兩側彎曲,略呈半弧形,眉叉向前上方橫抱,角尖稍向內彎曲,非常銳利,是其生存斗爭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