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急功近利的例子
古人急功近利的例子很多,我這里舉例幾則
1、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
2、朱允炆為加強中央集權急于削藩。
3、傳統戲曲《秦香蓮》、《鍘美案》故事
知識鏈接:
1、急功近利
【解 釋】 功:成功;近:眼前的。急于求成,貪圖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出 處】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九·對膠西王》: 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2、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三國演義.八十一回原文節選}
先主曰:“朕與卿同往:卿提本部兵自閬州而出,朕統精兵會于江州,共伐東吳,以雪此恨!”飛臨行,先主囑曰:“朕素知卿酒后暴怒,鞭撻健兒,而復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今后務宜寬容,不可如前。”飛拜辭而去。次日,先主整兵要行。學士秦宓奏曰:“陛下舍萬乘之軀,而徇小義,古人所不取也。愿陛下思之。”先主曰:“云長與朕,猶一體也。大義尚在,豈可忘耶?”宓伏地不起曰:“陛下不從臣言,誠恐有失。”先主大怒曰:“朕欲興兵,爾何出此不利之言!”叱武士推出斬之,宓面不改色,回顧先主而笑曰:“臣死無恨,但可惜新創之業,又將顛覆耳!”眾官皆為秦宓告免。先主曰:“暫且囚下,
待朕報仇回時發落。”孔明聞知,即上表救秦宓。其略曰:“臣亮等竊以吳賊逞奸詭之計,致荊州有覆亡之禍;隕將星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誠不可忘。但念遷漢鼎者,罪由曹操;移劉祚者,過非孫權。竊謂魏賊若除,則吳自賓服。愿陛下納秦宓金石之言,以養士卒之力,別作良圖,則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先主看畢,擲表于地曰:“朕意已決,無得再諫!”遂命丞相諸葛亮保太子守兩川;驃騎將軍馬超并弟馬岱,助鎮北將軍魏延守漢中,以當魏兵;虎威將軍趙云為后應,兼督糧草;黃權、程畿為參謀;馬良、陳震掌理文書;黃忠為前部先鋒;馮習、張南為副將;傅彤、張翼為中軍護尉;趙融、廖淳為合后。川將數百員,并五溪番將等,共兵七十五萬,擇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師。
3、朱允炆為加強中央集權急于削藩。
當時藩王沒有造反的意圖 ,朱允炆偏偏聽信黃子澄之類的文臣之言 剛剛登基兩年,就開始削藩 本身自己的實力不如朱棣等藩王 手下有沒有得力干將 強行削藩,必招其反 在沒準充足的情況下,就開始了削藩行動 最后招致燕王朱棣的反攻 最后不知所蹤。
4、陳四美貪求富貴被鍘。
陳四美在個人前途、生命安全與人格人倫、道義天良的利弊權衡中,為求富貴,毅然做出了滅絕人性的決斷,不僅狠心地將母子三人踢出府門,而且還急于暗派殺手,企圖在土地廟趕盡殺絕。反被包拯找得人證物證,將陳世美送上龍頭鍘。
2.急功近利 例子
急功近利遭兵敗:
公元1409年6月,明成祖朱棣命丘福為征虜大將軍,率精騎10萬,討伐謀叛的韃靼主本雅失里。
大軍出發前,明成祖朱棣考慮到丘福平素愛輕敵,特意告誡說:出兵要謹慎,到達韃靼地區雖然有時看不到敵人,也應該做好時時臨敵的準備。他還進一步指出:不要喪失戰機,不要輕舉妄動,不要被敵人假象所欺騙。等到丘福率師北進后,朱棣又連下詔令,反復叫丘福要謹慎出戰,不能輕信那些關于敵軍容易打敗的言論。
8月,丘福的軍隊來到了韃靼地區。他自己親率1000多騎兵先行,當行進到臚朐河一帶時,與韃靼軍的散兵游勇遭遇。丘福揮師迎戰,將他們打敗,接著乘勝渡河,又俘虜了一名韃靼小官。丘福向他詢問韃靼主本雅失里的去向,因為這個人是韃靼人派出偵察明軍情況的奸細,便編造說:本雅失里聞大軍南來,便惶恐北逃,離這里不過30里地。丘福聽了便信以為真,就決定率先頭部隊去攻殺。各位將領都不同意丘福的這一決定,建議等部隊到齊了,把敵情偵察清楚再出兵。但是,丘福卻堅持己見,拒不采納。他率部直襲敵營,連戰兩日,韃靼軍每戰總是假裝敗走。這就更加助長了他的輕敵思想。丘福一心想要生擒本雅失里,于是孤軍猛追。這時,他的部將紛紛勸丘福不可輕敵冒進,并提出或戰或守的具體措施。但是,丘福根本聽不進去,一意孤行,并下令說:“不從命者斬!”隨即率軍攻在前面,諸將不得不跟著前進。不久,韃靼大軍突然殺過來,將丘福所率領的先頭部隊重重包圍了。丘福等軍士拼命抵抗,無濟于事,最后在突圍時戰死。丘福死后,明朝后續部隊不戰而還。
關羽大意失荊州
急功近利是關羽的心病。因為在此前的赤壁大戰中,關羽不僅未立寸功,反而因私放曹操犯了軍紀。雖有劉備說情未予追究,但一貫心高氣傲的關羽覺得很丟面子;此次封“五虎將”關羽口頭上說不愿與黃忠為伍,內心里覺得自己被封小了,很不滿。他這次主動北伐,也有與西入蜀川諸將爭功之意。
如果說戰略上的錯誤已鑄成大錯的話,那在戰術上尚有回旋的余地。但關羽已陷入了天下無敵的神話中不能自拔。他若能及時回救荊州,他若不在樊城久打消耗戰,他若不圖立即收復荊州而另謀立足之處做長久對抗的打算,何至于全軍覆沒、身首異處?
