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時田園雜興大概意思,要簡短
《四時田園雜興》宋代:范成大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譯文:初夏正是梅子金黃、杏子肥的時節,麥穗揚著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盡正在結籽。
夏天日長,籬落邊無人過往,大家都在田間忙碌,只有蜻蜓和蝴蝶在款款飛舞。擴展資料:這首詩寫初夏江南的田園景色。
詩中用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寫出了夏季南方農村景物的特點,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詩的第三句,從側面寫出了農民勞動的情況。
初夏農事正忙,農民早出晚歸,所以白天很少見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蛺蝶飛”來襯托村中的寂靜,靜中有動,顯得更靜。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稱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南宋詩人。謚文穆。
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
2.四時田園雜興大概意思,要簡短
《四時田園雜興》
宋代: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譯文:
初夏正是梅子金黃、杏子肥的時節,麥穗揚著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盡正在結籽。
夏天日長,籬落邊無人過往,大家都在田間忙碌,只有蜻蜓和蝴蝶在款款飛舞。
擴展資料:
這首詩寫初夏江南的田園景色。詩中用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寫出了夏季南方農村景物的特點,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詩的第三句,從側面寫出了農民勞動的情況。
初夏農事正忙,農民早出晚歸,所以白天很少見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蛺蝶飛”來襯托村中的寂靜,靜中有動,顯得更靜。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稱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謚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
3.四時田園雜興的簡單詩意
全詩如下:
宋 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詩意如下:
白天鋤草在田里,夜晚搓麻在家中,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務勞動。小孩子雖然不會耕田織布,也在那桑樹陰下學著種瓜。
賞析如下:
《四時田園雜興》是詩人退居家鄉后寫的一組大型的田家詩,共六十首,描寫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同時也反映了農民遭受的剝削以及生活的困苦。這是其中的一首,描寫農村夏日生活中的一個場景。
首句“晝出耘田夜績麻”是說: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線。“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這是男人們干的活。“績麻”是指婦女們在白天干完別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線,再織成布。這句直接寫勞動場面。次句“村莊兒女各當家”,“兒女”即男女,全詩用老農的口氣,“兒女”也就是指年輕人。“當家”指男女都不得閑,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孫未解供耕織”,“童孫”指那些孩子們,他們不會耕也不會織,卻也不閑著。他們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于是“也傍桑陰學種瓜”,也就在茂盛成陰的桑樹底下學種瓜。這是農村中常見的現象,卻頗有特色。結句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情趣。
詩人用清新的筆調,對農村初夏時的緊張勞動氣氛,作了較為細膩的描寫,讀來意趣橫生。
4.誰知道鄉村四月和四時田園雜興的句意
四時田園雜興 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南宋詩人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描寫農村景色的組詩《四時田園雜興》是有名的。
四時是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詩人用清新的筆調,對農村各個時期的自然景色和農民勞動生活,做了比較細膩的描寫, 讀來意趣橫生。
同時,由于他對農民有一定的同情,所以對農民遭受官府和鄉村地主的剝削,以及他們生活的困苦,在這些詩中,也有一定的反映。這是那些組詩中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一個小場面。
它從側面著筆, 反映出農村中的緊張勞動氣氛和富有生趣的生活。 場面是這樣展開的,初夏,小農忙的季節。
水稻田里,綠油油的秧苗已經長起來了,稗草也伴隨而生。這時該要耘田,即除草了。
“晝出耘田”, 白天下田去除草,這在當時是男人們干的活 基本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吃的穿的,都靠自己生產。當時,種棉的技術還沒有在中國廣泛傳播,穿衣是靠養蠶和種麻。
闊氣人穿絲綢品,窮苦人穿粗麻布。麻布的制作過程,是在把苧麻收割以后,漚在水里, 除去表皮:抽出纖維,曬干,然后搓捻成線,這叫做“績麻”,再織成布。
婦女在白天干完別的家務勞動,到晚上就“績麻”。耘草和績麻,做為例子, 照應到第二句的“村莊兒女各當家”。
“兒女”即男女。從詩中人物的口吻來說,自然指年輕人。
詩意說:村莊里,男男女女,都不得閑。“當家”, 就是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這里的意義,不同于我們現在常說的“當家做主”。除了正在勞動忙碌中的成年人以外,還有另一種人,就是本不忙碌的小孩子們。
他們卻以另一種方式也投入生產的熱潮中了。“童孫”,指更晚一輩的小孩子們。
這些小娃娃們,還沒有勞動的本領,不會耕也不會織。注意“未解”這個詞,是“不會做”。
如果會,也就參加“耘田”、“績麻”的勞動去了。雖然不會,他們卻也不閑呆著。
那末又干什么呢?農村的孩子嘛, 耳濡[rú]目染,也熟悉了成年人所于的農業活路,而且從小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于是三三五五,在桑樹下面,學著大人的樣子在種瓜呢。這是農村中常見的事情,卻具有特色。
在這里,不能參加勞動的小孩子們尚且這樣,那末,正在擔當勞動重擔的成年人又是怎樣忙著生產呢? 童孫種瓜的描寫,雖然是從側面著筆,卻不是陪襯,而是深入。這樣寫, 在藝術上散發出濃厚的生活氣息,在人們面前,展開一幅熱烈的勞 動生產的圖景,使詩的語言,留下了強烈的韻趣。
鄉村四月 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詩意] 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后兩句寫人,畫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
前呼后應,交織成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 翁卷(生年卒年不詳),字靈舒,南宋詩人,作品以精致優美的七言絕句見長。
子規——布谷鳥。 才了——剛剛做完。
5.四時田園雜興2的句意
《四時田園雜興》是詩人退居家鄉后寫的一組大型的田家詩,描寫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
《四時田園雜興》2的詩意:梅子已經變成金黃色,杏子也已長肥了。春天田野中金燦燦的菜花現在已經落去,只剩下稀稀落落的殘朵;一眼望去,卻是雪白的麥花。正午時分,太陽高高在上,籬笆影子隨著太陽升高越來越短,沒有人經過。四周靜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飛過.。
①梅子:梅樹的果實,夏季成熟,可以吃。
②麥花:蕎麥花。蕎麥是一種糧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種,生長期很短。花為白色或淡紅色,果實磨成粉供食用。
③籬落:籬笆。用竹子或樹枝編成的遮攔的東西。
④蛺(jiá)蝶:蝴蝶。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四時田園雜興句意簡短