3.歷史上急功近利的例子
董仲舒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為博士官,以通曉《公羊春秋》聞名于世。他專心治學,三年不到花園游玩,很負盛名,當時的士人都以師禮尊奉他。
在漢武帝時期,因朝廷長期對外用兵和統治者的窮奢極欲,賦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聲載道,封建統治集團內部孕育著嚴重危機。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漢武帝采納了他的主張,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諸侯王那里擔任了國相之職。但是沒過多久,董仲舒卻因才遭妒,備受其他官員的排擠,后因提出“災亂說”而被人誣陷有顛覆國家的意圖,差點被處死。漢武帝念及舊情,親自出面赦免了他。后來,漢武帝聽從丞相公孫弘的意見,將其派往膠西。讓他做了膠西王國相。
公孫弘與董仲舒同為儒學經師。公孫弘擅長逢迎附和,深得漢武帝的器重,被任命為丞相。董仲舒卻時常不識時務,正言直諫,漢武帝對他很頭疼,所以敬而遠之。公孫弘一直以來都嫉妒董仲舒的才華,這次,他找到了機會,希望可以一舉鏟除董仲舒。舉薦,也是有計劃的謀殺。
膠西王是漢武帝的兄長,依仗自己是漢室宗親,有恃無恐,驕橫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國相統統被他以各種罪名斬殺,無一幸免。幸運的是,因為董仲舒的聲名與才學,膠西王不但沒有殺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膠西王對董仲舒說:“勾踐的賢明,加上范蠡(lí)、文種的才能,我認為這是越國的‘三仁’,你怎么看待這三仁呢?當初齊桓公有問題請教管仲,我的疑慮就由先生解決了。”
董仲舒回答說:“我才疏學淺,沒能力決斷大王的疑慮。雖然如此,大王向我提問,我不能不盡我所知回答。我聽說,過去魯國國君問柳下惠:‘我想攻打齊國,你看怎么樣?’柳下惠回答說:‘不行。’他退下來滿臉憂愁地說:‘我聽說,陰謀侵略鄰國的,不會向仁愛者討教,這次國君為什么問我呢?’可見,柳下惠連被問都覺得羞恥,更別說參與討伐齊國了!由此看來,越國本來就沒有一個‘仁’,哪來的‘三仁’?所謂仁人,是‘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義而不謀求眼前的小利,修養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眾而使社會風氣大變,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堯、舜、禹就是榜樣!”
4.不能急于求成的名人事例
1. 拔苗助長
有一個宋國人靠種莊稼為生,天天都必須到地里去勞動。太陽當空的時候,沒個遮攔,宋國人頭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渾身的衣衫被汗浸得透濕,但他卻不得不頂著烈日躬著身子插秧。下大雨的時候,也沒有地方可躲避,宋國人只好冒著雨在田間犁地,雨打得他抬不起頭來,和著汗一起往下淌。
就這樣日復一日,每當勞動了一天,宋國人回到家以后,便累得一動也不想動,連話也懶得說一句。宋國人覺得真是辛苦極了。更令他心煩的是,他天天扛著鋤頭去田里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莊稼,似乎一點也沒有長高,真讓人著急。
這一天,宋國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著大得好像沒有邊的莊稼地,不禁一陣焦急又涌上心頭。他自言自語地說:“莊稼呀,你們知道我每天種地有多辛苦嗎?為什么你們一點都不體諒我,快快長高呢?快長高、快長高……”他一邊念叨,一邊順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線頭,線頭沒拔斷,卻出來了一大截。宋國人望著線頭出神,突然,他的腦子里蹦出一個主意:“對呀,我原來怎么沒想到,就這么辦!”宋國人頓時來勁了,一躍而起開始忙碌……
太陽落山了,宋國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飯菜,坐在桌邊等他回來。“以往這時候早該回來了,會不會出了什么事?”她擔心地想。忽然門“吱呀”一聲開了,宋國人滿頭大汗地回來了。他一進門就興奮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把每一根莊稼都拔出來了一些,它們一下子就長高了這么多……”他邊說邊比劃著。“什么?你……”宋國人的兒子大吃一驚,他連話也顧不上說完,就趕緊提了盞燈籠深一腳淺一腳地跑到田里去。可是已經晚了,莊稼已經全都枯死了。
自然界萬物的生長,都是有自己的客觀規律的,人無力強行改變這些規律,只有遵循規律去辦事才能取得成功。愚蠢的宋國人不懂得這個道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心只想讓莊稼按自己的意愿快長高,結果落得一個相反的下場
2. 一個就夠了吧~
5.揚長避短的名人事例 三個~~
林肯是揚長避短的典范,一方面他對自己可以做到揚長避短,另一方面他對別人也能知人善任。
第一個,對自己:林肯相貌丑陋,是競選的一個劣勢,但是每次有人以此為話題攻擊他時,他都能借機展示自己的智慧與幽默,比如——他跟史蒂芬生?道格拉斯一起競選總統,在進行辯論時,道格拉斯指責林肯是個兩面派,有兩張面孔。林肯聽了之后,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如果我有兩張面孔,我還會情愿戴這一副嗎?”他的勇于自嘲,立刻贏得了臺下不約而同的叫好。
也是在競選時,他的貧苦出身讓他處于劣勢,但是他用這個特點拉近了與中下層選民的距離。——
林肯沒有專車。他買票乘車,每到一站,朋友們就為他準備好一輛普通馬車。他發表競選演說時說:“有人寫信問我有多少財產?我有一個妻子和三個兒子,都是無價之寶。此外,我還租一了間辦公室,室內有桌子一張,椅子三把,墻角有大書架一個。架上的書,每一本都值得細讀。我本人既窮又瘦,臉很長,我實在沒有什么可依靠的,惟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你們。”
憑借這種揚長避短的才能,林肯成為美國總統,卻又受到了新的挑戰——美國內戰。19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以后,林肯曾先后任用了三四位將領,當時他按照傳統的所謂“完人”的標準,要求所有將領必須沒有缺點。然而,出乎他的意料,北軍的每一位“無缺點”的將領皆被南軍打敗。
后來,林肯總結了教訓,撤換了一些將領,宣布任命格蘭特為總司令,他手下的人十分擔心,私下忠告他說:“格蘭特嗜酒貪杯,難當大任,”然而,林肯已從以前用將的失誤中認識到選拔將領不能只求“無缺點”,應該把有獨特軍事才能作為選拔將領的依據。格蘭特雖然在生活上有嗜酒的缺點,但他又超高的軍事指揮才能,后者是他的主要方面。于是,他回答:“如果我知道他和什么酒,我倒想送他幾桶”。歷史事實證明,由于起用了格蘭特為帥,對擊敗南軍,廢除奴隸制,平定內亂起了重要作用。林肯用人決策可說是抓住了事物的主流和本質。對于格蘭特,林肯深知他的優點和缺點。在當時的情況下,格蘭特出色的軍事才能是十分難得的,是大局所急需的,而嗜酒貪杯,當然是一種惡習,但這只是次要方面,完全可以經誘導而不至誤事。林肯揚長避短,知人善任,極大的調動了南北戰爭的最后勝利。
6.急功近利的故事
在漢武帝時期,因朝廷長期對外用兵和統治者的窮奢極欲,賦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聲載道,封建統治集團內部孕育著嚴重危機。
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漢武帝采納了他的主張,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諸侯王那里擔任了國相之職。
但是沒過多久,董仲舒卻因才遭妒,備受其他官員的排擠,后因提出“災亂說”而被人誣陷有顛覆國家的意圖,差點被處死。漢武帝念及舊情,親自出面赦免了他。
后來,漢武帝聽從丞相公孫弘的一間,將其派往膠西。讓他做了膠西王國相。公孫弘與董仲舒同為儒學經師。公孫弘擅長逢迎附和,深得漢武帝的器重,被任命為丞相。
董仲舒卻時常不識時務,正言直諫,漢武帝對他很頭疼,所以敬而遠之。公孫弘一直以來都嫉妒董仲舒的才華,這次,他找到了機會,希望可以一舉鏟除董仲舒。
舉薦,也是有計劃的謀殺。膠西王是漢武帝的兄長,依仗自己是漢室宗親,有恃無恐,驕橫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國相統統被他以各種罪名斬殺,無一幸免。
幸運的是,因為董仲舒的聲名與才學。膠西王不但沒有殺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膠西王對董仲舒說:“勾踐的賢明,加上范蠡、文種的才能。
我認為這是越國的‘三仁’,你怎么看待這三仁呢?當初齊桓公有問題請教管仲,我的疑慮就由先生解決了。”董仲舒回答說:“我才疏學淺,沒能力決斷大王的疑慮。
雖然如此,大王向我提問,我不能不盡我所知回答。我聽說,過去魯國國君問柳下惠:‘我想攻打齊國,你看怎么樣?’柳下惠回答說:‘不行。’
他退下來滿臉憂愁地說:‘我聽說,陰謀侵略鄰國的,不會向仁愛者討教。這次國君為什么問我呢?’可見,柳下惠連被問都覺得羞恥,更別說參與討伐齊國了!
由此看來,越國本來就沒有一個‘仁’,哪來的‘三仁’?所謂仁人,是‘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義而不謀求眼前的小利。
修養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眾而使社會風氣大變,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堯、舜、禹就是榜樣!”
擴展資料:
急功近利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jí gōng jìn lì,意思是急于求成,貪圖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出自: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九·對膠西王》: 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意思:賢明之士,應當遵循正道,不應急于取利,應當恪守理性,不應急于求成。
示例:胡永洲《當前醫學科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但也不能急功近利,忽視了基礎學科的研究”。章炳麟《答夢庵》:“ 而~,不避聲色,則陽明學為厲階”。)
相關人物介紹: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漢廣川(河北景縣廣川鎮大董故莊村)人,儒學大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
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
并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贊賞,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
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武帝所采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
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
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后辭職回家,著書寫作。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歲。死后得武帝眷顧,被賜葬于長安下馬陵。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急功近利
7.歷史上急功近利的例子
董仲舒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為博士官,以通曉《公羊春秋》聞名于世。他專心治學,三年不到花園游玩,很負盛名,當時的士人都以師禮尊奉他。
在漢武帝時期,因朝廷長期對外用兵和統治者的窮奢極欲,賦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聲載道,封建統治集團內部孕育著嚴重危機。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漢武帝采納了他的主張,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諸侯王那里擔任了國相之職。但是沒過多久,董仲舒卻因才遭妒,備受其他官員的排擠,后因提出“災亂說”而被人誣陷有顛覆國家的意圖,差點被處死。漢武帝念及舊情,親自出面赦免了他。后來,漢武帝聽從丞相公孫弘的意見,將其派往膠西。讓他做了膠西王國相。
公孫弘與董仲舒同為儒學經師。公孫弘擅長逢迎附和,深得漢武帝的器重,被任命為丞相。董仲舒卻時常不識時務,正言直諫,漢武帝對他很頭疼,所以敬而遠之。公孫弘一直以來都嫉妒董仲舒的才華,這次,他找到了機會,希望可以一舉鏟除董仲舒。舉薦,也是有計劃的謀殺。
膠西王是漢武帝的兄長,依仗自己是漢室宗親,有恃無恐,驕橫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國相統統被他以各種罪名斬殺,無一幸免。幸運的是,因為董仲舒的聲名與才學,膠西王不但沒有殺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膠西王對董仲舒說:“勾踐的賢明,加上范蠡(lí)、文種的才能,我認為這是越國的‘三仁’,你怎么看待這三仁呢?當初齊桓公有問題請教管仲,我的疑慮就由先生解決了。”
董仲舒回答說:“我才疏學淺,沒能力決斷大王的疑慮。雖然如此,大王向我提問,我不能不盡我所知回答。我聽說,過去魯國國君問柳下惠:‘我想攻打齊國,你看怎么樣?’柳下惠回答說:‘不行。’他退下來滿臉憂愁地說:‘我聽說,陰謀侵略鄰國的,不會向仁愛者討教,這次國君為什么問我呢?’可見,柳下惠連被問都覺得羞恥,更別說參與討伐齊國了!由此看來,越國本來就沒有一個‘仁’,哪來的‘三仁’?所謂仁人,是‘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義而不謀求眼前的小利,修養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眾而使社會風氣大變,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堯、舜、禹就是榜樣!”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急功近利的簡短例子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